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網—開發出智能聚合物功能化仿生離子通道器件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
...天然胺基酸和核磁共振方法實現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的定性和定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田長麟教授、生物物理所王江雲研究員及龔為民研究員合作發展了新型非天然胺基酸,並應用這種19F同位素標記的非天然胺基酸和固體核磁共振方法實現了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的定性和定量檢測。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3 星期三
科研進展1、力學所在螺旋湍流研究中取得進展2、青島能源所製備出多功能4、昆明動物所等揭示家犬和人強迫症之間的遺傳趨同 5、深圳先進院等構建出同軸10、大連化物所等基於仿生離子通道開發出檢測酪氨酸磷酸化新方法
-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檢測微弱信號的新型傳感器
研究人員開發出可檢測微弱信號的新型傳感器引入噪聲以改善微弱信號是動物領域中常見的傳感現象。然而,在人造傳感器的情況下卻較難辦到。與大多數傳感器(噪聲是應減少的主要問題)相反,研究人員觀察到引入確切數量的背景噪聲實際上可以增強信號,使信號太弱而無法被標準傳感器感知到。可以檢測到的水平。雖然研究人員的傳感器基於稱為二硫化鉬的2D材料,能夠檢測光,但相同的原理也可以應用於檢測其他類型的信號。與傳統傳感器相比,由於傳感器所需的空間和能量非常有限,因此可以廣泛地適應新興的物聯網(IoT)。
-
JACS:科學家開發出能夠有效檢測流感病毒的新方法
圖片摘自:Matt Cashor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2017年5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聖母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檢測流感病毒的新方法
-
研究人員已開發出針對香草與黑胡椒的真實性檢測方法
丹麥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針對香草和黑胡椒的食品摻假檢測方法,這兩種商品的摻假都可能帶來高額經濟利益。食品欺詐是全球性的問題,當為了經濟利益以次充好時,產品的智慧財產權及消費者健康都將遭受威脅。丹麥技術大學國家食品研究人員解釋說:「在對香草風味的研究中,我們用同位素比率質譜來分析香草分子的碳同位素比率。」香蘭素同位素碳比值可作為獲取香蘭素來源信息的標誌,也可作為不同來源的指示物,即從不同光合作用途徑的植物中獲得香蘭素的時間。
-
中國科研人員開發出新型「基因剪刀」載體
新華社華盛頓4月6日電(記者 周舟)來自南京大學、廈門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的科研人員日前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開發出一種「基因剪刀」工具的新型載體,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定性定量檢測已實現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田長麟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江雲研究員及龔為民研究員合作發展了新型非天然胺基酸,並應用這種19F同位素標記的非天然胺基酸和固體核磁共振方法實現了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的定性和定量檢測
-
不同酪氨酸激酶級聯活化突變型和野生型檸檬酸脫氫酶1的機制
(TKs)與野生型和突變型IDH1的激活之間的內在聯繫,這涉及相關癌症中不同的酪氨酸激酶級聯。特別強調的是,這些結果為突變型IDH1陽性AML提供了一種有前途的臨床治療方法,即為FLT3和突變型IDH1抑制劑的聯合應用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基礎。 FLT3和IDH1的內在關係
-
酪氨酸磷酸化修飾結合蛋白的富集和系統鑑定研究
摘要:我們研究了SH2(Src同源)結構域識別酪氨酸磷酸化(pTYR)殘基位點的識別特徵,發展了一種新型的帶光交聯基團的隨機多肽探針
-
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方法及產品開發進展
【摘要】:新冠狀病毒(2019-nCoV)檢測目前只有螢光定量PCR方法和測序方法兩種被認可的方法。測序不具備快速篩查潛力,這裡不做討論。目前國家藥監局審批通過的都是螢光定量PCR的試劑盒。等溫擴增的檢測試劑盒,至少已有兩個單位開發成功,有望近幾天上市。等溫擴增的試劑盒上市後,檢測速度會大幅提升,檢測過程只需要15分鐘左右。
-
MIT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COVID-19的家庭多樣本檢測方法
檢測COVID-19的挑戰之一是準確且易於使用的測試。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多路檢測方法,這種檢測方法將多種數據與傳感器結合在一起,成本低,可以實現在家中診斷COVID-19感染。該測試旨在快速分析少量唾液或血液,無需專業醫療人員,10分鐘內即可完成。
-
Science:開發出一種檢測CRISPR脫靶效應的新方法---DISCOVER-Seq
2019年4月20日訊/生物谷BIOON/---自從CRISPR基因組編輯技術於2012年發明以來,它已經顯示出治療許多難治性疾病的巨大希望。然而,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在治療相關的細胞類型中鑑定潛在的脫靶效應,這仍然是將治療方法轉移到臨床應用的主要障礙。
-
科學家們開發出多種能快速檢測COVID-19的新技術!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開發出的那些能快速檢測COVID-19的新技術!分享給大家!POSTECH研究人員設計了該檢測試劑盒,以產生核酸結合反應,僅在存在COVID-19 RNA時才顯示螢光。因此,可以在短時間內無需任何準備過程就以高靈敏度立即檢測出病毒。它與當前的PCR診斷方法一樣準確。
-
研究人員開發出基於微生物組大數據的疾病檢測方法
如何通過菌群檢測實現快速精準的疾病診斷呢?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發明了基於菌群大數據搜索的疾病檢測方法,為此共性問題提供了原創的解決方案。該工作於3月17日在線發表於mSystems(美國微生物學會會刊)。作為與生俱來、無處不在的「小夥伴」,微生物組與人體、環境的健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同時,菌群檢測具有非侵入性、可量化、可預警等優勢。
-
科學家開發全新新冠檢測方法:10-20秒出結果 準確率達99%
土耳其的大學研究人員聲稱已經開發了一種新的新冠病毒檢測方法,它依靠口腔拭子而不是更具侵入性的鼻腔拭子。據悉,該檢測方法的有效率為99%,只需10-20秒就能得出結果。比爾·蓋茨此前表示,今年晚些時候,非侵入性的COVID-19檢測將成為普遍現象。
-
美科研人員開發出新型口服胰島素膠囊
新華社華盛頓10月8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口服胰島素膠囊,可將胰島素運送至小腸壁進行吸收,未來有望替代皮下注射,供2型糖尿病患者日常使用。 研究人員用豬進行的實驗顯示,膠囊可以承載與皮下注射等量的胰島素。另外,為降低膠囊堵塞腸道的風險,針頭扎入小腸壁後會在數小時內溶解,且摺疊小臂會斷開。 論文作者之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助理教授喬瓦尼·特拉韋爾索說,小腸表面積很大,相當於一個網球場,也缺乏痛覺受體,適合這種胰島素膠囊給藥。
-
我國科研人員開發新「基因剪刀」載體 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
央廣網北京4月8日消息(記者朱敏 景明)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導,我國科研人員日前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論文表示,他們開發出一種「基因剪刀」工具的新型載體,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中美科研團隊開發出「扭麻花」製冷方法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1日電(記者周舟)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柔性製冷方法,使用橡膠、魚線和鎳鈦合金等材料像「扭麻花」一般實現製冷,有望顯著提升熱機效率,節省電能並降低製冷成本。近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這種被稱為「扭熱製冷」的新策略先對纖維加捻,然後通過解捻獲得明顯降溫,其卡諾效率可達67%,超過傳統空氣壓縮製冷不到60%的卡諾效率。卡諾效率是用于衡量熱機最大工作效率的指標。據介紹,目前空調和冰箱製冷消耗全球約20%的電能,需求還將繼續增加,這將進一步加劇地球溫室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