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經」篔簹湖引種海馬齒淨化海水

2021-01-20 福建海洋漁業科學館


人造「海上綠洲」 去汙本領強

東山灣八尺門海域試驗兩年取得重大突破,海馬齒生長茂盛,並能有效降低養殖水體中氮磷含量

 



  八尺門海域的海馬齒已長得鬱鬱蔥蔥

   


驗收現場


海馬齒:一種耐鹽植物,可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也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並具藥用價值。



  兩年前,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團隊將一種耐鹽植物——海馬齒引進了東山灣八尺門海域。這是首次將海馬齒試種在開放海域的網箱養殖區,這不僅僅是在當地海區增添一道風景線的問題,科研人員真正關心的是,海馬齒這種植物能不能有效修復當地受損的海域生態環境。

  兩年後的今天,這個「試驗」終於有了結果。事實證明,海馬齒不僅在當地海域生長茂盛,並且能有效降低養殖水體中氮、磷含量,這意味著,海馬齒在集約化網箱養殖海域的「去汙」能力得到了成功印證。

1、網箱養殖導致東山灣水質惡化

  東山灣是福建省重要的海水養殖區,由於過度養殖再加上水交換條件差,網箱養殖自身汙染嚴重,海水中氮、磷大幅超標。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環境研究室主任羅冬蓮告訴記者,網箱養殖殘餌、排洩物等大量沉積會導致海水富營養化、水質惡化,近年來八尺門養殖生物大面積死亡事件時有發生,因此,網箱養殖區受損生境的修復迫在眉睫。

  2013年,在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的資助下,項目團隊啟動了對東山灣的生態修復研究工作。一般來說,養殖環境生態修復技術主要包括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生物修復是最具發展前景的修復技術,與傳統的物理和化學修復相比,具有成本低、能耗低、簡單方便、不易產生二次汙染、不破壞生態平衡等諸多優點,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2、受損生境修複選中海馬齒

  雖然決定了要在東山灣運用生物手段進行受損生境修復,但是,由於沒有先例可供參考,在項目啟動的第一年,研究人員只能進行摸索性試驗。

  根據常規經驗,網箱養殖區海水的修復植物大多採用大型海藻和貝類。一開始,科研人員試種了海帶、江蘺、牡蠣、貽貝等,但是效果不盡理想,結果是「死的死、傷的傷」。經過多次試驗後得出的結論是,該海域海水流速小、懸浮物含量高、透明度低,不利於大型藻類、貝類生長,嚴重製約了修複種類的可選性。

  當研究陷入瓶頸時,在篔簹湖上鋪設海馬齒浮床改善水質的成功經驗,為項目組的科研探索道路帶來了啟發——研究團隊很快調整了思路,此前應用在實驗室小水體、養殖池塘、半封閉鹹水瀉湖的修複種海馬齒進入科研人員的視線,「它耐鹽而且擴繁可控,不會過度蔓延擴張。既然可以種在篔簹湖,或許也可以在東山灣存活。」當然,最後的結果還是要通過實踐才能檢驗。

 3、試驗結果喜人  將逐步推廣

  要將適宜生長在近海岸沙地上的海馬齒「移植」到開放性的網箱養殖海域,科研人員為其量身打造了「住處」——生態浮床和生態浮島。2014年,第一批扦插苗在八尺門海域試驗區順利成活。

  經過一年多的試驗,在2015年11月由中國海洋大學李永祺教授等專家主持的現場驗收中,原本平均莖長15釐米的海馬齒,已經長到了128釐米,根須長達52釐米。從視覺上看,試驗區已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象,並且跟蹤監測結果顯示,試驗區海水的氮、磷濃度有效降低,海馬齒「坐實」了在特定海域的生境修復能力,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至此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修復生境只是研究跨出的第一步,成功的修復生物還必須具備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要讓當地的養殖戶都樂意種,就必須考慮種植海馬齒能否為他們帶來經濟效益。」羅冬蓮說,在一些東南亞國家,海馬齒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項目組也嘗試通過涼拌、清炒、羹湯等方式來改良海馬齒的風味。而海馬齒的藥用價值和營養成分,也具有潛在的高值化利用前景。

  科研團隊目前正在對修復效果進行跟蹤監測與評估。除了東山灣,科研團隊在浙江寧波象山港試種的另一片「試驗田」也熬過了1月份的寒流,頑強存活了下來,項目組初定的下一個目標是,到福建省的北部和中部海域再開展試種,並將海馬齒的生境修復技術逐步示範、推廣,使其成為改善網箱養殖區水質環境的有效手段。




(以上內容轉自2016年3月21日《廈門日報》)


相關焦點

  • 東山灣引種海馬齒淨化海水 也可作為海水蔬菜
    海馬齒:一種耐鹽植物,可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也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並具藥用價值。  兩年前,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團隊將一種耐鹽植物——海馬齒引進了東山灣八尺門海域。這是首次將海馬齒試種在開放海域的網箱養殖區,這不僅僅是在當地海區增添一道風景線的問題,科研人員真正關心的是,海馬齒這種植物能不能有效修復當地受損的海域生態環境。
  • 溪尾鎮種植海水植物海馬齒增收
    9月8日,福安市溪尾鎮群眾正在繡溪上種植海水植物海馬齒淨化水質在去年試種成功基礎上,今年準備再擴種3000多平方米的海馬齒。據了解,2012年溪尾鎮與廈門大學合作選育了海馬齒、翠蘆莉、海松針、紅添菜等一批適合當地潮汐、氣候及地理環境,既有耐鹽性、又凸顯營養價值、經濟效益的海水植物,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群眾增收的雙贏。
  • 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先進技術系列連載(十七):海馬齒生態修復技術
    由於陸源汙染輸入以及過度無序海水養殖等原因,導致局部海域富營養化,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病害和赤潮發生機率增加,亟需對受損海水養殖水體進行修復。海馬齒是我國南方多年生肉質草本耐鹽植物,是海水環境理想的修復植物。開展海馬齒生態修復,對於修復和保護海域生態環境、促進漁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二)技術原理。
  • 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原標題: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1月22日,省海洋與漁業廳邀請中國海洋大學李永祺教授等專家,對省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典型海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子任務「東山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的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進行了現場驗收。
  • 省水產所「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應用示範」項目通過驗收
    11月27日,省水產研究所「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應用示範」項目在寧德召開了項目結題驗收會。與會專家察看了示範基地現場,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匯報,查閱了項目驗收材料,一致認為項目組完成了各項建設內容和績效目標,示範基地海馬齒的生物量、示範面積均達到了項目要求,符合驗收要求,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據悉,基於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是將海馬齒生態浮床應用於傳統網箱養殖生境的一種新型原位修復技術。
  • 廈門篔簹湖湖水變成褐色和黃綠色 是微藻密度過高導致
    近日,常在篔簹湖邊散步的市民發現,本該是碧綠如鏡的湖水,突然間變成了渾濁的褐色或者黃綠色。這是怎麼回事?有市民擔心是汙染造成的,致電反映這一情況,也有市民反映給篔簹湖管理中心。篔簹湖管理中心說,篔簹湖水體「變色」,學術上稱之為赤潮,並非汙染造成的,是微藻密度過高導致的,主要在夏季發生。「治理難度很大,以預防為主」。「變色」的湖水。
  • 篔簹湖近期出現大量水螅 側面反映水質好轉了
    篔簹湖出現大量水螅 側面反映水質好轉  水螅    近期,一種腔腸動物——水螅在篔簹湖大規模出現,對湖區景觀造成了一定影響。專家認為,水螅的出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篔簹湖水質的好轉。
  • 廈門篔簹湖的外來客 中華鱟在湖中安家慄喉蜂虎首次現身
    篔簹湖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表示,此前也有在湖中發現海龜,當時請漁政工作人員過來將其放生了。而海龜出現在篔簹湖中,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隨海水從閘口中遊進來,另一種,可能是市民放生的。」淡水生物一天撈起兩三百斤篔簹湖船工們發現,只要開船作業,多多少少都能撈到一些淡水生物,有鯽魚、烏魚,也有泥鰍、烏龜、鱉等,被發現時,有的已經死了,有的正奄奄一息,這些淡水生物都不能適應篔簹湖的海水水質
  • 廈門篔簹湖的外來客:中華鱟安家 慄喉蜂虎現身
    東南網9月27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沈華鈴/文 吳曉平/圖)漫步廈門篔簹湖畔,竟有意外驚喜,最近,市民黃先生在湖邊散步時,先後發現了海龜和中華鱟在湖水中暢遊「海龜和中華鱟原本都生活在大海,在篔簹湖裡見到還真是稀奇。是從海裡遊過來的,還是有人故意放生的?」  昨日,記者採訪了解到,篔簹湖的優勢魚種,主要是鯔魚,還有不少鱸魚、羅非魚,近年來,隨著篔簹湖水質改善,多了不少新來客。其中,海龜和中華鱟偶有發現,而且,工作人員在篔簹湖還觀察到過海鰻、小鯊魚等海洋生物的身影。
  • 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水椰在文昌引種成功
    近日,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水椰在文昌引種成功,落戶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國家熱帶棕櫚種質圃熱帶經濟棕櫚圃。  據介紹,水椰屬於一種真紅樹植物,是一種「胎生」的熱帶海岸植物,漸危種。水椰佛焰花序上的汁液含蔗糖15%左右,種仁可食,有防風浪、固海堤、綠化海岸、淨化空氣的作用,被列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水椰對研究棕櫚科的系統發育及起源,熱帶植物區、古生物學等都很有價值。  早在2007年,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的椰子研究室團隊就意識到保護水椰的重要性,先後多次從萬寧石梅灣青皮林保護區引種,開展移栽試驗。
  • 廈門篔簹湖水質改善 中華鱟在此繁衍
    ­  前天傍晚,一對中華鱟出現在篔簹湖畔。­  前天傍晚,篔簹湖畔兩隻中華鱟依偎在一起悠閒地休息,引來了許多市民駐足觀看與拍照。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說法】­  篔簹湖水質改善 中華鱟在此繁衍­  前天下午5時許,市民楊先生在篔簹湖靠近郵電大廈岸邊散步,看見兩隻中華鱟趴在淺水區。
  • 圖說系列5:海島記錄之假海馬齒
    假海馬齒,是番杏科假海馬齒屬植物。 中文名:假海馬齒 英(外)文名:Desert Horsepurslane 拉丁學名:Trianthema
  • 廈門篔簹湖水質改善 最近發現中華鱟的頻率較高
    前天傍晚,篔簹湖畔兩隻中華鱟依偎在一起悠閒地休息,引來了許多市民駐足觀看與拍照。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說法】篔簹湖水質改善 中華鱟在此繁衍前天下午5時許,市民楊先生在篔簹湖靠近郵電大廈岸邊散步,看見兩隻中華鱟趴在淺水區。「在海邊見到中華鱟不足為奇,但在篔簹湖畔見到還是第一次。」
  • 黑天鵝能在篔簹湖養嗎?專家:不宜進行人工飼養
    ­  本報關於黑天鵝再現篔簹湖的報導引發熱議(詳見昨日《廈門日報》A11版),昨日傍晚的篔簹湖畔多了不少人,他們表示,「我們來看黑天鵝!」但,黑天鵝沒現身。市民還熱烈討論起黑天鵝的去留問題,有人希望小傢伙常住下來,並建議篔簹湖管理部門持續壯大黑天鵝家庭;有人則認為,黑天鵝應該回歸自然。
  • 白色小蟲子「入侵」篔簹湖 專家:是害蟲但危害不大
    這種蟲子遠看如蚊子、近看像蜘蛛,身上有很多白色觸鬚,能飛會跳,似乎會咬人,密集分布在紅樹林裡廈門日報訊 (文/圖記者 吳海奎)近日,市民陳先生在篔簹湖散步時,突然被嚇了一跳:導流堤邊上的紅樹林,樹枝、樹葉上密密麻麻爬滿了白色小蟲,外形奇特,遠看像蚊子,近看像蜘蛛,數量非常多。
  • 「技術交流」海水養殖汙染與生態修復對策
    生物修復處理費用低、淨化效果好,對生態環境影響相對較小,而且還有助於恢復受損海洋生境。由於海水養殖環境的特殊性,單純的物理和化學的修復法對養殖水域環境影響較大,且較難以實現,因此,適宜採取以生物修復為基礎的生態修復措施。目前,海水養殖可採用的生態修復技術主要有生態浮床修復、大型藻類修復和人工溼地修復。
  • 引種芭樂果 當年就成「發財果」
    「其實我們象州到處有這種野生果,只是沒有技術改良,產量低,如果引種『西瓜芭樂』一定能成功。」邱燕紅大膽地開始規模種植,當年種下的芭樂就掛了果。「第一年一畝收入有2000元,第二年一畝達8000元,到了豐產期預計每畝收入有幾萬元。」邱燕紅給記者算了一筆帳:豐產期每畝能收果6000斤,按照4元/斤的價格算,一畝地可以達到2.4萬元。芭樂果管理粗放不挑地。
  • 復旦教授引種紅樹:50年後申城或可見最美海岸線
    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鍾揚帶領他的團隊於2007年開始引種紅樹,他們希望破解紅樹北移難題,探索50年後在上海見到最美海岸線的可能性。在潮起潮落間,它們的呼吸涵養著這片海域,起到防浪護坡、淨化水質的作用。  紅樹林是陸地過渡到海洋的特殊森林,因隨潮水漲落而若隱若現,是陸地生態系統向海洋生態系統過渡的最後一道「生態屏障」。紅樹林的得名,並不是因為樹是紅色的。紅樹生長在海洋與陸地交界處,而海水含鹽分高,紅樹為了保護自己會分泌出單寧酸,被砍伐後氧化變成紅色,於是得名「紅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