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篔簹湖湖水變成褐色和黃綠色 是微藻密度過高導致

2020-12-05 閩南網廈門

近日,常在篔簹湖邊散步的市民發現,本該是碧綠如鏡的湖水,突然間變成了渾濁的褐色或者黃綠色。這是怎麼回事?有市民擔心是汙染造成的,致電反映這一情況,也有市民反映給篔簹湖管理中心。

篔簹湖管理中心說,篔簹湖水體「變色」,學術上稱之為赤潮,並非汙染造成的,是微藻密度過高導致的,主要在夏季發生。「治理難度很大,以預防為主」。

「變色」的湖水。篔簹湖管理中心供圖

【分析】

5個因素導致持續高溫時易發生赤潮

篔簹湖管理中心技術質量科副科長徐向偉說,篔簹湖水域內,常見的微型藻類(也稱浮遊植物)有幾十種之多,其中最主要種類是中肋骨條藻、角毛藻等硅藻生物,這些微藻個頭極小,需藉助專業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廬山真面目」。篔簹湖水體「變色」,主要就是由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微藻引起的。這些微藻平時存在於自然海水中,一旦條件適合,就會快速生長,導致湖水藻類濃度異常偏高,造成水體呈現黃綠、黃褐、褐色甚至是紅褐色,這就是學術上所說的赤潮。

徐向偉說,赤潮發生離不開5個因素:高溫、強光照、營養鹽豐富、水體動力不足、水體淺。而目前的篔簹湖就具備了發生赤潮的條件:氣溫高、光照強,水體中的浮遊植物暴發性繁殖;篔簹湖每天從西海域引入富營養化的海水,加上降雨洩洪時衝刷入湖的汙水、汙泥等,給水體帶來豐富的營養鹽,持續不斷為微藻提供「食物來源」;納潮口關閘之後,水體基本上處於靜止狀態,水體動力不足;篔簹湖水體較淺。

【應對】

以預防為主赤潮已明顯減少

赤潮現象是困擾學術界多年的世界難題,一直伴隨著沿海地區工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出現,根治極其困難。

「赤潮是『正常』現象,但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徐向偉說,赤潮會造成水體缺氧,一些耐受性比較弱的魚類可能會死亡。並且赤潮可能會影響湖區景觀效果和湖區生態系統,「赤潮治理難度很大,以預防為主」。

據了解,為有效緩解篔簹湖赤潮現象,近年來篔簹湖管理部門積極採取各類應對措施,主要通過加快湖區水體交換、合理調整水位以改善水質、強化入湖汙染物監管,減少或切斷赤潮生物的「食物來源」等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果。

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篔簹湖水域,特別是篔簹湖主體的內湖和外湖水域,赤潮發生總天數和赤潮藻類密度均大幅下降,赤潮現象已明顯減少。「以前每升湖水有100萬至1000萬個藻類,現在數量下降到幾萬個或者十幾萬個。」徐向偉說。(廈門晚報記者陳紅)

相關焦點

  • 廈門篔簹湖水質改善 最近發現中華鱟的頻率較高
    中華鱟堪稱「活化石」廈門日報訊(記者 何炳進)鱟是一種古老的生物,早在4億多年前的奧陶紀就生活在地球上,比恐龍更早。有一種圓尾鱟和中華鱟外形相似,圓尾鱟全身各組織均有毒素分布,且其毒素與河豚類似。曾有市民誤食中毒險些喪命。前天傍晚,篔簹湖畔兩隻中華鱟依偎在一起悠閒地休息,引來了許多市民駐足觀看與拍照。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廈門篔簹湖水質改善 中華鱟在此繁衍
    ­  有一種圓尾鱟和中華鱟外形相似,圓尾鱟全身各組織均有毒素分布,且其毒素與河豚類似。曾有市民誤食中毒險些喪命。­  前天傍晚,篔簹湖畔兩隻中華鱟依偎在一起悠閒地休息,引來了許多市民駐足觀看與拍照。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廈門篔簹湖的外來客 中華鱟在湖中安家慄喉蜂虎首次現身
    ,竟有意外驚喜,最近,市民黃先生在湖邊散步時,先後發現了海龜和中華鱟在湖水中暢遊。「海龜和中華鱟原本都生活在大海,在篔簹湖裡見到還真是稀奇。是從海裡遊過來的,還是有人故意放生的?」昨日,記者採訪了解到,篔簹湖的優勢魚種,主要是鯔魚,還有不少鱸魚、羅非魚,近年來,隨著篔簹湖水質改善,多了不少新來客。其中,海龜和中華鱟偶有發現,而且,工作人員在篔簹湖還觀察到過海鰻、小鯊魚等海洋生物的身影。
  • 廈門篔簹湖的外來客:中華鱟安家 慄喉蜂虎現身
    東南網9月2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沈華鈴/文 吳曉平/圖)漫步廈門篔簹湖畔,竟有意外驚喜,最近,市民黃先生在湖邊散步時,先後發現了海龜和中華鱟在湖水中暢遊「海龜和中華鱟原本都生活在大海,在篔簹湖裡見到還真是稀奇。是從海裡遊過來的,還是有人故意放生的?」  昨日,記者採訪了解到,篔簹湖的優勢魚種,主要是鯔魚,還有不少鱸魚、羅非魚,近年來,隨著篔簹湖水質改善,多了不少新來客。其中,海龜和中華鱟偶有發現,而且,工作人員在篔簹湖還觀察到過海鰻、小鯊魚等海洋生物的身影。
  • 我國科研人員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
    新華社武漢10月24日電(記者譚元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國家投資開發公司微藻生物科技中心與暨南大學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近期實現超高密度微藻異養培養,突破了微藻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關鍵瓶頸。微藻是單細胞生物,可以用作生產能源、食品、飼料的原料,在工業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異養培養是一種新型的微藻生物質生產方式,與傳統的光自養培養相比具有效率高、可控性高、易於工業化生產的優勢。受技術水平所限,當前微藻在異養培養條件下能夠達到生物量濃度仍然很低,制約了微藻的工業化應用。
  • 【經濟特區40年@治理現代化】共商共建共治:廈門踐行全民參與生態...
    這是記者隨中央媒體採訪團在廈門篔簹湖調研採訪時看到的真實景象。  為生態治理構建科學完善法治體系  然而,早在20世紀80年代,這裡一度汙染嚴重,魚蝦絕跡。  1984年,廈門市編制了中國地方政府最早的戰略規劃《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對篔簹湖治理提出具體要求。1988年3月,廈門市委市政府專門召開「綜合治理篔簹湖」專題會議。
  • 黑天鵝能在篔簹湖養嗎?專家:不宜進行人工飼養
    ­  本報關於黑天鵝再現篔簹湖的報導引發熱議(詳見昨日《廈門日報》A11版),昨日傍晚的篔簹湖畔多了不少人,他們表示,「我們來看黑天鵝!」但,黑天鵝沒現身。市民還熱烈討論起黑天鵝的去留問題,有人希望小傢伙常住下來,並建議篔簹湖管理部門持續壯大黑天鵝家庭;有人則認為,黑天鵝應該回歸自然。
  • 白色小蟲子「入侵」篔簹湖 專家:是害蟲但危害不大
    這種蟲子遠看如蚊子、近看像蜘蛛,身上有很多白色觸鬚,能飛會跳,似乎會咬人,密集分布在紅樹林裡廈門日報訊 (文/圖記者 吳海奎)近日,市民陳先生在篔簹湖散步時,突然被嚇了一跳:導流堤邊上的紅樹林,樹枝、樹葉上密密麻麻爬滿了白色小蟲,外形奇特,遠看像蚊子,近看像蜘蛛,數量非常多。
  • 水生所等在微藻異養高密度培養技術研究中取得進展
    開發穩定、高效的微藻高密度異養培養技術是目前微藻生物技術領域廣泛關注的熱點。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以一株可異養培養的富油柵藻為研究對象,通過過程優化,尤其是精準的葡萄糖濃度控制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實現了該藻的超高密度培養——在實驗室和中試發酵罐放大條件下,柵藻最高細胞乾重分別達到286和283.5 g/L,為目前國際上報導的最高微藻培養生物量濃度水平
  • 廈門現拳頭大蝸牛 系入侵物種或含寄生蟲
    廈門日報(微博)訊(記者 程午鵬 實習生 馬躍)昨日上午,林先生在篔簹湖管理中心門口草叢中,發現一隻巨型蝸牛。林先生說,這隻蝸牛體型碩大,足有成年人拳頭大小,外殼為黃色,上面有褐色霧狀花紋。國內多地包括廈門都有分布,對木瓜等水果及其他蔬菜有一定危害。記者了解到,非洲大蝸牛是中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最早可能是被當做食物引進,但一度不受控制進入野外,並迅速適應了環境。這種蝸牛喜好潮溼環境,常棲息在草叢、田地、果園,主要吃蔬果的葉子和果實。專家提醒:「非洲大蝸牛」體內可能含有寄生蟲,誤食會危害身體,市民最好和它保持距離。
  • 微藻不起眼 固碳立大功
    微藻能夠有效地利用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將無機物轉化為氫、高不飽和烷烴、油脂等能源物質;而且微藻生物能源可以再生,燃燒後不排放有毒有害物質,對大氣二氧化碳沒有淨增加。  微藻是如何產油的?  田原宇介紹說,塔器是石油化工常用的設備,是氣相和液相或液相和液相間物質傳遞的設備。
  • 微藻汙水處理研究進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當前,日益增多的汙水排放導致了嚴重的環境問題。與傳統汙水處理方法相比,微藻汙水處理是一種具有獨特優勢的方法。微藻生長繁殖快,光合效率高,可以有效去除汙水中的氮、磷、金屬離子及有毒物質等汙染物。分析了微藻汙水處理幾個關鍵環節的研究和發展,包括藻種的選擇、微藻汙水處理的體系、微藻對各種類型汙水處理的可行性及微藻回收等。
  • 廈門上空熱鬧十足 冬候鳥們千裡迢迢來廈「赴約」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彭怡郡)近日,廈門上空熱鬧十足。冬候鳥們又拖家帶口地來到廈門,有的在此安營紮寨,有的繼續過境南飛。快和晨報記者一起來看看這些高顏值冬候鳥吧。  忠侖公園和植物園裡,鶇科類鳥數量不少。紫嘯鶇、鳥灰鶇、赤胸鶇、白眉鶇、白腹鶇、白腹地鶇……在觀鳥愛好者許書國的鏡頭下,這些鶇科類鳥驚豔非常。
  • 微藻和動物性生物餌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研究
    1.生物餌料應用現狀1.1微藻生物餌料營養對40多種常見餌料微藻的成份含量分析表明,微藻蛋白質含量較高可達40%以上,如小球藻為50~60%,螺旋藻為60~70%,而牛奶和肉類一般為30~40%。微藻中的必需胺基酸含量與魚粉相當甚至更優,如微藻中的天冬氨酸和穀氨酸可高達7.1%~12.9%,而魚粉中天冬氨酸和穀氨酸為5%~9%。
  • 微藻培養:基礎生物學到工程技術(1)
    生物質可以做各種生產加工的原料,油脂和非油脂可以作為生物原料,非油脂可以做沼氣、食品飼料,甚至藥品。106份的二氧化碳和16份的硝酸鹽加1份磷酸鹽加0.05份的硫酸根和130份的水變成1個分子的生物質,微藻的生物質同時釋放出144個氧氣。因此其光合作用產氧的效率非常高。在設計培養基時,意味著碳足夠多,氮至少是碳的15%,磷可以少於1%,也就是培養基中有豐富的氮、磷,沒有碳的情況下微藻是不會生長的。
  • 廈門免費又好玩的旅遊景點,網紅打卡必備!
    相信很多的小夥伴周末休息,不想出遠門,又不知道和朋友約著去哪兒玩?電影,逛街怕已經無聊的吐了吧。小編深知小夥伴們的煩惱,今天專門帶來了廈門附近那些免費又好玩的旅遊景點。話不多說直接跟隨百度地圖盤點吧!第一站——南湖公園,位於新市區篔簹湖畔,面積16.1公頃。有「篔簹漁火」、「坐石臨流」、「篔簹春曉」和「曲水荷香」四景。「篔簹漁火」,昔日港內萬點漁火,像天上繁星,若隱若現,閃爍不定,構成「篔簹漁火」勝景。坐石臨流」景點,遊人入園穿石鑽洞,越水跳澗,似若真正大海岸邊的風景。「員當春曉」,指在湖畔的亭子裡望湖賞景。「曲水荷香」乃是水道彎彎曲曲而得名。】
  • 「取經」篔簹湖引種海馬齒淨化海水
    1、網箱養殖導致東山灣水質惡化  東山灣是福建省重要的海水養殖區,由於過度養殖再加上水交換條件差,網箱養殖自身汙染嚴重,海水中氮、磷大幅超標。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環境研究室主任羅冬蓮告訴記者,網箱養殖殘餌、排洩物等大量沉積會導致海水富營養化、水質惡化,近年來八尺門養殖生物大面積死亡事件時有發生,因此,網箱養殖區受損生境的修復迫在眉睫。  2013年,在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的資助下,項目團隊啟動了對東山灣的生態修復研究工作。一般來說,養殖環境生態修復技術主要包括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
  • 廈門丨新年的第一杯咖啡!一起尋覓廈門巷弄間綻放的咖啡香~
    有一種生活,叫廈門不負詩與遠方,但食人間煙火領略廈門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探索廈門原汁原味的美食尋覓巷弄間綻放的咖啡香……坐在別樣情調的咖啡館裡或與二三好友暢聊人生或獨自一人悠閒看書新年,就從第一杯咖啡開始!
  • 全景展現廈門綠色生態畫卷 用生態畫筆描繪美好明天
    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的生動讚許,猶在耳畔,不斷激勵著廈門人奮勇前進。生態文明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生態園林城市是在園林城市基礎上的提升和發展階段,是城市建設和管理進入生態文明新時期的一種先進模式。修復生態 做好「顯山露水」大文章水清岸綠、白鷺成群、繁花似錦的篔簹湖區,是廈門的「城市綠肺」和「城市客廳」,不過,在三四十年前,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 都說玉樹葉子臉皮厚,這9個原因就導致葉子變褐色,看我怎麼處理
    如果看到自己養的盆栽玉樹葉子突然變成褐色,那肯定是出現狀況了,當然有可能是好現象,也有可能是感染病蟲害,經過多年養護盆栽玉樹的經驗,我總結了下面這幾個問題。為什麼玉樹的葉子會變成褐色?在正常情況下葉子會出現變色,養護不當也會導致的葉子變色。就比如在溫差比較大,光照比較多,而且溫度接近0~5度,葉子就會變成褐色,這就是正常的葉子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