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生所揭示魚類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機制
魚類病毒病的爆發與流行是水產養殖尤其是集約化養殖的重要威脅。與哺乳動物類似,魚類抗病毒感染主要通過天然免疫反應系統和獲得性免疫反應系統來行使功能。天然免疫反應系統是在生物體演化出來的、對抗病原體感染的古老防禦系統,從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到人類都得到高度發展,是生物體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重要防線。
-
研究揭示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機制
,揭示了宿主蛋白Cyclophilin A(CypA,親環素A)對RIG-I介導的抗病毒天然免疫的調控機制。該研究從天然免疫角度揭示了CypA如何通過調節天然免疫反應來影響病毒的複製,首次闡明了CypA在RIG-I介導的天然免疫信號通路中的作用靶點及其泛素化調控機制,更深入地了解了Cyp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領域的功能。CypA是一種肽基脯氨醯順反異構酶,在各種組織中廣泛存在,高度保守。
-
科技進展 | 中山大學郭德銀教授團隊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該研究通過高通量篩選,發現CCDC50發揮了以前未知的自噬受體的作用,該受體負調節由RIG-I樣受體(RLRs)(RNA病毒的傳感器)引發的I型幹擾素(IFN)信號傳導途徑。這些結果揭示了自噬與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之間的新聯繫,並為RLR介導的抗病毒信號的調節機制提供了更多見解。
-
郭德銀組揭示細胞新型自噬受體調控機體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RNA病毒感染宿主細胞可誘導表達一種新型自噬受體CCDC50,該自噬受體通過識別K63型泛素化修飾的RNA病毒模式識別受體RIG-I/MDA5(RLR)並介導後者的自噬途徑依賴的降解,從而抑制病毒感染誘導的I型幹擾素的產生,幫助機體恢復到靜息狀態,避免過度免疫反應造成的組織損傷和自身炎症。我校博士後侯盼盼為論文第一作者,郭德銀教授為通訊作者,我校醫學院、附屬第七醫院為第一作者單位。
-
我國科研團隊發現病毒DNA天然免疫識別新型受體
新華社天津7月19日電(張建新、吳軍輝)機體如何精準地發現病毒入侵並及時啟動抗病毒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病毒?其物質基礎與分子機制是什麼?這是生物醫學領域的重要科學問題之一。7月19日,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以研究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團隊的論文,報導該課題組發現了機體感知與甄別入侵病毒DNA的一種新型天然免疫識別受體(hnRNP-A2B1)。就像「哨兵」一樣,該受體分子能夠在細胞核內特異性地識別病毒DNA,隨後激活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和誘導幹擾素產生,啟動天然免疫應答反應以清除DNA病毒的感染。
-
Cell子刊:中山大學崔雋教授等揭示天然免疫應答重要「剎車」機制
當人體面對病毒入侵時,天然免疫系統承擔了第一道防線的作用,其免疫細胞通過表面的模式識別受體(PRR)識別特定的病毒DNA或RNA片段,進而激發一系列抗病毒反應,包括幹擾素和炎症因子的合成,以及啟動適應性免疫反應等。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
-
魚類先天免疫作用機制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先天免疫是機體抵禦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它主要是通過在進化上高度保守的一系列模式識別受體來識別微生物表面保守的、而又在宿主中不存在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來發揮作用。RLRs受體和NLRs受體家族是脊椎動物兩類重要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昌鳴先學科組對硬骨魚類的這兩類模式識別受體家族及其所介導的信號通路上關鍵基因的選擇性剪接和免疫功能開展了一系列深入的研究。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則宿主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而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則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
-
研究發現RNA病毒逃逸機體天然免疫機理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中,獲得了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作用的研究結果,並發現了天然免疫識別與調控的新型分子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Cell(《細胞》)雜誌上。 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等天然免疫細胞,是機體感知與識別外源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
解析樹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異性和HCV模型受限的遺傳機制
),利用新版基因組,可更好認識樹鼩的遺傳特性,解釋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特別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例如,該團隊研究樹鼩基因組中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RIG-I缺失現象,發現樹鼩MDA5(tMDA5)能夠替代缺失的RIG-I功能、識別RIG-I特異性識別的病毒、結合與RIG-I相互作用的蛋白STING(又稱MITA/ERIS/MPYS)、誘導幹擾素β的產生。
-
曹雪濤:探索天然免疫的奧秘
近年來,曹雪濤和他的研究團隊圍繞著天然免疫的識別與調控機制進行了系統性研究,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進展。 2013年2月,曹雪濤團隊在《細胞》雜誌上發表文章,揭示RNA病毒如何通過其獨特方式在天然免疫細胞中抑制RNA病毒識別受體功能的新型分子機制,為病毒逃逸天然免疫細胞監控清除提出了新途徑。
-
研究發現C型肝炎病毒逃逸天然免疫反應的新機制
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慢性肝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它能夠通過逃逸宿主的免疫防禦系統來建立持續性感染,最終導致肝硬化和肝癌。HCV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MP)可以被RLR(RIG-I樣受體)和TLR3(Toll 樣受體3)識別,HCV阻斷RLR信號通路已有較多研究,其NS3/4A蛋白酶切割MAVS/VISA以及NS4B蛋白作用於STING來逃逸RLR信號通路。但是HCV對TLR3信號通路的作用研究較少。
-
鄭春福撰寫NOD樣受體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中最新研究進展的綜述
NOD樣受體(NOD-like receptors, NLRs)是宿主的一類模式識別受體,可識別病毒的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眾所周知,NLRs調控炎性體的形成,誘導產生IL-1β和IL-18,從而參與炎症反應。最新研究表明NLRs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通路,如TLR、RLR、cGAS-STING信號通路,從而調節抗病毒天然免疫應答。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胞質核酸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在抵抗病原體入侵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接頭蛋白STING和MAVS的磷酸化修飾對激活I型幹擾素反應是必需的。若天然免疫反應太弱,宿主則不能有效抵抗病原體的入侵;天然免疫反應過強,可能導致自身免疫疾病。STING和MAVS介導的信號通路如何被精確調控?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該文從植物免疫受體及信號轉導研究、病原基因組研究、病原效應蛋白研究、植物與病毒互作機制研究、免疫與生長平衡、抗病蟲基因的分離鑑定和抗病蟲育種、植物病蟲害防控與生物技術7個方面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工作進展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和梳理,並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分析討論。
-
Cell:抗HIV-1天然免疫輔助受體新發現
2015年6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天然免疫反應對於HIV-1的傳播與致病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HIV-1本身也進化出一系列機制逃逸ISG(IFN stimulated genes)的免疫反應。最近的一些研究發現天然免疫細胞內部可能存在一種或多種信號通路用於識別HIV-1的特徵性分子物質,並引起下遊的免疫反應,比如IFN的表達。
-
我國魚類免疫、抗病毒相關基因鑑定闡明分子機理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最近在魚類抗病毒和免疫的分子研究上取得突破:分離、鑑定了一批參與魚類抗病毒和免疫反應的基因,尤其是魚類幹擾素系統基因。該研究成果對進一步闡明魚類抗病毒免疫的分子機制,以至推動魚類抗病毒藥物的研製和抗病毒育種技術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魚類病毒性疾病是至今無法解決的世界性難題。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幹細胞先天抗病毒免疫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9 15:01:37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趙忠、田朝霞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WUSCHEL在植物幹細胞中觸發先天抗病毒免疫
-
武漢病毒所在尼亞病毒免疫炎症調節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目前尚無針對SFTSV感染的特異藥物或疫苗,病毒致炎致病的機理仍不清楚。哺乳動物進化出一系列的模式識別受體來識別入侵病原的核酸或者其他保守的分子組分,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響應。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儘管宿主細胞具備多種模式識別受體可能識別病毒感染的危險信號,胞漿內的RIG-I模式識別受體在識別SFTSV感染、進而誘導炎症和免疫反應過程中發揮主要的作用,因此RIG-I信號可能在SFTSV感染導致的炎症病理和抗病毒免疫響應中發揮雙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