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有超強入侵神經細胞能力:助於治療人類腦癌

2020-11-30 驅動之家

每年因狂犬病毒喪生的人達數萬之多。這種兇猛的病毒擁有入侵神經細胞的罕見能力,並通過神經細胞感染大腦組織。但科學家指出,這一能力或能幫助我們治療腦癌。科學家試圖模仿狂犬病毒攻擊大腦的方式,將治療腫瘤的納米粒子送入大腦腫瘤。目前該技術僅在小鼠身上試驗過。若人體實驗成功,醫生便可通過這些納米粒子,將藥品直接送入腫瘤,避免健康細胞受損。

狂犬病毒主要由動物咬傷傳播,已有了長達數千年的「黑歷史」。它攻擊神經細胞,進而通過受感染的肌肉組織進入大腦。這樣一來,它便能越過一道重要的障礙:血腦屏障。血腦屏障可將血液中的大部分病原體攔截在大腦之外,但藥物也同樣無法到達大腦中受感染的細胞,導致治療方案受到很大限制。

為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開始在病毒身上尋找靈感。研究人員將治療癌症的藥物裝在納米粒子中,外面包裹一部分狂犬病毒表面蛋白質,讓該病毒潛入中樞神經系統。而韓國成均館大學研究人員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

納米粒子專家Yu Seok Youn及其研究團隊對金粒子進行了改良,使其形狀和大小與狂犬病毒相仿。該納米粒子呈杆狀,表面積大於球形粒子,使表面蛋白質更容易與神經細胞接收器結合,從而進入神經系統。這些粒子並未攜帶藥物,但它們可以吸收雷射並加熱,殺死周圍腦組織。

為了檢驗這些粒子是否能有效攻擊腫瘤,Youn和他的研究團隊先將粒子注入四隻患有腦腫瘤的小鼠的尾部血管。納米粒子迅速抵達大腦,聚集在腦腫瘤附近。接著,該團隊用近紅外雷射器照射納米粒子,將它們加溫到50度左右。這些雷射對皮膚和骨骼不構成任何傷害,但會使金粒子溫度上升,利用高溫殺死附近的癌細胞。

Youn在研究報告中指出,這一治療方案有效縮小了腫瘤體積。在另一場實驗中,研究人員利用相同的技術,從小鼠體側注入納米粒子。其中兩隻小鼠的腫瘤在治療7天後完全消失,其它小鼠的腫瘤體積則縮小了一半。

但科學家仍不清楚這些納米粒子是如何到達腫瘤細胞周圍的。Youn認為它們也許採用了與狂犬病毒相同的傳播路徑:從中樞神經系統進入大腦。因此,納米粒子很適合治療「沿途」的各類癌症。

但也有人對此持懷疑態度。美國巴羅神經學研究所藥物輸送專家蕾切爾·斯利亞尼質疑這些納米粒子是否真能進入腫瘤細胞內部。狂犬病毒往往要過很久才能從中樞神經系統進入大腦,而Youn實驗中的納米粒子僅用幾小時就完成了這一過程。

此外,它們也許能抑制腫瘤生長,但或許還會產生其它意想不到的副作用。「理想情況是,只有腫瘤細胞能吸收這些金納米粒子,」斯利亞尼指出,「但事實上,它們還可能被血管細胞吸收,只有一部分能抵達腫瘤部位。」加熱後的納米粒子若洩露到腫瘤細胞之外,或將導致健康細胞受損。

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材料科學家Feng Chen則擔心這一療法具有毒性。大型納米粒子往往聚集在肝臟中,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清除。因此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不會輕易批准該療法的人體實驗。

但Youn並未輕言放棄。他指出,這種新型納米粒子更容易在腫瘤處聚集,從而大大減少現有癌症療法殺死健康細胞的副作用。「研究人員需要研發能夠精準有效殺死目標腫瘤細胞的納米粒子。」他表示,「這正是我的職責所在。」

相關焦點

  • 狂犬病毒的G蛋白與免疫保護作用
    一、狂犬病毒的分類地位、病毒結構和進化來源     狂犬病毒屬於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含有單股非節段性負鏈RNA。病毒的形狀像子彈,長度為200nm,寬度為75nm。病毒含有以下五種結構蛋白:轉錄酶(L)、糖蛋白(C)、核蛋白(N)、磷蛋白(P)和基質蛋白(M)。
  • 狂犬病一般不被重視,但是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它的致死率也很高
    導語:家裡有寵物的,大多都會給寵物打疫苗,防止感染各種動物疾病,也為了防止不小心被寵物咬傷,而感染狂犬病。狂犬病這種病症通常是野生寵物體內感染狂犬病毒之後,形成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人類一般是被患有狂犬病的動物咬後感染而得病。
  •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真的嗎?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是什麼
    據國內媒體報導,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論文通訊作者趙凌教授表示,這次研究找到了一個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並找到了控制這個開關的關鍵位點,未來可以研發出既能對抗病毒又能抗腫瘤的藥物。趙凌說,狂犬病的致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給治療帶來很大的難度。此外,被犬咬傷後接種疫苗需要打4到5針,有的患者會中途放棄,導致免疫失敗。「這項研究,我們持續進行了5年。
  • PNAS:研究預測吸血蝙蝠狂犬病毒傳播
    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新研究顯示,科學家使用遺傳方法預測了吸血蝙蝠狂犬病毒(VBRV)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暴發。在拉丁美洲,VBRV會影響牲畜生產並且導致人類狂犬病暴發。儘管了解蝙蝠散布能預防病毒擴散,並有助於人們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但一直以來被感染蝙蝠的群體運動模式難以測量。
  • 蝙蝠竟然會傳播狂犬病毒?科學家給出答案,讓人感到害怕
    有很多朋友都打過狂犬疫苗,特別是在被一些小動物咬到之後。因為這種病毒被叫做狂犬病毒,所以很多朋友都會誤以為只有在犬類的體內才會攜帶,其實,在很多野生動物的身上都有攜帶這種病毒,它屬於人畜共患的一種傳染病,最早在1884年被發現,此後由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在多次試驗之下最終研發出了狂犬疫苗。
  • 偽狂犬病毒基因編輯有平臺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動物病原監測與流行病學團隊新近成功建立高效的偽狂犬病毒基因編輯平臺,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合會雜誌》上在線發表。專家評價指出,此項研究建立的高效基因編輯平臺,為早日研發出能夠降伏新發偽狂犬病毒變異毒株的疫苗奠定了基礎。
  • 美國民眾稱口罩有5G天線會致腦癌?真正威脅大腦的是它們
    1、手機輻射會致腦癌?目前沒有充分的證據能夠說明手機輻射會致腦癌。建議每個人定期體檢,排查身體的疾病,預防病情帶來的傷害,做到早治療早康復。此外,不要隨意濫用那些治療失眠的藥物,最好用健康的生活方式來保障自己的睡眠。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很多神經系統疾病,包括中風,腦外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和阿爾茲海默病等),都會導致腦內神經元的丟失和神經連接的破壞,進而產生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偏癱,運動遲緩,肌肉僵直,學習記憶能力受損等。然而包括人在內的成年哺乳動物大腦神經再生能力十分有限,對於這些神經元丟失導致神經連接破壞和神經功能受損的疾病,臨床上缺乏有效治療措施。
  • 中國找到抑制病毒開關,是否能治癒疾病?
    儘管我們已經研製出了疫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防和減少狂犬病的發病數量,但每年狂犬病造成的死亡人數仍有60000人,主要影響貧困和農村地區。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疾病,當患病的動物咬傷人體後,人體就有可能被感染,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疾病,體內起作用的是狂犬病毒。
  • 研究稱5億年前遠古病毒入侵讓人類具備高級思維能力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3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最新一項研究表明,一種向人類注入「異化遺傳代碼」的古老病毒讓我們的祖先具備更高的推理能力。專家指出,人類意識可能是早期階段四腿物種感染某種古老病毒,一系列基因代碼進入人類基因,從而對後期人類進化的大腦意識發生改變。
  • 狂犬病毒如何劫持神經系統
  • 世間萬物相生相剋,那麼病毒有天敵嗎
    事實上以我們人類目前的醫療科技水平對病毒還真沒太多的辦法:比如大家熟悉的狂犬病毒實際上就只能通過打疫苗的方式進行預防,然而如果一個人被確定感染狂犬病毒就幾乎意味著100%的病死率。現在網上有些文章說天花是迄今為止唯一被人類消滅的病毒,然而人類消滅天花是通過接種牛痘疫苗使其找不到宿主。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天花病毒由於找不到宿主已可以認定為被消滅。
  • 臺灣從蝙蝠中檢出新型狂犬病毒: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啟示
    ,也譯為麗沙病毒屬)所包括的狂犬病毒中,目前有下列14種不同基因型的狂犬病毒已得到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的確認:狂犬病毒(RABV),拉各斯狂犬病毒(LBV),Mokola狂犬病毒(MOKV在狂犬病毒屬內不同基因型的狂犬病毒中,在全球的所有動物和人類傳播最廣的是狂犬病毒(Rabies Vurus,簡稱RABV)又稱基因1型狂犬病毒
  • 中國醫療團隊發現狂犬病毒關鍵基因,或成為攻克病毒的「鑰匙」
    據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發布消息稱,日前科學家團隊取得了重大突破並發現了狂犬病毒潛伏期內攜帶病毒的動物只要咬傷人類就有較高概率感染,且在患病體徵(一般是恐水、呼吸困難等)出現前全球最先進醫學手段都無法檢測出是否已經感染。等到若干個月症狀出現後病毒已經進入神經和擴散,通常都已經回天無力了。
  • 首次看清,新冠病毒如何入侵人類大腦!今日《自然》子刊展示高清圖像
    另一方面,新近出現的一些研究證據顯示,感染者的腦部和腦脊液內發現了新冠病毒的核酸。那麼,新冠病毒究竟會通過怎樣的途徑越過血腦屏障,入侵大腦?想要阻止或治療新冠引起的神經症狀,需要找到這一關鍵問題的答案。
  • 基因治療病毒載體有毒?這種方法可降低對神經細胞的毒性
    基因治療主要是針對那些難以用化學藥物根治的、對人類健康存在威脅的疾病,包括遺傳病(如脊肌萎縮症、地中海貧血症)、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症與免疫缺陷等。腺相關病毒是一種結構簡單的單鏈DNA缺陷型病毒,通常需要輔助病毒的幫助才能複製。基因治療通常將腺相關病毒內部編碼病毒蛋白的DNA刪掉,然後治療性的轉基因或基因編輯工具包裝進腺相關病毒,隨後通過病毒將之遞送至患者靶細胞內最終進入細胞核,取而代之的是治療性轉基因,從而實現基因治療。
  • 70%酒精滅活狂犬病毒無效?(答網友)
    近來,有多位網友在我的博客和微信公眾號中提出疑問:70%酒精滅活狂犬病毒是否無效?酒精是可以立即滅活狂犬病毒的,我想你們做專業研究的應該有過這方面的實驗吧,酒精可以對狂犬病毒進行消毒對吧?(譯文) 60%–80%濃度的酒精,是一種強力殺病毒劑,能滅活所有的親脂性病毒(如皰疹病毒、痘苗病毒和流感病毒,)(註:包括狂犬病毒)和許多親水性病毒(如腺病毒、腸道病毒,鼻病毒和輪狀病毒,但不包括肝炎病毒HAV58或脊髓灰質炎病毒)。
  • 狂犬病毒等會誘導lncRNA表達,對宿主相關基因進行表觀調控
    此外,新發病毒中有近一半是嗜神經病毒,包括登革熱病毒、寨卡病毒以及最近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均可感染神經系統並引發一定程度的神經症狀。 狂犬病毒(RABV)是一種典型的嗜神經病毒,是引發狂犬病的病原體。
  • 盤點人類史上最致命的病毒
    對於這種具高度傳染能力,而同時致命的疾病,沒有任何疫苗或醫治的方法。病患者病狀為發高燒,腹瀉、嘔吐,身體各孔穴嚴重出血。通常病發後一周死亡。病發死亡率為25%~100%。 馬爾堡病毒和伊波拉病毒有關,亦是同樣源自非洲烏幹達及肯亞一帶,為人類和其他靈長類的共通疾病。病毒是由動物傳染給人類,但病毒始終來源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