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ience子刊】嗅球中小膠質細胞的的「看門犬」,可保護大腦免受感染
來源:轉化醫學網
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國家神經疾病和中風研究所(NINDS)的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一種特定的一線防禦措施,可以將感染局限於嗅球,並保護嗅球的神經元免受感染侵害。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免疫學》上。
由NINDS資深研究員多裡安·麥克加文博士領導的研究人員發現CD8 T細胞是負責控制病毒的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在鼻組織感染後對保護大腦非常重要。麥克加文的小組利用先進的螢光顯微鏡技術,實時觀察了CD8 T細胞如何保護大腦免受鼻病毒感染。
CD8 T細胞與小膠質細胞接觸,感染的嗅覺神經元可以將病毒顆粒「傳遞」到小膠質細胞,然後T細胞即可檢測到它。然後,T細胞通過釋放抗病毒分子產生反應,從而以不殺死細胞的方式從神經元清除病毒。這項研究證明了小膠質細胞可以通過讓T 細胞參與,來從神經元中「吸收打擊」 ,然後使抗病毒程序發揮作用。
2,中科院團隊揭示:長壽蛋白延緩人幹細胞衰老的新機制
來源:生物谷
Sirtuins是酵母Sir2蛋白在哺乳動物中的同源蛋白家族,是一類進化高度保守的NAD+依賴的去乙醯化酶,被稱為長壽蛋白家族。在哺乳動物中,Srituins家族有7個成員(SIRT1-SIRT7),其中SIRT7通常被認為定位於核仁,並在諸多生物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6月6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曲靜研究組、劉光慧研究組、宋默識研究組及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合作,在Protein & 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IRT7 antagonizes human stem cell aging as a heterochromatin stabilizer」的研究論文,發現SIRT7能夠通過與核膜和異染色質蛋白互作,穩定異染色質結構,進而抑制天然免疫通路並延緩人幹細胞的衰老。
3,Nat Comm丨馬莉等揭示導致洞穴盲魚視覺退化的首個基因
來源:BioArt
盲魚視覺系統退化發育的分子模型
由於洞穴獨特的黑暗環境,魚類的生存受到了食物、定位 和繁殖等方面的限制,洞穴魚類產生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形態特徵並能遺傳給下一代,其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視覺系統和色素系統退化消失。
6月2日,美國馬裡蘭大學William R. Jeffery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文章「A hypomorphic cystathionine -synthase gene contributes to cavefish eye loss by disrupting optic vasculature」,首次確定了導致盲魚視覺系統退化的基因胱硫醚β-合酶a(cystathionine beta-synthase a), 發現該基因的突變會導致盲魚眼部血液的流動在關鍵時期受到抑制,缺少血液流動會導致盲魚的眼睛發育停滯,逐步凋亡退化並被結締組織和皮膚覆蓋,從而揭示了盲魚視覺退化的全新機制。
4,40%肺癌會腦轉移!香菸中的尼古丁可能起了推動作用
來源:e藥環球
吸菸對患肺癌的人有什麼影響呢?近日一項發表在《實驗醫學雜誌》的研究發現,香菸中的尼古丁可以促進肺癌細胞擴散至腦部,形成致命的轉移性癌症。
在這項研究的人體試驗部分,研究人員對比發現,與從未吸菸者或既往吸菸者組相比,當前吸菸者的腦轉移發生率顯著較高,而且無進展和總生存期更差。在該研究的動物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肺癌向腦部擴散,是由尼古丁驅動的,而尼古丁是菸草煙霧的主要成分,它本身並不致癌。通過對小鼠注射尼古丁,研究人員發現患有肺癌的小鼠,M2小膠質細胞的數量會增加,尼古丁促進了小膠質細胞極化。而從小鼠腦中去除小膠質細胞,可阻止尼古丁誘導腦轉移,延長肺癌小鼠的生存期。
5,二甲雙胍再添新作用,或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症狀
來源:醫脈通神經科
近期,來自英國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研究人員發布了一項最新研究,該研究結果指出,服用降糖藥的糖尿病伴帕金森病患者,在運動和非運動功能測試項目上的表現,明顯優於未服用降糖藥的患者。這項研究結果在歐洲神經病學學會(EAN)2020年的大會上發表。
6,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腦屏障損傷研究進展
來源:中華精神科雜誌
大量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廣泛的腦結構損傷及功能紊亂,另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存在血腦屏障受損,包括神經影像學等一些新的技術已被用於血腦屏障損傷的相關研究中,但應用於精神分裂症中研究的仍較少。我們旨在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腦屏障損傷的檢測方法、損傷機制、免疫學及與抗精神病藥影響有關方面的研究進行綜述,以進一步理解血腦屏障損傷在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診斷及治療方面的作用。
7,你為何會樂於助人?主要有這四種動機!
來源:一線科普
6月3日,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The robustness of reciprocity: Experimental evidence that each form of reciprocity is robust to the presence of other forms of reciprocity》的研究論文。研究表明,互幫互助的現象在自然界中十分普遍,尤其是在人類社會中,當別人受到排擠時,我們會特別想幫助他,即使必須需要付出一些代價。為何人們會想著幫助別人呢?科學家已經確定了四種互助動機。第一:你幫助我的同時,也在幫助你自己(直接互惠);第二:如果你幫助我,我會有動力去幫助其他人(廣義互惠);第三:你想通過幫助別人獲得回報,例如社會聲譽(獎勵互惠);第四:如果他為你做了一件好事,你可能會「償還」給他(奉獻互惠)。研究人員認為,在現實世界中,這些動機之間可能會相互影響。
8,CDC:女性酗酒危害更大,尤其是女大學生!對學業影響較大
來源:芽孢體
來自賓厄姆頓大學的研究團隊進行了一項調查,研究酒精對男女性別產生的不同影響,結果發表在《神經科學與教育趨勢》雜誌上。他們進行了一項匿名調查,以評估大學生的酒精使用情況和頻率,以及她們的睡眠,學習成績和學習態度。在調查之中,無論年輕的男性或是女性,在大量喝酒之後均出現了常見的醉酒行為,比如濫用藥物、作出冒險的事情等。但年輕女性的認知能力受酒精的影響比男性更大,表現為對學術和成績逐漸喪失興趣;年輕女性更可能依賴酒精來改善心理問題;男性酗酒後的行為更加冒險。
研究人員分析這可能與男女性的大腦形態差異有關。另一個原因是男女性對酒精新陳代謝的差異——女性的代謝酒精速度較慢。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壓力大到扛不住?是真的!「童年影響一生」再添新證
2,腦科學日報:心肺功能對大腦健康的影響;腦癌液體活檢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