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出簡單高效鑑定水稻免疫相關的小分泌蛋白質方法

2020-12-04 食品夥伴網
   7月13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Yoji Kawano研究組和福建農林大學劉仁義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Identification of endogenous small peptides involved in rice immunity through transcriptomics- and proteomics-based screening 的研究論文,給有效鑑定植物水稻免疫相關的小分泌蛋白質帶來了新思路。


  在動物體中,許多被稱之為細胞因子的內源小肽,如白細胞介素、幹擾素等作為信號分子在免疫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與動物細胞因子相似,當植物受到創傷或病蟲害的侵染,植物也會產生內源信號小肽,它們被稱作植物細胞因子(phytocytokines)。但是植物細胞因子在植物體內含量極低,利用生化方法純化植物細胞非常困難。近年來,一些關鍵技術使得植物科學中高通量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應用日益增多。然而,當單獨使用這些技術時,存在一些局限性。這些「組學」數據集的綜合分析可以提供互補的信息,並可以獲取更多的有用的結論。


  Yoji Kawano研究組和劉仁義研究組設計了一個將轉錄組學和蛋白組學結合的方法,利用水稻植株和懸浮細胞兩個體系,篩選能被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M. oryzae) 侵染和幾丁質處理而誘導的植物細胞因子的前體蛋白質和小分泌蛋白質(SSPs)。通過RNA-seq共鑑定得到2454個基因,並且利用質譜鑑定到3327個蛋白質被稻瘟病菌和幾丁質所激活。最後,篩選鑑定得到236個小分泌蛋白質,包括兩個已知的植物細胞因子家族,快速鹼化因子(RALFs)和植物磺肽素(PSKs),以及許多免疫相關的蛋白質家族,比如蛋白酶抑制劑(PIs)和發病機理相關蛋白家族(PRs)。其中一個命名為免疫應答肽(IRP)的新基因,它可能編碼一個植物細胞因子。細菌肽聚糖和幾丁質處理能夠誘導IRP的表達並且幾丁質可以誘導IRP分泌到水稻細胞外。在過表達IRP的水稻懸浮細胞中,抗病相關基因PAL1表達被激活。另外,與野生型相比,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MAPKs)的活性在過表達IRP的水稻懸浮細胞中增強,表明IRP在水稻免疫中起著積極的作用。


  該研究建立了一個簡單且高效的方法,能夠鑑定在水稻免疫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的小分泌蛋白質。更為重要的是,這個方法將有助於發現在植物生命活動中發揮不同功能的小分泌蛋白質。


  該研究獲得中科院、中科院先導項目B、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王萍渝和姚少倫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Yoji Kawano和劉仁義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圖:鑑定水稻免疫相關的小分泌蛋白質(SSPs)的方法

相關焦點

  • 研究開發出簡單高效鑑定水稻免疫相關的小分泌蛋白質方法
    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Yoji Kawano研究組和福建農林大學劉仁義研究組合作完成的題為Identification of endogenous small peptides involved in rice immunity through transcriptomics- and proteomics-based screening 的研究論文,給有效鑑定植物水稻免疫相關的小分泌蛋白質帶來了新思路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研究團隊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合多重組學技術鑑定到一個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為關鍵調控因子調控水稻分櫱。進一步研究發現,OsTCP19上遊調控區一小段核酸片段(29-bp)的缺失與否,是不同水稻品種分櫱氮響應差異的主要原因。儲成才研究員指出,最新鑑定的氮高效基因其氮高效類型OsTCP19-H在起源於貧瘠土壤的品種中富集,而現代栽培種大多丟失。
  • 高效蛋白質純化方法
    對於分析蛋白質個體和蛋白質複合物,鑑定蛋白質與蛋白質、核酸之間的相互作用,蛋白質的純化是這些研究的基石。由於純化天然蛋白是一件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科學家開發出來利用標籤融合蛋白來捕獲純化和檢測目的蛋白的實驗體系。
  • 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或能源源不斷產生造血幹細胞的新方法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西班牙基因組調控中心和哥倫比亞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識別出了一種對稀缺、救命的血液幹細胞擴增至關重要的特殊蛋白質。
  • 植物免疫誘抗劑的應用研究
    因此,尋找經濟高效、安全環保的植物保護新方法、新技術,是在保障糧食產量前提下解決當前環境汙染和食品安全危機的迫切需求與動物類似,在漫長的進化中,植物已經逐步形成完備的免疫系統。近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以及技術的進步,科學家逐漸解析了植物免疫的相關機制,植物免疫的原理也被廣泛應用於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控。植物免疫通常由外源的激發子誘導產生,科學家根據植物的免疫誘導抗性特點,將能夠激活植物免疫的激發子開發成植物免疫誘抗劑,用於植物的病蟲害防治。
  • 中外4名植物領域院士科學家提出水稻全基因組蛋白標籤計劃
    然而,這種異位表達方法並不能完全重現內源蛋白的特性。一種優選的解決方案是將編碼標籤肽段的DNA序列原位精準敲入至目標基因的N端或C端,使之與目標基因形成融合蛋白,從而實現蛋白質原位標記。最近,朱健康院士課題組通過對CRISPR技術的開發,採用修飾後的DNA片段作為供體,在水稻上實現了高效的片段靶向敲入和替換技術(Lu et al., Nature Biotechnology
  •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科學家開發出新型定量蛋白質組學分析方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6 11:45:11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Joshua J. Coon、Jesse G.
  • 日本科學家團隊利用水稻稻瘟菌開發了同源重組基因編輯系統
    日本科學家團隊利用水稻稻瘟菌開發了同源重組基因編輯系統 微信公眾號「中國農業轉基因管理」 2019-07-02 17:57
  • 科學家開發蛋白質 「讀糖」 新工具
    美國科學家日前開發出一種被稱為 EXoO 的分子工具,可以解碼蛋白質上特定糖的附著位點,而這種改變可能是由疾病導致的。這項發表在《分子系統生物學》的研究成果,介紹了該工具的開發過程及其在人體血液、腫瘤和免疫細胞中的成功應用。人類細胞製造的所有蛋白質中有一半附著糖分子,其中以 N - 聚糖和 O - 聚糖最為常見。
  • 基於質譜的蛋白質鑑定,第1節:蛋白質鑑定技術簡介
    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的分析一般可分為四類分析方法:(i)快速而簡單的分析方法,用於從複雜混合物中純化少量蛋白質;(ii)快速而靈敏的方法,可從目標蛋白質中獲取少量但足夠的結構信息 (iii)獲取拓展的蛋白質或DNA序列資料庫,以及(iv)能夠通過計算機算法將DNA序列信息與各種類型的蛋白質結構信息結合起來
  •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RNA編輯系統,編輯效率最高可達80%
    最近,科學家們已將胞苷脫氨酶或腺苷脫氨酶與CRISPR-Cas9融合在一起,構建出可編程的DNA鹼基編輯器,從而為校正致病性突變提供新的機會。除了對DNA進行編輯之外,ADAR腺苷脫氨酶也被用於對RNA進行精確編輯:將腺苷(A)轉換為肌苷(I),即A→I轉換。
  • 南京農業大學植保院張正光教授團隊深入解析稻瘟病菌攻擊水稻免疫...
    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糧食作物上最大的毀滅性病害,威脅著我國乃至全世界糧食安全,發生嚴重時甚至顆粒無收。稻瘟病菌與水稻互作早期,水稻通過活性氧迸發、胼胝質積累等免疫策略,抑制病原菌的侵染,而病菌則分泌大量效應蛋白到水稻中幹擾其免疫反應。
  • 【文獻解讀】水稻葉綠體蛋白質組和細胞代謝組學特徵的脫水反應改變揭示了關鍵的應激適應反應
    資料庫選擇:NCBI水稻資料庫差異蛋白質:利用群體統計數據對鑑定出的葉綠體蛋白質進行嚴格篩選,以確定在脫水條件下發生顯著變化的DRPs。根據88%覆蓋率的變化,確定了鑑定蛋白的fold cut-off value。在兩個生物學重複中,變異率超過50%的蛋白質沒有考慮進一步分析。在兩個重複中表現出一致上調或下調的蛋白質被認為是DRPs。
  • 科研人員開發出檢測酪氨酸磷酸化新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卿光焱與中藥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梁鑫淼合作,在蛋白質磷酸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開發出一種智能聚合物功能化的仿生離子通道器件,實現了酪氨酸磷酸化的實時感知與測量,並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篩選中展現出較好的應用潛力。
  • 基因組編輯高效調控內源基因蛋白質翻譯新方法提出
    基因組編輯是在基因組水平對基因進行精確、定向修飾的一種高效生物技術方法。簡單、高效的CRISPR/Cas9編輯體系的出現給生命科學帶來了新的技術革命。CRISPR/Cas9通常在基因組靶向位點造成DNA鹼基的添加或刪除,導致基因功能的缺失。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建立了一個通過CRISPR/Cas9高效調控內源mRNA翻譯的方法。
  • 我科學家開闢炎症和免疫研究新方向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我國科學家開闢炎症和免疫研究新方向: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邵峰實驗室發現了一條新的天然免疫模式識別通路,為開發免疫調節劑和疫苗佐劑開闢了新途徑。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中,宿主細胞通過模式識別受體(英文簡稱PRR)精確識別病原體相關模式分子(英文簡稱PAMP),啟動天然免疫反應,從而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模式識別理論是現代免疫學的重要基石,尋找和鑑定新的病原相關模式分子及其相應的模式識別受體,是免疫學研究中的「皇冠上的明珠」。
  • Hepatology:鑑定血清外泌體中與膽管癌相關的蛋白生物標誌物
    在非侵染時期,鑑定肝內的膽管癌及肝癌(HCC)是非常困難的。目前尚未有準確區分CCA,PSC,及HCC的生物標記物。為了尋找新的生物標誌物,來自西班牙的研究者,利用高效的外泌體分離方法,分別從CCA、PSC,和HCC患者的血清樣本中分離得到外泌體,運用蛋白質組學技術從中篩選出新的生物標記物,具有作為臨床診斷工具的潛在應用價值,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Hepatology上。
  • 中國科學家發現提高T細胞抗腫瘤免疫功能新方法
    (上海)許琛琦研究組和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伯良研究組在一項合作研究中發現「代謝檢查點」可以調控T細胞的抗腫瘤活性,並鑑定了腫瘤免疫治療的新靶點——膽固醇酯化酶ACAT1以及相應的小分子藥物前體,為開發新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奠定了基礎。
  • 鑑定蛋白質功能性修飾的新方法問世
    鑑定蛋白質功能性修飾的新方法問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1 17:56:12 近日,美國芝加哥大學Raymond E.
  • 科學家開發出廣適用性水稻鹼基編輯系統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首次將SpCas9突變體SpG和SpRY應用於植物,在水稻中實現NRN PAM和NYN PAM的靶向操作,開發的系列工具大大擴展了CRISPR系統在植物基因組中的應用範圍。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基因組生物學(Genome Biology)》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