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生所揭示魚類調控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的機制
魚類病毒病的爆發與流行是水產養殖尤其是集約化養殖的重要威脅。與哺乳動物類似,魚類抗病毒感染主要通過天然免疫反應系統和獲得性免疫反應系統來行使功能。天然免疫反應系統是在生物體演化出來的、對抗病原體感染的古老防禦系統,從低等的無脊椎動物到人類都得到高度發展,是生物體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重要防線。
-
魚類先天性免疫基因的功能研究
近年來,中科院水生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國家基礎研究計劃973項目的支持下,已在漁業生物技術研究方向滋生出新的進行魚類先天性免疫調控機制研究的生長點,建立了研究魚類抗病毒基因的細胞模型,在魚類病毒病的免疫遺傳機理研究上取得突破,已克隆出一批與魚類先天性免疫相關基因或抗病相關基因,引起國際同行的關注。
-
水生所肖武漢組揭示SIRT5和琥珀醯化在抗病毒先天免疫中的功能
琥珀醯化修飾水平異常與包括腫瘤、心血管系統疾病、代謝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炎症等在內的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2020年4月17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肖武漢研究團隊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SIRT5通過琥珀醯化修飾抑制細胞抗病毒先天免疫反應,並闡明了其分子機制。
-
植物免疫研究與抗病蟲綠色防控:進展、機遇與挑戰
該文從植物免疫受體及信號轉導研究、病原基因組研究、病原效應蛋白研究、植物與病毒互作機制研究、免疫與生長平衡、抗病蟲基因的分離鑑定和抗病蟲育種、植物病蟲害防控與生物技術7個方面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工作進展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和梳理,並對我國植物免疫領域研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分析討論。
-
研究揭示魚類天然免疫受體NOD1抗病毒作用機制
先天性免疫反應是機體防禦外來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線,這種快速非特異性的反應依賴於模式識別受體對病原相關分子模式的識別與結合。核苷酸寡聚化結構域樣受體(Nucleotide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NLRs)家族成員NOD1是經典的抗細菌相關的胞內模式識別受體,儘管已有研究顯示脊椎動物的NOD1參與機體抗病毒免疫反應,但其具體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
水生所在魚類病毒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水產品提供了我國人民餐桌上約1/3的動物蛋白。然而,水生病毒往往給水產養殖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其中鯉春病毒血症病毒(Spring viremia of carp virus,SVCV)和草魚出血病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是魚類病毒病的重要病原。一直以來,關於魚類病毒是如何躲避魚體免疫系統的逃逸機制尚不清楚。
-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抗病毒免疫突破 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時間:2019-02-23 11:23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抗病毒免疫突破病毒感染導致致死性炎症的主要原因 北京2月22日電(金歆、莊穎娜)日前,我國科學家在機體抗病毒機理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
戰病毒,治蝗災!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在參評成果中,新冠病毒相關成果佔比最大,相關工作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展現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在面對全新課題時招之能戰的快速反應能力,相關科學探索引領人類更加深了對於新冠病毒的認知。最終入選十大進展的知識創新類項目「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和技術創新類項目「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構建」,對防控當前全球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義。
-
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曉:首次解析新冠病毒的「邪惡之心」
在參評成果中,新冠病毒相關成果佔比最大,相關工作均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展現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科學家在面對全新課題時招之能戰的快速反應能力,相關科學探索引領人類更加深了對於新冠病毒的認知。最終入選十大進展的知識創新類項目「首個新冠病毒蛋白質三維結構的解析及兩個臨床候選藥物的發現」和技術創新類項目「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構建」,對防控當前全球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重大意義。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和人類一樣,植物感染病毒也會生病。植物病毒引發的病害是威脅農業生產的第二大病害,作物染上病毒將帶來毀滅性後果,輕則減產、重則絕收。那麼,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抵禦威脅作物的大部分病毒,進而保障糧食穩產?我國科學家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和人類一樣,植物感染病毒也會生病。植物病毒引發的病害是威脅農業生產的第二大病害,作物染上病毒將帶來毀滅性後果,輕則減產、重則絕收。 那麼,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有沒有一種方法,能夠抵禦威脅作物的大部分病毒,進而保障糧食穩產? 我國科學家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
解析樹鼩抗病毒天然免疫通路基因特異性和HCV模型受限的遺傳機制
),利用新版基因組,可更好認識樹鼩的遺傳特性,解釋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特別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例如,該團隊研究樹鼩基因組中抗病毒天然免疫基因RIG-I缺失現象,發現樹鼩MDA5(tMDA5)能夠替代缺失的RIG-I功能、識別RIG-I特異性識別的病毒、結合與RIG-I相互作用的蛋白STING(又稱MITA/ERIS/MPYS)、誘導幹擾素β的產生。
-
科研|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今天凌晨出版的《科學》雜誌報導了中國科技大學趙忠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了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並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同行專家如此評論:此研究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且備受關注的問題,是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發育領域的一個開創性研究。
-
科學家開發出簡單高效鑑定水稻免疫相關的小分泌蛋白質方法
rice immunity through transcriptomics- and proteomics-based screening 的研究論文,給有效鑑定植物水稻免疫相關的小分泌蛋白質帶來了新思路。
-
肝細胞抵禦諸如科薩奇病毒等多種病毒感染的分子機理
研究者指出,肝細胞能幫助機體控制諸如科薩奇病毒等常見病毒的感染,同時還能有效抵禦其它多種病毒的感染,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長期以來被認為能幫助清除血液中化學毒素的細胞—肝細胞或許還能作為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分,從而幫助藥物有效增強機體抵禦多種新發病毒感染的能力
-
研究開發出簡單高效鑑定水稻免疫相關的小分泌蛋白質方法
近期,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Yoji Kawano研究組和福建農林大學劉仁義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Identification of endogenous small peptides involved in rice immunity through transcriptomics- and proteomics-based screening 的研究論文,給有效鑑定植物水稻免疫相關的小分泌蛋白質帶來了新思路
-
張鋒團隊鑑定出眾多新型的「工具」酶等,在基因編輯等領域有重大應用
此外,該研究在計算上預測了仍有待鑑定的各種其他推定防禦基因。這些結果突出了微生物對病毒使用的大量分子功能。該研究對於理解自然微生物種群中的抗病毒抗性和宿主病毒相互作用以及技術應用(例如開發抗菌治療劑,核酸編輯,分子檢測和靶向細胞破壞)具有廣泛的意義。
-
張鋒團隊鑑定出眾多新型的「工具」酶等,在基因編輯等領域有重大應用
此外,該研究在計算上預測了仍有待鑑定的各種其他推定防禦基因。這些結果突出了微生物對病毒使用的大量分子功能。該研究對於理解自然微生物種群中的抗病毒抗性和宿主病毒相互作用以及技術應用(例如開發抗菌治療劑,核酸編輯,分子檢測和靶向細胞破壞)具有廣泛的意義。細菌和古細菌病毒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甚至最多樣化的生物實體。
-
中草藥對魚類非特異性免疫機能的研究概況
本文對中草藥在魚類非特異性免疫機能方面的研究概況進行綜述。 中草藥(Chinese herbal)用於強健機體、增強免疫功能在我國有著古老的歷史和悠久的發展歷程。近幾年來人們將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精髓進行結合,研究中草藥作為飼料添加劑並應用於畜禽生產,獲得了一定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