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宇宙中,弦理論這種「神奇」的理論能告訴我們些什麼呢?

2020-12-05 宇宙探索百科

近一個世紀以來,科學家們一直知道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以各種方式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20世紀60年代,物理學家發現了一種更深層次的物質結構,質子和中子由偏心粒子--夸克組成。現在我們知道了六種夸克,它們的組合(成對或三個)可以解釋宇宙中所有較重的粒子——質子、中子——以及在實驗中出現的許多其他粒子(如膠子和玻色子)。

這是我們對宇宙中物質的基本理解,但是粒子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20世紀30年代以來,物理學家研究了詳細的數學模型來描述宇宙中的四種基本力:重力、電磁力、弱核力和強核力。我們可以把它們看作是一個在太空中活動的場。更有趣的是,這四個基本的「力場」可以通過交換粒子來構造:光子傳遞電磁力;八個不同的膠子傳遞強核力,使夸克束縛在質子中;三個中間矢量玻色子傳遞弱核力,控制放射性過程;一些物理學家認為,萬有引力轉移了萬有引力,但他們還沒有被發現。

在這個標準模型中,科學家使用這些各種詳細的數學理論來整合對物質和力的描述。當物理學家試圖預測他們昂貴的粒子對撞機會發生什麼時,它就形成了計算的基礎。無論是設計新技術,進行新的實驗,甚至研究黑洞的性質,它們都是從長期測試的標準模型的數學方程開始的。

標準的型號漂亮簡單,但似乎並不完整。科學家可以將其中的兩種力--電磁力和弱核力--統一成一個數學理論,以及大統一理論下的強核力。然而,引力頑固地與它們分離,因此物理學家需要用兩種不同的方式來描述自然界中的四種力。用一種方式來描述它不是更好嗎?這是對終極理論的探索。超弦理論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理論。那麼,為什麼物理學家必須通過弦理論來修補標準模型呢?弦理論能告訴我們關於宇宙的什麼?

進入深處

在過去的70年裡,科學家們提出了許多理論方案來達到很大的統一,但這些理論大多存在著嚴重的數學問題。例如,有時計算出的概率為負或大於100%。根據其中一個模型,粒子的移動速度比光的速度要快,科學家稱之為快子。

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有一個有趣的方案受到了眾多物理學家的追捧。

根據標準模型,粒子都是點狀的。也就是說,無論科學家怎麼想辦法探測一個粒子的內部結構,他們得到的都不過是一個更小的能量「點」,它呈現出這個粒子的所有特性:質量、電荷和自旋。這會引發嚴重的數學問題。想像一下,把一個電子的質量和能量擠壓進一個越來越小的球體內,最終,它會變成空間中一個無窮小的點,此時,它的質量和能量密度則會變得無窮大。這個無窮大會使得任何涉及質量和能量密度的計算都變得不可行。因此,大約在30年前,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解決辦法,用不會消失的其他構形來代替粒子的內部形狀,例如閉合的能量環,即弦。

基本的想法是,每一個物質粒子(電子、夸克、中微子等)以及每一個傳遞相互作用的粒子(光子、膠子、中間矢量玻色子和引力子)其實都是某種微小的一維環。它可以是開放的,有兩個端點,也可以是閉合的,構成一個環。當這個一維弦環隨時間運動時,它會掃過一個二維的表面。它還可以分裂成兩個不同的弦環,構成兩個閉合的表面。這些表面被稱為世界面。一根弦分裂成兩根,則對應於一個粒子衰變成兩個。把這個過程反過來,兩根弦變成一根則對應於兩個粒子的碰撞和併合。這些環也能向琴弦那樣振動,其振動的精確方式決定了它所代表的基本粒子的確切特性。對應於大質量粒子的弦振動的頻率較高,反之亦然。

那麼這些弦看上去像什麼呢?先問個問題,你最近一次碰到一維的東西是什麼時候?其實我們從來就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東西,更不要提它們是什麼樣子了,比如顏色、質量、大小,等等。我們試圖描述的弦的每一個特性都植根於我們的三維經驗。於是,一個基本的問題是,這樣一個物理實體具有的特性是否超出了我們的經驗?幸運的是,這在數學上根本不是問題。這也正是物理學家可以精確處理一維弦的原因。

此外,科學家知道,類似電子這樣的粒子並不僅僅是一個有著表面的微小球體。事實上,它們是有著特定屬性的無窮小的能量結點。對人類的思想而言,一大挑戰是去想像基本粒子的真正本質——無論是一個能量點還是一根弦。

探索不同的維度

對這些與普通粒子相連的弦及其性質的數學描述,只適用於10維宇宙,這使得事情變得更加離奇。我們生活的普通宇宙是由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組成的,因此弦理論的數學要求需要六個額外的維度,同時它們必須是完全封閉的,並且有限度的尺寸為10-33釐米..

拿一張二維的紙,將它緊緊地團起來。把它塞進一個桌球,然後把這個球壓縮到直徑只有10-33釐米——一些科學家認為,那6個維度就隱藏在這個物體中。在三維空間中的每一個點上重複這個過程,弦理論認為,你每這樣做一次就會得到一個不同類型的宇宙。這些緊緻維度的確切幾何特性決定了在這個宇宙中到底會擁有什麼樣的粒子以及它們的特有屬性。

一個三維球具有特定的幾何特性,使得粒子在其表面能以特定的方式運動。類似的,通過這些緊緻維度的空間來控制弦的振動(及其所對應的粒子),形成了弦的張力和幾何特性。在這個緊緻的空間中,每一種粒子都具有特定的由6個數字構成的地址,這就好像巴黎在地球二維表面上有其唯一的經度和緯度一樣。

毫無疑問,要畫出這樣的一個六維實體是很困難的。就算可以,我們也會為窮儘其所有特性而疲於奔命。在弦理論中,這樣的空間據估計有10500個,每一個都代表一個有著不同粒子和場的數學宇宙。這些空間中,有一些裡面不存在電子,有一些裡面則可以有12種不同的夸克,卻沒有光子,在這樣的空間裡就不會有彩虹。

且慢,不止這些

如果我們得到的只是一個有關粒子看上去是什麼樣子——在空間中震動的環而非點——的新模型,那我們還沒有簡化或者統一標準模型。要解釋我們已知的事物,還需要更為複雜的數學。弦理論還具有第二個特性,即超對稱。正如任何一個學過幾何的學生都知道的,對稱性往往會使求解問題變得更為簡單。

由於立方體本身的對稱性,在三維空間中每轉90度就能看到它新的一面,但是立方體的形狀仍保持不變。科學家稱其為旋轉對稱性。 在20世紀70年代初,物理學家發現標準模型中的粒子也能在超對稱下彼此轉化。這一鏡像牽涉到量子力學和粒子的一種內稟屬性,被稱為自旋。這個理論最吸引人的是,作為已知粒子類型間超對稱轉換的結果,它可以自動地包含引力——終於,有一個理論可以自然地容納所有四種基本作用力了。

然而,大自然永遠都不會無中生有,因此科學家不得不添加新的成分,使得超對稱的數學描述奏效。此時,標準模型中的每一種粒子都會被賦予一個新的超夥伴粒子,這樣才能使粒子間的變換在數學上可行。通過用這種方式拓展標準模型,科學家現在擁有了最小超對稱標準模型(MSSM)。這個模型不僅可以解決標準模型存在的許多問題,

還為佔據宇宙物質總量8 5%的神秘物質——暗物質——提供了一種新的候選粒子。標準模型無法解釋這些看不見的物質,但MSSM 中質量最小的中性微子卻具備了解釋暗物質所需的合適特性。

一起嘗試

20世紀80年代初,物理學家把超對稱引入弦理論,形成了超弦理論。 他們提出了5種不同類型的超弦理論,每一種都能以各自的方式解釋物理世界。之後在1995年, 物理學家意識到,這5個理論其實是一回事,他們將其稱為M理論。

這些理論彼此相連的方式可以用涉及改變長度的數學運算來精確描述,即對偶變換。一個與之類似且我們也更熟悉的例子是三維立方體的二維投影。一個三維立方體的真正形狀可以從其不同的二維投影中重建出來。通過在三維空間中轉動立方體,其每一個二維投影面都能變換成其他的樣子。你可以把十一維M 理論立方體的每一面想像成一個不同的十維超弦理論。十一維M 理論的詳細數學描述告訴科學家如何在十維超弦理論間進行變換。

迄今的證據

一些物理學家把MSSM 視為在不添加大量假設的前提下超越標準模型的最簡單途徑,而且它還預言了世界上最強大的粒子加速器——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可檢測的新現象。科學家正在篩查數據,搜尋已知粒子的超夥伴粒子的蹤跡,其中一些最輕的質量為幾萬億電子伏特,在LHC可檢測的範圍之內。如果科學家什麼也沒找到,那麼他們就需要用更複雜的模型來取代MSSM,這些超夥伴粒子會具有更高的能量。那麼,目前這些搜尋進展到哪一步了呢?畢竟LHC 已經工作超過2年了。

好消息是,標準模型得到了很好的驗證。2012年7月,物理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粒子,它看上去就像是已經被尋找了40多年、標準模型中最後一個尚未被發現的粒子——希格斯玻色子。

然而,2011年8月和2012 年11月接連傳來了壞消息,LHC的一組物理學家報告,他們

對特殊粒子B 介子衰變的研究並沒有發現超對稱的跡象。在超對稱的幫助下,這些粒子衰

變的速度應該快得多,但科學家在研究的幾萬億次衰變事件中沒有發現這一現象。

另一個壞消息是,在7萬億電子伏特的能標之下,科學家沒有找到任何有超對稱粒子存在的證據。這被認為是最簡單的超對稱模型(尤其是MSSM)的重大失敗。超對稱是科學家用來統一四種基本作用力的最簡單的數學模型,而大自然似乎也偏向於用更基本的理論來解釋我們這個世界。如果MSSM被證否了,那大自然著實大大地戲耍了一把地球上的科學家。

2013年年初,LHC 被關閉,2015年重啟,開始完全在設計要求的13萬億電子伏特的對撞能量下運轉。物理學家已經開始研究各種各樣的理論來預言最輕的超對稱粒子。計算發現,有幾十種新的粒子散布於LHC 完全滿負荷運轉後可及的範圍之內,因此,一些樂觀者感覺此事十拿九穩。

這一賭注其實極端高昂:如果超對稱粒子被找到,那麼發現之路就會為超越MSSM 的

超弦理論打開;如果科學家仍然沒有在LHC 中發現超對稱粒子存在的證據,那麼最簡單的

MSSM 必然會被否定,而超弦理論也斷然不會被視為終極理論的最佳候選。這將是一大憾

事。

弦理論對粒子的描述為描述新的粒子和現象提供了富庶的框架,拓展了人類對空間和

時間的認識。然而,其缺點是,這些粒子中絕大多數的質量都超出了LHC 可探測的能標。這也是其最大的問題。

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在全世界多個國家花費數十億美元建造了LHC,旨在發現「新物理學」,卻什麼也沒發現之後,將很難籌集更多的資金來建造更強大的、能標超過13萬億電子伏特的對撞機。如果LHC 沒有發現新物理學或者新粒子的跡象,那麼這一負面結果將迫使物理學家做出一個極端困難的抉擇:要麼發明出一種全新且低廉的技術來把粒子加速到更高的能量,要麼在沒有可用來檢驗大量理論的數據的情況下苦思幾十年。因此,加速器物理學未來幾年的進展也許會對超弦理論做出裁決。

相關焦點

  • 弦理論和超弦理論是什麼?它們能解釋宇宙的起源嗎?
    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統一性,因為物質粒子、電子、夸克、射線粒子、光子、引力子,都是由一種實體構成的,所以物質和自然力都是由這些振動著的「弦」組成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統一理論。還有一個絕妙之處:研究弦理論的數學就會發現,它在只有三維空間的宇宙裡不能成立,四維、五維或六維也不能成立。那麼,怎樣才能成立呢?
  •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弦理論簡說
    宇宙的真正本質是什麼?為回答這一問題,人類提出了各種描述世界的理論,我們檢驗這些理論並且得知哪些可以保留哪些應該拋棄,不過我們了解得越多,我們的理論就變得更加奇怪和複雜,以至於很難理解它們講的是什麼,比如弦理論,一項著名的頗受爭議的並且常常讓人誤解的關於萬物本質的理論,我們為何提出它?它是正確的嗎?或者,它應該被屏棄?
  •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弦理論簡說
    如果我們很努力地去觀察,能觀察到模糊的一團,但不是粒子本身,我們僅僅知道它們存在在那裡,但要是只能到這個地步的話,我們怎麼對它們進行科學研究呢?和前人一樣,我們創立了一套新的理論,一種數學化的虛構,點粒子理論。
  • 弦理論是否能解釋宇宙的本源?
    宇宙的本質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人類想出許多模型來描述世界。我們不斷驗證這些模型並學會揚棄。但隨著我們知道的越多,模型就變得越複雜,越怪誕。有些甚至困難到難以用精確的方式去描述它。比如弦理論。一個著名的,充滿爭議的並且常常被誤解的理論。為什麼我們會想出這套模型,它是正確的嗎?還是只是一個不值得重視的想法。
  • 弦理論是什麼?宇宙只是投影影像?
    然而弦理論屬於理論物理學,並沒有嚴格的實驗證明,是物理學家,為了統一宇宙四大基本作用力,從量子力學中分支出來的特殊理論。弦理論有可能實現物理學的大一統,但是卻無法做出實驗預測,因此很多物理學家並不認同弦理論。而弦理論,其實近似於愛因斯坦晚年統一基本力的嘗試——將宇宙本質,理解為空間扭曲。
  • 弦理論 VS M理論:究竟誰能解釋宇宙萬物
    弦理論 VS M理論:解釋宇宙的對決在弦理論中,微小的弦取代了傳統的亞原子粒子。(圖片:米歇爾·泰勒 | 示意圖)保羅·M·薩特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向太空人和太空電臺提問》的主持人、《你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作者。薩特將這篇文章貢獻給了Space.com特約的專家之聲:觀點與見解。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弦理論陷入了理論困境。
  • 平行宇宙:多世界理論?弦理論?
    這些研究者於是轉向量子之下的更小的層面進行理論研究,得出了「弦理論」,用於解答所有的問題。令人驚訝的是,通過這樣的理論研究,這些物理學家(比如艾弗雷特)可以得出結論:平行宇宙是存在的。「弦理論」由美籍日裔物理學家加來道雄提出。「弦理論」闡明,宇宙中構成所有物質與自然基本力(如引力)的基本單元存在於量子層面之下。
  • 神奇的弦理論,居然能把黑洞算得明明白白的!
    根據霍金等人證明的 「黑洞無毛」定理,宇宙中所有的黑洞有且只有三個基本量:質量、角動量和電荷;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信息了。後來霍金又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也就是我們說的「霍金輻射」,這個理論簡單來說,就是黑洞可以通過這種熱輻射的方式把自己蒸發掉。
  • 宇宙的真相是弦理論嗎?
    的的四股力量在自然界中,從小顆粒的角度來看,只有重力缺乏這種描述。理論家們可以預測重力粒子應該是什麼樣子,但是當他們試圖計算當兩個「引力子」粉碎在一起時會發生什麼時,它們會在無限量的空間中獲得無限的能量 - 這是數學遺漏某些東西的明確信號。
  • 宇宙的維度會比我們想像的更多嗎?弦理論是萬能理論嗎?
    眾所周知,弦理論是物理學家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解釋一切的理論。科學家希望所有的力,所有的粒子,所有的常數,所有都能處在一個理論框架下,而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微小的,振動的弦的結果。事實上理論家們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研究這個想法,他們首先意識到的是,要讓這個理論起作用,就必須有比我們習慣的四個維度更多的維度,這想法聽起來相當瘋狂!
  • 為什麼弦理論認為存在平行宇宙?
    儘管人類在地球上生存了幾十萬年,但我們從來沒有發現外星人,這引發了一個問題:人類在宇宙中是孤獨的嗎?從理論上來說,這似乎講不通,如此浩瀚的宇宙,怎麼會只有人類存在呢?但試想另一種可能性,如果有非常多的宇宙同時存在,而人類隻身在其中一個宇宙,是不是就可以解釋我們的孤獨?這可能是「弦理論」試圖告訴我們的。事實上,原子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它們很小,以至於1億個氫原子排列在一起才等於你指甲的寬度。
  • 為什麼弦理論認為存在平行宇宙?
    從理論上來說,這似乎講不通,如此浩瀚的宇宙,怎麼會只有人類存在呢?但試想另一種可能性,如果有非常多的宇宙同時存在,而人類隻身在其中一個宇宙,是不是就可以解釋我們的孤獨?這可能是「弦理論」試圖告訴我們的。事實上,原子由質子、中子和電子組成,它們很小,以至於1億個氫原子排列在一起才等於你指甲的寬度。
  • 弦理論中,弦為什麼必須振動呢?它為什麼振動?
    弦理論中,弦為什麼必須振動呢?它為什麼振動?我曾經回答過,如何簡單的通俗的講講弦理論,要進一步解釋這個原因,我們得稍微複習一下前文。弦理論的前世今生自牛頓開創現代科學以來,以物理學為代表,科學界的最高教義是統一。現代物理發展到今天,我們通常認為宇宙存在四種最基本的力,電磁力、弱力、強力、引力。
  • 揭開弦理論的真面目:弦理論是解釋宇宙所有問題的終極理論嗎?
    神秘的弦理論2:弦的第一次革命作者:李春生(書房記特約專欄作者)引子:一個小寓言大山裡的一個家庭最值錢的財產是家裡養的一隻動物。這隻動物是什麼呢?家庭成員們卻有不同看法。公公說:這是一隻神奇的鹿。婆婆說:這是一匹矯健的馬。兒子說:其實,是一頭驢。媳婦說:啥呀!就是一頭豬而已。
  • M理論能把各種弦理論結合在一起嗎?
    在弦理論中,微小的弦取代了傳統的亞原子粒子。(圖片:©米歇爾·泰勒 | 示意圖)保羅·M·薩特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向太空人和太空電臺提問》的主持人、《你在宇宙中的位置》的作者。薩特將這篇文章貢獻給了Space.com特約的專家之聲:觀點與見解。
  • 一統宇宙的弦理論,為何從愛因斯坦去世至今未被發現?
    事實上,這項行動只是太早熟了些:物理學家首先必須了解核力,以及量子場論在描述物理時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這些認知直到1970年代才達成。追尋統一理論是今天理論物理的中心行動,而正如愛因斯坦所預見的,幾何觀念在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卡魯扎–克萊恩的觀念被重新提起,並且被擴充為弦論的特色之一,而弦論是個非常有希望能統一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與粒子物理的架構。
  • 弦理論為何引發爭議?我們能從弦理論中得到什麼,這些假設又有何意義
    但是我們可以檢驗這些預測中的任何一個嗎?第一個預測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需要擺脫六個維度,才能回到我們所能看到的宇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比在宇宙存在的原子還多。更糟糕的是,每種方法都會給弦理論帶來不同的「真空」,而且沒有明確的方法能夠描述我們所居住的宇宙的基本常數,這是第二個預測。第三個預測是沒有意義的,我們需要獲得比大型強子對撞機所能產生的能量高約1015倍的能量,僅能證明弦理論不能被排除在外,而不能證明它是對的。
  • 弦理論能成為新的萬物理論嗎?
    ,解釋宇宙中的每一種力,每一個粒子,每一點物質和能量。萬物理論的關鍵在於它必須將如此多不同的理論調和成一個。 具體來講,我們清楚地了解物質是如何作用以及由什麼構成,這就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我們也有萬有引力理論,它將宇宙解釋成幾何結構,其彎曲以創造引力效應。這兩種理論很大程度上是不相容的。
  • 科學網—弦理論——看扁宇宙?
    儘管屏幕中的角色看起來是三維的,其實它們僅「困在」二維空間,因為電影屏幕沒有前後之分。更直白地說,電影中的「三維」僅是視覺上的錯覺,要活動於「前後維」,只有走出屏幕。 可是卻有人這樣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也被「困在」類似屏幕的二維空間裡。 先別急著大跌眼鏡,理論物理學家們正在試圖用這種看法,解釋自然界所有的物質和力量。
  • 宇宙的終極理論?弦理論以及它的11維時空
    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我們存在於一個宇宙,應該有一個普遍適用的物理學規則,那麼有沒有一個理論能同時包含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永恆理論呢?弦理論應運而生。玄理論,萬物的終極原理?以及其涉及的11維空間在以前,主流科學認為粒子是點,和弦一點也不搭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