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979字,預計學習時長5分鐘
圖源:unsplash
萬物理論是一種解釋一切事物的理論,解釋宇宙中的每一種力,每一個粒子,每一點物質和能量。萬物理論的關鍵在於它必須將如此多不同的理論調和成一個。
具體來講,我們清楚地了解物質是如何作用以及由什麼構成,這就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我們也有萬有引力理論,它將宇宙解釋成幾何結構,其彎曲以創造引力效應。這兩種理論很大程度上是不相容的。
如果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沒有參與進來,如果他只擔心布朗運動和光電效應這樣的問題,我們可能會得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引力理論,也許這個理論會更符合其他粒子理論。我們永遠無法得知。
現在的問題是,萬物理論只有一個有力競爭者:弦理論。
弦理論也不是一個理論。它是一些相關理論的集合,其中任何一個都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都不是真的。本文並非關於弦理論,而是關於缺乏研究萬物理論的不同範式方法。
雖然有非常多的量子引力理論試圖調和愛因斯坦的理論和標準模型,但很少有像弦理論那樣野心勃勃,它試圖將所有形式的粒子整合為一個:弦,它通過在多維空間中的振動產生不同的粒子。難怪有成千上萬的論文都是關於弦理論的。
艾薩克·牛頓想要一個關於萬物的理論,他花了幾十年試圖了解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不幸的是,他生活的時代甚至沒有化學,他把時間浪費在鍊金術上,這種神秘的藝術,與科學的聯繫就和佔星術一樣小。
幸運的是,我們比那時更聰明了。等等,我們真的更聰明了嗎?
也許像弦理論這樣的努力不過是一種現代的鍊金術,以科學的語言和實踐為載體,但最終,更多的是關於我們自己,以及我們對世界的敘述,就像對現實一樣。
更頑固的人可能會說,我們不需要一個萬物理論。也許根本就沒有這樣的東西。科學往往是混亂而醜陋的。看看牛頓力學的三體問題——另一個讓牛頓浪費了很多時間的問題。它在任何封閉的形式下都是無法解決的,並且允許混沌解。這怎麼可能?這多麼醜陋啊。
但是在科學中,美與醜不如真理重要。三體問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顯示了我們的狂妄自大,我們尋找秩序並以之為美,但就是這麼浩瀚複雜的宇宙也承認混沌,而混沌也有它自己的美。
圖源:evgenii
雖然弦理論在數學上有很多優勢,這使它比其他觀點更有說服力,但我懷疑它是否延續了20世紀的物理過程的觀點,而這種觀點需要被推翻。
假設有一個物體,一根弦,它在空間中運動,例如,卡拉比-尤(Calabi-Yau)微時空。它原封不動地接受量子場論,作為理論的統計背景。因此,它延續了20世紀現代物理學的觀點:量子場,代表粒子,在時空表層中運動。它用弦和多維空間大大修改了這個觀點,但它幾乎沒有改變範式。也許這才是它最大的缺點,而不是缺乏預測或其複雜性。
19世紀的物理學也有自己的缺陷,其中很多已經被遺忘了。它主要關注牛頓式的體,而不是場。它未能理解廣義協方差的威力,並將坐標系與現實等同起來。它依託的是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我們做得更好了嗎?
弦的存在是一種絕對的實在,無論它有多動態。21世紀有可能消除絕對主義嗎?它有可能承認一個可以在每種可能的方式裡動態塑造的實在嗎?
我不知道這個理論是什麼樣子的,但我知道它將是完全普遍的。它不會假設世界上存在一種事物來創造現實;相反,它只會假定一個世界存在,從而使它自己真實。
它將沒有絕對:沒有弦,沒有量子場論,也許只有無限延展的形狀,而在那形狀之下,也許什麼都沒有。因為要想提出一種一切事物的理論,就不能從一個事物開始,否則就會得出無限遞歸。
如果不是一件實體,那是什麼構成了一切事物的基礎呢?
當思考什麼不是一個實體,卻對物理規律很重要時,我想到了能量。能量可以像物體一樣變成質量,當它變成質量的時候。或者說它可以表現為光的頻率、運動、熱量或某物發生的潛能。從根本上說,能量只是動量等許多類似量中的一種,但它不是一種事物。
圖源:unsplash
並不是說「所有的東西都是能量」,而是說所有的東西都類似於運動,就像能量一樣,但是沒有任何東西是被移動的,因為運動是所有東西的基礎。
這可能就像大衛·博姆提出的代數這樣的前幾何學,或者是其他表示幾何學基礎的東西。
唯一清楚的是,無論弦理論是否成功,在一個不依託弦或任何存在的理論出現之前,我們將沒有萬物理論。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