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因狂犬病毒喪生的人達數萬之多。這種兇猛的病毒擁有入侵神經細胞的罕見能力,並通過神經細胞感染大腦組織。但科學家指出,這一能力或能幫助我們治療腦癌。科學家試圖模仿狂犬病毒攻擊大腦的方式,將治療腫瘤的納米粒子送入大腦腫瘤。目前該技術僅在小鼠身上試驗過。若人體實驗成功,醫生便可通過這些納米粒子,將藥品直接送入腫瘤,避免健康細胞受損。
狂犬病毒主要由動物咬傷傳播,已有了長達數千年的「黑歷史」。它攻擊神經細胞,進而通過受感染的肌肉組織進入大腦。這樣一來,它便能越過一道重要的障礙:血腦屏障。血腦屏障可將血液中的大部分病原體攔截在大腦之外,但藥物也同樣無法到達大腦中受感染的細胞,導致治療方案受到很大限制。
為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開始在病毒身上尋找靈感。研究人員將治療癌症的藥物裝在納米粒子中,外面包裹一部分狂犬病毒表面蛋白質,讓該病毒潛入中樞神經系統。而韓國成均館大學研究人員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
納米粒子專家Yu Seok Youn及其研究團隊對金粒子進行了改良,使其形狀和大小與狂犬病毒相仿。該納米粒子呈杆狀,表面積大於球形粒子,使表面蛋白質更容易與神經細胞接收器結合,從而進入神經系統。這些粒子並未攜帶藥物,但它們可以吸收雷射並加熱,殺死周圍腦組織。
為了檢驗這些粒子是否能有效攻擊腫瘤,Youn和他的研究團隊先將粒子注入四隻患有腦腫瘤的小鼠的尾部血管。納米粒子迅速抵達大腦,聚集在腦腫瘤附近。接著,該團隊用近紅外雷射器照射納米粒子,將它們加溫到50度左右。這些雷射對皮膚和骨骼不構成任何傷害,但會使金粒子溫度上升,利用高溫殺死附近的癌細胞。
Youn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這一治療方案有效縮小了腫瘤體積。在另一場實驗中,研究人員利用相同的技術,從小鼠體側注入納米粒子。其中兩隻小鼠的腫瘤在治療7天後完全消失,其它小鼠的腫瘤體積則縮小了一半。
但科學家仍不清楚這些納米粒子是如何到達腫瘤細胞周圍的。Youn認為它們也許採用了與狂犬病毒相同的傳播路徑:從中樞神經系統進入大腦。因此,納米粒子很適合治療「沿途」的各類癌症。
但也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美國巴羅神經學研究所藥物輸送專家蕾切爾·斯利亞尼質疑這些納米粒子是否真能進入腫瘤細胞內部。狂犬病毒往往要過很久才能從中樞神經系統進入大腦,而Youn實驗中的納米粒子僅用幾小時就完成了這一過程。
此外,它們也許能抑制腫瘤生長,但或許還會產生其它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理想情況是,只有腫瘤細胞能吸收這些金納米粒子,」斯利亞尼指出,「但事實上,它們還可能被血管細胞吸收,只有一部分能抵達腫瘤部位。」加熱後的納米粒子若洩露到腫瘤細胞之外,或將導致健康細胞受損。
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材料科學家Feng Chen則擔心這一療法具有毒性。大型納米粒子往往聚集在肝臟中,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清除。因此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不會輕易批准該療法的人體實驗。
但Youn並未輕言放棄。他指出,這種新型納米粒子更容易在腫瘤處聚集,從而大大減少現有癌症療法殺死健康細胞的副作用。「研究人員需要研發能夠精準有效殺死目標腫瘤細胞的納米粒子。」他表示,「這正是我的職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