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燕紅在護理芭樂果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高峰
■ 龔堅
廣西象州縣有一種野生果樹,當地人叫「臭果」,學名叫作番石榴,現在它還有一個洋氣的名字,叫芭樂果。這種在當地不起眼的水果,在邱燕紅的帶動種植下,如今成了「發財果」「致富果」。
近日,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來到邱燕紅的果園裡,只見山嶺上一棵棵矮小的番石榴果樹上掛滿了綠色的果實。「我們這個果是從臺灣引進的,臺灣人把番石榴稱為芭樂。」邱燕紅介紹說,這種果的肉是紅的,切開後看起來就像小西瓜,還被稱為「西瓜芭樂」。
2017年,邱燕紅在網上看到「西瓜芭樂」的介紹,專程趕到福建省漳州市的種植基地進行考察。「其實我們象州到處有這種野生果,只是沒有技術改良,產量低,如果引種『西瓜芭樂』一定能成功。」邱燕紅大膽地開始規模種植,當年種下的芭樂就掛了果。「第一年一畝收入有2000元,第二年一畝達8000元,到了豐產期預計每畝收入有幾萬元。」邱燕紅給記者算了一筆帳:豐產期每畝能收果6000斤,按照4元/斤的價格算,一畝地可以達到2.4萬元。
芭樂果管理粗放不挑地。邱燕紅介紹,她在沐恩村種植芭樂果的嶺地是「石夾地」,石頭多,養分少,但由於管理得當,照樣果實纍纍。芭樂果還有一大優點,就是常溫下可以保存一個月,非常方便運輸,這也使得水果銷售商對它青睞有加。
為了保證果實品質,邱燕紅的果園基本不施化肥,而是放花生麩、羊糞或牛糞等農家肥。綠色無公害芭樂早早被城市的超市預訂,銷售價格還很高,一般可達4~6元/斤。邱燕紅告訴記者,去年賣價最高的時候,商家出到了10元/斤。
邱燕紅原來從事客運行業,對水果種植一竅不通。自從種了芭樂果,她認真鑽研種植技術,並很快從「門外女」變成種植能手。有的果農種的果樹不結果,她去察看後馬上就發現原來是剪枝剪錯了地方,經她糾正後很快就結果。前年冬天,象州出現霜凍,果樹受凍後,她及時採取截枝等措施,使得果樹很快恢復掛果。很多果農都來向她取經,她都毫不保留地把種植技術傳授給大家。
去年,邱燕紅建立了芭樂果苗場,成立了合作社和「西瓜芭樂」協會。在她的帶動下,象州80多戶村民也跟著種植,總面積達600多畝,其中10戶為貧困戶。她還組建了一個「西瓜芭樂」微信群,讓大家在裡面討論種植技術,抱團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