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定性定量檢測已實現

2020-12-05 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田長麟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江雲研究員及龔為民研究員合作發展了新型非天然胺基酸,並應用這種19F同位素標記的非天然胺基酸和固體核磁共振方法實現了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的定性和定量檢測。

 

酪氨酸磷酸化在翻譯後修飾過程中至關重要,能夠調節真核細胞周期、轉錄激活和神經信號轉導等重要生命過程。酪氨酸磷酸水平化紊亂會引起許多人類疾病包括癌症。同時,酪氨酸磷酸化能影響原核生物的生理狀態,特別是病原菌感染宿主等過程。本研究在細胞培養過程中加入含有19F的酪氨酸類似物(Tyr-F2),並應用非天然胺基酸機制實現了多個酪氨酸激酶及其底物的定點19F標記。這些定點標記的含19F非天然胺基酸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條件下表現出不同的核磁共振化學位移,而且核磁共振的強度變化能直接反應蛋白質中酪氨酸磷酸化水平。

 

應用19F固體核磁共振方法,針對大腸桿菌中的酪氨酸激酶、癌症形成中的關鍵酪氨酸激酶Src進行了磷酸化水平分析。同時分析了Src與其與癌症藥物dasatinib的相互作用,為以後設計更好的酪氨酸激酶抑制性藥物提供了重要參考。該項研究利用了中國科大理化實驗中心的400MHz固體核磁共振譜儀和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穩態強磁場實驗設施)的600M固體核磁譜儀。

 

相關研究結果已經於2月28日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以A Genetically Encoded 19F NMR Probe for Tyrosine Phosphorylation為題在線發表,中國科大生命學院博士研究生石攀、李家松和生物物理所李發慧博士後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磁共振方法在蛋白質分子機制研究和結構解析中有著特殊的優勢。近日,應用電子自旋共振方法,田長麟教授協助清華大學的楊茂君課題組在解析線粒體II型NADH脫氫酶三維結構的基礎上,分析了該膜蛋白氧化還原過程中的電子傳遞機制。相關文章發表在2012年11月的Nature上。應用核磁共振方法,田長麟教授和美國阿拉巴馬大學Michael Niederwas教授合作,解析了結核桿菌外膜蛋白mmpS4的三維結構,並進一步研究了該外膜蛋白的鐵離子外排和在結核桿菌發揮毒性作用中的分子機制。相關文章發表在2013年1月的PLOS Pathogens上。(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天然胺基酸和核磁共振方法實現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的定性和定量...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田長麟教授、生物物理所王江雲研究員及龔為民研究員合作發展了新型非天然胺基酸,並應用這種19F同位素標記的非天然胺基酸和固體核磁共振方法實現了蛋白質酪氨酸磷酸化的定性和定量檢測。
  • WAKO(R) LabAssay(TM) Creatinine 肌氨酸酐定量檢測試劑盒
    ·使用已知濃度的血清進行檢測時,在已知濃度的±10%以內。作為空白對照,檢測樣品及標準液的吸光值。【檢測波長】 520nm LabAssayTM Creatinine肌氨酸酐定量檢測試劑盒:【摘要】肌氨酸酐是肌肉中肌酸與ATP發生反應後所生成的代謝產物。
  • 青島能源所首次實現蛋白質中範德華作用的定量解析
    蛋白質是生命體重要組成成分和生命活動的重要執行者,在蛋白質中存在多種非共價相互作用協同工作進而穩定蛋白質結構及實現蛋白質的功能。其中,範德華作用是一種不可忽視的作用力。通常範德華作用可以根據蛋白質中結構參數如側鏈基團之間的距離來推斷,但是在科學實驗中實現定量測量十分困難。
  • 史上首次定量檢測完整的人類蛋白質組
    2016年8月3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和美國系統生物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人類SRMAtlas(Human SRMAtlas),即靶向識別和可重複地定量預測的人類蛋白質組中所有蛋白質的高度特異性質譜檢測方法彙編目錄,包括許多剪接變異體、非同義突變和翻譯後修飾。
  • 高靈敏蛋白定量檢測
    對蛋白質進行定性、定量研究,簡單來說就是要搞清楚「是什麼、有多少」的問題。隨著蛋白質組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已不僅僅滿足定性分析蛋白質組,而進一步要求更加準確地定量描述蛋白質組。蛋白質定量在臨床檢驗、生物醫藥等重要領域起著關鍵作用,對於腫瘤標誌物測定、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蛋白質和多肽藥物的質量檢驗等具有重要意義。
  • 微生物所等利用蛋白質定向趨異進化策略在羥基酪醇生物合成研究中...
    已報導的以酪氨酸為底物生產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途徑由於需要酪氨酸羥化酶及四氫生物蝶呤循環系統,造成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效率低下,羥基酪醇產量很低(29 mg/L),而底物轉化率不足20%。代謝工程通常聚焦於單條合成途徑中酶的調控,唐雙焱團隊的該項工作展示了基於酶的混雜催化活性設計多條合成途徑,通過減少細胞代謝負擔並實現碳流的重排,實現羥基酪醇的高效生物合成,進一步拓展了蛋白質定向進化手段在代謝工程研究中的應用,為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途徑的設計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依據。
  • 賽默飛世爾科技在ASMS 2010展示定量定性蛋白質組學工具
    它使研究人員能利用以前的質譜數據,如Thermo Scientific LTQ Velos和LTQ Orbitrap Velos的數據,以加快和簡化智能選擇性反應監測(iSRM)定量檢測方法的開發。定量蛋白質組學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同時確認和定量低含量生物標誌物並獲得重複性結果。
  • 「鳥槍法(shotgun)」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介紹
    質譜分析以前在樣品中加入同位素標記的某種質量校準肽,通過對此肽的相對定量就可以獲得絕對定量的信息。實現目的肽段的絕對定量,而這一性質可以被充分應用以提供臨床診斷的標準值或閾值。  差異蛋白質的定量研究是基於肽段水平而非完整的蛋白質,成為該技術最大的技術特色,該技術實現了樣品分離與鑑定直接聯合,完全自動化操作,可以用於各種蛋白質混合物的蛋白質組學分析,如血清、組織、各種體液以及尿液等。
  • 衰老過程中蛋白質氧化還原調節的定量組織特異性圖譜
    衰老過程中蛋白質氧化還原調節的定量組織特異性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 13:17:02 美國哈佛醫學院Edward T.
  • 計量是做好蛋白質定量研究的關鍵
    本報訊(記者史玉成)在日前召開的「2016蛋白和肽類藥物及診斷試劑研發與質控」國際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玉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蛋白質定量研究的準確性,要靠計量說了算」。  蛋白質是人類生命活動的功能執行體,一切生命活動都有賴於蛋白質功能的正確發揮。
  • 生物樣品中蛋白定量的革命性方法:靶向蛋白質組技術
    DDA是基於鳥槍法(shotgun)的原理,因為生物樣品中蛋白質複雜程度極高,儀器不可能做到全部信號的採集,因此只能在每一個檢測循環中優先採集相對較強的信號。這種方法有兩個局限性:第一,對於低強度的信號無法有效採集,限制了檢測的靈敏度;第二,檢測中「較高的信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同樣品甚至不同批次的上機不可避免地產生一定的隨機性。
  • 如何實現對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檢測?
    如何實現對黃麴黴毒素的快速準確定量檢測?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 方法和膠體金快速檢測卡是企業常用的快速檢測方法,但也均存在各自的優缺點:ELISA 方法能靈敏度相對較高,且能定量檢測,但操作的過程相對複雜,步驟較多,檢測時間較長,對環境和人員要求高,環境和基質幹擾嚴重,且需要使用標準品,對操作人員危害比較大;膠體金檢測卡可以滿足現場快速的要求,能在5-10min內快速測定,但是只能定性,且靈敏度較低,肉眼觀察主觀性較強,重複性差。
  • LabelFree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蛋白質互作——背景介紹(下)
    蛋白互作的研究背景內容比較豐富,我們分成兩期定量蛋白質組學非標記定LabelFree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研究蛋白互作的背景進行介紹。本期我們接著說蛋白-蛋白互作方法的研究背景。蛋白互作方法的研究背景免疫印跡或免疫沉澱逐漸轉向使用質譜法進行樣本中的蛋白質定量,同時,也可使用該方法進行蛋白質鑑定。質譜法為高度複合的定量分析創造了條件,為它們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無需考慮費時的基於抗體的方法。
  • 蛋白質組學研究中的核心技術—雙向凝膠電泳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美國塞萊拉遺傳信息公司於 2001 年在美國《科學》雜誌和英國《自然》雜誌聯合宣布,他們繪製出了準確、清晰、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至此,人類基因組計劃已基本完成,隨著後基因組時代的到來,蛋白質組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蛋白質組研究旨在揭示基因表達的真正執行生命活動的全部蛋白質的表達規律和生物功能。
  • 質譜檢測法與蛋白質分析
    由於我們對蛋白質鑑定、定量和分析的要求越來越高,希望檢測技術的靈敏度也越來越高,同時能夠對更為複雜的樣品進行分析處理,因此推動了質譜檢測技術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新興的質譜分析方法和儀器。在生命科學研究工作中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發現、鑑定蛋白質並弄清楚它們的一級結構。
  • 知無不「研」|一文輕鬆讀懂iTRAQ定量蛋白質組學
    定量蛋白質組學 近年來隨著蛋白質組學的迅速發展,其相應的方法學研究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系列新技術融入了蛋白質組學研究中,極大地促進了這門學科的發展。其中,iTRAQ技術與串聯質譜技術相結合,能夠高通量地尋找不同蛋白質組的差異蛋白並且準確進行相對或絕對定量,目前在蛋白質組學領域已得到了廣泛關注和應用。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iTRAQ技術的方方面面。
  • 新方法再次提高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定量準確度
    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在蛋白豐度檢測、轉錄修飾和翻譯後修飾方面填補了單細胞轉錄組學的空白。    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SCoPE-M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定量分析多功能單細胞蛋白質組的方法,這種方法採用同位素標記和載體蛋白質組學來分析單個細胞。
  • 螢光定量PCR技術原理,螢光定量PCR的應用有哪些?-菲優特檢測
    螢光定量檢測螢光定量檢測根據所使用的標記物不同可分為螢光探針和螢光染料。該技術是在常規PCR基礎上加入螢光標記探針或相應的螢光染料來實現其定量功能的。其原理: 隨著PCR反應的進行,PCR反應產物不斷累計,螢光信號強度也等比例增加。每經過一個循環,收集一個螢光強度信號,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螢光強度變化監測 產物量的變化,從而得到一條螢光擴增曲線圖。
  • 正在補充蛋白質增肌的你該選乳清蛋白還是酪蛋白?
    然而,大多數的人都只了解乳清蛋白是屬於快分解快吸收的蛋白質,適合在訓練後或是餐與餐之間飲用,而酪蛋白確是屬於需要長時間吸收的蛋白質適合在睡前飲用,但哪個對於肌肉合成能最有幫助?快速吸收的乳清蛋白乳清蛋白(whey)是一種頗受歡迎的蛋白質成分,可透過微過濾的過程(透過顯微過濾器的物理萃取原理)或離子交換過程(透過其帶電的原理萃取),從牛奶中萃取出來。它具有比牛奶(和其它蛋白質來源)更高的生物學值,且消化和吸收的速度相對較快,進而有助促進運動後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