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04 人民網

原標題: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11月22日,省海洋與漁業廳邀請中國海洋大學李永祺教授等專家,對省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典型海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子任務「東山灣受損生境修復生態工程和效果評價技術集成與示範」的耐鹽植物海馬齒海灣生境修復技術進行了現場驗收。

東山灣是福建省重要海水養殖區,由於過度養殖和水交換條件差,近年來由網箱養殖造成的自身汙染嚴重,海水中氮、磷濃度嚴重超標,養殖生物大面積死亡事件時有發生。

2013年以來,在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的資助下,福建省水產研究所首次成功篩選耐鹽植物海馬齒為修復工具種,對東山灣網箱養殖區生境進行修復,取得積極成效。結果顯示,平均莖長15cm的海馬齒,經過1周年的擴繁,平均莖長達128cm,根須長達52cm,長勢茂盛,擴繁可控,可有效降低養殖水體中氮、磷含量,修復效果顯著。

海馬齒不但能夠有效淨化水質,修復受損生境,還能為養殖生物提供棲息空間,改善景觀,並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為海島居民等提供新的蔬菜來源,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相關焦點

  • 「取經」篔簹湖引種海馬齒淨化海水
    兩年前,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團隊將一種耐鹽植物——海馬齒引進了東山灣八尺門海域。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環境研究室主任羅冬蓮告訴記者,網箱養殖殘餌、排洩物等大量沉積會導致海水富營養化、水質惡化,近年來八尺門養殖生物大面積死亡事件時有發生,因此,網箱養殖區受損生境的修復迫在眉睫。  2013年,在國家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的資助下,項目團隊啟動了對東山灣的生態修復研究工作。一般來說,養殖環境生態修復技術主要包括物理修復、化學修復和生物修復。
  • 東山灣引種海馬齒淨化海水 也可作為海水蔬菜
    海馬齒:一種耐鹽植物,可美化景觀、淨化水質,也可作為海水蔬菜食用並具藥用價值。  兩年前,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研究團隊將一種耐鹽植物——海馬齒引進了東山灣八尺門海域。這是首次將海馬齒試種在開放海域的網箱養殖區,這不僅僅是在當地海區增添一道風景線的問題,科研人員真正關心的是,海馬齒這種植物能不能有效修復當地受損的海域生態環境。
  • 水生生物資源養護先進技術系列連載(十七):海馬齒生態修復技術
    歡迎社會各界人士留言提出寶貴意見,也歡迎推薦各類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新技術和新模式。(一)工作背景。由於陸源汙染輸入以及過度無序海水養殖等原因,導致局部海域富營養化,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病害和赤潮發生機率增加,亟需對受損海水養殖水體進行修復。海馬齒是我國南方多年生肉質草本耐鹽植物,是海水環境理想的修復植物。
  • 省水產所「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應用示範」項目通過驗收
    11月27日,省水產研究所「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應用示範」項目在寧德召開了項目結題驗收會。與會專家察看了示範基地現場,聽取了項目組的工作匯報,查閱了項目驗收材料,一致認為項目組完成了各項建設內容和績效目標,示範基地海馬齒的生物量、示範面積均達到了項目要求,符合驗收要求,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據悉,基於海馬齒修復技術的生態網箱是將海馬齒生態浮床應用於傳統網箱養殖生境的一種新型原位修復技術。
  • 世界上最著名的耐鹽植物——鹽角草
    我叫鹽角草,是世界上最耐鹽的陸生高等植物之一,常生長於海水淹及的濱海泥沙灘或高潮線附近的紅樹林林緣沙地,屬於典型的海岸植物。我體內的水分含量可以高達90%以上,因為我的細胞液濃度很高,具有極高的滲透壓,所以可在3倍於海水鹽分濃度的環境中生長。
  • 水生所在杭州西湖生態基底改良和沉水植物修復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年來,杭州市政府通過綜合保護等工程,開展引水、疏浚、截汙等措施,西湖水體質量有了一定提高,同時較多新的科學問題和實際需求也不斷提出,進一步改善西湖水環境質量,修復水生態系統,提高湖泊生態服務功能十分重要。沉水植被的恢復是西湖生態修復的關鍵,但西湖「香灰土」底質生境使沉水植物難以定植擴繁。
  • 耐鹽植物開發利用是鹽土農業的未來方向(5):重要耐鹽植物資源
    三、藥用鹽生植物資源中國的藥用植物中有一部分屬於鹽生植物,在中草藥中佔有重要地位。>五、綠肥類鹽生植物資源在維持農業土壤肥力的過程中,綠肥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建立鹽生植物保護園,將我國的瀕危鹽生植物保護起來,可以將野外稀有的鹽生植物資源種植在保護園中加以保護擴繁;通過對不同地區的珍貴野生鹽生植物資源進行引種馴化,待馴化後能夠向外推廣,建立鹽生植物檔案進行負責管理;深入鹽生植物生長環境進行植物區系和植被的調差研究,確定鹽生植物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地區;在原產地重新種植一些重要的瀕危野生植物資源,使其恢復天然分布,促進其繁衍;對珍惜鹽生植物資源和尚待開發利用的鹽生植物資源進行實驗研究
  • 長江上遊水庫群運用對鄱陽湖溼地重要生境的影響及調控對策
    同時,鄱陽湖的溼地生態系統正經歷明顯退化:溼沼生植物向湖區入侵、沉水植物分布面積大幅縮減,鶴類等越冬水鳥更多的遷至人工生境覓食。水利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能源局「河湖水文-生態協變及保護修復」研究團隊,選擇鄱陽湖溼地旗艦物種-白鶴等食塊莖水鳥為對象,以水文-植物-鳥類三者的關鍵紐帶——生境為抓手,從水鳥生境利用的兩個限制因子-食物豐富度和覓食可達性兩個方面著手,研究鄱陽湖水文情勢變化對越冬水鳥生境演變的影響,揭示了水位變化對鄱陽湖越冬水鳥潛在生境面積的定量影響規律,為新水沙情勢及枯水常態化下鄱陽湖溼地生態系統保育和修復提供科技支撐
  • 反滲透膜耐氯及氯化修復研究進展
    研製耐氯性能良好的芳香聚醯胺反滲透膜能簡化預處理和清洗工藝,延長膜使用壽命,降低膜系統運行成本。此外,對氯化降解的反滲透膜進行修復,能恢復膜的分離性能,延長膜使用壽命,同時也能減少廢棄反滲透膜對環境的汙染。綜述了反滲透膜耐氯性能以及氯化修復兩方面的研究進展。首先,簡要介紹芳香聚醯胺反滲透膜的氯化降解機理及氯化引起的性能變化。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10-2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研究揭示了植物早期胚胎染色質狀態重編程的嶄新分子機制,闡述了胚胎中的基因激活如何傳遞到發育後期的表觀遺傳機理,是開花調控分子與遺傳機制的重要突破。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也為其在作物花期調控的生產應用提供了新的作用靶點。  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實驗室參與了該項研究。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和科技部的資助。
  • 土壤修復技術:石油汙染土壤的植物與微生物修復技術
    介紹了我國的石油汙染概況及物修復技術在石油汙染治理中的應用,重點對石油汙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植物修復、植物.微生物聯合修復技術的研究進展及各自的優點、局限性進行了綜述,並提出了石油汙染土壤生物修復技術研究的重點領域。關鍵詞:石油 汙染土壤 微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石油汙染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之一。
  • BR調控側根發育提高植物鹽脅迫耐受研究取得進展
    該研究揭示了油菜素甾醇激素信號調控細胞壁重構參與側根原基的起始來響應鹽脅迫的新機理。油菜素甾醇在植物生長發育中有重要作用,參與調控植物發育的多個方面,包括莖葉和根的生長、維管組織的分化、育性、種子萌發、頂端優勢、光形態建成等。此外,在介導植物對環境脅迫的響應中有關鍵作用。
  • 人才強校︱張萬軍課題組在解析miR319耐鹽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植物在抵抗鹽脅迫過程中積累某些microRNA,同時伴隨著逆境激素如乙烯的產生。這種現象被認為是植物耐鹽的一種機制。MicroRNA319 (miR319)是植物體內一類保守microRNA,在C3植物如擬南芥和水稻等中,miR319被證實在參與抵抗非生物脅迫中起重要作用,但具體的分子機制還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揭示了miR319和ET在柳枝稷響應鹽脅迫中存在協同效應。鹽脅迫誘導柳枝稷中miR319積累及ET產生,而ET處理6h內也顯著提高植株葉片miR319的表達。
  • 「技術交流」海水養殖汙染與生態修復對策
    其作用機理主要為植物對汙染物質的吸收以及植物根際微生物的生化作用。生態浮床的淨化效果與植物的種類具有較大關係,某些植物對特定重金屬還具有高效的富集作用。研究發現,海馬齒、鹼蓬、北美海蓬子等生態浮床對海水養殖汙染具有較好的淨化效果,可以明顯降低水體中有機質、營養鹽及重金屬含量,改善養殖水體和沉積環境,促進水生生物生長,恢復養殖海域生態系統結構。
  • 主編評述 | 2019年中國植物科學若干領域重要研究進展
    其中, 硅藻光合膜蛋白超分子結構和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和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植物抗病小體的結構與功能研究入選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該文評述了2019年中國科學家在植物科學若干領域取得的重要研究進展, 以期追蹤和報導當前中國植物科學領域發展的前沿和熱點及展示中國科學家所取得的輝煌成果。
  • 朱健康院士2020年度發表6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及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
    2020年度,來自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的朱健康院士以通訊作者或共同通訊作者,共發表了 6 篇綜述文章,涉及植物非生物脅迫的響應、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表觀遺傳調控、植物激素ABA的研究進展等內容。
  • 耐鹽植物開發利用是鹽土農業的未來方向(6):鹽生植物生理類型
    根據植物耐鹽能力的差異,可將植物大體分為鹽生植物和非鹽生植物。目前對於鹽生植物的定義是由澳大利亞植物生理學家Greenway於1980年提出的,他認為鹽生植物是指在滲透勢為-0.33Mpa以下的生境中能正常生長並完成其整個生活史的植物。鹽生植物分布極廣,淺海水域、海濱、鹽沼、鹽湖濱、荒漠和草甸都生長著鹽生植物。鹽生植物長期生長在這些不同的環境中,形成了不同的鹽生植物類型。
  • Plant Cell:植物耐鹽機制研究
    Plant Cell雜誌在線發表題為「Phosphorylation of SOS3-LIKE CALCIUM BINDING PROTEIN8 by SOS2 Protein Kinase Stabilizes Their Protein Complex and Regulates Salt Tolerance in Arabidopsis」的文章,該文章報導了SCaBP8在體內被SOS2磷酸化在調節植物耐鹽性中的作用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藜麥耐鹽與高營養價值分子機制 2017-10-17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  表皮鹽泡細胞(epidermal bladder cell, EBC)在約一半的喜鹽植物(halophyte)中都存在,也是在藜麥耐鹽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類細胞。此前研究表明,鹽泡細胞體積可達普通表皮細胞的1000倍左右,其積累的離子濃度可高達1摩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