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毒等會誘導lncRNA表達,對宿主相關基因進行表觀調控

2020-12-06 騰訊網

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傳染病中,由病毒性病原體(即嗜神經病毒)引起的疾病遠比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更為普遍。嗜神經病毒可通過多種途逕到達中樞神經系統,並根據進入途徑和病毒類型在星形膠質細胞、小膠質細胞和神經元等一種或多種類型的細胞中增殖。

宿主在感染某些嗜神經病毒後可引起腦膜炎或腦炎,並導致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比如水皰性口炎病毒 (VSV)、森林腦炎病毒 (SFV)、單純皰疹病毒(HSV-1) 和人體免疫缺陷病毒 (HIV) 等。此外,新發病毒中有近一半是嗜神經病毒,包括登革熱病毒、寨卡病毒以及最近肆虐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均可感染神經系統並引發一定程度的神經症狀。

狂犬病毒(RABV)是一種典型的嗜神經病毒,是引發狂犬病的病原體。由於該病毒的致病機制不詳,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手段,發病後的死亡率接近100%。我國每年因狂犬病死亡的人數在所有傳染病中排第四位。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狂犬病毒的致病機制,為開發新的臨床治療手段奠定基礎。

多梳抑制複合物2(PRC2)是一種具有表觀遺傳調控功能的蛋白複合物,其可維持組蛋白修飾。已知一些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可以與PRC2相互作用並將其引導至染色質的作用位點,從而定義了反式作用的lncRNA機制。EZH2作為甲基轉移酶是PRC2的催化成分:它結合RNA並催化組蛋白H3賴氨酸27(H3K27me2/3)的二甲基或三甲基化,這種修飾導致兼性異染色質的形成並因此導致轉錄抑制。已知許多癌症都具有非常高的EZH2表達水平,因此該蛋白質已成為一種抗癌靶標,並為此開發了多種抑制劑。最近也有報導稱EZH2組蛋白甲基轉移酶的活性抑制劑可以抑制多種病毒的感染,表明EZH2和/或PRC2在調節病毒感染中的作用。但是,尚不清楚該調控作用是如何發生的。一般來說,PRC2(EZH2)在體外和細胞中以混雜的方式結合不同類別的RNA,並且某些lncRNA(例如RepA RNA)在體外對PRC2的結合具有特異性。可以預測PRC2(EZH2)與lncRNA相互作用的特異性至少在活細胞中具有某些調節和生物學功能,但這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狂犬病研究團隊趙凌教授課題組在Genome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A novel antiviral lncRNA, EDAL, shields a T309 O-GlcNAcylation site to promote EZH2 lysosomal degradation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報導了多種嗜神經病毒能夠在神經元中誘導表達lncRNA EDAL,EDAL可以特異性結合EZH2並通過調控EZH2的T309位點的 O-GlcNAcylation修飾來促進EZH2通過溶酶體途徑降解,最終促進抗病毒多肽PCP4L1表達從而抑制多種噬神經病毒增殖的分子機制,為進一步研究嗜神經病毒與宿主相互作用的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本研究作者利用狂犬病毒作為研究對象,在感染神經元細胞系N2a細胞後通過RNA-seq的技術手段找到了大量差異表達的lncRNA,並通過表達lncRNA抑制病毒的篩選實驗發現狂犬病毒誘導產生的一種全新的lncRNA,由於該lncRNA能夠特異性導致EZH2的降解, 所以我們將其命名為EDAL (EZH2 degradation associated lncRNA)。

能夠在神經元細胞中顯著抑制狂犬病毒的增殖,進一步研究發現EDAL能夠顯著抑制多種嗜神經病毒,包括水皰性口炎病毒(VSV)、森林腦炎病毒(SFV)和單純皰疹病毒(HSV-1)等。作者利用狂犬病毒反向遺傳作業系統在狂犬病毒基因組中插入EDAL後感染小鼠,發現與對照組相比過表達EDAL能夠顯著降低狂犬病毒在小鼠體內的致病性。

a 小鼠體重變化;b 臨床症狀打分;c 小鼠死亡率

深入研究表明EDAL可以與組蛋白甲基轉移酶EZH2特異性結合併誘導EZH2通過溶酶體途徑降解。通過截短過表達實驗發現EDAL的5』端98-153 nt是誘導EZH2降解以及發揮抑制病毒功能的關鍵區段。作者通過三維結構模擬預測了EDAL 98-153 nt與EZH2的結合位點,再經過點突變、截短過表達、RNA pull-down以及EMSA等大量生化驗證後發現EDAL 98-153 nt與EZH2 N端1-337aa結合,並阻礙EZH2 T309位的O-GlcNAcylation修飾從而介導EZH2通過溶酶體途徑降解,最終造成細胞內整體的H3K27me3水平降低。進一步通過ChIP-seq篩選發現EDAL誘導的EZH2降解會造成抗病毒多肽PCP4L1啟動子處的H3K27me3水平顯著降低,從而促進其表達增加並最終抑制多種嗜神經病毒增殖。

lncRNA EDAL的誘導產生及其抑制狂犬病毒增殖的模式圖

該研究通過RNA-seq的方法篩選出一條具有抗病毒功能的全新lncRNA EDAL。EDAL通過調控宿主甲基轉移酶EZH2的翻譯後修飾來調控其降解而影響到組蛋白H3K27me3的水平並影響抗病毒多肽PCP4L1的轉錄表達

顛覆了此前認為的EZH2隻能非特異性結合lncRNA的傳統觀點,揭示了EZH2中能夠特異性結合lncRNA的新位點,為抗病毒、抗腫瘤藥物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

華中農業大學動科動醫學院博士研究生隋保坤和武漢生命之美科技有限公司陳棟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趙凌教授和武漢生命之美張翼博士為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連結:

素材來源:Bio生物世界

本期編輯:Naomi

相關焦點

  • 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作為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線,I 型幹擾素(IFN-I,包括 IFN-α 和 IFN-β)通過激活數百種 IFN 刺激基因(ISG)的表達而發揮著核心作用。這項工作研究了宿主 lncRNAs 在病毒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發現宿主 lncRNA-GM 表達的減少可通過調控 S - 穀胱甘肽化修飾抑制 TBK1 激酶活性,促進病毒免疫逃逸的發生。
  • 科學家找到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真的嗎?抑制狂犬病毒關鍵開關是什麼
    據國內媒體報導,最近,華中農業大學狂犬病研究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基因組生物學》在線發表論文稱,他們在揭示狂犬病致病新機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突破,找到了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論文通訊作者趙凌教授表示,這次研究找到了一個抑制狂犬病毒的關鍵開關,並找到了控制這個開關的關鍵位點,未來可以研發出既能對抗病毒又能抗腫瘤的藥物。趙凌說,狂犬病的致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給治療帶來很大的難度。此外,被犬咬傷後接種疫苗需要打4到5針,有的患者會中途放棄,導致免疫失敗。「這項研究,我們持續進行了5年。
  • 研究報導蟲媒DNA病毒劫持宿主印跡基因逃逸表觀抑制新發現
    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雙生病毒是一類單鏈環狀的植物DNA病毒,能夠侵染包括玉米,番茄,木薯等多種重要的農作物,對農業生產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
  • 狂犬病毒的G蛋白與免疫保護作用
    與其他RNA病毒一樣,有些人認為狂犬病毒以「準種(quasispecies,由一系列相關基因組構成的異質性群體)」的狀態存在。系統進化分析提示陸生哺乳動物中的狂犬病毒最初都來源於蝙蝠。狂犬病毒從舊世界到新世界(美洲)的轉移可能發生在美洲殖民地化的時代,當時該病毒已經存在於蝙蝠,隨後才出現在犬等食肉哺乳動物,但是相關證據並不完全。
  • 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相關成果公布在《細胞》(Cell)雜誌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著名的基因轉錄調控研究專家,洛克菲勒大學終身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拉斯克獎獲得者Robert G.Roeder博士。Roeder教授發表的文章至今已逾400餘篇,他曾發現了3種負責讀取即轉錄基因的RNA聚合酶,並揭示了轉錄非同尋常的複雜性。
  • 郭惠珊組發表蟲媒DNA病毒劫持宿主印跡基因逃逸表觀抑制新發現
    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雙生病毒是一類單鏈環狀的植物DNA病毒,能夠侵染包括玉米,番茄,木薯等多種重要的農作物,對農業生產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
  • Cell: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
  • 偽狂犬病毒基因編輯有平臺
    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動物病原監測與流行病學團隊新近成功建立高效的偽狂犬病毒基因編輯平臺,相關論文近日在國際知名期刊《美國實驗生物學學會聯合會雜誌》上在線發表。專家評價指出,此項研究建立的高效基因編輯平臺,為早日研發出能夠降伏新發偽狂犬病毒變異毒株的疫苗奠定了基礎。
  • 我國科研人員揭示病毒劫持宿主感病基因的新計謀
    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甜菜嚴重曲頂病毒 (Beet severe curly top virus, BSCTV) 為研究對象,在轉化了包含C2/C3共轉錄啟動子DNA片段的植物擬南芥中,意外發現其中一株因誘導了原來只在胚乳中特異表達的印跡基因VARIANT IN METHYLATION 5 (VIM5),而激活C2/C3
  • 蓄勢待發,曹雪濤團隊發表最為詳細的表觀遺傳調控先天免疫的綜述
    此外,該綜述重點介紹了TET2在各種分子水平上的調控以及相關的炎症性疾病,這將為幹預TET2失調引起的病理過程提供見識。該研究發現為控制病毒感染和IFN-I相關的炎性自身免疫疾病提供了潛在的靶標。多種表觀遺傳機制,涉及DNA修飾,組蛋白修飾,染色質重塑和非編碼RNA(ncRNA)的動態調節,通過建立特定的基因表達模式(特別是在轉錄和轉錄後水平)來參與先天免疫應答的精確調節。
  • 【學術前沿】胡德慶/高欣聯合團隊揭示HIV潛伏感染與複製的表觀...
    LEDGF/p75是含有PWWP結構域的染色質修飾結合蛋白,除了通過結合IN調控HIV在宿主基因組上的選擇性整合外,LEDGF/p75還可以作為細胞內多個蛋白質複合體的結合因子,參與調控多種生物學過程,包括染色質修飾、基因轉錄、選擇性剪接等【2-4】。HIV前病毒會劫持宿主細胞內的表觀遺傳與轉錄調控機制來激活或沉默病毒基因轉錄,從而維持自己的潛伏和複製。
  • Nat Genet:揭示EBV通過重編程宿主表觀遺傳景觀促進胃癌新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日本千葉大學、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EBV相關胃癌的新模式,即EBV病毒基因組直接改變宿主的表觀遺傳景觀,促進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參與正常細胞生長的基因,發生突變後可變為致癌基因)的激活和腫瘤發生。
  • 中國醫療團隊發現狂犬病毒關鍵基因,或成為攻克病毒的「鑰匙」
    的一個關鍵基因,該基因或將會成為抑制病毒的一把&34;,這個堪稱醫學界裡程碑式的成就由中國華中農業大學團隊取得。相關醫療書籍介紹,狂犬病到發病期目前尚無有效醫療手段可救,死亡率接近100%,遠超SARS病毒、伊波拉變異病毒等四級病毒,在各大衛生雜誌&34;排名中都是常年壟斷榜首地位,這也成醫學界千百年來競相挑戰的一個難題。
  • CRISPR系統+腺病毒載體實現體內基因編輯
    文章指出了基於CRISPR利用腺相關病毒(AAV)載體遞送,在人體內編輯基因治療疾病的策略,深入討論了CRISPR治療廣泛應用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持續的研究和技術進步給該領域帶來的革命性突破。
  • 豬偽狂犬病毒gB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的分段表達
    豬偽狂犬病毒gB基因在大腸桿菌中的分段表達  包新奇 黃紹華 劉巧榮 孫明 楊璐 申屠芬琴 康立平 陳西釗  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徐州市高校獸醫站;  北京世紀元亨動物防疫技術有限公司;  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偽狂犬(Pseudorabies
  • B肝解剖HCC通路,南非科學家開發,miRNA調控表達工具
    B肝病毒生命周期方面,HBV可通過牛磺膽酸鈉共轉運多肽(NTCP)受體進入肝細胞,並通過RNA中間產物(pgRNA)的逆轉錄進行複製。隨著B肝病毒載量增加,由B肝表面抗原觸發的宿主免疫反應會引起T細胞反應,並伴有繼發性炎症反應,並增加自由基、幹擾素、腫瘤壞死因子(TNF)和肝損傷發生。此外,乳膏HBV-DNA整合到宿主肝細胞基因組中,則會導致細胞基因的致癌破壞。
  • 廣州生物院闡明lncRNA通過表觀遺傳抑制重編程的發生
    研究發現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可以誘導lincRNA-p21的表達,通過lincRNA-p21維持抑制性的表觀遺傳修飾來阻礙相關多能性基因的表達,從而阻礙這一過程的發生。該成果已於12月17日在國際性期刊Cell Research 上在線發表。
  • B肝病毒X蛋白調節宿主細胞自吞噬
    調控beclin 1基因表達從而影響飢餓誘導的細胞自吞噬(autophagy)。 B肝病毒(HBV)感染不僅可引起急、慢性肝炎, 而且與肝硬化、肝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在HBV編碼的蛋白中,B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被認為是參與慢性B型肝炎病理過程和誘發肝癌的最重要的蛋白質。B肝病毒X蛋白間接調控宿主細胞內許多基因的轉錄,廣泛影響宿主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包括調節細胞凋亡,抑制細胞DNA的修復,幹擾細胞有絲分裂和細胞周期進程等等。
  • Cell發表關於人類原始生殖細胞中基因表達網絡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因此,對人類早期胚胎以及原始生殖細胞的發育過程進行深入的研究對於理解人類胚胎發育特徵以及對於反覆流產、胚胎停育、不孕不育等疾病發病機制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基因組DNA甲基化作為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修飾方式,是調控細胞分化發育過程中基因表達的主要機制之一,它並不改變基因序列,但是可以遺傳給後代,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在胚胎發育、幹細胞分化、癌症發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 多組學揭示胰腺癌發展早期Kras基因突變調控的表觀與轉錄網絡
    在沒有Kras基因突變的情況下,停止雨蛙素注射兩周左右,胰腺的形態會恢復成正常的樣子。,並闡明了Kras突變基因通過協同調控胰腺炎誘導的轉錄網絡,來促進胰腺癌的產生與發展。將PDLP與正常的胰腺導管細胞進行比較發現,PDLP中大量高激活基因的附近,其染色質也變得更加開放。這種開放的染色質區域也會隨著炎症的消失而下調,但是會被Kras突變基因所維持與增強(圖一,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