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等利用蛋白質定向趨異進化策略在羥基酪醇生物合成研究中...

2020-12-05 中國科學院

  在自然界中,具有混雜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能夠趨異進化為活性更高或功能更專一的不同蛋白質。將趨異進化概念應用到蛋白質的定向進化工程改造中,能夠將天然蛋白改造成為底物專一性各不相同的多種蛋白。定向趨異進化即是在定向進化和趨異進化理論上建立的一種重新設計酶的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工程學方法。

  羥基酪醇(Hydroxytyrosol),主要存在於橄欖屬植物的果實和枝葉中,是一種天然的強抗氧化劑,具有很強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可預防自由基引起的直接損傷以及紫外線誘導的氧化應激等。此外研究報導羥基酪醇還具有很好的抗腫瘤活性及降血脂、抗動脈硬化、治療糖尿病和肥胖症、抗菌消炎等功效。已報導的以酪氨酸為底物生產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途徑由於需要酪氨酸羥化酶及四氫生物蝶呤循環系統,造成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效率低下,羥基酪醇產量很低(29 mg/L),而底物轉化率不足20%。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唐雙焱課題組在文獻調研的基礎上,用同一套途徑酶設計了兩條不同的以酪氨酸為底物生產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途徑。研究發現當兩條途徑同時工作時,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唐雙焱團隊利用蛋白質定向趨異進化策略對大腸桿菌單加氧酶HpaBC進行了改造,獲得了分別具有酪醇羥化酶、酪胺羥化酶及酪醇/酪胺羥化酶混雜催化活性的三個優良突變體A10、D11H7,這些突變體能夠有效催化羥基酪醇新生物合成途徑中天然缺失的步驟。研究表明具有酪醇/酪胺羥化酶混雜催化活性的HpaBC突變體H7能夠有效減少蛋白質過表達造成的細胞代謝負擔,並能實現生物合成碳流在兩條途徑之間的高效分配,從而通過對多條合成途徑間代謝流的重排顯著提高羥基酪醇生物合成效率。在沒有進行發酵條件優化的情況下,羥基酪醇產量達到1890 mg/L,轉化率可達到82%。代謝工程通常聚焦於單條合成途徑中酶的調控,唐雙焱團隊的該項工作展示了基於酶的混雜催化活性設計多條合成途徑,通過減少細胞代謝負擔並實現碳流的重排,實現羥基酪醇的高效生物合成,進一步拓展了蛋白質定向進化手段在代謝工程研究中的應用,為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途徑的設計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依據。

  該研究以Promiscuous enzymatic activity-aided multiple-pathway network design for metabolic flux rearrangement in hydroxytyrosol biosynthesis 為題,227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唐雙焱組助理研究員陳偉、博士研究生姚駿為論文並列第一作者,微生物所唐雙焱、北京工商大學教授金建明和浙江大學博士何洋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31501037)及面上項目(3187007221472234)的資助。

  論文連結

 

微生物所等利用蛋白質定向趨異進化策略在羥基酪醇生物合成研究中獲進展

  在自然界中,具有混雜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能夠趨異進化為活性更高或功能更專一的不同蛋白質。將趨異進化概念應用到蛋白質的定向進化工程改造中,能夠將天然蛋白改造成為底物專一性各不相同的多種蛋白。定向趨異進化即是在定向進化和趨異進化理論上建立的一種重新設計酶的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工程學方法。
  羥基酪醇(Hydroxytyrosol),主要存在於橄欖屬植物的果實和枝葉中,是一種天然的強抗氧化劑,具有很強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可預防自由基引起的直接損傷以及紫外線誘導的氧化應激等。此外研究報導羥基酪醇還具有很好的抗腫瘤活性及降血脂、抗動脈硬化、治療糖尿病和肥胖症、抗菌消炎等功效。已報導的以酪氨酸為底物生產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途徑由於需要酪氨酸羥化酶及四氫生物蝶呤循環系統,造成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效率低下,羥基酪醇產量很低(29 mg/L),而底物轉化率不足20%。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唐雙焱課題組在文獻調研的基礎上,用同一套途徑酶設計了兩條不同的以酪氨酸為底物生產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途徑。研究發現當兩條途徑同時工作時,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效率大大提高。因此在前期工作基礎上,唐雙焱團隊利用蛋白質定向趨異進化策略對大腸桿菌單加氧酶HpaBC進行了改造,獲得了分別具有酪醇羥化酶、酪胺羥化酶及酪醇/酪胺羥化酶混雜催化活性的三個優良突變體A10、D11和H7,這些突變體能夠有效催化羥基酪醇新生物合成途徑中天然缺失的步驟。研究表明具有酪醇/酪胺羥化酶混雜催化活性的HpaBC突變體H7能夠有效減少蛋白質過表達造成的細胞代謝負擔,並能實現生物合成碳流在兩條途徑之間的高效分配,從而通過對多條合成途徑間代謝流的重排顯著提高羥基酪醇生物合成效率。在沒有進行發酵條件優化的情況下,羥基酪醇產量達到1890 mg/L,轉化率可達到82%。代謝工程通常聚焦於單條合成途徑中酶的調控,唐雙焱團隊的該項工作展示了基於酶的混雜催化活性設計多條合成途徑,通過減少細胞代謝負擔並實現碳流的重排,實現羥基酪醇的高效生物合成,進一步拓展了蛋白質定向進化手段在代謝工程研究中的應用,為天然產物生物合成途徑的設計構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術依據。
  該研究以Promiscuous enzymatic activity-aided multiple-pathway network design for metabolic flux rearrangement in hydroxytyrosol biosynthesis 為題,於2月27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唐雙焱組助理研究員陳偉、博士研究生姚駿為論文並列第一作者,微生物所唐雙焱、北京工商大學教授金建明和浙江大學博士何洋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31501037)及面上項目(31870072,21472234)的資助。
  論文連結
 
微生物所等利用蛋白質定向趨異進化策略在羥基酪醇生物合成研究中獲進展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等利用限速步驟有序去瓶頸化技術開發羥基酪醇高效全細胞...
    羥基酪醇(Hydroxytyrosol)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具有很強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已報導的以酪氨酸為底物生成羥基酪醇的生物合成途徑由於使用了鼠源酪氨酸羥化酶,嚴重地限制了羥基酪醇的有效生成。
  • Cell:趨異進化揭示了不同物種間的基因組差異
    近日,來自國外的一項研究解釋了不同物種之間基因組的趨異進化(divergent evolution),酶功能以及基因組組成之間的關係重新闡釋了眾多基因之間的進化以及結構,並且解釋了古細菌、細菌和真核生物之間的不同。地球上所有活的有機體可以被分為三大塊,古細菌、細菌和真核生物,早在生命建立初期,30億年之前,每一個組的基因組都已經朝著特殊的結構來變化,並且趨向於分離。
  • 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等系列學術報告
    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合成生物學,利用代謝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等手段探討微生物合成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已在Metabolic Engineering,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ACS Synthetic Biology等生物工程領域國際知名刊物發表第一作者/通訊作者SCI論文20餘篇。
  • 微生物所等首次在真菌中發現操縱子結構
    操縱子已被認為是原核生物基因組結構和調控的主要特徵之一。與原核生物相反,真核生物的蛋白質編碼基因是受獨立調控並轉錄成單順反子mRNA的。然而隨著生物學研究的深入,人們在秀麗隱杆線蟲等幾種動物和馬鈴薯中發現了含有蛋白質編碼基因的操縱子。那麼真菌作為系統學上真核生物的一個獨立的界是否存在此類操縱子呢?
  • 《Nature》長文:利用遷徙進化實驗揭示合成生物建構原理
    研究經過5年時間的大量進化生物學、定量生物學和合成生物學研究,反覆研究空間遷徙與進化,最終得到一個揭示生物遷徙進化策略的定量規律,為合成生物學、生態學、甚至是現代企業擴張提供了全新的理論指導和啟示。未來,在該理論的指導下,調控細胞運動、生長速度,定量計算細胞在空間中的分布位置,有望實現生物組織和器官的工程化合成。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相關性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場與生物圈演化學科組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利用「螢光-電子顯微鏡聯用」新技術(FISH-SEM和FISH-TEM),對自然環境中一類「既能利用地磁場定向遊泳,又能在細胞內礦化合成納米級磁鐵礦(Fe3O4)磁小體」的原核微生物——趨磁細菌,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生物和礦物多樣性鑑定,從單細胞水平上鑑定了
  • 深圳先進院等利用遷徙進化實驗揭示合成生物建構原理
    該研究將空間定植、實驗性進化與合成生物技術結合起來,研究物種空間定植的最優策略。研究發現對於空間定植,並不是遷移速率越快的種群越有優勢,過快的遷移速率會使種群變得不穩定,容易被遷移速率小的種群所入侵,種群在不同大小生境的定植,都對應著一個最優的遷徙和生長策略。
  • JGR Biogeosciences: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
    在與地磁場的長期協同演化過程中,很多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動物)都產生了感知地磁場的能力。比如,信鴿、知更鳥、大馬哈魚、海龜、蜜蜂等高等動物能利用地磁場的導向作用,進行長距離的遷徙或洄遊等。趨磁細菌是一類能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磁性晶體顆粒(也被稱為磁小體,化學成分為Fe3O4或Fe3S4)的原核生物。
  • ...細菌利用地磁場上下穿梭驅動有氧-無氧界面物質和能量循環
    在與地磁場的長期協同演化過程中,很多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動物)都產生了感知地磁場的能力。比如,信鴿、知更鳥、大馬哈魚、海龜、蜜蜂等高等動物能利用地磁場的導向作用,進行長距離的遷徙或洄遊等。趨磁細菌是一類能在細胞內合成納米磁性晶體顆粒(也被稱為磁小體,化學成分為Fe3O4或Fe3S4)的原核生物。
  • 生物醫藥、綠色智能製造成關鍵詞,第四期青年科學家沙龍在濟舉行
    論壇邀請了行業學術帶頭人臧恆昌、彭立增及部分省內外青年專家參與交流討論,分享研究現狀、技術瓶頸、研究成果,為我省生物醫藥綠色智能製造產業的發展提供思路和參考。山東省青年科學家協會秘書長楊西博、山東省自動化協會秘書長鄭富全、山東省藥學科學院院長張岱州、山東省藥學科學院副院長段崇剛、山東省藥學科學院副院長劉飛參加會議。
  • 2019年合成生物學年度進展回顧
    利用蛋白質設計開發全新蛋白質功能,取得關鍵突破2019年來自美國的David Baker研究團隊同時《自然》發表文章,介紹其從頭設計自然界不存在的生物活性蛋白質開關LOCKR[15]和生物反饋網絡degronLOCK[16]。
  • 研究揭示胺基酸接受末端在蛋白質合成中作用
    近日來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揭示了tRNA 胺基酸接受末端在蛋白質生物合成及其精確性調控中的作用。
  • 構建「酶」定向進化平臺BioEngine,「酶賽生物」為客戶定製酶催化...
    圖片來源:《探針資本:生物酶行業研究2019》 數據來源:Industry Experts從應用領域上看,食品飲料、生物燃料、洗滌劑是最主要的三類。儘管食品工業和洗滌工業加起來在細分市場中佔據接近一半的份額,但是這些領域中的酶應用相對成熟,市場需求趨近飽和。
  • 漲知識|化學諾獎:駕馭進化的力量,酶和結合蛋白的定向進化
    定向進化是一個迭代的過程,它涉及到起始狀態蛋白質的鑑定,其基因的多樣化,表達和篩選,再多樣化,再篩選等,直到酶的活性、結合的親和力或特異性達到令人滿意的性能水平。目前,酶和結合蛋白的定向進化已經成為學術研究以及化學和製藥工業中廣泛使用的方法。這其中,酶的定向進化可以使酶適應新的反應條件,優化它們的催化活性,並使它們催化新的化學反應。
  • 研究發現核糖體的合成可以選擇性控制調節性及常規T細胞的活化
    針對調節性T細胞的轉錄組學和蛋白質組學聯合分析結果證實蛋白質和mRNA之間表達的相關性並不強,但目前在轉錄後層面對調節性T細胞活化狀態的調控機制研究還知之甚少。核仁複合孔相關蛋白4(Noc4L)屬於核糖體生物發生因子之一,已經被報導Noc4L對哺乳動物核糖體小亞基的合成非常重要,並且Noc4L在小鼠的淋巴組織中有很高的表達水平,此外人Noc4L基因位於多發性硬化症(MS)基因的敏感位點12q24.33基因座處,目前關於Noc4L在免疫系統中所發揮的作用還是未知的。
  • 天津工生所在胺脫氫酶合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經胺基酸脫氫酶(AADHs)定向進化而來的胺脫氫酶(AmDHs)能夠以廉價的氨作為氨基供體,不對稱還原胺化潛手性羥酮生成手性胺醇化合物,理論轉化率可達100%,且副產物只有水,是理想的綠色合成途徑。如何快速挖掘獲得高性能AmDHs是綠色生物合成手性胺醇領域面臨的難題。
  • 上海交通大學分子酶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團隊在《Chemical Reviews...
    上海交通大學劉倩博士為第二作者,馮雁教授與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孫周通研究員、德國馬普煤炭所Manfred T. Reetz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論文系統地總結了蛋白質結構B因子對酶穩定性及催化功能影響的國內外研究進展,特別指出了基於B因子進行酶分子設計是提高蛋白質穩定性的有效策略,展望了該研究領域未來的發展方向,對構建具有高度穩定性的進化酶、深度揭示酶熱力學與催化效率、底物選擇性等複雜調控關係具有促進作用。
  • 定向進化憑什麼拿下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
    圖片來源:諾貝爾官網△獲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科學家 其中,弗朗西斯·阿諾德獲獎的理由是他首次進行了酶的定向進化。這些通過催化化學反應方式定向進化產生的蛋白質有著廣泛的應用領域,包括生物燃料、藥品等等。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三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是如何成功地利用基因變化和自然選擇,研究出可以解決人類化學領域問題的蛋白質的。酶的定向進化弗朗西斯·阿諾德是諾貝爾化學獎史上第5位獲獎的女性。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她就嘗試重建酶結構,以賦予其全新的性質。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性鑑定及其...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場與生物圈演化學科組研究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個單位科研人員,利用「螢光-電子顯微鏡聯用」新技術(FISH-SEM和FISH-TEM),對自然環境中一類「既能利用地磁場定向遊泳,又能在細胞內礦化合成納米級磁鐵礦(Fe3O4)磁小體」的原核微生物——趨磁細菌,進行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生物和礦物多樣性鑑定,從單細胞水平上鑑定了20種新型的趨磁球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