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神奇的人造蜘蛛網;白血病藥物可能可治療小兒腦癌

2021-01-10 騰訊網

1,Nat Comm丨葉海峰團隊再給光遺傳學添上一大利器,這次劍指基因重組技術

來源:BioArt

FISC工作原理。

7月24日,華東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上海市調控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華東師範大學醫學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葉海峰研究員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A non-invasive far-red light-induced split-Cre recombinase system for controllable genome engineering in mice」的最新研究成果,將合成生物學方法和光遺傳學技術相結合,設計開發了一套遠紅光調控的分割型Cre-loxP重組酶系統(簡稱FISC系統, far-red light-induced split Cre-loxP),具有低毒、高度時空特異和強組織穿透性,成功實現在小鼠體內對靶基因的高效精確改造。這項研究將有望為細胞的命運圖譜的研究、功能基因的研究以及動物模型的構建等提供一種新的策略和方法。

2,Nature | 人源鈉離子滲漏通道NALCN結構獲解析

來源:小柯生命

美國基因泰克公司Jian Payandeh等研究人員合作解析出人源鈉離子滲漏通道NALCN的結構。相關論文於2020年7月22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據研究人員介紹,數十年來,人們一直在描述能增強電興奮性的持久去極化鈉(Na+)洩漏電流。直到發現NALCN(Na+洩漏通道,非選擇性)之前,負責神經元中主要背景Na+電導的實體一直是個謎。NALCN介導的電流調節與呼吸、運動和晝夜節律有關的神經元興奮性。NALCN的活動受到嚴格的監管,而NALCN突變會導致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和早期死亡。研究人員報導了這個重要的洩漏通道,並確定了與FAM155A(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155, member A)結合的NALCN結構。FAM155A形成一個細胞外穹頂,可保護離子選擇性濾膜免受神經毒素攻擊。

3,是時候展現真正的技術了!人造蜘蛛網登上《Science》頭條!集感知、捕獲、清潔等功能於一體!

來源:高分子前沿科學

ISWs工作原理。

近日,來自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Young Kim & Jeong-Yun Sun等研究者模擬了基於離子蜘蛛網(ISWs)中的靜電原理的蜘蛛捕獲策略。ISW以可拉伸的離子導電有機凝膠為材料,用矽橡膠包封成一束狀製備而成。

該有機凝膠由共價交聯聚丙烯醯胺(PAAm)鏈和乙二醇(EG)溶解氯化鋰(LiCl)組成。等離子蝕刻和(十七氟-1,1,2,2-四氫癸基)三氯矽烷(HDFS)處理顯著提高了清洗能力,防止了有機凝膠的蒸發,進而提升了ISWs的耐久性。此外,與蜘蛛網的結構線類似,尼龍絲用作ISWs的框架,以增強其力學性能。該研究成果以題為「Ionic spiderwebs」的論文發表在《Science Robotics》上

4,核酸適配體微電極的表界面組裝及其神經分析化學應用研究

來源:X-MOL資訊

神經化學遞質是維持大腦活動和功能的重要分子,其在大腦中的含量及動態變化與多種神經生理和病理過程密切相關。

近期,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江迎教授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和中國人民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發展了一種構築核酸適配體修飾碳纖維微電極(CFE)的新方法,為神經化學遞質的高選擇性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5,簡潔版:抗抑鬱藥的認知改善效應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日前,加拿大多倫多St Michael醫院Michelle J. Blumberg及其合作者通過全面回顧相關英文文獻,圍繞抗抑鬱藥及其他藥物(如神經興奮劑)對抑鬱症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進行了討論,綜述全文7月21日在線發表於J Clin Psychiatry。基於現有證據,三環類抗抑鬱藥(TCA)無認知改善效應;相比於SSRI及SNRI,伏硫西汀及安非他酮展現出了一定的認知改善效應。其他一些藥物,如莫達非尼、苯丙胺及促紅細胞生成素,對抑鬱症患者的認知功能也具有顯著的積極影響。

6,白血病藥物顯示出治療小兒腦癌的希望!

來源:轉化醫學網

髓母細胞瘤(medulloblastoma)是一種兒童常見的顱內惡性腫瘤,其生長極其迅速;手術不易全部切除;腫瘤細胞有沿腦脊液產生播散性種植的傾向。近日,巴西聖保羅大學裡貝雷普雷託醫學院(FMRP-USP)的研究人員證實,白血病藥物三氧化二砷具有治療髓母細胞瘤的潛力。當他們在從這類腫瘤中最具攻擊性的亞組提取的細胞上測試三氧化二砷時,他們成功殺死了腫瘤細胞。該藥物還使腫瘤細胞對放射治療更加敏感。該研究發表在《科學報告》上。題為「Arsenic Trioxide exerts cytotoxic and radiosensitizing effects in pediatric Medulloblastoma cell lines of SHH Subgroup」。

7,自閉患兒的眼神逃避與注意力缺陷互有關係?研究這樣說

來源:自閉症互助圈

眼神接觸是目光停留在對方面部表情的互動行為,在兒童成長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較早,與社交、認知、語言等能力的發展息息相關。根據5月《兒童心理學與精神病學雜誌》的一項新研究,眼球運動問題與嚴重的刻板行為有輕度關聯。自閉症患者眼跳改變的神經機制可能與橋小腦網絡有關,橋腦和小腦內控制眼球運動的神經元迴路,小腦在形成某些自閉症的核心特徵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新研究顯示,自閉症患者往往很難將目光轉移到一個場景的所有細節上,由於眼球運動不靈活,所以自閉症者難以及時反應,將「目光」投注於某個人或者某種物品。

8,為啥外國人學漢語總是「不著調」?基因可能又要背鍋了

來源:科研圈

除去地理及歷史原因,遺傳基因是否在語言發展過程中起作用?多年來,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和進化科學家都想解決這個問題。近期,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項研究表明,DNA 的細微差異會影響一個人感知聲調的能力。

該研究首次為語言進化的基因偏倚假說提供了直接證據,更為基因在語言進化中的潛在影響提供了確鑿的證據。香港中文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該論文的第一作者黃俊文(Patrick Wong)說:「我們首次發現了基因變異與語言特徵有關的直接證據。」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2,腦科學日報:Science子刊揭示嗜酒成癮之謎;老年聾的真正原因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因此,非神經元細胞類型的感染可能是新冠肺炎患者嗅覺缺失的原因,這將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疾病進展。相關論文發表在7月24日的《科學進展》雜誌中。《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 和《柳葉刀-神經病學》聯合發布「糖尿病與腦健康」專輯,旨在闡明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胰島素調節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對有認知功能障礙風險的2型糖尿病人群的篩查和預測,早期診斷和新的治療方法。
  • 腦科學日報:複雜的大腦;「社會撫摸」背後的神經生物學機制
    《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 和《柳葉刀-神經病學》聯合發布「糖尿病與腦健康」專輯,旨在闡明中樞神經系統和外周胰島素調節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以及對有認知功能障礙風險的2型糖尿病人群的篩查和預測,早期診斷和新的治療方法。Stephanie Kullmann及其同事發表了該系列的第一篇論文,討論了腦胰島素抵抗這一新興概念,並假設了中樞作用胰島素在既往研究的外周組織活動中的作用。
  • 腦科學日報|可測量腦信號的紋身電極;衰老可能與免疫細胞有關
    1,最新《科學》:我們為什麼會衰老?科學家們在免疫細胞裡找到新答案來源:學術經緯最新一期《科學》雜誌上刊登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免疫細胞可能扮演了加速衰老的重要角色。這些表皮電子設備可與穿戴者保持適形且不易察覺的接觸,同時可隨時間推移提供高質量的記錄。在臨床實踐中對大腦活動的評估面臨多個限制,其中這種電極可以提供切合實際的技術解決方案並提高診斷效率。
  • 蛋白基因組學再登Cell:首次全面揭示小兒腦癌發生機制和治療靶標
    景傑學術| 報導 小兒腦癌(Pediatric Brain Cancer)是全球範圍內兒童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一些小兒腦癌類型的預後很差,5年生存率不到20%,例如高級別膠質瘤和非典型畸胎樣橫紋肌樣腫瘤,因此改善患兒的治療策略迫在眉睫。
  • 美國批准精準治療藥物,通過靶向基因變異「擊退」白血病
    美國批准精準治療藥物,通過靶向基因變異「擊退」白血病 於紫月/科技日報 2018-12-04 07:34
  • 腦科學日報|浙大陳忠教授新研究為精準治療癲癇提供了新思路
    TLE的長期後果可能是記憶功能、學習能力和情緒控制失調。此外,工作、出行和體育活動也受影響。有研究報導,中樞神經系統膽鹼能活動參加癲癇的發作,也有文獻報導,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的免疫激活也能促進海馬癲癇發作。
  • 我國唯一小兒內科院士胡亞美去世 專攻小兒白血病
    諸福棠院士早已駕鶴西去,今年仙壽120歲;中國小兒外科創始人之一、張金哲院士在今年9月25日剛剛慶祝了99周歲的生日。96歲的胡亞美院士是他們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也是我國小兒血液病學科的創始人。 剛剛,年齡最小的胡亞美院士去世了。
  • 腦科學日報:全球首款透皮貼片抗精神病藥物上市!治療精神分裂症
    而臨床研究發現,靶向EGFR藥物或免疫治療中,會發生明顯的耐藥, 因此急需探索新的靶向EGFR治療的新策略,從而改善臨床膠質瘤治療的困境。從長遠來看,這種方法可用於開發尺寸更小、性能更強、能耗更低的晶片。
  • 腦科學日報:致命性腦癌中最致命的細胞;STAT3有助調節情緒
    閱讀連結:2,發現致命性腦癌中最致命的細胞來源:生物通Pollak說:「中腦的血清素能系統選擇性地缺少STAT3的情況下,小鼠的行為表現出降低的負性情緒反應,並且對腦中安非他命的反應減弱。STAT3在基因和病毒模型中均表達,因此有可能排除發育變化並顯示成年生物中STAT3的急性操縱會影響情緒行為。」
  • 腦科學日報|Science:光遺傳學之父新作編碼神經元
    瑞典林雪平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文稱,之前那些表明6mdA存在於哺乳動物細胞中的研究很可能是汙染了,而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這種修飾存在於哺乳動物中。2,著名華人教授Science發文:一種新技術能對細胞進行遺傳重編程,構建人造結構來源:生物通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技術,可以對細胞進行重新編程,病使用科學家提供的合成材料來構建能夠在體內執行功能的人造結構。
  • 腦科學日報:可進入大腦的新型藥物遞送顆粒;閉上眼睛提高記憶力
    新型藥物遞送顆粒利用神經遞質作為進入大腦的「護照」!(BBB)嚴重限制了中樞神經系統(CNS)疾病(例如神經退行性疾病,腦瘤,腦部感染和中風)的治療,因為它阻止了大多數小分子藥物和大分子(例如肽,基因藥物和蛋白質藥物)進入大腦。
  • 腦科學日報|Science發現了改變情緒的大腦受體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上的這篇綜述探討了APOE基因型和Aβ纖維、tau蛋白纏結等AD病理標誌的相關性,總結APOE致病機制以及將來的靶向治療方法。該研究可能會為精神疾病帶來更有針對性的藥物。3,PNAS | 焦建偉組揭示神經幹細胞調控小膠質細胞發育的新發現來源:BioArtReports小膠質細胞的這些重要作用與其在胚胎大腦皮層中特定的時空分布有關,但是在神經發生過程中小膠質細胞在腦中是如何發育的,神經幹細胞是否會影響小膠質細胞的發育目前還不清楚。
  • 經常頭痛別忽視,可能是腦癌的前兆,醫生:老年人應當多注意
    起初是間歇性的,但逐漸惡化,並可能持續不斷,例如咳嗽,排便,俯身,直立。有時,它可能導致頭痛加重。嘔吐時,胃中的內容物突然呈劇烈噴出,呈噴射狀,在眼底檢查中發現患者在視野中可能存在生理盲點增大或視力模糊。
  • 小兒白血病不該動不動就骨髓移植
    晨報訊兒童白血病如今已經在小兒惡性腫瘤中佔首位。昨天,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兒科專家胡亞美教授在南京參加由南醫大二院兒童醫學中心主辦的「兒科高級專家論壇」上提出,對急性白血病治療,化療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她不提倡動不動就做骨髓移植。
  • 腦科學日報:基因突變可預測壽命;情緒激動為何讓人心碎?
    1,【Nature子刊】壽命可預測?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最終可能會導致開發減緩衰老過程的幹預措施。這項研究在6月19日在線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ce Reports)雜誌上。2,情緒激動為何讓人心碎?
  • 「砒霜治療白血病」獲未來科學大獎!為什麼「毒藥」也能治癌症?
    如果想要做骨髓移植,患者首先要經過化療,而且要達到完全的緩解,之後再鞏固治療兩到三個療程,要儘可能清除體內的白血病細胞殘留,這之後才可以進行骨髓移植。此外,骨髓移植也有一定的年齡限制。異體骨髓移植的患者,年齡一般要在50歲以下,最高不能超過55歲。自體骨髓移植的年齡可以放寬到65歲。
  • 腦科學日報:大腦獨特的「垃圾清理」模式;90天逆轉衰老?
    含有Wipi3腦特異性缺失的小鼠表現出神經退行性變患者最常見的生長和運動缺陷,同時受影響小鼠的腦細胞中積累了鐵和鐵代謝蛋白銅藍蛋白。此外,初步試驗表明,另一種自噬相關蛋白Dram1的過度表達可以逆轉Wipi3缺失的影響,並可能成為未來治療各種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基礎。 5,90天逆轉衰老?
  • 腦科學日報:長壽蛋白延緩人幹細胞衰老新機制;為何會樂於助人?
    而從小鼠腦中去除小膠質細胞,可阻止尼古丁誘導腦轉移,延長肺癌小鼠的生存期。我們旨在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腦屏障損傷的檢測方法、損傷機制、免疫學及與抗精神病藥影響有關方面的研究進行綜述,以進一步理解血腦屏障損傷在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診斷及治療方面的作用。 7,你為何會樂於助人?主要有這四種動機!
  • 狂犬病毒有超強入侵神經細胞能力:助於治療人類腦癌
    但科學家指出,這一能力或能幫助我們治療腦癌。科學家試圖模仿狂犬病毒攻擊大腦的方式,將治療腫瘤的納米粒子送入大腦腫瘤。目前該技術僅在小鼠身上試驗過。若人體實驗成功,醫生便可通過這些納米粒子,將藥品直接送入腫瘤,避免健康細胞受損。狂犬病毒主要由動物咬傷傳播,已有了長達數千年的「黑歷史」。它攻擊神經細胞,進而通過受感染的肌肉組織進入大腦。
  • 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完成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瓊森綜合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在1月29日的《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專刊上發表論文指出,他們首次完成了腦癌細胞系全基因組測序,這也是截至目前對單個癌症細胞系所做的最為徹底的測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