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那麼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是如何被精確調控的呢?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以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水生所揭示魚類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機制
與哺乳動物類似,魚類抗病毒感染主要通過天然免疫反應系統和獲得性免疫反應系統來行使功能。天然免疫反應系統是在生物體演化出來的、對抗病原體感染的古老防禦系統,從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到人類都得到高度發展,是生物體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重要防線。但是,獲得性免疫系統是從有頜類動物才開始演化起來。
-
研究揭示魚類天然免疫受體NOD1抗病毒作用機制
先天性免疫反應是機體防禦外來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這種快速非特異性的反應依賴於模式識別受體對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的識別與結合。核苷酸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員NOD1是經典的抗細菌相關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儘管已有研究顯示脊椎動物的NOD1參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
科技進展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團隊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在RNA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中,CCDC50缺乏會減少RIG-I / MDA5的自噬降解並促進I型IFN反應,從而導致病毒抵抗力增強和存活率提高。這些結果揭示了自噬與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之間的新聯繫,並為RLR介導的抗病毒信號的調節機制提供了更多見解。
-
Immunity: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
來自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發現了GSK3β蛋白激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機制,這為了解病毒感染誘導I型幹擾素表達及抗病毒天然免疫的分子調控過程做出了新貢獻。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雜誌子刊、免疫學領域著名雜誌Immunity(影響因子20.5)上。
-
曹雪濤院士團隊發現宿主 LncRNA 調控病毒免疫逃逸的新機制
這項工作研究了宿主 lncRNAs 在病毒免疫逃逸中的作用,發現宿主 lncRNA-GM 表達的減少可通過調控 S - 穀胱甘肽化修飾抑制 TBK1 激酶活性,促進病毒免疫逃逸的發生。發現只有過表達 lncRNA-GM 可抑制病毒複製,並促進 IFN-I 的產生。動物實驗發現 lncRNA-GM 缺陷使小鼠對病毒感染更加敏感。這些數據提示 lncRNA-GM 可能增強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其表達下降可能與病毒感染的免疫逃逸有關。
-
研究發現C型肝炎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它能夠通過逃逸宿主的免疫防禦系統來建立持續性感染,最終導致肝硬化和肝癌。HCV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可以被RLR(RIG-I樣受體)和TLR3(Toll 樣受體3)識別,HCV阻斷RLR信號通路已有較多研究,其NS3/4A蛋白酶切割MAVS/VISA以及NS4B蛋白作用於STING來逃逸RLR信號通路。但是HCV對TLR3信號通路的作用研究較少。
-
蘇州大學鄭慧團隊揭示線性泛素化調控IFN抗病毒信號的新機制
LUBAC/OTULIN廣泛參與NF-kB、IFN、NLRP3、TRIM25等天然免疫相關蛋白的調控,但是具體的機制還未知。線性泛素化修飾的生物學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NF-κB介導的免疫反應和細胞死亡等相關通路中,已經鑑定的線性泛素化修飾的底物僅有NEMO、 IRF3、ASC和TRIM25幾個。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9 15:01:37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
-
解析樹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異性和HCV模型受限的遺傳機制
),利用新版基因組,可更好認識樹鼩的遺傳特性,解釋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特別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例如,該團隊研究樹鼩基因組中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RIG-I缺失現象,發現樹鼩MDA5(tMDA5)能夠替代缺失的RIG-I功能、識別RIG-I特異性識別的病毒、結合與RIG-I相互作用的蛋白STING(又稱MITA/ERIS/MPYS)、誘導幹擾素β的產生。
-
曹雪濤課題組Immunity發文揭示病毒免疫逃逸新途徑
當天然免疫細胞識別了病毒的核酸或者蛋白產物等,可通過天然免疫受體和多種接頭蛋白激活下遊的信號轉導分子TBK1激酶,進而誘導I型幹擾素的表達。天然免疫信號轉導過程中關鍵蛋白的表達以及活性受到多種翻譯後修飾(PTM)的調控。長鏈非編碼 RNA(lncRNA)是近年來研究熱點,其作用機制多樣,為解釋病毒與機體天然免疫的博弈提供了新的視角。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該文從植物免疫受體及信號轉導研究、病原基因組研究、病原效應蛋白研究、植物與病毒互作機制研究、免疫與生長平衡、抗病蟲基因的分離鑑定和抗病蟲育種、植物病蟲害防控與生物技術7個方面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工作進展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和梳理,並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分析討論。
-
【學術前沿】徐平龍實驗室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不僅對宿主細胞抵抗外源病毒感染至關重要,更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疾病和腫瘤免疫中有重要功能。>實驗室意外發現在RNA免疫識別活化過程中,線粒體呈顯著融合的形態,且這一現象依賴於核酸識別關鍵激酶TBK1以及線粒體分裂調控蛋白DRP1。
-
浙江大學徐平龍團隊揭示核酸免疫識別的線粒體功能及分子機制
該工作揭示了核酸天然免疫識別(innate nucleic acid sensing)通過MAVS-TBK1-DRP1信號軸調控線粒體形態和生理功能的重要發現。核酸天然免疫識別是一類進化上高度保守的細胞生物學和免疫學機制,存在於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中。
-
重磅:鄭春福教授在FEMS Microbiology Reviews發表鋅指蛋白抗病毒...
鋅指蛋白是一類含有鋅指結構的蛋白質。鋅指結構具有多種活性,賦予蛋白質相應功能,其中包括一個重要的功能:結合核酸( DNA 或 RNA )。鋅指蛋白的核酸識別功能在宿主細胞與病毒的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鋅指蛋白對病毒核酸的識別既可以促進也可以抑制病毒的複製。此外,鋅指蛋白通過對宿主細胞 mRNA 的識別,調控相應蛋白質的表達,也對病毒感染起到調控作用。
-
水生所肖武漢組揭示SIRT5和琥珀醯化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功能
在既往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質譜技術鑑定了成百上千個SIRT5的潛在底物,揭示了SIRT5可通過琥珀醯化、丙二醯化等調控免疫代謝、心臟代謝、腫瘤代謝中的諸多生物學功能,其生理和病理功能依然有很多未知尚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