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2020-12-07 騰訊網

1,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小腦真的不「小」,而且還很強大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小腦位於靠近腦幹的位置,在後腦皮層的下面。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一項新研究,來自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DSU)的研究團隊,對小腦的「小」這一術語提出了質疑。該研究團隊用證據表明:小腦真的不「小」。小腦本質上有如一張平坦的縐布,被成百上千次褶皺後形成一個團,以使它能「蜷縮」在大約八分之一大腦皮層的緊湊體積中。為了計算小腦的表面積,該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臺超高場9.4-T的磁共振掃描儀掃描了一個女性的小腦標本,並使用定製軟體處理生成的圖像。SDSU的一位神經成像專家發現,緊密堆積的褶皺實際上包含的表面積是大腦皮層表面積的80%。相比之下,獼猴的小腦皮層約為大腦的30%。在小腦的認知部分可能存在類似的「解剖結構」,可以幫助支持高度複雜的認知功能,如語言或抽象推理。它的延展性及其從皮層中參與認知輸入的新信息表明,它也可以處理像數學方程這樣的高級概念。

2,PNAS | 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的液-固相轉化與聚集的分子機制

來源:BioArt

pY39 α-syn澱粉樣纖維的電鏡結構

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PTM)在動態調控蛋白構象和功能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生物信息學分析顯示PTM高度富集與蛋白質的固有無序區域intrinsic disordered region (IDR)。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蛋白質的IDR是驅動蛋白質相分離與相轉化的關鍵區域。

近日,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與清華大學李豔梅課題組合作,發現在帕金森病患者富集的α-syn 39位Tyr磷酸化修飾 (pY39) 對於α-syn的液-固相轉化以及致病澱粉樣聚集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並進一步闡釋pY39磷酸化介導α-syn形成病理性聚集體的分子機制和結構基礎。相關的工作發表於PNAS上,題為:Parkinson’s disease-related phosphorylation at Tyr39 rearranges α-synuclein amyloid fibril structure revealed by cryo-EM。

3,Nat Metab | 童青春和束剛/江青豔合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來源:BioArt

下丘腦弓狀核作為食慾調控中樞,主要由GABA能神經元構成。7月27日,美國UT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童青春課題組與華南農業大學束剛/江青豔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Metabolism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Profound and Redundant Functions of Arcuate Neurons in Obesity Development 的論文。研究系統闡述了食慾引起肥胖的中樞調控機制,下丘腦弓狀核部分GABA能神經元的隨機興奮即可引起食慾的增加,最終導致肥胖的發生。相反,依靠降低採食來控制體重,則需要抑制整個弓狀核GABA神經元活性。弓狀核GABA神經元在誘導肥胖的「冗餘」以及降低體重的「必要」功能,充分解釋了為什麼減肥總是因為「嘴饞」而宣告失敗,動物更容易產生對食物的渴望而不是厭惡。

4,Nat Commun:新研究有助於治療大腦感染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

來源:轉化醫學

超過3000萬美國人被受汙染的肉類所傳播的腦部寄生蟲感染,但大多數人永遠不會表現出症狀。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發現解釋了其中的原因,這一發現可能對腦部感染,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UVA研究人員發現,弓形蟲會被大腦小膠質細胞控制。這些小膠質細胞釋放出獨特的免疫分子IL-1α,該分子從血液中募集免疫細胞來控制大腦中的寄生蟲。

5,動物研究所合作揭示核心節律蛋白延緩幹細胞衰老及促進再生的新功能

來源:細胞

7月31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合作在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tabilization of heterochromatin by CLOCK promotes stem cell rejuvenation and cartilage re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核心節律蛋白CLOCK具有拮抗人幹細胞衰老的新型功能。此外,研究發現基於CLOCK過表達的基因治療可以有效緩解增齡性小鼠骨關節變性並促進關節軟骨再生,為延緩人類衰老、防治衰老相關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潛在的幹預靶標。

6,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氯氮平聯用長效針劑對急診及入院次數的影響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只有30%-60%的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夠對氯氮平治療產生反應。既往已有很多研究評估了氯氮平聯用口服抗精神病藥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療效,但有關氯氮平聯用抗精神病藥長效針劑(LAI)的證據仍然缺乏。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Foothills醫學中心Rachel Grimminck博士等開展了一項小規模回顧性觀察研究,首次評估了氯氮平聯合LAI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系列治療轉歸的影響。本項研究近期發表於Prim Care Companion CNS Disord.。

研究顯示,聯用氯氮平與抗精神病藥長效針劑後的2年內,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至急診治療的次數(P = .024)及入院治療次數(P = .008)均較聯用前的2年內顯著下降;住院日同樣大幅下降(71.15天 vs. 32.55天),但差異未達到統計學意義。

7,全文首發!中文核心《健康忠告》刊登2020年最新「睡眠白皮書」

來源:腦友記BrainUp

本文首先對當前的睡眠機制研究成果進行了調研和總結,並對睡眠障礙的常見類型和對人體的影響做了梳理,除此之外,對現有對睡眠狀態的檢測和對睡眠質量的評估及對現有的睡眠障礙問題及部分睡眠障礙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歸納。最後調研了現有的針對不同睡眠障礙的幹預手段與可治療方法,並對當前和未來的睡眠相關研究做了分析和展望。

8,研究發現,要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他們呼吸

來源:大話精神

耶魯大學(Yale)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當大學生學習了管理壓力和焦慮的具體技巧後,他們的幸福感會在一系列指標上得到改善,從而帶來更好的心理健康。研究團隊評估了三個基於課堂的健康訓練項目,其中包括呼吸和情緒智力策略,發現其中兩個可以改善健康狀況。最有效的項目改善了六個領域,包括抑鬱症和社會聯繫。

研究人員在7月15日的《精神病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iatry)上報導了研究結果,他們說,這種適應力訓練項目可能是解決大學校園心理健康危機的一個有價值的工具。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吃飯時間影響生物鐘與代謝健康;「腦殘」有得治?

2,腦科學日報:科學家開發出非侵入性療法,可直接修改記憶刪除恐懼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首個人胚胎端腦發育染色質可接近性圖譜發布
    1,Cell | 首個人胚胎端腦發育染色質可接近性圖譜發布來源:BioArt近日,來自格拉斯通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的John Ruberstein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研究發現,缺乏ABCA1的小鼠腦神經末梢中的囊泡並沒有積累膽固醇。突觸神經囊泡對於信息在不同神經中傳遞至關重要,因此這種功能失常可能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學。團隊研究了含有被認為與一些精神疾病相關的ABCA13突變版本的人類細胞。他們發現,這些突變損害了ABCA13的功能和在細胞囊泡內定位的能力。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這項發表在《Neuron》雜誌上的研究指出了一種機制,研究人員說,這種機制在神經元出生時就被觸發,從而內在地減少一種普遍形式的細胞死亡(凋亡)。當這種基因調控停止時,持續的神經元存活被破壞,就會導致動物死亡。這一機制的核心部分是Bak1基因序列的一小部分,Bak1是一種促凋亡基因,其激活可導致細胞凋亡。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接著更深入探究了兩種類型OT神經元在全腦的不同輸入來源,證明小細胞OT比大細胞OT有更多的傳入突觸並有獨特腦區的輸入源。最後研究人員又通過遺傳藥理學操控少數小細胞OT神經元,成功激活或抑制全體OT神經元活性從而實現了人工調控雌性大鼠間的社交行為,增加或減少肢體接觸時間。
  • PNAS首張人小腦圖譜揭示:小腦真的不「小」,而且還很強大
    眾所周知,我們每個人都有大腦和小腦,但我們好像總在談論大腦,而遺忘了後腦勺的小腦。其實,小腦真的不簡單,它甚至在拉丁語中被稱為「小大腦」。「小大腦」位於靠近腦幹的位置,在後腦皮層的下面。小腦本質上有如一張平坦的縐布,被成百上千次褶皺後形成一個團,以使它能「蜷縮」在大約八分之一大腦皮層的緊湊體積中。因此,比起大腦皮層的表面積,小腦的表面積被認為要小得多。真的是這樣嗎?科學結論向來不能想當然。為了計算小腦的表面積,該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臺超高場9.4-T的磁共振掃描儀掃描了一個女性的小腦標本,並使用定製軟體處理生成的圖像。
  • 腦科學日報:腸道菌調控交感神經節活動性;儀式感可緩解大腦焦慮
    該研究揭示了不同類型的RNA精密調控TDP-43的相分離狀態,使其在細胞應激時於核內形成具有細胞保護功能的無膜、液滴狀、高度動態且可逆的核顆粒,該研究團隊將之命名為「TDP-43核體」 。7月8日,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Daniel Mucida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Microbiota modulates sympathetic neurons via a gut-brain circuit的研究論文,通過使用揭示中樞和外周聯繫的神經環路研究技術,揭示了外源性腸相關神經元在識別腸道菌及其代謝物的作用。
  • 腦科學日報: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小腦」!計算神經科學新工具
    2,給機器人裝上「大腦」和「小腦」! 近日,一篇發表於《科學機器人》(Science Robotics)的論文就詳細描述了一種混合系統,該系統將控制運動的模擬電路和控制感知和決策的數字電路結合起來,不僅顯著降低了系統能耗,還提升了機器精度和計算效率。研究人員表示,通過模擬大腦和小腦之間的協作,機器人可以在延遲、功耗更低的情況下,同時執行多個任務。
  • 腦科學日報:有關愛情抉擇的神經環路;感受著你的感受的電子皮膚
    )的研究論文,第一次系統研究並展示了Tu bingen 品系斑馬魚11個成年組織和2個胚胎組織的組織特異性轉錄組、順式調控元件圖譜、異染色質圖譜、DNA甲基化圖譜和成魚的基因組三維結構。利用最新的10x,Nanopore 三代測序,以及Bionano 光學圖譜測序技術,嶽峰課題組還重新組裝了Tu bingen斑馬魚的四號染色體,為研究斑馬魚的性別決定基因和機制提供了重要資源。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3,Nat Comm | 王曉東團隊揭示觸覺豐富促認知、抗焦慮的機制來源:BioArt近日,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王曉東團隊採用嶄新的觸覺豐富和早年應激小鼠模型,結合行為學、活動神經元標記、化學遺傳學、神經環路示蹤和深度學習等技術
  • 腦科學日報:調控大腦尺寸的基因;孕婦為什麼吃的多?
    1,《科學》重磅!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發現大腦尺寸調控基因 來源:小柯生命 Knoblich研究團隊利用人類組織篩選新技術鑑定出一個ER分泌調控因子參與大腦尺寸決定。相關論文於10月2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報導了異質組織中細胞解析度的CRISPR-LIneage追蹤(CRISPR-LICHT),可在人腦類器官組織中進行並行功能喪失(LOF)研究。
  • 腦科學日報:人類的心臟可能是被病毒搞大的;智商與綠化有關?
    1,人類的心臟可能是被病毒搞大的?在這裡,研究人員發現一類調控轉錄物-長非編碼RNA(lncRNAs),約佔抑鬱症患者大腦中差異表達基因的三分之一,並顯示出複雜的區域和性別特異性調控模式。研究人員揭示了靈長類特有的神經元富含的基因LINC00473,在抑鬱女性而不是男性的前額葉皮層(PFC)中下調。利用病毒介導,在成年小鼠PFC神經元中表達LINC00473,研究人員僅在雌性小鼠中誘導應激恢復來重現人類性別特異性表型。
  • 科學家繪製出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
    一張單細胞水平的人類細胞圖譜浙江大學供圖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 |崔雪芹近日,全球首張人類細胞圖譜在浙江大學繪製成功。3月26日,該校醫學院教授郭國驥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這項工作概括來說就是人體細胞數位化。」
  • 腦科學日報:大腦獨特的「垃圾清理」模式;90天逆轉衰老?
    1,Sci Adv | 揭示迄今阿爾茲海默症最完整的糖基化修飾分子網絡全景以及AD調控機制 來源:精準醫學與蛋白組學
  • 腦科學日報:阿爾茨海默症的痴呆分型;愛會讓我們變得更有創造性
    1,陶濤課題組與合作者發表PIK3R2的激活突變導致腦過度生長及腦電異常的研究成果來源:細胞11月16日,廈門大學細胞應激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陶濤教授課題組與哈佛醫學院該研究首次構建了磷酸肌醇3激酶調控亞基2(PIK3R2)的p.G367R突變基因敲入小鼠,成功獲得了人類PIK3R2 p.G373R病理突變(對應小鼠p.G367R)所導致的巨腦-多小腦回-多指/趾-腦積水(MPPH)症候群的重要病理特徵。研究發現,該小鼠模型體內的PI3K-AKT通路過度激活、大腦過度生長並伴隨腦電異常(提示偶發癲癇)。
  • 腦科學日報:調控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舒緩音樂可減輕術後疼痛
    1,劍橋大學團隊首次找到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來源:小柯生命近日,英國劍橋大學Magdalena Zernicka-Goetz及其研究團隊揭示了調控小鼠胚胎極化的發育時鐘。12月1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這項成果。研究人員發現,胚胎極化時鐘反映了合子基因組激活的開始,並確定了觸發極化所需的三個因素。
  • 腦科學日報:完整生命周期中的全腦突觸圖譜;刻意微笑會快樂嗎?
    1,Science | 完整生命周期中的全腦突觸圖譜來源:BioArt圖註:海馬區兩種突出後支架蛋白在輻射方向梯度與切線方向的梯度分布人類大腦皮層中包含超過2,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來源:王曉群課題組圖註:人大腦皮層不同空間區域及腦橋的時空發育特徵8月21日,王曉群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湯富酬課題組和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喬傑課題組合作在
  • 全新腦圖譜: 繪製人腦精準「地圖」
    人類腦網絡組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接模式中科院自動化所供圖要想清楚認識人腦,必須有一個腦圖譜,為複雜的腦部研究和治療「導航」。首次建立在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將為實現腦科學和腦疾病研究的源頭創新提供基礎。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子刊揭示嗜酒成癮之謎;老年聾的真正原因
    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揭示人類和130種哺乳類動物大腦連通性守恆!來源:腦友記BrainUp以色列的研究人員對大約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進行了先進的擴散MRI掃描,生成了一個全新的、全球獨一無二的資料庫。這項史無前例的研究,旨在調查130種哺乳動物的大腦連通性。
  • 腦科學日報|改善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技術;人類腫瘤圖譜網絡計劃
    1,Cell:人類腫瘤圖譜網絡計劃分享追蹤癌症的策略來源:生物通人類腫瘤圖譜網絡(Human Tumor Atlas Network,HTAN)計劃於2018年9月啟動,屬於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資助的癌症登月計劃的一部分。這項計劃旨在利用一系列的單細胞圖譜來定義人類癌症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過程和事件。
  • 腦科學日報:神奇的人造蜘蛛網;白血病藥物可能可治療小兒腦癌
    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A non-invasive far-red light-induced split-Cre recombinase system for controllable genome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