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從蝙蝠中檢出新型狂犬病毒: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啟示

2021-01-16 獨輪車上的博導


臺灣近兩年從蝙蝠中共檢出4例新型狂犬病毒:臺灣蝙蝠麗沙病毒(Taiwan bat lyssa­virus,簡稱TWBLV)

 

一、臺灣狂犬病流行簡史

1961年之前,臺灣是狂犬病重災區;1961-2013年(共52年),是狂犬病的「非疫區」;2013年至今,再次成為狂犬病疫區。

在歷史上,在1961年之前,臺灣也曾是狂犬病的重災區。例如在發病高峰年份的1951年,當時臺灣的人口還只有700多萬, 但僅這一年臺灣狂犬病的死亡人數就高達238 

1956年開始從控制狗群中的狂犬病入手,臺灣用了不到5的時間就一勞永逸地徹底消除了狂犬病。1959起,臺灣即不再有人狂犬病的本土病例。自1961年1月後,臺灣未再出現動物狂犬病病例。WHO(世界衛生組織)在1961就正式宣布臺灣為狂犬病的非疫區

此後在從1961年至2013年整整52年的時間裡,臺灣一直保持未出現任何動物和人狂犬病本土病例的紀錄是WHO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承認的當時全球僅有的十個狂犬病「非疫區」之一。

非疫區的標準很高,不僅要求人狂犬病的發病率為0,而且要求在所有動物(包括野生動物)中都不存在狂犬病。目前連美國、加拿大、法國等發達國家都還未能達到這一步,在全球只有地理位置為島嶼的少數國家或地區能真正做到並能長期保持。

臺灣將狂犬病「非疫區」的桂冠一直保留了52年。到2013,在臺灣確診野生鼬獾、錢鼠與幼犬發生了狂犬病案例。此後,動物疫情於臺灣中南部及東部山區持續發現。因此臺灣已WHO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重新列入狂犬病疫區

目前臺灣狂犬病疫情主要局限於野生鼬獾, 2013年至今,共有79例野生食肉目動物咬傷人的通報案件,其中57例確診為狂犬病鼬獾所為;而本年度共計有10例狂犬病鼬獾咬人案,案例發生地區遍布9縣市(包括84鄉鎮)。

不過目前臺灣仍無人狂犬病的本土病例


     二、臺灣近兩年共從蝙蝠中檢出4例新型狂犬病毒

從2007年起,臺灣針對蝙蝠進行了較系統的監測,共檢測蝙蝠腦組織樣品近千份,平均每年監測100餘份。2016年之前,未在蝙蝠中發現狂犬病(既未分離出狂犬病毒,亦未發現狂犬病毒抗體),證明臺灣的蝙蝠一直都是安全的!

但自2016年開始,臺灣至今從蝙蝠中共計檢出4例新型狂犬病毒,發現病毒的地點分別位於臺南市、雲林縣、新北巿、宜蘭縣。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新動向。

臺灣「疾病管制署(疾管署)」 也及時調整狂犬病疫苗適用對象條件,宣布民眾在相關縣市遭蝙蝠抓或咬傷後可就醫接種疫苗。

表1,臺灣從蝙蝠中檢出4例新型狂犬病毒的基本情況

三、臺灣蝙蝠麗沙病毒(TWBLV)的分類地位

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genus Lyssavirus也譯為麗沙病毒屬)所包括的狂犬病毒中,目前有下列14不同基因型的狂犬病毒已得到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的確認:狂犬病毒(RABV),拉各斯狂犬病毒(LBV),Mokola狂犬病毒(MOKV),Duvenhage狂犬病毒(DUVV),歐洲蝙蝠狂犬病毒1型(EBLV-1),歐洲蝙蝠狂犬病毒2型(EBLV-2),澳大利亞蝙蝠麗沙病毒(ABLV),Aravan狂犬病毒(ARAV),Khujand狂犬病毒(KHUV),伊爾庫特狂犬病毒(IRKV),Shimoni蝙蝠狂犬病毒(SHIBV)),Bokeloh 蝙蝠麗沙病毒(BBLV),西高加索蝙蝠狂犬病毒(WCBV)和Ikoma狂犬病毒(IKOV)。

此外,近幾年在蝙蝠中新鑑定出Lleida 蝙蝠狂犬病毒(LLEBV)和Gannoruwa蝙蝠麗沙病毒(GBLV),但它們的分類學狀態尚未由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正式確定。

根據遺傳距離和血清學交叉反應,狂犬病毒屬的病毒可細分為2個遺傳譜系(phylogroup )。遺傳譜系1包括RABV,DUVV,EBLV-1,EBLV-2,ABLV,ARAV,KHUV,IRKV,BBLV和GBLV(共10種);遺傳譜系2包括LBV,MOKV和SHIBV(共3種)。

其餘的物種,WCBV,IKOV和LLEBV(共3種),不能包括在上述兩種遺傳譜系的任何一個之中,它們可能構成新的遺傳譜系

在狂犬病毒屬內不同基因型的狂犬病毒中,在全球的所有動物和人類傳播最廣的是狂犬病毒Rabies Vurus簡稱RABV)又稱基因1型狂犬病毒,它是在全球引起動物和人狂犬病的最重要的病原。而在文獻記載中迄今因基因1型以外的所有狂犬病毒在全球引發的人狂犬病病例總共只有10多人。RABV屬於遺傳譜系1,目前全球廣泛使用的人用和獸用狂犬病疫苗都是針對RABV的,能對所有屬於遺傳譜系1的病毒提供有效的保護。

臺灣特有的臺灣蝙蝠麗沙病毒(TWBLV的編碼區與其他16狂犬病毒核苷酸同源性為62.9%-75.1%,依據遺傳距離,表明它代表狂犬病毒屬內的一個新物種。

系統發育分析證明,可將TWBLV分組至遺傳譜系 1並與EBLV-1,IRKV和DUVV歸為一簇(cluster。因此,目前在全球廣泛使用的狂犬病疫苗對預防TWBLV的感染是有效的

 

四、臺灣蝙蝠麗沙病毒的自然宿主——蝙蝠的種類和分布

蝙蝠是多種人類病毒的源頭,如狂犬病毒、伊波拉病毒、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冠狀病毒的原型病毒等。

蝙蝠也是狂犬病毒屬內大多數不同基因型的狂犬病毒的天然宿主,除MOKV和IKOV外(這兩種病毒未在任何蝙蝠中發現)。

在臺灣首次發現的臺灣蝙蝠麗沙病毒(TWBLV)來源於兩種蝙蝠:東亞家蝠中華山蝠。這兩種蝙蝠在分類上都屬於哺乳綱翼手目陽翼手亞目的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

蝙蝠科的動物在全世界共有300多種,大部分原產於歐洲和北美。幾乎所有蝙蝠科的種類都以昆蟲為食。

東亞家蝠(學名:Pipistrellus abramus,別名日本伏翼,分類上屬於蝙蝠科伏翼屬),是東亞地區常見的小型蝙蝠。個體身長4.8釐米,尾部長4釐米,翼可伸至3.6釐米。夜行性。它們最喜愛住於舊式建築物上面的天花板及屋簷之內,主要捕食飛蛾昆蟲

東亞家蝠廣泛分佈於東亞地區,包括中國大陸、臺灣、韓國及日本等,我國華北、東北、華東和華南各地區均有分布。

中華山蝠(學名:Nyctalus plancyi  ,別名絨山蝠,分類上屬於蝙蝠科山蝠屬),頭體長6.9~8.0釐米,尾長4.7~5.3釐米,前臂長4.8~5.6釐米,體重18.0~33.9克。屬中大型蝙蝠,以昆蟲為食。集群生活,夜行性,活動狀況隨季節等因素而改變。冬眠,交配期在10月前後,哺乳期約20天。棲息於屋簷、天花板、門窗的縫隙或樹洞中。

中華山蝠是中國特有物種,僅分布在中國。在我國大陸地區,除西北地區外的其他地區都有分布。

 

五、臺灣當局應對新型蝙蝠狂犬病毒的舉措

截至今年7月,臺灣「疾管署」有關狂犬病疫苗接種的規定是:民眾在屏東縣、高雄市、臺南市、嘉義縣、雲林縣、臺中市、南投縣、臺東縣、花蓮縣被鼬獾、果子狸、蝙蝠及錢鼠(限臺東市)抓咬傷,或在新北市被蝙蝠襲擊,才屬疫苗適用對象。

由於隨後在宜蘭縣的東亞家蝠中也檢測出與狂犬病毒屬同一類的麗沙病毒,臺灣「疾管署」也於9月21日調整狂犬病疫苗適用對象條件,規定民眾在宜蘭縣遭蝙蝠抓咬傷後可就醫接種疫苗。

 臺灣相關專家認為,雖然臺灣至今沒有人類感染麗沙病毒案例,但臺灣之外確實有過零星的麗沙病毒人類感染病例,民眾仍要防範,從事戶外活動時勿接觸及捕捉野生動物。接種狂犬病疫苗對於麗沙病毒具有交叉保護作用。若疫苗適用地的民眾不慎遭蝙蝠抓咬,應立刻就醫,由專業醫師評估,並按時接種疫苗。

六、對中國大陸地區的啟示:

蝙蝠狂犬病的風險有多大?如何進行防範?

總的來講,狂犬病是一種死亡率極高、但發病率相當低的傳染病;它的傳播途徑非常單一,傳播效率很低。古往今來,在世界各地,狂犬病都只是偶爾在局部地區零星傳播。在全球範圍,人的狂犬病99%以上來源於狗,通過其他野生動物將狂犬病傳播給人的情況極為罕見。

蝙蝠在狂犬病毒的進化歷程中曾經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但在當代現實中,蝙蝠狂犬病對人的危害很有限。

目前在全球,蝙蝠狂犬病主要在西半球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在中、南美洲,當地特有的吸血蝙蝠可在牛群中傳播麻痺型狂犬病,導致牛群數以百計的死亡,偶爾還可造成數以十計的人的死亡。在北美洲,食蟲蝙蝠等其他蝙蝠每年也可能導致極個別的人類死亡病例。

西半球所有的動物(包括蝙蝠)中只存在基因1型狂犬病毒而不存在其他基因型的狂犬病毒。可造成基因1型狂犬病明顯危害的吸血蝙蝠在東半球並不存在。

而且在整個東半球,在蝙蝠中發現的狂犬病毒都屬於基因1型,而是基因1型以外的極為罕見的各種狂犬病相關病毒。臺灣近期在蝙蝠中發現的新型狂犬病毒,也不屬於基因1型。

 自從1936年首次在蝙蝠中發現狂犬病毒以來,因基因1型以外的蝙蝠狂犬病毒在全球引發的人狂犬病病例總共只有10多人,主要都發生在非洲和歐洲。迄今在中國和印度等主要亞洲國家,都從未報告過經科學確證的蝙蝠狂犬病致人死亡的病例。

所以在整個東半球,迄今已知的事實證明蝙蝠狂犬病的危害其實很小很小!

但目前關於亞洲蝙蝠中狂犬病毒的信息總體來講還十分欠缺。在中亞1991吉爾吉斯斯坦小鼠耳蝠(Myotis blythi中鑑定出ARAV,並且在2001塔吉克斯坦鬍鬚蝙蝠(M. mystacinus)中鑑定出KHUV。在南亞2015斯裡蘭卡印度狐蝠(Pteropus medius中發現了GBLV

 目前對整個中國的蝙蝠群體中狂犬病毒的確切種類和分布的了解也仍然有限。中國大陸地區迄今從蝙蝠中檢測到狂犬病毒的病例有可靠證據的僅有一例,即2012中國東北地區白腹管鼻蝠(Murina leucogaster中首次鑑定出來的伊爾庫特病毒(IRKV,該病毒是基因4型的狂犬病毒,屬於遺傳譜系1,即現有狂犬病疫苗能針對該病毒提供有效的保護。

臺灣蝙蝠麗沙病毒也歸類為遺傳譜系1,現用狂犬病疫苗是有效的。

已知能攜帶狂犬病毒的蝙蝠以前在國內未曾發現,現在在中國大陸也普遍存在的東亞家蝠和中華山蝠中發現有新型狂犬病毒,所以大陸也要抓緊相關研究,應擴大監測範圍,以便更好地了解蝙蝠狂犬病毒的分布、生態學特點及其對公共衛生的意義。

不過東亞家蝠和中華山蝠的生活習性都是捕食昆蟲的,將人類誤為昆蟲進行攻擊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它們直接引發人狂犬病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而美洲的吸血蝙蝠平時都是靠吸食大型動物的血液為生,具有攻擊人類的本性,對於人類更加危險,與亞洲常見的蝙蝠沒有可比性。

儘管攜帶狂犬病毒的蝙蝠所佔的比例很小,但蝙蝠畢竟存在傳播疾病的可能性,所以我們應該增強國內對被蝙蝠咬傷風險的警惕,開展相關醫學教育。

廣大民眾應當儘量避免與蝙蝠直接接觸。萬一擔心暴露於蝙蝠後可能感染狂犬病,及時徹底清洗傷口可顯著降低發病率接種當前的人用狂犬病疫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有效的。

蝙蝠在中國攜帶狂犬病毒的概率非常小,患狂犬病的蝙蝠咬人的事件發生的概率更小。至今在中國還無蝙蝠引發人狂犬病死亡的確切病例。同時蝙蝠來源的狂犬病毒本身毒力相對較低,可能還不適應在人體的增殖,人感染後有可能自然痊癒(曾發生過這樣的康復病例)。對於原來打過狂犬病疫苗的人,發病的概率更是小之又小。所以我個人認為,在中國大陸地區,凡是以前打過狂犬病疫苗的,如果再次暴露於蝙蝠,不打加強針也是絕對安全的。


 可長按識別以下二維碼讚賞。

     諮詢者請在付款方備註中附上自己的暱稱,以便於及時回復。


相關焦點

  • 臺灣學者在東亞家蝠中發現新型狂犬病毒:臺灣蝙蝠麗沙病毒(TWBLV)
    自2016年至今,臺灣共計從蝙蝠中檢出
  • 臺灣蝙蝠驗出「新型麗沙病毒」 全球首例
    華夏經緯網7月2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防檢局」今晚公布,6月13日接獲臺北市蝙蝠學會送檢民眾在新北市新店區碧潭吊橋附近拾獲的絨山蝠1隻,檢驗出新型麗沙病毒,目前無人感染,但有人畜共通風險。    據報導,「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副局長」施泰華指出,麗沙病毒並非法定動物傳染病,但有人畜共通的風險,目前沒有人類感染案例。
  • 臺灣宜蘭蝙蝠檢出病毒 新增狂犬病疫苗接種對象
    中新網9月21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灣「疾病管制署(疾管署)」21日表示,繼7月新北市蝙蝠個案後,近日宜蘭縣的東亞家蝠被檢測出帶有與狂犬病病毒屬同一類的麗沙病毒。臺灣「疾管署」也調整狂犬病疫苗適用對象條件,即日起,民眾在宜蘭縣遭蝙蝠抓咬傷後可就醫接種疫苗。
  • 臺灣蝙蝠驗出新型病毒 醫生提醒:少碰野生蝙蝠
    華夏經緯網11月9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疾管署」9日宣布在島內蝙蝠身上,驗出新型「麗沙病毒」 黃立民說,蝙蝠是群聚的動物,如果在一隻身上發現新型麗沙病毒,代表同一個蝙蝠窩都已被感染。 每逢假日常有民眾特地前往看蝙蝠,甚至還有業者推出蝙蝠大餐吸客,黃立民無奈表示,接觸蝙蝠本身就是件危險的事,就算沒碰到蝙蝠,洞穴裡也有各種病毒飄散在空氣中,不知不覺衣服、身體都會接觸到。
  • 蝙蝠竟然會傳播狂犬病毒?科學家給出答案,讓人感到害怕
    有很多朋友都打過狂犬疫苗,特別是在被一些小動物咬到之後。因為這種病毒被叫做狂犬病毒,所以很多朋友都會誤以為只有在犬類的體內才會攜帶,其實,在很多野生動物的身上都有攜帶這種病毒,它屬於人畜共患的一種傳染病,最早在1884年被發現,此後由法國科學家巴斯德,在多次試驗之下最終研發出了狂犬疫苗。
  • 蝙蝠究竟能傳播什麼病毒?
    作者 | 五次方 之前談到了錘頭果蝠能傳播伊波拉病毒,實際上不太準確。早期人們曾認為錘頭果蝠是傳播伊波拉病毒的元兇,但最近的研究未能在其體內檢出伊波拉病毒的RNA。科學就是這麼慫,有一分證據就只敢說一分話,此事只能暫時存疑。
  • PNAS:研究預測吸血蝙蝠狂犬病毒傳播
    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新研究顯示,科學家使用遺傳方法預測了吸血蝙蝠狂犬病毒(VBRV)在南美洲太平洋沿岸的暴發。在拉丁美洲,VBRV會影響牲畜生產並且導致人類狂犬病暴發。儘管了解蝙蝠散布能預防病毒擴散,並有助於人們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但一直以來被感染蝙蝠的群體運動模式難以測量。
  • 臺灣地區檢出大陸出口冷凍大比目魚中殘留還原型孔雀綠
    2016年6月21日,臺灣地區「食藥署」在網站公布,檢出大陸出口「DONGHAO」牌冷凍大比目魚(FROZEN ALASKA HALIBUT H.G.T)中殘留還原型孔雀綠2.7 ppb,不符合「動物用藥殘留標準」規定。
  • 全球首個新型禽流感病毒株H5N2現身臺灣
    臺灣南部禽流感疫情升高確認新型病毒臺灣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周日(11日)傍晚召開記者會證實,雲林縣四處鵝場以及屏東縣一處蛋鴨場確認感染新型H5N2亞型禽流感,嘉義縣一處種鵝場確認感染與韓國株相近之H5N8亞型禽流感,將進行撲殺及全場清潔消毒作業,並同步通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
  • 狂犬病毒的分類
    一些傳統上受影響的地區(例如西歐)最近已消滅了這種疾病,並保持無狂犬病狀態。在俄羅斯濱海邊疆地區發現一種密切相關的病毒(Ozernoe病毒); 中國一例Microchiroptera: Irkut virus was recovered from a bat (Murina leucogaster)a ,  a while Ozernoe virus was from a human case after exposure to an unidentified
  • 蝙蝠俠在衛生間安了家 醫生警告蝙蝠會攜帶狂犬病毒
    浙江在線10月28日訊 一個黑影在半空中掠過,在月雅苑社區上空盤旋,轉而飛進一幢樓房二樓的房間,不時發出吱吱的聲音。  家住月雅苑社區的胡先生這兩天很鬱悶:上周二,不速之客「蝙蝠俠」在自家衛生間的吊頂上安家了,怎麼趕都趕不走。如今快一個星期過去了。
  • 狂犬病毒的G蛋白與免疫保護作用
    與其他RNA病毒一樣,有些人認為狂犬病毒以「準種(quasispecies,由一系列相關基因組構成的異質性群體)」的狀態存在。系統進化分析提示陸生哺乳動物中的狂犬病毒最初都來源於蝙蝠。狂犬病毒從舊世界到新世界(美洲)的轉移可能發生在美洲殖民地化的時代,當時該病毒已經存在於蝙蝠,隨後才出現在犬等食肉哺乳動物,但是相關證據並不完全。
  • 因為自然中有蝙蝠這個行走的病毒庫!
    但蝙蝠並不是一種「可愛」的哺乳動物,它的長相非常猙獰,像長了翅膀的狼狗。在絕大多數的文化裡,蝙蝠幾乎都以恐怖、邪惡的形象出現。不僅是由於外表,還因為蝙蝠身上攜帶了八十多種病毒,包括伊波拉、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狂犬病毒等等,加上會飛翔的特點,堪稱移動病毒庫。二、為什麼它們自己卻不會被病毒幹擾呢?
  • 臺灣「黑蝙蝠」:偵察大陸有來無回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在沒有月亮的夜晚,常常會有一些外表漆黑的飛機從臺灣新竹空軍基地起飛,飛躍海峽,悄悄潛入大陸上空。這些飛機就是美制的P-2V電子偵察機。它們的機身用含有鐵氧體錫箔材料的特殊塗層漆成黑色,加上又晝伏夜出,習性如同蝙蝠一般,故被稱為「黑蝙蝠」。它們頻繁的進入大陸領空,意欲何為?
  • 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吃蝙蝠肉:看起來像雞湯,一口就把它吃掉了,味道還不錯!
    而這種病毒也非常狡猾,不僅能夠在飛沫中存活,同樣也是可以在光滑的門把手,衣物等表面存活比較長的時間,如果雙手在沾到物品上殘留的病菌之後接觸到口鼻眼之後,也會被傳染,而這也是接觸性傳染。為了阻止病毒進一步擴散,國家進入一級響應,全民儘量待在家中進行自我隔離和保護。出門的時候要正確佩戴口罩,回家要記得用酒精或洗滌液來清潔雙手。
  • 蝙蝠會傳染新型冠狀病毒?請不要冤枉蝙蝠!
    截止2月20日,國內病毒確診患者數目已超過7萬人,死亡人數也超過了2千人,就連鄰國日本亦出現700多例。有些研究指出,此次病毒的原始宿主極有可能是蝙蝠。1月30日,將近25萬隻蝙蝠衝進布裡斯班,肆意橫行,交通頓時癱瘓,當地居民被嚇得不敢外出。有人稱這些蝙蝠非常兇殘,一口可把人的脖子咬斷,更有甚者懷疑,蝙蝠衝進城市,會不會把新型冠狀病毒也傳播開來。
  • 為什麼每次傳播病毒的都是蝙蝠?因為蝙蝠體內有一個火熱毒蠱!
    無疑蝙蝠是最成功的哺乳動物,因為它是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但它幾乎也是掃把星的代名詞,無論是在狂犬病毒還是伊波拉病毒,或者薩斯病毒,甚至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蝙蝠都是它們的源頭,似乎它是潘多拉魔盒中釋放出來的疾病代名詞,為什麼蝙蝠會那麼毒?而且自己那麼毒居然還沒事?
  • 蝙蝠被稱為「移動的病毒庫」,可以讓蝙蝠滅絕嗎?
    蝙蝠被科學家稱為移動的「病毒庫」,現在已知在蝙蝠體內有超過140種病毒,其中60種可以傳播到人的身體上,並且蝙蝠體內還有部分未知的病毒。比較著名的如2002年肆虐的SARS病毒、以及狂犬病毒和伊波拉病毒,還有2019年12月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新型肺炎,到現在為止確診病例已經超過了千例,影響範圍已經很大了,24省市自治區已經啟動了一級響應。
  • 禿鷲和斑鬣狗吃腐肉不生病著稱,它們吃下蝙蝠會消化掉病毒嗎?
    食腐動物的自我免疫食腐動物的胃液是強大的,但很多時候也不能100%保證自身無憂,因為從食腐動物的口腔開始到胃中的過程中,口將和食道的環境明顯就不如胃,所以感染的機會仍然是存在的,不過食腐動物已經在漫長的演化中擁有對部分病毒的免疫力!
  • 「病毒之王」蝙蝠:飛行時會「發燒」,攜上百種病毒卻很長壽!
    而在科學家眼裡,蝙蝠更是一個「時時在線更新」的病毒庫。另外專家推斷,2019新型冠狀病毒(nCoV-2019)的源頭宿主很有可能是蝙蝠。 蝙蝠,全球第二大種群,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