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可測量腦信號的紋身電極;衰老可能與免疫細胞有關

2020-12-03 腦科學君

1,最新《科學》:我們為什麼會衰老?科學家們在免疫細胞裡找到新答案

來源:學術經緯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免疫細胞可能扮演了加速衰老的重要角色。

一支西班牙研究團隊通過小鼠實驗證明,當T淋巴細胞的代謝能力發生變化,體內積累的炎症會讓動物未老先衰,出現各種「老年病」。調節這些免疫細胞的代謝能力或阻止它們引起的炎症,有望讓我們延緩衰老並治療衰老相關疾病。

2,紋身電極: 一種新型的可以進行腦信號測量的電極

來源:腦機接口社區

臨時紋身電極是皮膚傳感器領域的最新發展。他們已被成功證明了其在監測皮膚上各種電生理信號方面的性能。這些表皮電子設備可與穿戴者保持適形且不易察覺的接觸,同時可隨時間推移提供高質量的記錄。在臨床實踐中對大腦活動的評估面臨多個限制,其中這種電極可以提供切合實際的技術解決方案並提高診斷效率。

Greco與EsmaIsmailova等研究人員在《Conductingpolymer tattoo electrodes in clinical electro- and magneto-encephalography》介紹了臨床腦電圖中噴墨列印的導電聚合物紋身電極的性能及其與磁腦圖的兼容性。通過對皮膚/電極阻抗的建模來研究這些乾式傳感器的工作機制,以更好地了解該界面處的生物信號傳導。此外,定製的皮膚幻影平臺展示了高密度錄音的可行性,這對於定位神經病理學活動至關重要。這些評估為這些超薄電子紋身傳感器在多模式大腦監測和診斷中的成功應用提供了寶貴的意見。

3,節律基因通過控制趨化因子調節神經炎症引起的抑鬱症

來源:中科院心理所

節律基因BMAL1與Rantes啟動子的結合

抑鬱症是一種由基因和環境交互作用所導致的複雜的精神疾病。既往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普遍具有睡眠障礙,且應激激素皮質酮分泌的節律發生異常,提示節律在抑鬱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大量研究證據表明,神經炎症是抑鬱症發生的重要因素。中樞神經系統的免疫功能主要執行者——小膠質細胞節律性地表達炎性因子和節律基因,提示研究者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節律和炎症可能存在相互作用。

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林文娟研究組的科研人員針對上述問題開展研究,探討節律基因是否通過調節炎性因子從而影響神經炎症誘發的抑鬱症。該研究闡述了Per2 基因缺失後,可以抵抗神經炎症導致的抑鬱樣行為,其機制是由於其下遊的炎性因子RANTES不能夠被活化,從而避免了神經炎症所導致的抑鬱樣行為的發生。研究首次證實了抑鬱症的節律-免疫交互作用機制,為炎症相關抑鬱症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4,25種癌症三維組織模型表觀遺傳學圖譜

來源:生物通

在Josep Carreras白血病研究所主任Manel Esteller博士領導下,科學界第一次用3D模型(類器官)描述了人類癌症的表觀遺傳指紋。文章發表在《Epigenetics》雜誌。

Esteller教授專門研究了25種人類癌症器官,這些器官來自美國類型培養收集(ATTC)。利用3D模型來分解癌細胞的DNA行為,這是一項突破性的新研究,可能會徹底改變癌症治療。

5,警惕!Nature子刊報導藥物濫用和藥物成癮正在年輕化!

來源:轉化醫學

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研究生院的研究人員表明,一個人出生的年代——沉默的一代、嬰兒潮一代、X一代或千禧一代——強烈預測了他們死於藥物過量的可能性,以及死於什麼年齡。這些結果發表在近日的Nature Medicine雜誌上。

"社會學印記標誌著一個人在特定的時間出生,"資深作者Donald Burke醫學博士說,他是Jonas Salk人口健康主席,也是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名譽院長。"這反映了他們在青春期遇到的情況以及對用藥的態度--這些態度會伴隨他們一生。"

6,JESP:領導者都脫髮嗎? 人們對不同發量的領導者偏好研究

來源:唧唧堂

本文是針對論文《領導者都脫髮嗎?一項基於特定情境人們對不同發量的領導者偏好研究(Cue masking and cultural signals: Testing context-specific preferences for bald(ing) leaders)》的一篇論文解析,該論文於2020年1月線上發表於《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已有研究表明發量多少會影響人們對其年齡和主導力的感知,和頭髮濃密的男性相比,光頭男更具有主導力,MPB男看起來更顯老。發量多少還會影響人們在特定情境中的領導者感知和偏好,具體情境包括戰爭與和平、探索與利用情境。

該研究探究了MPB是否是年紀更大的線索,以及這在探索和利用情境是否會影響領導偏好。此外,作者預計光頭會發出具有主導力的信號,並探究這是否會影響戰爭與和平情境中的領導偏好。

實驗結果表明,領導者的主導力與戰爭情境中的領導者偏好呈正相關,而與和平情境中的領導者偏好相反,這就可以解釋光頭男在和平情境中為何不受歡迎。雖然光頭和MPB分別代表更高的主導地位和更老的年齡,但這並沒有轉化為和以往研究一致的領導者偏好(在戰爭情境中喜歡更具主導力的臉,如光頭男,在利用情境中喜歡更老的臉,如MPB男)。

7,國際研究發現,警察心理健康急需重視

來源:大話精神

警察心理健康是一個「重大的健康問題」,有四分之一的人可能以危險水平飲酒,七分之一的人符合創傷後應激障礙和抑鬱症的標準。該研究發表在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雜誌上,對目前可用的國際證據進行了匯總分析。

研究人員得出結論說,警察中心理健康問題的普遍性突出了有效治療和監測項目的必要性,同時也需要額外的資金以匹配對其他高危人群的預防措施。

8,「全球首個」3D 合成主播參與新華社兩會報導,純AI驅動一分鐘出活,無需人工幹預

來源:新智元

兩會期間,一個AI生成的3D虛擬主播火了:輸入文字,AI就能生成一個逼真3D數字人,口型精準、表情到位的將新聞播報出來。不僅可以坐著播,還可以站著播,甚至身體可以做出各種姿勢動作。她就是搜狗和新華社聯合推出的、全球首個3D AI合成主播「新小微」。

「新小微」的誕生,是利用搜狗核心人工智慧技術「搜狗分身」,在採集趙琬微真人海量數據的基礎上,用AI算法生成的全球首個3D 虛擬主播。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謊話連篇的神經科學依據;虛擬實境提高疼痛耐受性

2,腦科學日報|冬天為啥起床難?科學家發現一種「絕對冷」感受器

相關焦點

  • 使用印刷紋身電極測量腦信號
    此外,"紋身 "是乾式電極;與凝膠電極不同的是,它們的工作原理是沒有液體界面,不會變幹。它們特別適合長期測量。即使是長在紋身上的毛髮也不會干擾信號記錄。在這一開創性成就的基礎上,Greco與Esma Ismailova(法國聖埃蒂安國立高等礦業學院生物電子學系)和Laura Ferrari(義大利聖安娜超級學院生物機器人研究所)一起,在生物電信號測量方面取得了另一個裡程碑式的成就:該小組對紋身電極進行了修改,使其也可用於腦電圖(EEG),即測量大腦活動。
  • 紋身電極:一種新型的可以進行腦信號測量的電極
    他們已被成功證明了其在監測皮膚上各種電生理信號方面的性能。這些表皮電子設備可與穿戴者保持適形且不易察覺的接觸,同時可隨時間推移提供高質量的記錄。在臨床實踐中對大腦活動的評估面臨多個限制,其中這種電極可以提供切合實際的技術解決方案並提高診斷效率。
  • 「紋身」電極技術揭秘,記錄腦電圖數據
    投稿來源:陳根一般來說,為了測量心臟或肌肉組織的電活動,會將相對堅硬的電極與接觸凝膠一起應用於皮膚。不過,可能很快就會有一種更加便捷的替代方式,以臨時「紋身」電極的形式出現。近日,據外媒報導,歐洲工程師優化了一項新技術,即使用臨時紋身電極來記錄腦電圖(EEG)大腦活動。這項技術成本低廉,可以用噴墨印表機列印出來,並且還能像傳統電極一樣準確地輸出腦電圖數據。該項新研究的作者之一Laura Ferrari表示:「腦電波屬於低頻範圍且EEG信號的振幅非常低。它們比EMG或ECG信號更難捕捉到。」
  • 腦科學日報:可印在皮膚上的監測傳感器;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一些神經退行性疾病如帕金森疾病、亨廷頓疾病、遺傳性痙攣疾病等被報導與脂滴異常動態有關。多數真核細胞有脂滴的存在,但是正常條件下,在體的神經細胞內較少有脂滴的存在。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黃勳研究組利用不同模式生物,解析個體生長發育、衰老中不同組織器官中脂類動態變化。
  • 腦科學日報|比人腦更出色的可穿戴異質突觸;COVID-19免疫反應圖
    1,Nat Med:醫生繪製了人體的COVID-19免疫反應圖來源:細胞澳大利亞的研究人員近日表示,他們已經繪製出人體對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反應圖譜,這是對抗這種全球殺手的一個潛在突破。研究發表在《Nature Medicine》雜誌上。該小組在COVID-19患者恢復期間的血液中發現了四種不同的免疫細胞群。
  • 腦科學日報:性別對大腦的影響;疼痛定義40年來首次修訂
    這些基因座中的大多數與心血管疾病有關,豐富了先前強調的DNA損傷、細胞凋亡和體內穩態反應等衰老途徑,並發現血液中的鐵代謝也影響著人類的衰老。揭開性別導致行為差異的謎題來源:腦友記BrainUp皮層體積的性別差異可能受到位於X和Y性染色體上的基因的影響。本周,一項對2000多個大腦掃描的科學分析發現,人腦某些區域的體積具有高度可再現的性別差異證據。
  • 腦科學日報:長壽蛋白延緩人幹細胞衰老新機制;為何會樂於助人?
    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免疫學》上。 由NINDS資深研究員多裡安·麥克加文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CD8 T細胞是負責控制病毒的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在鼻組織感染後對保護大腦非常重要。麥克加文的小組利用先進的螢光顯微鏡技術,實時觀察了CD8 T細胞如何保護大腦免受鼻病毒感染。
  • 腦科學日報:年輕人沒有耐心?多吃巧克力可提高認知能力
    研究人員闡明了大腦衰老觸發免疫監視的機制,以及免疫細胞對腦衰老過程中神經發生和認知功能減退的具體影響,為改善衰老相關疾病的神經修復和認知功能提供了新的預防及幹預策略。通過比較年輕和年老人腦組織的免疫印記,研究人員發現以自然殺傷(NK)細胞為代表的免疫細胞隨著年齡增長在人腦內逐漸增加。這些細胞大多位於腦內齒狀回區域,並與神經前體細胞相臨近。
  • 陳根:噴墨列印紋身電極,首個長期腦電圖乾式電極
    文/陳根一般來說,為了測量心臟或肌肉組織的電活動,會將相對堅硬的電極與接觸凝膠一起應用於皮膚。不過,可能很快就會有一種更加便捷的替代方式,以臨時 「紋身」電極的形式出現。該項新研究的作者之一Laura Ferrari表示:「腦電波屬於低頻範圍且EEG信號的振幅非常低。它們比EMG或ECG信號更難捕捉到。」而紋身電極是首個適用於長期腦電圖測量的乾式電極,同時又能與磁腦成像(MEG)兼容。
  • 腦科學日報:大腦獨特的「垃圾清理」模式;90天逆轉衰老?
    糖皮質激素驅動的網絡分析表明,在13個共同調控N-糖肽/糖蛋白的模塊中,有6個與AD表型有關。研究顯示,AD腦中N-糖基化受到多種失調的過程和途徑影響,包括細胞外基質功能失調、神經炎症、突觸功能失調、細胞粘附改變、溶酶體功能失調、內吞性運輸失調、內質網功能失調和細胞信號失調。
  • 腦科學日報:在自閉症小鼠中實現社交行為恢復;體重對大腦的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突觸粘附分子Nlgn3中的自閉症相關突變會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催產素信號轉導受損,並改變小鼠對社交新鮮感測試的行為反應。用一種新的、高度特異性的腦滲透性MAP激酶相互作用激酶抑制劑治療Nlgn3基因敲除小鼠,可重置mRNA的翻譯並恢復催產素信號轉導和社交新鮮感反應。因此,這項工作確定了遺傳自閉症危險因素Nlgn3、翻譯調節和催產素信號之間的關聯。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3,PNAS | 焦建偉組揭示神經幹細胞調控小膠質細胞發育的新發現來源:BioArtReports小膠質細胞的這些重要作用與其在胚胎大腦皮層中特定的時空分布有關,但是在神經發生過程中小膠質細胞在腦中是如何發育的,神經幹細胞是否會影響小膠質細胞的發育目前還不清楚。
  • 腦科學日報:「乙醯輔酶A」可逆轉衰老;維生素D不能預防抑鬱症
    研究發現,乙醯輔酶A(CoA)作為一種線粒體的關鍵信號可調節衰老。因為當CoA降低時,會啟動組蛋白脫乙醯基酶複合物(NuRD)來給染色質進行加工(染色體重塑),從而引起衰老。而當添加營養恢復乙醯輔酶A的水平時,又能逆轉壽命的減少。這些發現為延長人類壽命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 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4,lab-on-a-chip:建立一個腸腦軸體外模型來源:生物通科學研究表明,腸道-大腦信號控制基本功能,就像一個飽腹的大腦信號能停止進食一樣,並與抑鬱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等複雜疾病的發展有關,還有我們自己的意識體驗和直覺。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功能維持的關鍵;曬太陽能減肥?沒那麼簡單
    (左)在諸如炎症條件下,星形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釋放促炎因子;(中)促炎因子上調神經元和星形膠質細胞中的IFITM3的表達,增加γ-分泌酶活性和Aβ產生;(右)Aβ作為抗細菌/病毒蛋白發揮部分免疫功能。反過來,Aβ進一步增加AD發生的風險。 在組織病理學上,阿爾茨海默病(AD)的特徵是腦中存在細胞外斑塊和細胞內神經原纖維纏結。
  • Nat Neurosci | 免疫細胞加速衰老腦中的神經元損傷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篇近期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關於衰老腦中免疫細胞加速神經元損傷的文章,題目為Neuroblast senescence in the aged brain augments natural killer cell cytotoxicity leading to impaired neurogenesis and
  • 腦科學日報:人工蛋白質成功修復神經連接;午睡超1小時有損健康
    該工作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人類及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該研究為治療和幹預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
  • 腦科學日報|細胞療法可恢復頭部損傷患者的記憶力
    1,《細胞》子刊:二甲雙胍又獲新技能!科學家首次證實,二甲雙胍可提高老化神經幹細胞活力,恢復神經髓鞘再生能力來源:奇點網Franklin和他的弟子Peter van Wijngaarden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細胞·幹細胞》上發文稱,他們發現一類特殊的老化神經幹細胞(少突膠質祖細胞(OPC)),經過二甲雙胍處理之後,能恢復對促分化信號的響應,重現年輕態的活力,進一步促進神經髓鞘的再生。這一發現意味著,二甲雙胍有望用於治療不可逆的神經變性相關疾病,例如多發性硬化症等。
  • 腦科學日報:吃超加工食品易衰老;全球神經元規模最大類腦計算機
    該計算機使用了792顆由浙江大學研製的達爾文2代類腦晶片,神經元數量規模相當於小鼠大腦。研究人員介紹,目前該類腦計算機已經實現了多種智能任務,例如將類腦計算機作為智能中樞,實現抗洪搶險場景下多個機器人協同工作;模擬不同腦區建立神經模型,為科學研究提供更快更大規模的仿真工具;實現「意念打字」,對腦電信號進行實時解碼等。
  • 腦科學日報:有關愛情抉擇的神經環路;感受著你的感受的電子皮膚
    該病毒是JC多瘤病毒(JCPyV)的遺傳模型,JCPyV在大多數人群中存在且無害,可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人群中引起進行性多灶性腦白質病(PML)。研究以:Antibody escape by polyomavirus capsid mutation facilitates neurovirulence 為題,發表於 eLife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