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在篔簹湖邊散步的市民發現,本該是碧綠如鏡的湖水,突然間變成了渾濁的褐色或者黃綠色。這是怎麼回事?有市民擔心是汙染造成的,致電反映這一情況,也有市民反映給篔簹湖管理中心。
篔簹湖管理中心說,篔簹湖水體「變色」,學術上稱之為赤潮,並非汙染造成的,是微藻密度過高導致的,主要在夏季發生。「治理難度很大,以預防為主」。
「變色」的湖水。篔簹湖管理中心供圖
【分析】
5個因素導致持續高溫時易發生赤潮
篔簹湖管理中心技術質量科副科長徐向偉說,篔簹湖水域內,常見的微型藻類(也稱浮遊植物)有幾十種之多,其中最主要種類是中肋骨條藻、角毛藻等硅藻生物,這些微藻個頭極小,需藉助專業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廬山真面目」。篔簹湖水體「變色」,主要就是由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微藻引起的。這些微藻平時存在於自然海水中,一旦條件適合,就會快速生長,導致湖水藻類濃度異常偏高,造成水體呈現黃綠、黃褐、褐色甚至是紅褐色,這就是學術上所說的赤潮。
徐向偉說,赤潮發生離不開5個因素:高溫、強光照、營養鹽豐富、水體動力不足、水體淺。而目前的篔簹湖就具備了發生赤潮的條件:氣溫高、光照強,水體中的浮遊植物暴發性繁殖;篔簹湖每天從西海域引入富營養化的海水,加上降雨洩洪時衝刷入湖的汙水、汙泥等,給水體帶來豐富的營養鹽,持續不斷為微藻提供「食物來源」;納潮口關閘之後,水體基本上處於靜止狀態,水體動力不足;篔簹湖水體較淺。
【應對】
以預防為主赤潮已明顯減少
赤潮現象是困擾學術界多年的世界難題,一直伴隨著沿海地區工業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而出現,根治極其困難。
「赤潮是『正常』現象,但並不是一個好現象。」徐向偉說,赤潮會造成水體缺氧,一些耐受性比較弱的魚類可能會死亡。並且赤潮可能會影響湖區景觀效果和湖區生態系統,「赤潮治理難度很大,以預防為主」。
據了解,為有效緩解篔簹湖赤潮現象,近年來篔簹湖管理部門積極採取各類應對措施,主要通過加快湖區水體交換、合理調整水位以改善水質、強化入湖汙染物監管,減少或切斷赤潮生物的「食物來源」等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果。
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篔簹湖水域,特別是篔簹湖主體的內湖和外湖水域,赤潮發生總天數和赤潮藻類密度均大幅下降,赤潮現象已明顯減少。「以前每升湖水有100萬至1000萬個藻類,現在數量下降到幾萬個或者十幾萬個。」徐向偉說。(廈門晚報記者陳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