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小腦真的不「小」,而且還很強大
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
小腦位於靠近腦幹的位置,在後腦皮層的下面。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一項新研究,來自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SDSU)的研究團隊,對小腦的「小」這一術語提出了質疑。該研究團隊用證據表明:小腦真的不「小」。小腦本質上有如一張平坦的縐布,被成百上千次褶皺後形成一個團,以使它能「蜷縮」在大約八分之一大腦皮層的緊湊體積中。為了計算小腦的表面積,該研究團隊通過使用一臺超高場9.4-T的磁共振掃描儀掃描了一個女性的小腦標本,並使用定製軟體處理生成的圖像。SDSU的一位神經成像專家發現,緊密堆積的褶皺實際上包含的表面積是大腦皮層表面積的80%。相比之下,獼猴的小腦皮層約為大腦的30%。在小腦的認知部分可能存在類似的「解剖結構」,可以幫助支持高度複雜的認知功能,如語言或抽象推理。它的延展性及其從皮層中參與認知輸入的新信息表明,它也可以處理像數學方程這樣的高級概念。
2,PNAS | 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的液-固相轉化與聚集的分子機制
來源:BioArt
pY39 α-syn澱粉樣纖維的電鏡結構
蛋白質的翻譯後修飾(PTM)在動態調控蛋白構象和功能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生物信息學分析顯示PTM高度富集與蛋白質的固有無序區域intrinsic disordered region (IDR)。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蛋白質的IDR是驅動蛋白質相分離與相轉化的關鍵區域。
近日,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中心劉聰與清華大學李豔梅課題組合作,發現在帕金森病患者富集的α-syn 39位Tyr磷酸化修飾 (pY39) 對於α-syn的液-固相轉化以及致病澱粉樣聚集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並進一步闡釋pY39磷酸化介導α-syn形成病理性聚集體的分子機制和結構基礎。相關的工作發表於PNAS上,題為:Parkinson’s disease-related phosphorylation at Tyr39 rearranges α-synuclein amyloid fibril structure revealed by cryo-EM。
3,Nat Metab | 童青春和束剛/江青豔合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來源:BioArt
下丘腦弓狀核作為食慾調控中樞,主要由GABA能神經元構成。7月27日,美國UT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Houston童青春課題組與華南農業大學束剛/江青豔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Metabolism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Profound and Redundant Functions of Arcuate Neurons in Obesity Development 的論文。研究系統闡述了食慾引起肥胖的中樞調控機制,下丘腦弓狀核部分GABA能神經元的隨機興奮即可引起食慾的增加,最終導致肥胖的發生。相反,依靠降低採食來控制體重,則需要抑制整個弓狀核GABA神經元活性。弓狀核GABA神經元在誘導肥胖的「冗餘」以及降低體重的「必要」功能,充分解釋了為什麼減肥總是因為「嘴饞」而宣告失敗,動物更容易產生對食物的渴望而不是厭惡。
4,Nat Commun:新研究有助於治療大腦感染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
來源:轉化醫學
超過3000萬美國人被受汙染的肉類所傳播的腦部寄生蟲感染,但大多數人永遠不會表現出症狀。維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發現解釋了其中的原因,這一發現可能對腦部感染,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UVA研究人員發現,弓形蟲會被大腦小膠質細胞控制。這些小膠質細胞釋放出獨特的免疫分子IL-1α,該分子從血液中募集免疫細胞來控制大腦中的寄生蟲。
5,動物研究所合作揭示核心節律蛋白延緩幹細胞衰老及促進再生的新功能
來源:細胞
7月31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劉光慧研究組、曲靜研究組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張維綺研究組合作在Cell Research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tabilization of heterochromatin by CLOCK promotes stem cell rejuvenation and cartilage regeneration」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核心節律蛋白CLOCK具有拮抗人幹細胞衰老的新型功能。此外,研究發現基於CLOCK過表達的基因治療可以有效緩解增齡性小鼠骨關節變性並促進關節軟骨再生,為延緩人類衰老、防治衰老相關退行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潛在的幹預靶標。
6,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氯氮平聯用長效針劑對急診及入院次數的影響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只有30%-60%的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能夠對氯氮平治療產生反應。既往已有很多研究評估了氯氮平聯用口服抗精神病藥治療難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療效,但有關氯氮平聯用抗精神病藥長效針劑(LAI)的證據仍然缺乏。加拿大卡爾加裡大學Foothills醫學中心Rachel Grimminck博士等開展了一項小規模回顧性觀察研究,首次評估了氯氮平聯合LAI對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一系列治療轉歸的影響。本項研究近期發表於Prim Care Companion CNS Disord.。
研究顯示,聯用氯氮平與抗精神病藥長效針劑後的2年內,難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至急診治療的次數(P = .024)及入院治療次數(P = .008)均較聯用前的2年內顯著下降;住院日同樣大幅下降(71.15天 vs. 32.55天),但差異未達到統計學意義。
7,全文首發!中文核心《健康忠告》刊登2020年最新「睡眠白皮書」
來源:腦友記BrainUp
本文首先對當前的睡眠機制研究成果進行了調研和總結,並對睡眠障礙的常見類型和對人體的影響做了梳理,除此之外,對現有對睡眠狀態的檢測和對睡眠質量的評估及對現有的睡眠障礙問題及部分睡眠障礙的影響因素進行了歸納。最後調研了現有的針對不同睡眠障礙的幹預手段與可治療方法,並對當前和未來的睡眠相關研究做了分析和展望。
8,研究發現,要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他們呼吸
來源:大話精神
耶魯大學(Yale)一項新的研究發現,當大學生學習了管理壓力和焦慮的具體技巧後,他們的幸福感會在一系列指標上得到改善,從而帶來更好的心理健康。研究團隊評估了三個基於課堂的健康訓練項目,其中包括呼吸和情緒智力策略,發現其中兩個可以改善健康狀況。最有效的項目改善了六個領域,包括抑鬱症和社會聯繫。
研究人員在7月15日的《精神病學前沿》(Frontiers in Psychiatry)上報導了研究結果,他們說,這種適應力訓練項目可能是解決大學校園心理健康危機的一個有價值的工具。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吃飯時間影響生物鐘與代謝健康;「腦殘」有得治?
2,腦科學日報:科學家開發出非侵入性療法,可直接修改記憶刪除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