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團隊發現狂犬病毒關鍵基因,或成為攻克病毒的「鑰匙」

2020-09-22 軍武觀察


據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發布消息稱,日前科學家團隊取得了重大突破並發現了狂犬病毒的一個關鍵基因,該基因或將會成為抑制病毒的一把&34;,這個堪稱醫學界裡程碑式的成就由中國華中農業大學團隊取得。

資料稱,狂犬病病毒屬於狂犬病病毒屬,是一種非常特殊而且危險的病毒,能誘發人畜共患的疾病——狂犬病。一般來說這種病潛伏期都比較長,可以達到一年甚至更久。潛伏期內攜帶病毒的動物只要咬傷人類就有較高概率感染,且在患病體徵(一般是恐水、呼吸困難等)出現前全球最先進醫學手段都無法檢測出是否已經感染。等到若干個月症狀出現後病毒已經進入神經和擴散,通常都已經回天無力了。

相關醫療書籍介紹,狂犬病到發病期目前尚無有效醫療手段可救,死亡率接近100%,遠超SARS病毒、伊波拉變異病毒等四級病毒,在各大衛生雜誌&34;排名中都是常年壟斷榜首地位,這也成醫學界千百年來競相挑戰的一個難題。

現代醫學興起後,在19世紀法國科學家巴斯德找到了抑制該病毒的生物疫苗,狂犬病這個可怕的名字才慢慢被壓制下來。但隨後面臨的問題是,人由於疏忽或者僥倖心理未接種疫苗,狂犬病仍然每年都能殺死非常多健康人群,而且從疫苗到現在歷經100餘年,病毒擴散後還是無藥可治。

中國團隊論文作者趙凌表示,他們發現的關鍵基因正是一個叫一個表觀遺傳學的關鍵蛋白EZH2,這個病毒靶點可以控制阻斷下遊基因,類似是一個鑰匙一樣的開關。換句話說只要隨後的研究能攻克它就可以抑制狂犬病毒,而這項研究最有價值的地方在於以後可以做到&34;而不用像之前一樣摸黑了,該靶基因的攻克相信只是時間問題。

援引《衛報》之前關於新冠病毒實驗室專家提到的意見,全球科學家和研究學者攻克新冠的戰爭就是從最先發現一個微小的刺突蛋白靶基因開始的。在這個靶基因沒有發現前,人類對新型冠狀病毒恐慌且毫無辦法,而這個特殊的刺突蛋白成為人類向新冠宣戰的第一塊陣地,鼓舞了全球醫療研究者的士氣。

隨後更多腺病毒載體、血清抗體的方法被研究出來,直到現在有效的疫苗遍地開花,可以說醫學上的很多東西都是如此從一到二再到三一步一步走出來的,狂犬病毒也會是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該項進展的取得並不容易,中國科學家表示這項研究工作已經進行了五年之久,篩選了無數基因樣本和分析了很多大數據才找到這一個關鍵蛋白。目前來看雖然攻克該病毒已經看到了曙光,不過在狂犬病尚無法有效抑制的情況下,提前注射抗病毒的疫苗還是最有效手段。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真的嗎?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是什麼
    據國內媒體報導,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論文通訊作者趙凌教授表示,這次研究找到了一個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並找到了控制這個開關的關鍵位點,未來可以研發出既能對抗病毒又能抗腫瘤的藥物。趙凌說,狂犬病的致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給治療帶來很大的難度。此外,被犬咬傷後接種疫苗需要打4到5針,有的患者會中途放棄,導致免疫失敗。「這項研究,我們持續進行了5年。
  • 偽狂犬病毒基因編輯有平臺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動物病原監測與流行病學團隊新近成功建立高效的偽狂犬病毒基因編輯平臺,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合會雜誌》上在線發表。專家評價指出,此項研究建立的高效基因編輯平臺,為早日研發出能夠降伏新發偽狂犬病毒變異毒株的疫苗奠定了基礎。
  • 臺灣從蝙蝠中檢出新型狂犬病毒: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啟示
    二、臺灣近兩年共從蝙蝠中檢出4例新型狂犬病毒從2007年起,臺灣針對蝙蝠進行了較系統的監測,共檢測蝙蝠腦組織樣品近千份,平均每年監測100餘份。2016年之前,未在蝙蝠中發現狂犬病(既未分離出狂犬病毒,亦未發現狂犬病毒抗體),證明臺灣的蝙蝠一直都是安全的!
  • 臺灣學者在東亞家蝠中發現新型狂犬病毒:臺灣蝙蝠麗沙病毒(TWBLV)
    之後,在整個亞洲第二次發現一種新型狂犬病毒。一般而言,屬於同一物種的所有分離株具有比閾值更高的同一性值(除了目前包含在拉各斯蝙蝠狂犬病毒中的病毒種類)。東亞家蝠(Pipistrellus abramus)在中國大陸地區也廣泛存在,臺灣學者的此項新發現對中國大陸地區的相關研究和管理部門的人員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 狂犬病毒等會誘導lncRNA表達,對宿主相關基因進行表觀調控
    已知許多癌症都具有非常高的EZH2表達水平,因此該蛋白質已成為一種抗癌靶標,並為此開發了多種抑制劑。最近也有報導稱EZH2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的活性抑制劑可以抑制多種病毒的感染,表明EZH2和/或PRC2在調節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但是,尚不清楚該調控作用是如何發生的。
  • ...論文通訊作者趙凌教授告訴記者,他們終於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
    2020-09-22 08:34:38來源:FX168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中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
  • 狂犬病毒的G蛋白與免疫保護作用
    一、狂犬病毒的分類地位、病毒結構和進化來源     狂犬病毒屬於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含有單股非節段性負鏈RNA。病毒的形狀像子彈,長度為200nm,寬度為75nm。病毒含有以下五種結構蛋白:轉錄酶(L)、糖蛋白(C)、核蛋白(N)、磷蛋白(P)和基質蛋白(M)。
  • 【中國青年報】「蝙蝠女俠」團隊找出SARS病毒源頭
    其中,中國報告病例7429例,死亡685例。此後,SARS幾乎消失了,再也沒有出現大的疫情爆發。  「一開始我們不知道病原體到底是什麼。」胡犇說。  實驗室裡,科學家忙碌起來。很快,一種病毒從病人體內被分離出來。它看起來像一頂王冠,表面有許多排列規則的突起。在經過基因測序後,研究者發現,這是一種「我們從未認識的、全新的冠狀病毒」。它是從哪兒來的?果子狸成為首要「疑兇」。
  •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反病毒劫持」關鍵蛋白被發現
    科技日報訊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生命科學學院趙忠教授團隊通過發育生物學和植物病毒學兩個領域的交叉研究,找到了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該成果10月9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可高速移動的磁驅動...
    狂犬病的治療是世界性難題,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終於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
  • 中國找到抑制病毒開關,是否能治癒疾病?
    一直以來,狂犬病都是我們難以攻克的疾病。儘管我們已經研製出了疫苗,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防和減少狂犬病的發病數量,但每年狂犬病造成的死亡人數仍有60000人,主要影響貧困和農村地區。這是一種人畜共患的疾病,當患病的動物咬傷人體後,人體就有可能被感染,是一種病毒性傳染疾病,體內起作用的是狂犬病毒。
  • 70%酒精滅活狂犬病毒無效?(答網友)
    酒精是可以立即滅活狂犬病毒的,我想你們做專業研究的應該有過這方面的實驗吧,酒精可以對狂犬病毒進行消毒對吧?(譯文) 60%–80%濃度的酒精,是一種強力殺病毒劑,能滅活所有的親脂性病毒(如皰疹病毒、痘苗病毒和流感病毒,)(註:包括狂犬病毒)和許多親水性病毒(如腺病毒、腸道病毒,鼻病毒和輪狀病毒,但不包括肝炎病毒HAV58或脊髓灰質炎病毒)。
  • 植物如何抗病毒?中國科大發現「反病毒劫持」關鍵蛋白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基於8年攻關,發現了使病毒無法「劫持」植物細胞的關鍵蛋白WUSCHEL(WUS),進而揭示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為解決農作物抗病毒乃至全球糧食穩產等問題開闢新路徑。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10月9日發表了該成果。  病毒是農業生產中僅次於真菌的第二大病害。
  • 被咬一口得不償失,《方舟生存進化》古巨蜥自帶狂犬病毒
    被咬一口得不償失,《方舟生存進化》古巨蜥自帶狂犬病毒 看過動物世界的網友知道,不管是什麼樣的動物
  • 與病毒賽跑!饒子和團隊破解新型冠狀病毒關鍵水解酶晶體結構
    課題組發現,新型冠狀病毒的3CL水解酶與SARS的相似度達到96%,而當年SARS病毒被攻破,3CL水解酶恰是突破口。蔣華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重大疫情面前,論文、專利都不重要,團隊願將一切製劑、生產工藝等技術公開,與醫療、科研等機構及相關企業開展合作,共同將藥物研發推進到生產環節。今日聯合小組率先公布晶體結構,也正是出於這一考量,饒子和院士和蔣華良院士強調,希望大家一起努力,研發出更多更好的抗新型肺炎藥物。
  • 是他帶的團隊,發現了B肝病毒受體
    自2007年回國至今,李文輝及其團隊一直潛心致力於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的發現,為攻克病毒性肝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選擇做B肝研究,是希望能幫助揭示B肝病毒感染的機制,推動對B肝的治療。」李文輝介紹,B肝病毒基因組僅為人類基因組的百萬分之一,該比例相當於一名一米二的學生站在地球上,而且B肝病毒外形為「地堡」狀,與冠狀的SARS病毒相比,其外部蛋白結構更加複雜。要想明確B肝病毒感染機制,首先需找到B肝病毒的受體。
  • 普境安消毒劑對降低偽狂犬病毒、禽痘病毒活性效果評估
    其不具有或具有較低的殺菌、殺結核菌、殺真菌和殺病毒的作用。但具有很強地降低病毒滴度,可能還可以降低大量細菌。減少微生物吸附造成的對表面微生物汙染的作用,吸附地板上的水和尿素,減少銨排放,稍微的防臭作用使「普境安」適合用作很好的衛生材料。評價目的:評價「普境安」體外降低偽狂犬、禽痘病毒活性效果。
  • 蝙蝠竟然會傳播狂犬病毒?科學家給出答案,讓人感到害怕
    有很多朋友都打過狂犬疫苗,特別是在被一些小動物咬到之後。因為這種病毒被叫做狂犬病毒,所以很多朋友都會誤以為只有在犬類的體內才會攜帶,其實,在很多野生動物的身上都有攜帶這種病毒,它屬於人畜共患的一種傳染病,最早在1884年被發現,此後由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在多次試驗之下最終研發出了狂犬疫苗。
  • 中國團隊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為糧食穩產帶來曙光
    人民網 圖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教授團隊研究發現,一種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這一研究成果9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 狂犬病毒有超強入侵神經細胞能力:助於治療人類腦癌
    每年因狂犬病毒喪生的人達數萬之多。這種兇猛的病毒擁有入侵神經細胞的罕見能力,並通過神經細胞感染大腦組織。但科學家指出,這一能力或能幫助我們治療腦癌。科學家試圖模仿狂犬病毒攻擊大腦的方式,將治療腫瘤的納米粒子送入大腦腫瘤。目前該技術僅在小鼠身上試驗過。若人體實驗成功,醫生便可通過這些納米粒子,將藥品直接送入腫瘤,避免健康細胞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