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曉麗
編輯丨蔡逸楓
中國網際網路下半場的故事,越來越像電影《雪國列車》。
風急雪冷,山高路險,然而越是路途艱難,列車越需高速行駛。停滯,便意味著死亡。
這個道理適用於所有網際網路公司。野蠻生長的時代已經結束,接下來需要比拼的是進化功力和迭代速度。
以這個思路觀察趣頭條,會發現這是一個絕佳的觀察樣本。
成立僅27個月即上市的趣頭條,符合「快公司」的所有特性,以技術為驅動、爆發式增長、憑藉令人目眩神迷的打法迅速佔領市場。
然而和所有的快公司一樣,趣頭條在新一程爆發增長中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如何繼續保持創業初心?如何保持「少年感」?如何對抗公司成長帶來的惰性?以及最重要的一點:如何在組織突然壯大200倍後,保持飛馳的步伐?
這是趣頭條面臨的大考,同樣也是中國網際網路從業者將面對的天問。
(圖:趣頭條上海總部公司的文化牆)
1、趣頭條穿越第一個彎道
「直男」趣頭條不會解釋。
作為一家超速行駛的快公司,趣頭條正在經歷公司躍遷的第一個彎道。
想要通過這個彎道,急速成長期的趣頭條有些費力。公司從百人規模擴張至2700人,身形日漸龐大,行動難言輕巧,為了保證身體機能跟得上時代列車行進的速度,趣頭條正在自我優化。
優化首先帶來的就是爭議,一波波關於人事調動的質疑分貝集中,險些淹過趣頭條的真實目的。
趣頭條正處在什麼樣的階段;遇到了什麼樣的挑戰和問題;趣頭條如何思考這些問題;趣頭條為此做了哪些動作……一群奉行程式設計師文化的趣頭條高管,希望對內對外溝通都能夠簡單高效。他們認為只有簡單才能保證效率,只有效率高才能保證公司跑得足夠快。
而快,是趣頭條最顯著也是最成功的標籤。
因為這種簡單、直接、高效的「直男」思維,趣頭條創造了27月上市的神速,也因為這種「直男」思維,趣頭條這家快公司不得不繼續解釋。
趣頭條成長太快了,以至於剖析它也需要相當的學習力,就跟他們對於內部中高管的要求一樣。
趣頭條正處在什麼樣的階段?
「我們現在排第二,前面還有今日頭條要追趕,而一旦掉以輕心,可能就馬上被後來者反超。」趣頭條總裁劉安逸說。前有巨頭,後有追兵,不進化就死,進化慢也會死,趣頭條沒有時間停靠。
更直觀的數據則是:趣頭條Q2財報數據增長不如預期,新業務遭遇政策瓶頸,組織優化調整遭受輿論質疑。
「坦白來說,我們做了一些動作,很多公司早期都有做。你可以回顧阿里早期3-5年時候做了哪些動作,那個時候他們受到的質疑和挑戰是什麼?包括騰訊也是這樣。」趣頭條首席人力資源官劉先鋒如此解釋。
站在3歲的視角審視阿里,關於那年的新聞標題鋪天蓋地都是:阿里巴巴是如何熬過2001年寒冬的。
2001年1月的阿里,帳面上只剩能維持半年多的700萬美元,更可怕的是阿里巴巴並沒有找到盈利方法。
為了活下去,阿里巴巴的當務之急是節流止損,於是裁員收縮成為必然選擇:阿里美國辦事處解僱了30人,只剩下3人;香港辦事處原來30人,裁得只剩下8人;韓國辦事處直接關掉;昆明辦事處關了,上海辦事處調整到不到10人,北京辦事處搬出租金昂貴的中國大飯店。
在那個網際網路最冷的冬天,馬雲說過一句名言:「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只有真正的英雄,才能見到後天的太陽。」
時光荏苒18年,趣頭條的處境遠沒有阿里當年那麼危險。趣頭條此刻不需要跪著求存,但它需要保持高速奔跑。
跟18年前的網際網路生態相比,「死於消化不良的公司比死於飢餓的公司多。」在新的遊戲規則裡,進化是網際網路公司的生存法則。
但進化不一定意味著「優化」。在網際網路新的語系裡,優化是裁員的委婉表達。趣頭條正在裁員嗎?
距離上市一周年還有8天時,趣頭條在內部溝通會上,認真回應有關裁員的流言。
會上,譚思亮平靜澄清,趣頭條並沒有裁員。
「如果只出人不進人,那叫裁員,但趣頭條要擴張的人數高達2000,而且要拿出6億股權作為員工激勵。」
不是大裁員,但趣頭條針對組織結構層面的優化調整是真真切切在進行。
其中,此次調整情況分幾種:第一是價值觀層面與公司不匹配的,第二是能力與組織需求不匹配的。「隨著公司業務要求的提高,對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一些出現了不匹配的問題,我們希望通過調整,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位置上。」趣頭條首席人力資源官劉先鋒稱,優化的原則是一致的:是否夠快,是否能持續優秀,是否能自我迭代,擁抱變化。
2、高速時代的生存法則
趣頭條的速度源自哪裡?趣頭條在高速行進中遇到了哪些挑戰?趣頭條核心高管層如何思考這些問題?
這還得回到趣頭條所處的階段說起。
上市前的趣頭條做的是從0到1的事,眼下的趣頭條要完成從1到100的事。
從0到1和從1到100需要的組織架構和人才配置是不一樣的,這就意味著原來崗位上的人必須短時間內進化成為最新人才,才能適應下一階段的作戰難度和強度。
而「戰略往往是打出來的,不是描繪出來的」,這就需要更多能上前線的將軍或者特種兵。
但現狀是,「以前20人幾天內就能上線的功能,現在200人完成不了。」
尤其,當有新的機會出來時,趣頭條高層理想中的人才應該具備直接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握住機會,而不是指指點點,錯失良機。
但顯然,不是每個員工都具備這一能力。
公司快速生長時,需要與業務同步擴張的團隊提供支撐,人才密度並非首要矛盾。但當公司達到一定體量,需要新的加速度時,人才密度問題逐漸暴露出來。
一位創業者曾這麼感慨,公司小的時候無非是生意做大做小,公司一旦壯大到一定規模,一出問題都事關生死。
對於一家成立僅3年的公司來說,趣頭條不過是個少年。
但3年,卻是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想走得更遠,趣頭條不能犯錯。
負面傳聞集中出來的時候,高管層面不太在意外界看法,他們最在乎的是內部員工怎麼想,擔心的是內部員工如果受到影響「不繼續奮鬥了,浪費大好時光。」再就是外部優秀人才會不會因為流言不再選擇趣頭條。畢竟,趣頭條的人才是跟抖音、快手、拼多多、小紅書殊死拼殺的,得來不易。
(趣頭條內部的溝通機制Openday)
至於對人才的調整,趣頭條背後其實是有一套完善的機制:當人員在公司高速發展階段不能勝任時,趣頭條先會找他談話溝通,給機會調整,幫助提高,第二次談話還沒有改變就亮出黃牌,第三次還沒有變化就是紅牌。
但紅牌不意味著罰下,趣頭條會給這些人員提供轉崗機制。對於中高管來說,轉崗之後的管理權限會「變小」,以前可能是負責百人以上的大團隊,那麼調整後可能只管幾十人的業務。
像「阿里早期那樣」,這是個雙向選擇,好聚好散。只不過這種調整對於普通員工給的周期長一些,對於核心層中高管,調整的時間一般是1-2個月,頻率要快一些。
趣頭條不能慢下來,它更不能容忍擁堵,「最核心的通道要讓給年輕人。」
趣頭條內部反覆強調,有能力的一線員工要能被快速發現,要把通道讓出來給他們去歷練,要破格提拔,要讓他們快速成長,這樣公司的人員才能正循環。
最直接的示例是,在趣頭條內部孵化出來的米讀,半年時間,幾十人團隊,800萬DAU,負責人Spike直接從總監提拔為副總裁。完成了從0到1的攻堅任務後,Spike又馬不停蹄的奔赴下一個戰場——短視頻創新業務孵化。
對組織架構變革更加直接的是激勵機制。在首席人力資源官劉先鋒看來,管理的一個核心是激勵,另一個是文化。關於激勵,分物質和精神層面2種:物質激勵分好幾個等級,績效評定為最高的S級,可以拿10個月獎金,另外還有趣頭條額外設立的500萬元CEO獎。精神層面,最直接的就是晉升。
表面看是從0到100的業務形式轉變,往深層次剖析,像趣頭條這樣的快公司其實正在經歷和變革的是對於舊系統、舊程序、舊權力架構的顛覆。
(趣頭條內部的上頂踩大會)
3、趣頭條需要什麼樣的年輕人
就像蒸汽時代的設備配置沒辦法在高鐵時代暢行,趣頭條需要通過進化創新尋找新動力。
而這種變革產生的矛盾和衝突不只是趣頭條一家會經歷。在後工業時代,智力密集型生產線正在替代勞力密集型流水線,如果沒有有效的方法點燃全體員工的激情,這樣的企業隨時就會被時代淘汰。
在新的組織架構和協作方式裡,趣頭條對於人才密度的要求更高,對於人才強度的要求也較為明確。
趣頭條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這個問題的反面其實是:在新的網際網路生態裡,什麼樣的人才會始終被組織需要,如何才能避免被優化。
通過第一彎道後,趣頭條將需要的人才分為三類:know how型人才,高潛型人才,普通員工。
know how型人才被定義為「專業能力強的,認同趣頭條價值觀的,有帶兵經驗能打仗的,工作經驗在5年以上的」,這部分人才比例日後將佔到公司20%左右。
高潛人才是指5年以下工作經驗的,有專業能力,有想法,有激情,這部分人才將佔到公司70%左右。
最後10%則是普通員工,普通員工不可或缺,他們用來保證組織基礎工作的執行。
對於核心中層,趣頭條新增了更多的考量層次:一看人的能力,包括學習力,判斷力;二要有大局觀,有建設者心態。
所謂學習力和判斷力,趣頭條對此有三層解釋:1、把事情想清楚說清楚,要有邏輯性;2、對一些事情的洞察和認知是深刻的;3、不停迭代自己,開放心胸。
劉先鋒拿《原則》一書裡的話講:成為真正優秀的人,核心一點就是有一個非常open的大腦,因為是人就會有盲區。
至於大局觀和建設者心態,趣頭條的創始團隊們希望「年輕人不要在大公司裡爬梯子,去熬年薪,人生要做一些事業性的東西,要有一些更大的成就。」
全球最卓越的50家快公司都具備一個共同點:團隊合作能力,能讓凡人做出非凡事。
趣頭條幾乎研究了市面上所有知名企業。比如華為的狼性文化,強調結果導向;亞馬遜的披薩餅原則,強調效率和可擴展性……凡是結果導向的文化,都是趣頭條尊重的。一度埋頭狂奔的「直男」趣頭條,開始學習更好的表達。
去年,趣頭條將自身的價值觀定義為:快速高效,簡單開放,變革創新,自驅驅他,團隊協作。
快速依舊排第一位。
聰明地進化,吸引更多不斷進化的人,打造更加強悍的創新法則——這是趣頭條列車,奔向未來的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