我國科研人員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

2020-12-06 新華社

新華社武漢10月24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國家投資開發公司微藻生物科技中心與暨南大學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近期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突破了微藻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關鍵瓶頸。

微藻是單細胞生物,可以用作生產能源、食品、飼料的原料,在工業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異養培養是一種新型的微藻生物質生產方式,與傳統的光自養培養相比具有效率高、可控性高、易於工業化生產的優勢。受技術水平所限,當前微藻在異養培養條件下能夠達到生物量濃度仍然很低,制約了微藻的工業化應用。

上述聯合團隊的科研人員以一株可異養培養的富油柵藻為研究對象,通過過程優化,尤其是精準的葡萄糖濃度控制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實現了該富油柵藻的超高密度培養。結果顯示,在實驗室和中試發酵罐放大條件下,柵藻最高細胞乾重分別達到每升286克和283.5克。

「這說明,微藻超高密度異養培養技術具有巨大的商業化潛力。」中科院水生所微藻生物技術和生物能源中心助理研究員金虎說。

據悉,10月中旬,該研究相關成果已在線發表於生物工程領域國際經典學術期刊《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金虎助理研究員和張虎博士為論文並列第一作者。

金虎透露,應用相關技術,水生所研究團隊已實現高產蛋白、β-1,3葡聚糖、蝦青素、多不飽和脂肪酸等多種經濟微藻的超高密度異養培養,目前正在開展這些功能微藻在飼料、功能食品等領域的產品開發工作。(完)

相關焦點

  • 水生所等在微藻異養高密度培養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異養培養是一種新型的微藻生物質生產方式,與傳統的光自養培養相比具有效率高、可控性高、易於工業化生產的優勢。然而,相對於一般工業微生物(如細菌和酵母)而言,目前微藻在異養培養條件下能夠達到的生物量濃度仍然很低(<100 g/L),這也限制了這項技術的產業化應用。
  • 微藻培養:基礎生物學到工程技術(1)
    微藻的種類很多自然界中發現的有6萬多種,有記錄的6000多種,常用的幾十種。微藻產品價值鏈非常長,從藻種開始,用什麼樣的微藻,它具有什麼的性質,然後你用什麼的培養方法,用什麼樣的培養技術體系,怎麼樣回收,怎麼樣深加工和高值化等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來實現微藻產品的價值鏈,通過價值鏈來實現其價值。
  • 微藻和動物性生物餌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研究
    多不飽和脂肪酸是水產動物幼體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研究指出,魚類並不是不飽和脂肪酸的真正生產者,它是通過吞食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微藻後體內實現不飽和脂肪酸的積累,因此微藻才是不飽和脂肪酸的真正生產者。為獲得高濃度的微藻餌料,國內有少數科研單位採用混養、異養等培養方式,如清華大學的吳慶餘等(2008)通過葡萄糖的批式流加培養的異養原始小球藻,生物量超過了100g/L(粗放式自養培養生物量一般為1g/L左右);嘉興澤元公司採用獨創的「異養-稀釋-光誘導」串聯培養技術獲得高濃度的小球藻,將其包裝成濃縮藻源產品,定位於生物餌料進行銷售;成都通威水產科技公司自主培養的小球藻和裂殖壺藻通過異養發酵可分別達到
  • 華東理工大學研究為雨生紅球藻培養開啟工業模式
    中國經濟網上海4月7日訊(記者李治國)微藻作為一類單細胞光合生物,具有光能利用率高、生長速度快、生物活性成分和能源物質含量高等特點,在大健康產業、碳減排、新能源與富含N/P廢水資源化利用等方面應用前景廣闊。雨生紅球藻則是一個廣泛用作食品的工業化藻種,2012年被我國批准為新資源食品。
  • 我國科學家研製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
    近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體所王振洋研究員課題組實現了宏觀厚度石墨烯晶體膜大面積製備,在超高儲能密度超級電容器科研人員採用雷射誘導加工法,將聚醯亞胺前驅體直接原位轉化為石墨烯晶體膜;針對其直接用作儲能電極時所面臨的體積效應技術瓶頸,通過優化前驅體的分子構型和熱敏感性,大幅增加了雷射與聚合物薄膜的作用深度
  • 微藻不起眼 固碳立大功
    近日,山東科技大學針對工業的集中排放,研製了一種塔式立體養殖反應器,實現微藻生物固碳,並且利用副產微藻連續溼式生產生物原油的技術,為碳捕捉以及捕捉後的碳處置尋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這項技術利用電廠煙道氣作為二氧化碳供給來源,在塔式立體養殖反應器中連續培養微藻,達到二氧化碳的固定和微藻的生產,再把成熟微藻引入生物原油製取裝置,從而實現微藻制油的工業化生產。
  • 微藻,未來生物科技的「綠色黃金」?
    如今,微藻的科研與現代化應用在荷蘭廣泛展開,其中,瓦赫寧根大學藉助自身在現代化農業和環境技術方面的優勢此外,瓦赫寧根大學與歐洲卓越可持續水處理中心(Wetsus)合作,致力於利用汙水進行藻類培養,生產有價值產品的研究。例如,在近期完成一個項目中,研究人員利用稀釋的人類尿液培養藍綠藻 (Cyanobacteria),合成藻青素顆粒多肽,這是一種可以應用在分散劑和生物塑料工業的原材料,同時合成藻膽蛋白,以應用在染料工業。
  • 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原標題:新研究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國際合作,在鐵電材料中發現了通量全閉合疇結構以及由順時針和逆時針閉合結構交替排列構成的大尺度周期性陣列,並發現了閉合結構核心處存在巨大彎電效應,有望使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功能,相關成果4月16日在線發表於《科學》雜誌。
  • 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所海洋微藻項目進入產業化開發
    近年來,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圍繞海洋微藻生物能源與資源化利用等領域,逐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示範到產業化開發的完整的研發鏈條,海洋藻類項目的技術和系列產品研發開始領跑世界,取得重要突破。該所創立了基於單細胞技術的微藻種質資源高通量篩選與定向遺傳改造平臺,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微藻產油的遺傳與調控機制,為獲得適於工業化放大的優質藻種資源奠定基礎;發展了高效的微藻生物膜貼壁培養新技術並建成中試系統,培養產率高達6~8噸/畝/年,微藻光合效率平均達到了10%以上,為目前國際報導最高水平。
  • 海洋大學建成生物能源實驗平臺 目標:從微藻中提煉柴油
    這是從浦東一家奶牛場汙水裡採集來的綠藻,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周志剛教授帶領團隊把它們放在露天的微藻生物能源實驗平臺上進行培育,目標只有一個:發現油脂含量高的微藻種類,為將來製備生物柴油尋找最有效的生物質能。   從室內光下搬到自然光下,上海海洋大學科研團隊把微藻生物能源向規模化研究推進了一步。
  • 石家莊煉化:用微藻固碳減排
    通過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實現減排是煉油工業綠色發展的重要途徑。據了解,生物吸收二氧化碳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固碳方式,微藻作為可以進行固碳的生物之一,具有光合速率高、繁殖快、適應環境性強等優點,相當於森林固碳能力的10-50倍。每年由微藻光合作用固定的二氧化碳佔全球二氧化碳固定量的40%以上,在能量轉化和碳元素循環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 微藻汙水處理研究進展
    另外,自然條件下的微藻難以保持純種的培養狀態,需要浪費大量時間精力進行微藻的純化和保存。此外,使用單一藻株進行汙水處理需要對汙水進行消毒或滅菌,體系穩定性差,微藻極易因外來物種汙染而死亡,對培養設備要求較高,不利於實際應用。
  • 廈門篔簹湖湖水變成褐色和黃綠色 是微藻密度過高導致
    篔簹湖管理中心說,篔簹湖水體「變色」,學術上稱之為赤潮,並非汙染造成的,是微藻密度過高導致的,主要在夏季發生。「治理難度很大,以預防為主」。「變色」的湖水。篔簹湖管理中心供圖【分析】5個因素導致持續高溫時易發生赤潮篔簹湖管理中心技術質量科副科長徐向偉說,篔簹湖水域內,常見的微型藻類(也稱浮遊植物)有幾十種之多,其中最主要種類是中肋骨條藻、角毛藻等硅藻生物,這些微藻個頭極小,需藉助專業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
  • 從海洋微藻中提取DHA油脂新工藝打破國外壟斷
    從海洋微藻中提取出高品質的DHA油脂,加進奶粉中能促進嬰幼兒大腦發育,製成軟膠囊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南京工業大學黃和科研團隊發明的海洋微藻生產DHA油脂新工藝,打破了國外企業對微藻型DHA油脂的生產壟斷,目前已在多家企業應用並實現了規模化生產,為合作企業新增產值數億元。該工藝還獲得2017年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技術發明一等獎。
  • 專家海水中挑出20種微藻 可用於食品醫療領域
    這些只能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到的微藻,蘊含豐富的營養成分,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海洋生態。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逄少軍博士和他的團隊成功從海水中分離出 20種微藻,目前分離工作仍在進行中。因為海洋海藻在食品 、醫療、保健、化工、環保、能源等多個領域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科研人員將逐步研究它們的應用。
  • 重慶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教師團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教師們在承擔繁重的院行政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之外,還長期承擔了本科專業基礎、主幹課程、研究生和博士生課程教學,擔任歷屆本科生學術導師、科技創新訓練計劃和多項學生競賽導師等工作,兢兢業業,忘我奉獻,教書育人成效顯著。先後建立了「自主定位、主動學習」和「因材施教」的能源動力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能動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並建成了能源與動力電氣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 【科技日報】鐵電材料或可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馬秀良研究團隊與合作者在鐵電材料中發現通量全閉合疇結構,或讓鐵電材料實現超高密度信息存儲。  鐵電材料是指在外加電場的作用下,其電極化方向可以發生改變的一類材料,如鈦酸鉛、鈦酸鋇等材料。
  • 青島能源所通過代謝工程提升工業產油微藻固定二氧化碳效率
    工業產油微藻能通過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與光能大規模地轉化為油脂,因此作為一種清潔能源生產和二氧化碳高值化的潛在方案,在國內外受到了廣泛關注。針對如何提升工業產油微藻的固碳能力這一關鍵問題,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示範了一種通過調控RuBisCO(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的激活酶來增強細胞固碳活性,從而大幅度提高微藻生物質與油脂產率的策略。
  • 選擇最佳的微藻生產生物柴油
    微藻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能源,可以替代化石燃料,與用於商業生物柴油的傳統作物相比,微藻具有若干優勢。微藻的生命周期較短,而且它們可以在不適合農業的環境中發展,因此它們不會與糧食作物爭奪資源。在《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雜誌上,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分析不同物種特性的方法,通過考慮生物、經濟和環境方面的因素,選擇最佳的微藻作為能源。儘管微藻的優勢和培養程序有一定的改進,但作為生物柴油原料的物種研究相對較少。
  • 《海洋微藻成分分析 第1部分:中性脂的測定》標準通過評審
    12月10日上午,由遼寧省質量技術監督局主辦,大連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承辦的《海洋微藻成分分析 第1部分:中性脂的測定》遼寧省地方標準評審會在大連化物所舉行。該所副所長王華,質量處相關人員及標準起草參與人員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