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理論和超弦理論是什麼?它們能解釋宇宙的起源嗎?

2020-12-03 宇宙的狂想曲

1919年,一位幾乎不知名的德國數學家西奧多·卡魯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非常離奇的想法——我們的宇宙實際上可能不止三維,而是具有更多維度。

也就是說,除了左、右、前、後、上、下之外,還有其他空間維度,只是我們目前還看不到而已。面對一個大膽而且離奇的猜想,人們的焦點往往在它的大膽和離奇上,但這部分與我們周圍的世界是毫無關係的。然而,卡魯扎的想法,雖然還不能斷定它是對還是不對(也許還得很多年之後才能斷定),但在20世紀,它已經對物理學產生了重大的衝擊,並且現在仍在推動許多尖端研究。

我們來探討一下這些其他維度。首先來了解一些背景知識。早在1907年,愛因斯坦正因發現狹義相對論而春風得意,他決定做一個新課題,試圖充分理解廣泛存在的重力。在當時,他周圍的很多人都以為這個問題早已得到了解決。17世紀後期,牛頓提出了重力理論。這個理論在當時通行無阻,它不但正確地描述了行星和月球的運動,而且對我們身邊的所有運動都能很好地描述。

但愛因斯坦意識到還有些問題牛頓沒有解決,因為牛頓自己曾經承認,雖然他知道如何計算重力的效果,但是他搞不清楚重力究竟是如何起作用的。比如說,太陽距離地球1.5億千米,在這麼大的尺度上,它是怎樣影響地球運動的?太陽如何穿越廣袤的空間施展它的影響力?愛因斯坦把這個問題作為自己探討的對象,研究重力如何發揮作用。

他發現了什麼?他發現傳遞重力的媒介就是空間本身。這個想法的本質是將空間想像為萬物的基質。愛因斯坦說,在沒有物質存在的情況下,空間是平坦的;可是一旦有了物質存在,比如說太陽,空間的結構就會扭曲,形成彎道,這便導致了重力的產生。就連地球也在扭曲它周圍的空間,讓月亮在其軌道上不停地運行。按照這個想法,太陽、地球和月亮由於自身的存在,在各自所處的空間造成了扭曲,在「碾」出來的「山谷」中運行。太陽的存在產生了一個彎道,使得地球沿著這個彎道運轉。這就是重力作用的新觀念。

1919年的天文觀測肯定了這個觀點。愛因斯坦因而舉世聞名,卡魯扎也因此動起了腦筋。他和愛因斯坦一樣,也在尋找所謂的統一理論,這個理論可以用來描述自然界的所有力,是一整套思想、一整套原理,或者一個萬能的公式。卡魯扎覺得,既然愛因斯坦能夠用空間上的翹曲來描述重力(精確地說就是時空),或許他也可以用相同的遊戲規則描述其他已知的力,即當時人們所知的電磁力。

但是這裡產生了一個問題:愛因斯坦已經用時空和翹曲描述了重力,似乎沒有別的什麼還能實現翹曲。因此卡魯扎說,空間也許還有更多的維度,每描述另外一個力,都需要增加一個維度,電磁力就是第四維度的翹曲。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裡:他寫出方程組來描述四維空間的翹曲,結果發現它就是科學家一直以來描述電磁力的那個公式,而不是別的什麼。這個發現讓他激動得不得了,他圍著房子邊跑邊叫:「我勝利嘍!我勝利嘍!」他認為自己已經發現了統一理論。

顯然,卡魯扎這個人很看重理論。有一個關於他的故事:當年他想學遊泳,就買了一本教遊泳的書,看完之後他就跳進了大海。這個人願意為了理論拿生命冒險。像我們這樣比較注重實踐的人,可以立刻從他的方程中發現兩個問題:如果空間有更多的維度,那麼這些維度在哪裡?我們為什麼看不到?如果用這個理論解釋我們周圍的世界,把它應用於實踐,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出現?

第一個問題是由瑞典物理學家奧斯卡·克萊因於1926年解答的。

他把維度分為兩類:一類是大的維度,容易看見;另一類維度可能非常非常小,蜷縮在某個地方,即使存在於我們周圍,我們也看不到。但是,我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設想你正在看一根電纜:從遠處看,電纜只有一維,但是根據常識,我們知道電纜是有一定粗細的;從遠處看很難知道它的粗細,但是如果我們把焦距拉近,或者設想上面有隻螞蟻,一會兒直線爬行,一會兒繞行,或者順時針,或者逆時針。

這說明維度可以有兩類:大的維度和小的維度。我們身邊的大維度是很容易看到的,但是也可能有其他維度蜷縮在什麼地方,就像電纜上盤繞著的鋼絲那樣,如果不就近觀察,就不會有人看見。可是對螞蟻來說就不同了,電纜相對它是很大的空間,電纜上盤繞的鋼絲也同樣非常顯著,也許它還能看見更微小的維度。所以對我們來說,如果把空間無限放大,應當會有更多的維度。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用這個理論解釋真實世界,能行得通嗎?其實,愛因斯坦、卡魯扎以及其他許多科學家當時都在試圖優化這個框架,用它來解釋宇宙的物理,雖然研究都很深入,但是不管用。比如說,用這個理論就無法獲得正確的電子質量。因此,儘管當時許多人都致力於此項研究,但截至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這個奇怪但讓人著迷的統一物理定律已經煙消雲散。現在,所有物理學家都在追尋一種新的理論,試圖對物理定律進行統一,這種理論被稱為超弦理論。超弦理論的奇妙之處在於,乍一看與更多維度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進一步研究超弦理論就會發現,更多維度以一種閃耀的新形式復活了。

超弦理論試圖解答這個問題:在我們周圍的這個世界,構成萬事萬物最基礎、最根本、不可再切分的最小成分是什麼?設想我們觀察一個熟悉的物體,比如說一根蠟燭,然後我們試圖弄明白它的構成。深入其內部,我們可以看到它的原子,但這還不是最小的,因為我們知道原子中央有個原子核,它周圍有電子圍繞它旋轉,原子核裡還有中子和質子,中子和質子裡還有更小的微粒,叫作夸克。常規的概念就到這裡為止。

在這些粒子的深處,還有其他成分——一種舞動著的絲狀能量,看上去就像振動著的弦,弦理論也因此而得名。這些「弦」就像大提琴上的弦,只要撥動就會以不同的模式振動,但它們的振動產生的不是不同的音符,而是構成我們世界的粒子。因此,如果這個理論正確的話,宇宙的極微觀景象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由大量這樣的振動能量絲組成,並以不同的頻率振動。不同的頻率產生不同的粒子,不同的粒子造就了我們周圍這個世界的多樣性。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統一性,因為物質粒子、電子、夸克、射線粒子、光子、引力子,都是由一種實體構成的,所以物質和自然力都是由這些振動著的「弦」組成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統一理論。還有一個絕妙之處:研究弦理論的數學就會發現,它在只有三維空間的宇宙裡不能成立,四維、五維或六維也不能成立。那麼,怎樣才能成立呢?科學家認為,只有在十個空間維度和一個時間維度中才行得通。這就又回到了卡魯扎和克萊因的觀點:要想恰當地描述我們的世界,它的維度就應該比我們看見的多。

這樣一來就又產生了一個問題:是這些其他維度隱藏起來了,還是我們的世界擁有一些其他奧秘?下面讓我們看看這些其他維度的兩個特點。首先,我們中間有很多人相信這些其他維度可以用來解答理論物理中最深層的問題。在過去幾百年中,科學家得出了20來個數字,可以用來真正地描述我們這個宇宙,包括電子和夸克等的質量、引力的強度、電磁力的強度等,精確得令人難以置信。可是,沒有人能夠解釋這些數字,沒有人知道它們為什麼擁有那些具體的值。

弦理論能給出答案嗎?現在還不能,但是我們相信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要依賴這些其他維度。非常奇妙的一點是,如果這些數字不是現在的值而是其他什麼,那麼我們所知的宇宙就不會存在。這個問題很奧。這些數字為什麼會如此適合恆星發光和行星形成?如果撥弄這些數字,整個宇宙就會灰飛煙滅。弦理論認為,這20來個數字與其他維度有關聯,這些維度的幾何結構極其豐富,錯綜複雜。

以卡拉比丘的形狀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其他維度蜷縮在一起,相互纏繞,形狀和結構都非常有趣。如果其他維度就是這個樣子,那麼我們所處的宇宙的微觀景象就是這種極微小的微縮形狀,你的手一擺,周圍的這些維度就會不停地移動。那麼,這20來個數字隱含著什麼物理意義呢?

觀察一件樂器,比如法國圓號,注意氣流受樂器形狀影響而產生的振動。弦理論中所有這些數字反映的是「弦」的振動方式,就像氣流受樂器稜角、弧坡的影響一樣,「弦」本身也受到它所處的結構中振動模式的影響。所以,如果我們能準確知道其他維度是個什麼樣子,就可以計算出所有可能的音符或振動模式。更進一步說,如果能夠計算可能的振動模式,就可以計算出這20來個數字。如果我們計算得出的答案與那些通過實驗驗證了的數字相符,在很多方面,這將成為對宇宙結構現狀的首次基本解釋。

其次,如何更直接地證明這些其他維度的存在?這只是一個有可能解釋世界上從未得到解釋的特徵的有趣數學結構,還是能夠在現實中驗證其他維度存在的完整理論?我們認為,歐洲核子研究所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可以為我們驗證這些其他維度是否存在。這臺對撞機會使粒子以接近光速在隧道內正反雙向運動,這些粒子時不時會正面碰撞。這樣做是希望撞擊的能量足以使一些殘骸從我們所知的維度中迸出,迫使它進入其他維度。怎樣才能知道結果呢?我們將測量撞擊後的能量,將其與撞擊前的能量做比較,如果撞擊後能量減少了,就證明能量發生了逃逸;如果我們可以計算出逃逸的模式,就能夠證明其他維度的存在。

想像一下,現在有一種叫做引力子的粒子,我們期望它能夠迸出來,條件是真的存在其他維度。這將是一段了不起的歷史,一次了不起的機會。回顧牛頓時代的絕對空間,它僅僅為宇宙中的事物發生提供了一個舞臺。後來愛因斯坦說時空是可以翹曲的,這就是重力。然後又出現了弦理論,它告訴我們可以把重力、量子力學和電磁理論統一起來,但是需要擁有更多的維度。這將是我們有生之年極力驗證的一個問題,有一定的可能性,也非常神奇!

相關焦點

  • 弦,超弦和宇宙起源
    可是對螞蟻來說就不同了,電纜相對它是很大的空間,電纜上盤繞的鋼絲也同樣非常顯著,也許它還能看見更微小的維度。所以對我們來說,如果把空間無限放大,應當會有更多的維度。再來看第二個問題。用這個理論解釋真實世界,能行得通嗎?其實,愛因斯坦、卡魯扎以及其他許多科學家當時都在試圖優化這個框架,用它來解釋宇宙的物理,雖然研究都很深入,但是不管用。比如說,用這個理論就無法獲得正確的電子質量。
  • 揭開弦理論的真面目:弦理論是解釋宇宙所有問題的終極理論嗎?
    超弦理論和弦理論有什麼區別?簡單地說,在弦理論的基礎上加入超對稱的概念後,僅僅解釋了強相互作用力的弦理論就發展到「可以」解釋四種基本作用力和構成物質的粒子——費米子的超弦理論。根據超弦理論,費米子也是弦的不同振動模式,該理論為量子力學粒子標準模型中的每一種粒子(質子、中子、夸克、膠子、引力子等等)「找」到一種相對應的不同振動模式的弦。
  • Superstring 超弦理論
    愛因斯坦渴望以前人從未成功達到過的清晰來揭示宇宙活動的奧秘,由此而展示的自然界的動人美麗和優雅,將讓每一個第一次知道的人產生有生以來最強烈的敬畏、驚訝和震撼。弦理論或者超弦理論是那些象量子和夸克等等已經溶入大眾詞典的諸多新科學專用詞彙之一,但它們卻很少能被人解釋清楚。即使會議的參加者也會告訴你,超弦理論,象許多新興科學和研究領域一樣,涉及了許多高前沿的數學領域,並不是很容易能把握的。
  • 在宇宙中,弦理論這種「神奇」的理論能告訴我們些什麼呢?
    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知道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以各種方式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更深層次的物質結構,質子和中子由偏心粒子--夸克組成。現在我們知道了六種夸克,它們的組合(成對或三個)可以解釋宇宙中所有較重的粒子——質子、中子——以及在實驗中出現的許多其他粒子(如膠子和玻色子)。
  • 超弦理論:顛覆一切的超級理論
    那在超弦理論被提出之前,有什麼理論是其先驅理論,或者說是指導理論呢?萬物皆由原子組成1803年,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提出了萬物皆由原子組成的學說,馬上顛覆了當時人們的世界觀:原來世間的萬物,看似紛繁複雜,實際上本質上卻是一樣的:它們都是由無數的原子組成,而原子之下,再不可分。
  • 「大一統」的超弦理論為什麼要把更小的弦作為基本單位?
    關於超弦理論,大多數人對它還不了解。通俗來講,在這個理論之下,這個世界最基本的構成單位不再是原子和分子,而是更小的「弦」。它們就像一根根橡皮筋,用震蕩的方式感染這個世界,每個粒子都是單獨的一根震蕩著的小線圈。
  • 「大一統」的超弦理論為什麼要把更小的弦作為基本單位?
    通俗來講,在這個理論之下,這個世界最基本的構成單位不再是原子和分子,而是更小的「弦」。它們就像一根根橡皮筋,用震蕩的方式感染這個世界,每個粒子都是單獨的一根震蕩著的小線圈。這樣解釋也還是太模糊了,屏幕前的你可能也很納悶——弦到底是什麼呢?
  • 讀懂「超弦理論」,探秘宇宙真相!
    當科學家討論宇宙大爆炸的時候(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和爆炸的瞬間),這一現象既屬於微觀尺度又屬於宏觀尺度,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矛盾就出現了,兩者開始自相矛盾。超弦理論試圖統一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矛盾,它將世間萬物的存在都統一到「弦」上。
  • 弦和超弦與宇宙的起源,一切看起來都那麼的神奇
    ②如果用這個理論解釋我們周圍的世界,把它應用於實踐,不會有什麼問題出現嗎?用這個理論解釋真實世界,能行得通嗎?其實,愛因斯坦、卡魯扎以及其他許多科學家當時都在試圖優化這個框架,用它來解釋宇宙的物理,雖然研究都很深入,但是不管用。比如說,用這個理論就無法獲得正確的電子質量。
  • 從「弦理論」到「超弦理論」再到「M理論」,真是傻傻分不清楚
    相信不少人會很費解,提及弦理論時會聽到各種不同的名稱:弦理論、超弦理論、M理論等等,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其實,弦理論的發展分為好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名稱也是有所變化的。玻色子弦理論以弦這個概念為基礎的第一個弦理論,準確的叫法是「玻色子弦理論」。玻色子弦理論是最早的弦理論版本,但由於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錯誤,所以很快就被扔到角落了。
  • 弦理論是否能解釋宇宙的本源?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人類想出許多模型來描述世界。我們不斷驗證這些模型並學會揚棄。但隨著我們知道的越多,模型就變得越複雜,越怪誕。有些甚至困難到難以用精確的方式去描述它。比如弦理論。一個著名的,充滿爭議的並且常常被誤解的理論。為什麼我們會想出這套模型,它是正確的嗎?還是只是一個不值得重視的想法。
  • 「弦理論」的升級版,對於「超弦理論」,你知道多少呢
    我們都知道,早期弦理論一度被打入冷宮,只是後來經過施瓦茨等人的不懈努力,才發展出了後來的升級版本「超弦理論」。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個疑問,為什麼叫「超弦理論」。這裡的「超」到底是個啥意思?它和之前的「弦理論」到底有什麼區別?今天我們就來解答這個問題。
  • 弦理論真的能統一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嗎?
    在愛因斯坦撰寫的《相對論的意義》(The Meaning of Relativity)重印版本的前言中,弦理論物理學家布賴恩格林寫道,超弦理論成功地結合了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除此之外,它也有能力平等的包含電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強相互作用力。
  • 弦理論:一種欲描述一切現象的理論
    愛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後30年裡一直在尋找統一場論——一個能在單獨的包羅萬象的協和的數學框架下描寫自然界所有力的理論。實際上,他是在尋找一個能描述一切現象的理論。然而,愛因斯坦未能實現他的夢。當今,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相信他們發現了一個框架,有可能把這些知識縫合成一個無縫的整體——一個單一的理論,這就是弦理論或稱超弦理論。
  • 弦理論是什麼?宇宙只是投影影像?
    不同理論下,宇宙的本質有所不同弦理論是將微觀粒子進一步細化,假設微觀粒子都是由弦構成。弦具有不同的運動方式和振動頻率,從而形成了不同的微觀粒子,進而形成宏觀物體。愛因斯坦曾嘗試利用空間解釋一切,我們所看到的宇宙萬物,只是空間的摺疊扭曲,從而利用空間來解釋一切,形成大一統理論,但是愛因斯坦失敗了,沒有完成統一基本力的大一統理論。愛因斯坦嘗試利用空間解釋一切,而弦理論,嘗試利用「能量弦線」解釋一切。
  • 超弦理論與平行宇宙
    99%的人都不理解:超弦理論與平行宇宙是什麼?在我們普通人的認知當中,事物一般都是三維立體的,加上時間的概念,構成了我們所熟知的四維宇宙,但是無論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都提出了宇宙可能存在多維空間,平行宇宙當中,10維空間也是可能存在的,那麼這樣的超弦理論和平行宇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超弦理論又是什麼
    還有一種比喻就是有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個坐上了宇宙飛船,然後在星際間行駛,當他回來之後發現自己並沒有變,可是自己的兄弟卻變老了許多。人們在學校也大多是這樣獲得相對論的解釋的,一輛在公路上飛馳的汽車,你認為他的速度有多快呢?
  • 弦理論和M-弦理論
    出品人:螞蟻科學平臺  我們已知的各種天體,它們是按照定律從而進行有規律的運動。在新定律被逐漸發現時,導致了科學決定論的思想:必定存在一整套定律完備集合,只要給定宇宙在某一特殊時刻的狀態,它們就指明宇宙從那個時刻往前往後將如何發展,這種定律必定在任何時刻任何地點都成立。    為此,科學家提出了弦理論,不久經過兩次變革,衍生出了如今的M-理論。
  • 比夸克更小的也可能是弦,超弦理論為宇宙大統一模型構建新可能
    宇宙在普朗克時間內被創造,但我以我們目前的研究,我們並不知道這段時間內到底發生了什麼,於是科學家在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超弦理論。宇宙弦,是1981年被維綸金等人提出來的。超弦理論認為,構成物質的不是基礎粒子,而是弦,氫原子的大小是一億分之一釐米,而質子只有氫原子大小的十萬分之一,而宇宙弦的大小是質子大小的一百億分之一再一百億分之一。因為太過纖細,以至於任何物體都能穿過它,卻不能感受到它。但是,1釐米的宇宙弦,其重量要超越一整座喜馬拉雅山。
  • 宇宙的終極候選理論知之超弦理論
    超弦理論是怎麼來的,首先說說目前宇宙中存在四種基本力,及電磁力,強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和引力。電磁相互作用產生的力是通過交換虛光子產生的電荷之間的電磁力,由此誕生了量子電動力學。弱相互作用力是主導核裂變和衰變的力,交換的是中間波色子W+,W—,Z0三種波色子,由此誕生了的量子色動力學。唯獨引力子沒有找到或者說它究竟是不是一種力?未被證實。因此,人們迫切尋找萬有理論。弦理論就是一個數學和邏輯都比較符合的一個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物質的基本單元不是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線狀的「弦」包括有端點的「開口弦」和圈狀的「閉合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