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的G蛋白與免疫保護作用

2021-01-21 獨輪車上的博導

2013-7-12首發於本人在科學網的博客,迄今已有8,713  次閱讀。 

 

一、狂犬病毒的分類地位、病毒結構和進化來源

     狂犬病毒屬於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含有單股非節段性負鏈RNA。病毒的形狀像子彈,長度為200nm,寬度為75nm。病毒含有以下五種結構蛋白:轉錄酶(L)、糖蛋白(C)、核蛋白(N)、磷蛋白(P)和基質蛋白(M)。L、N和P蛋白以非共價鍵結合到病毒顆粒RNA,產生的核糖核蛋白(RNP)複合物在病毒顆粒中形成一種螺旋捲曲的核殼體(nucleocapsid)結構。最近,已經有技術可以了解RNP的晶體結構。核殼體將RNA隔離,並將其與細胞環境屏蔽。該RNP複合體被脂蛋白包膜包繞,後者由M蛋白組成,由三聚體G蛋白構成的表面突起延伸到病毒外部。

       與其他RNA病毒一樣,有些人認為狂犬病毒以「準種(quasispecies,由一系列相關基因組構成的異質性群體)」的狀態存在。系統進化分析提示陸生哺乳動物中的狂犬病毒最初都來源於蝙蝠。狂犬病毒從舊世界到新世界(美洲)的轉移可能發生在美洲殖民地化的時代,當時該病毒已經存在於蝙蝠,隨後才出現在犬等食肉哺乳動物,但是相關證據並不完全。

二、狂犬病毒G蛋白的結構和功能:決定病毒毒力並誘導免疫反應

     狂犬病毒的G蛋白是一種三聚體,大約67kD,是誘導生成病毒中和抗體(virus-neutralizingantibodies,VNA)的主要抗原,並且可以誘導機體產生對狂犬病毒致命感染的免疫。G蛋白同時含有毒力決定簇。G基因是第一種被克隆和測序的狂犬病毒基因。從核苷酸序列中可以推導出,它編碼含524個胺基酸的多肽,其中包括由19個胺基酸構成的信號序列。在位點333的精氨酸對病毒毒力具有重要作用,它與神經侵襲力和跨突觸傳播能力相關,能使病毒在神經系統中擴散的速度更快。

 儘管G基因對病毒毒力和減毒具有重要作用,狂犬病毒的致病性是由多個基因決定的。例如,P蛋白會干擾宿主幹擾素的產生。應用反向遺傳系統可以對狂犬病毒的毒力決定因素進行更詳細的分析。減毒作用可以被認為是毒力的鏡像,並包括附加要素,如對受感染的神經細胞凋亡過程的抑制。G和M蛋白主要負責阻斷致病病毒在感染後對細胞凋亡的抑制,這實際上是對宿主的一種保護機制。減毒的病毒株的G和M蛋白有變異,使其能促進細胞凋亡的發生。狂犬病毒基因組RNA與核蛋白緊密結合在一起,可以從所產生的先天免疫應答中獲得保護。曾採用不同方法比較純化的天然G蛋白和G蛋白的較小片斷的免疫活性(G蛋白的這些小片斷可以是自然產生的,也可以是通過化學裂解G蛋白而產生的),以確定免疫接種後VNA(病毒中和抗體)產生的結構基礎。儘管對VNA的明確作用仍有爭議,但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對人類和動物而言,VNA確實對預防病毒感染有重要作用

 在細胞免疫應答方面,T輔助細胞對抗體誘導是必需的,而免疫接種可誘導產生直接針對核蛋白(N)的溶細胞性T細胞,此類T細胞可能在該病毒進人中樞神經系統(CNS)之前摧毀(殺死)受感染的非神經細胞。有趣的是,溶細胞性T細胞應答在病毒的自然感染中可能會受到抑制

 對狂犬病毒變異株序列的常規分析結果表明,引起臨床表現為狂躁型和麻痺型狂犬病的病毒之間在基因序列上並無區別

參考文獻:Charles E. Rupprecht  &  StanleyA. Plotkin:

       Rabies vaccines,   in:  Vaccines, Elsevier, 2012.

 

可長按識別二維碼讚賞。感謝您對本公眾號原創的支持。

請在付款方備註中附上自己的暱稱,以便於及時回復。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真的嗎?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是什麼
    據國內媒體報導,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論文通訊作者趙凌教授表示,這次研究找到了一個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並找到了控制這個開關的關鍵位點,未來可以研發出既能對抗病毒又能抗腫瘤的藥物。趙凌說,狂犬病的致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給治療帶來很大的難度。此外,被犬咬傷後接種疫苗需要打4到5針,有的患者會中途放棄,導致免疫失敗。「這項研究,我們持續進行了5年。
  • 普境安消毒劑對降低偽狂犬病毒、禽痘病毒活性效果評估
    其不具有或具有較低的殺菌、殺結核菌、殺真菌和殺病毒的作用。但具有很強地降低病毒滴度,可能還可以降低大量細菌。減少微生物吸附造成的對表面微生物汙染的作用,吸附地板上的水和尿素,減少銨排放,稍微的防臭作用使「普境安」適合用作很好的衛生材料。評價目的:評價「普境安」體外降低偽狂犬、禽痘病毒活性效果。
  • 狂犬病毒等會誘導lncRNA表達,對宿主相關基因進行表觀調控
    嗜神經病毒可通過多種途逕到達中樞神經系統,並根據進入途徑和病毒類型在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和神經元等一種或多種類型的細胞中增殖。 宿主在感染某些嗜神經病毒後可引起腦膜炎或腦炎,並導致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比如水皰性口炎病毒 (VSV)、森林腦炎病毒 (SFV)、單純皰疹病毒(HSV-1) 和人體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
  • 10μg和5μgB型肝炎疫苗與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聯合免疫阻斷B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效果觀察
    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聯合免疫阻斷B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效果觀察全文
  • 70%酒精滅活狂犬病毒無效?(答網友)
    酒精是可以立即滅活狂犬病毒的,我想你們做專業研究的應該有過這方面的實驗吧,酒精可以對狂犬病毒進行消毒對吧? 美國CDC網站上關於消毒和殺菌指南中,明確肯定70%酒精滅活狂犬病毒的作用(見:https://www.cdc.gov/hicpac/disinfection_sterilization/6_0disinfection.html):(原文)  Ethyl alcohol, at concentrations of 60%–80%, isa potent virucidal
  • 終結狂犬病:協作,接種疫苗——2020年世界狂犬病日
    Vero細胞支持狂犬病病毒屬多種基因型病毒感染。1985年歐洲批准純化的Vero細胞狂犬病疫苗。 凍幹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體細胞) 採用健康人胚肺成纖維細胞為基質來培養狂犬病病毒,與人同源,無異源蛋白,副反應更小,安全性更高。適用於全人群,尤其是孕婦、小孩,老人耐受性更好。
  • 「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的免疫作用機理
    在病毒的控制全過程中,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是主力,通過細胞毒性T細胞殺死被感染的細胞,減少病毒進入體液,感染其它細胞而呈幾何數的增殖,形成病毒性症。通常情況下,活苗比滅活苗產生更強的Th1型(Th1細胞參與細胞免疫和遲發性超敏性炎症反應)為主的免疫應答,針對細胞內入侵的宿主細胞誘導幹擾素的產生,為易感染動物提供早期保護,而滅活苗更多的是激活Th2型免疫應答,參與體液免疫應答。
  • 中國醫療團隊發現狂犬病毒關鍵基因,或成為攻克病毒的「鑰匙」
    據國際權威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發布消息稱,日前科學家團隊取得了重大突破並發現了狂犬病毒但隨後面臨的問題是,人由於疏忽或者僥倖心理未接種疫苗,狂犬病仍然每年都能殺死非常多健康人群,而且從疫苗到現在歷經100餘年,病毒擴散後還是無藥可治。中國團隊論文作者趙凌表示,他們發現的關鍵基因正是一個叫一個表觀遺傳學的關鍵蛋白EZH2,這個病毒靶點可以控制阻斷下遊基因,類似是一個鑰匙一樣的開關。
  • 闢謠:貓咪每年都需要注射狂犬疫苗?疫苗到底可以保護貓狗多久?
    其實在之前大喵的更新中就討論過關於疫苗的那些事,其實很多貓咪、狗狗的核心疫苗,譬如說貓瘟、杯狀病毒、皰疹、以及犬瘟熱、細小等疫苗的有效期其實是遠遠超過1年時間的,所以沒有必要每年注射,但是我們認為最重要的狂犬疫苗呢?
  • 乳鐵蛋白或在病毒感染人體時發揮作用—新聞—科學網
    乳鐵蛋白是轉鐵蛋白家族中的一種鐵結合糖蛋白,存在於免疫細胞中,具有免疫調節、抗菌、抗病毒、促進鐵吸收等功能。
  • 科學家揭示偽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識別受體nectin-1的分子機制
    皰疹病毒膜融合需要多個病毒蛋白與多個細胞表面受體參與,相互協調才能完成,整個過程極其複雜。病毒表面糖蛋白D (gD)與宿主細胞受體的識別是α-皰疹病毒感染初期的必不可少的步驟。在迄今已鑑定的gD受體中,細胞黏附分子nectin-1參與了多種α-皰疹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過程,被認為是最有效的gD受體。因此,gD識別nectin-1的分子機製成為α-皰疹病毒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 eLife 病毒利用免疫蛋白來避免抗病毒免疫系統!
    2020年7月8日訊 /生物谷BIOON /——根據近日發表在Elife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通過發現C型肝炎病毒逃避免疫系統的詭計,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抗病毒防禦系統,可以用於治療許多病毒感染。病毒有許多策略來避免免疫系統的防禦。它們通常通過劫持免疫系統自身的蛋白質來達到這一目的。
  • 「高大上」的狂犬疫苗:人二倍體細胞狂犬疫苗
    狂犬病是一種人畜共患急性傳染病,病死率達100%,全球每年因狂犬病發作死亡人數約為5.5萬人,接種狂犬疫苗是預防該病的最有效手段。市場上的狂犬疫苗種類繁多,有五針法的、四針法的,還有VERO細胞、雞胚細胞的,水劑的、凍幹的。
  • ...論文通訊作者趙凌教授告訴記者,他們終於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
    2020-09-22 08:34:38來源:FX168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9月12日,論文通訊作者趙凌教授告訴記者,他們終於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趙凌教授說道:「通過高通量篩選和大數據分析,我們率先找到了這個靶點。它是一個表觀遺傳學的關鍵蛋白(EZH2),也是控制下遊基因表達的一個開關。關掉它,下遊基因表達增加,從而對狂犬病毒起到抑制作用。
  • 臺灣學者在東亞家蝠中發現新型狂犬病毒:臺灣蝙蝠麗沙病毒(TWBLV)
    >)的狂犬病毒。麗沙病毒(Lyssavirus)也譯為狂犬病毒,可用於表示麗沙病毒屬中所有基因型的狂犬病毒,但在某些場合也用於表示麗沙病毒屬中除傳統的最廣泛流行的狂犬病毒(rabies virus)以外的十多種不同基因型的狂犬病毒
  • 臺灣從蝙蝠中檢出新型狂犬病毒: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啟示
    ,也譯為麗沙病毒屬)所包括的狂犬病毒中,目前有下列14種不同基因型的狂犬病毒已得到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的確認:狂犬病毒(RABV),拉各斯狂犬病毒(LBV),Mokola狂犬病毒(MOKV),Duvenhage狂犬病毒(DUVV),歐洲蝙蝠狂犬病毒1型(EBLV-1),歐洲蝙蝠狂犬病毒2型(EBLV-2),澳大利亞蝙蝠麗沙病毒(ABLV),Aravan狂犬病毒(ARAV),Khujand狂犬病毒(KHUV),伊爾庫特狂犬病毒(IRKV),Shimoni蝙蝠狂犬病毒(SHIBV)),Bokeloh 蝙蝠麗沙病毒(BBLV),西高加索蝙蝠狂犬病毒(WCBV)和Ikoma狂犬病毒(IKOV
  • ...撕開新冠病毒的偽裝:表面裹著聚糖遮住病毒蛋白 逃過人體免疫系統
    科學家撕開新冠病毒的偽裝:表面裹著聚糖遮住病毒蛋白 逃過人體免疫系統  Emma Chou • 2020-04-09 09:39:52 來源:前瞻網 E29369G0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6月8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文軍課題組在國際期刊elife 在線發表了題為Cyclophilin A-regulated ubiquitination is critical for RIG-I-mediated antiviral immune responses 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宿主蛋白
  • Immunity: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
    來自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現了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這為了解病毒感染誘導I型幹擾素表達及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調控過程做出了新貢獻。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雜誌子刊、免疫學領域著名雜誌Immunity(影響因子20.5)上。
  • 狂犬疫苗龍頭,成大生物過3年再看
    人用狂犬疫苗狂犬病又稱恐水病,是致死人數最多的動物源傳染性疾病,全球每年約6 萬人死於該疾病。狂犬病是由人被病獸咬傷而感染狂犬病毒所致,狂犬病病毒主要通過患狂犬病動物咬傷、抓傷或通過黏膜感染人類機體,在特定條件下亦可通過呼吸道氣溶膠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