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帶的團隊,發現了B肝病毒受體

2020-11-27 新華社客戶端

李文輝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記者俠克、趙旭)11月2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他在B肝病毒感染研究「迷宮」中找到了「門」:發現B肝病毒受體,為新藥研髮帶來曙光——記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得主李文輝教授》的報導。

B肝是一種常見的病毒性肝炎,是由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病變為主的傳染性疾病。國家衛健委疾控局發布的《2019年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顯示,病毒性肝炎依然是我國法定報告傳染病中報告病例數第一的乙類傳染病。日前,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

自2007年回國至今,李文輝及其團隊一直潛心致力於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的發現,為攻克病毒性肝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小標題)打開B肝病毒感染機制的「大門」

初冬的北京,記者驅車前往位於北五環外的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在那裡,見到了正在辦公室讀英文文獻的李文輝。「這個研究所集納了眾多學科,這裡開展的研究也都基於學科交叉……」李文輝的表情和言語間流露著對科研的熱忱,「我在這裡待的時間遠比在家多。」

2001年,李文輝在協和醫科大學獲博士學位,隨後赴美國哈佛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後擔任講師。2003年「非典」暴發後,李文輝迅速與同事展開SARS病毒研究,並在國際上率先發現該病毒的受體ACE2,為深入認識「非典」打下重要科研基礎。2007年,他回國加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從事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

「選擇做B肝研究,是希望能幫助揭示B肝病毒感染的機制,推動對B肝的治療。」李文輝介紹,B肝病毒基因組僅為人類基因組的百萬分之一,該比例相當於一名一米二的學生站在地球上,而且B肝病毒外形為「地堡」狀,與冠狀的SARS病毒相比,其外部蛋白結構更加複雜。

要想明確B肝病毒感染機制,首先需找到B肝病毒的受體。「病毒必須先與肝臟細胞表面的受體分子結合,才能進入宿主細胞內,實現對人體的感染。找不到受體這扇『大門』,就更不可能『進院』了。」李文輝說。

自美國醫學家、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B肝病毒後,全球的科學家都相繼加入「尋門」之旅,然而之後的40多年裡仍無法覓其蹤影。

「我喜歡做有挑戰性的工作,年輕的科研人員更要勇敢嘗試。」這是李文輝常跟學生們強調的一句話,也是他自己堅定的信條。2012年1月,李文輝團隊找到了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NTCP(牛磺膽酸鈉共轉運蛋白)。同年11月,相關論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後,在國際學術界引發轟動。

「我在北生所尋找B肝病毒受體的工作是幾乎從零基礎開始的。科學探索就像是一個走迷宮的過程,不停地走,把走錯的地方做標記,然後再探索、試錯,不斷修正。」李文輝說。

2020年11月12日,李文輝收到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的郵件通知,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大陸科學家首次獲此殊榮。

(小標題)裡程碑式的成果為B肝研究帶來新突破

B肝仍舊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當前全世界仍有超過2.4億慢性B肝患者,而中國感染B肝病毒的人群約有8000萬人,每年約30萬人死於慢性B肝相關疾病。由於現有藥物不能根治B肝,大部分患者必須終身服藥。

目前人類對B肝病毒的認識仍比較有限,因此李文輝也希望通過相關研究拓展人類對未知世界的認識邊界。

「一旦發現受體後,一系列問題都會突破。」李文輝說,「準確定位受體後,可以建立一個很好的研究模型,在實驗室裡能夠看到病毒感染的過程,從而尋找阻斷和防治的手段,對藥物的研發也是至關重要的。」

此次李文輝榮獲巴魯克·布隆伯格獎,得到了多位國際同行的認可。與麥可·亨頓一起榮獲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哈維·阿爾特和查爾斯·賴斯,均對李文輝的研究成果及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哈維·阿爾特說:「在對B肝病毒逐步深入了解的過程中,李文輝博士的研究成果為阻斷受體的療法提供了依據,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

查爾斯·賴斯評論稱:「對難現蹤影的B肝病毒受體的追蹤持續了數十年,世界上一些最好的實驗室都在嘗試解決這個問題,但均以失敗告終。李文輝團隊的成功為B肝病毒學提供了全新的工具,並重新激發了學界對實現慢性B肝感染功能性治癒夢想的雄心。」

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由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的B肝基金會設立,旨在獎勵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

發現B肝和丁肝病毒受體NTCP的過程,對李文輝來說是難以忘卻的。2012年1月的一個深夜,經過質譜分析鑑定等測試的成功「亮燈」,確定了目標分子為NTCP,當時的李文輝並沒有感到特別意外,反而是意料之中的平靜。

「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的不斷積累,已指向NTCP可能就是目標受體,但科學只相信證據。」李文輝說,在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中,從一次次的失敗中學習和提高,路徑就會逐漸清晰。

B肝病毒受體的發現,不僅讓病毒如何進入宿主細胞變得清晰,也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小標題)為新藥研髮帶來曙光

用李文輝的話說,受體的發現為整個B肝病毒的研究打開了新局面。B肝問題之所以難以攻克,問題就在於人類對其感染機制認識不清。「以前對於這類基本的問題都沒有搞清楚,細胞層面的機制不夠清晰明確,用的研究模型也不能準確反映病毒感染過程。」

因此,找到了病毒的目標受體,對於深入了解B肝的感染機制、建立更好的體外和動物研究模型,以及新藥研發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李文輝說:「我們希望能夠在有限的治療期內實現停藥的效果,達到臨床治癒或功能性治癒。」

為了不讓科研成果變「陳果」,儘快造福社會,從實驗室到生產應用和產業化的「最後一公裡」,李文輝的夫人、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生物製品中心主任隋建華分擔起了這個重任。

目前新藥研發的曙光已經初現。記者了解到,基於該項研究成果開發的第一個B肝候選藥物為國際首創,已進入臨床試驗,目前進展順利;其餘多個相關候選創新藥物,部分正在進行臨床前研究,有的已開始準備申報臨床試驗。

李文輝和夫人隋建華是大學同學,多年來,二人一直潛心科研,探索研發新藥和新療法。畢業於北京大學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系的博士李聰從2013年起便來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成為李文輝實驗室的學生。「李老師和夫人對科研的專注和熱情讓我印象深刻。連在食堂吃飯時,李老師和隋老師都會學術探討,也經常會有不同的意見分歧,二人都展現出對學術極其嚴謹認真的態度。」李聰說,「平時工作中,李老師最大的特點就是鼓勵我們要敢於思考,大膽嘗試,在實踐中磨鍊自己。」

「年輕人要敢於質疑、敢於挑戰,勇敢試錯,科研就是不斷探索的過程。」李文輝說。

在他看來,成功發現B肝病毒受體是給病毒找準了「定位」,也讓科研站上新起點。「一個病毒用什麼樣的方式『進門』,進入後又以怎樣的機制維持存在,如何用藥物來有效阻斷,這些都需要不斷研究和發現。現在大家對未來徹底戰勝B肝懷有信心。」(完)

相關焦點

  • 中國學者發現B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受體獲B肝研究領域國際最高獎
    >的共同受體,為B肝病毒研究及相關B肝疾病治療領域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被美國B肝基金會授予了全球B肝研究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屬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籍科學家。,是一項專門針對B肝領域研究的獎項,其命名旨在紀念於上世紀 70 年代發現B肝病毒的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
  • 發現病毒受體揭示感染奧秘,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全球最高獎
    2003年非典(SARS)爆發後,他和同事日夜奮戰,在國際上第一個發現了SARS病毒的受體ACE2,在國際同行中引發轟動。2007年,李文輝回國加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開始聚焦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
  • 發現B肝受體,李文輝博士獲全球B肝最高獎,這受體有什麼特別?
    我勸這位病毒好自為之,好好反思一下這麼一個小小的B肝病毒,只有40納米比一根頭髮絲還要萬倍以上,為了找到這個受體通道,李文輝博士的團隊花了5年多的時間,終於在2012年年初發現了這個受體現在我們使用的一些核苷(酸)類似物的藥物,例如恩替卡韋,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TAF等,都是在細胞質對B肝病毒進行阻擊,阻止其複製,現在發現了這個B肝受體,那麼,是否可以把病毒擋在細胞膜外面,
  • 李文輝首次發現B肝受體分子 榮獲"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
    原標題:李文輝博士首次發現B肝受體分子 榮獲「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國際在線消息(記者雷湘平):近日,首個由中國科研企業在生命化學領域設立的「藥明康德生命化學獎」獲獎名單在北京揭曉。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李文輝博士因為對B肝病毒感染機制的研究獲得了2013年度「傑出成就獎」。專業人士稱,李博士的研究成果首次發現人類感染B肝病毒的功能受體分子,這一重要發現為進一步深入研究B肝病毒及相關致病機制打開了新的大門,並為研發新的藥物和治療手段提供了可能。
  • 他在B肝病毒感染研究「迷宮」中找到了「門」
    日前,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 自2007年回國至今,李文輝及其團隊一直潛心致力於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的發現,為攻克病毒性肝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中大教授證實B肝受體 為根治B肝新藥研發奠基
    )疾病中,B肝病毒必須要進入人的肝細胞,才能造成持續性感染及肝細胞的損害,故B肝病毒的肝細胞受體,是病毒進入肝細胞的關鍵步驟,也是攻克B肝的重要靶點。  繼我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李文輝教授的課題組在體外實驗中發現人肝細胞的一種膽汁酸受體(鈉離子牛磺膽酸共轉運多肽,NTCP)是B肝病毒的受體。該研究表明,肝臟膽酸轉運蛋白(NTCP)是一個強有力的B肝細胞受體候選者。NTCP是由SLC10A1基因編碼,其能夠將膽汁酸輸送到腸肝循環中的肝細胞內。
  • 發現病毒入侵人體「入口」,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日前,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教授李文輝博士,憑藉其在推動B肝科研和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榮獲全球B肝研究和治療領域最高獎——巴魯克·布隆伯格獎。自2007年回國至今,李文輝及其團隊一直潛心致力於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的發現,為攻克病毒性肝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發現病毒入侵人體「入口」清華大學李文輝教授獲B肝研究最高獎
    根據1976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博士的名字命名的這一獎項,旨在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譽為該領域的最高榮譽。自巴魯克·布隆伯格在上世紀70年代發現B肝病毒後,全球的科學家就前赴後繼、尋找B肝病毒感染人類肝臟的「入口」。2007年,李文輝加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開始聚焦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
  • 發現病毒入侵人體「入口」,中國科學家獲全球B肝研究最高獎
    B肝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由於現有藥物不能根治B肝,病人必須終身服藥。找到B肝病毒的受體,對於深入了解B肝的感染機制,以及後續研發有效的藥物,都至關重要。巴魯克·布隆伯格因發現B肝病毒而獲得197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2011年去世。他是B肝基金會的共同創立者。 巴魯克·布隆伯格獎由B肝基金會的科學和醫學顧問們選定,獎勵給對B肝相關科研和治療做出重要推動和顯著貢獻的個人,被認為是該領域的最高榮譽。
  • B肝病毒入侵過程,需受體識別進入細胞,消化道有強大免疫系統
    B肝病毒需要宿主,宿主就是人體肝臟。都知道,感染B肝病毒後較難清除,這裡特指慢性B肝患者,而急性感染則可以在6個月內通過自身免疫系統或及時的藥物幹預徹底清除,俗稱急性B肝的自愈現象。B肝病毒入侵過程,需受體識別進入細胞,消化道有強大免疫系統B肝病毒進入人體會做什麼呢?B肝病毒會通過血液的循環來直達人體肝臟,B肝病毒屬於DNA病毒,DNA病毒有一種本領,即和細胞緊密結合到一起,即整合人體肝細胞。
  • 揭示B肝感染奧秘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2003年非典(SARS)爆發後,他和同事日夜奮戰,在國際上第一個發現了SARS病毒的受體ACE2,在國際同行中引發轟動。2007年,李文輝回國加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開始聚焦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
  • 他在B肝治療領域獲重大突破,引發國際轟動,斬獲全球最高獎!
    自上世紀70年代美國醫學家巴魯克·布隆伯格發現B肝病毒後,全球的科學家就展開了數十年如一日、前赴後繼地進行研究尋找,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儘早捕捉到B肝病毒的受體。而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和努力,李文輝團隊終於在2012年1月找到了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NTCP。
  • 中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2003年非典(SARS)爆發後,他和同事日夜奮戰,在國際上第一個發現了SARS病毒的受體ACE2,在國際同行中引發轟動。2007年,李文輝回國加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開始聚焦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
  • B肝Toll樣受體亞家族和相關機制介紹
    曾經介紹了全球擬應用於開發B肝治療新藥靶點之一:Toll樣受體激動劑,如TLR3、7、8和9,怎樣理解這些Toll樣受體激動劑在B肝治療方向的潛在開發價值和作用機制呢?小番健康認為,若要詳細介紹這些,必須先認識一下B肝病毒感染和宿主天然免疫之間的聯繫。
  • 我國科學家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2003年非典(SARS)爆發後,他和同事日夜奮戰,在國際上第一個發現了SARS病毒的受體ACE2,在國際同行中引發轟動。2007年,李文輝回國加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開始聚焦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
  • 中國研發B肝新藥曙光初現!中國科學家李文輝首獲B肝研究最高獎
    2003年非典(SARS)爆發後,他和同事日夜奮戰,在國際上第一個發現了SARS病毒的受體ACE2,在國際同行中引發轟動。2007年,李文輝回國加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開始聚焦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
  • B肝篩選靶點,宿主細胞參與HBV內化,受體結合介導內吞作用
    例如,C肝病毒能與至少14種宿主細胞因子相互作用,以確保有效的細胞感染。但目前科學家對於B肝病毒進入所需的共受體和宿主細胞因子尚未完全闡明。已知被發現的是NTCP對B肝病毒有效感染是必要的,但還不夠。,宿主細胞參與HBV內化,受體結合介導內吞作用B肝病毒進入需要通過NTCP與肝細胞結合後,才能夠進入細胞,這一發現揭示了宿主細胞因子參與B肝病毒內化過程。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DNA天然免疫識別新型受體
    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導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
  • 我國科學家李文輝獲巴魯克布隆伯格獎,系B肝研究領域最高獎
    2003年非典(SARS)爆發後,他和同事日夜奮戰,在國際上第一個發現了SARS病毒的受體ACE2,在國際同行中引發轟動。2007年,李文輝回國加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開始聚焦B肝和丁肝病毒的感染研究。經過5年的潛心攻關,他的團隊終於發現了B肝和丁肝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共同受體——NTCP(牛磺膽酸鈉共轉運蛋白)。B肝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全球人口有20億人曾感染B肝。
  • 李文輝:為B肝患者帶來福音
    在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北生所)的一間工作室裡,一位研究員在緊張地工作著,時而觀察,時而記錄,專注而又堅定的神情,仿佛整個世界的喧囂與他無關。  三年多前,41歲的他在生命科學綜合學術期刊《eLife》雜誌上發表有關B肝病毒受體的研究結果,轟動學界,因為這一發現被認為是「真正在中國做出的生命科學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