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酶」定向進化平臺BioEngine,「酶賽生物」為客戶定製酶催化...

2020-12-05 36氪

酶是一種高效、特異性強、溫和、環保的催化劑。傳統生產和生物酶催化生產相比,通常來說流程更長、效率更低、極端反應條件帶來的設備折舊快、工人健康影響大。

以頭孢類抗生素為例,之前需13步化學合成,如今只要2步酶催化,且後者更環保更安全,成本以僅為前者一半。

頭孢菌素在化學合成及酶催化合成上的區別(圖源:探針資本)

全球酶製劑企業諾維信2017年度財務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酶製劑市場規模為303億丹麥克朗(約合45.84億美元)。2008-2017年全球酶製劑市場規模複合增長率為7.34%,按此增速計算,預計2019年全球酶制市場規模為52.82億美元。

圖片來源:《探針資本:生物酶行業研究2019》 數據來源:Industry Experts

從應用領域上看,食品飲料、生物燃料、洗滌劑是最主要的三類。儘管食品工業和洗滌工業加起來在細分市場中佔據接近一半的份額,但是這些領域中的酶應用相對成熟,市場需求趨近飽和。與此同時,醫藥、化工、環境治理行業對酶的應用起步較晚,有較大成長空間。

另外,以上的統計是根據市場已有的酶製劑而推演的市場數據,但其實尚有更多的潛在領域(如精細化工市場對特定酶的需求),可通過原創酶的發明而被開發為酶的運用場景

現階段生物酶製劑在各領域發展階段 (圖片來源:藥渡)

結合此前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汙染防治法》,以及平安產險、中國石化分別頒布的《環境保護白皮書》,也都能看到我國的工業生產需要向綠色、安全進化。2016年國務院頒布《「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更是提出發展微物基因組程、酶分機器、細胞廠等新技術,推動清潔物加式,「將生物經濟加速打造成為繼信息經濟後的重要新經濟形態,為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建設提供新支撐」的口號。

需要注意的是,酶製劑行業低端市場議價能力較弱,產品重複度較高;高端市場中,企業多為客戶按需研發酶種,因而議價能力較高。國外市場中,發展比較靠前的企業有諾維信(Novozymes)、杜邦(Dupont)、Codexis等。國內的蔚藍生物、溢多利生物等企業也在進行探索。

「寧波酶賽物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酶賽生物)也是36氪近期接觸到的,一家提供蛋白質工程與生物酶催化解決方案的企業。其已和多家全球藥企/化工企業合作關係。

其主要盈利模式為,在明確客戶的一個產業需求後,酶賽生物會研發相應的酶種,研發費用會與客戶共擔,但在產品進入市場後,會收取銷售的利潤分成。分成比例會和研發階段承擔的費用比例掛鈎。同時,酶賽生物也有單純的研發和產品銷售服務。

酶賽生物董事長黃勇開(Bong Yong Koy)向36氪表示,之前中國工業對於酶的認識比較淺,酶催化在製藥、精細化工、材料等領域鮮有應用。即使有企業意識到生物酶催化的優勢,也苦於難以找到合適的酶種。

在看到這一市場空白和痛點之後,黃勇開即決定來到中國創業,即創立一家專注於酶定向進化的企業,主要面向國內的製藥、食品、精細化工、材料、等行業。

簡單介紹下「酶定向進化」技術。酶的定向進化是通過模擬自然選擇的過程,使蛋白質或核酸按照目標方向進化,最終得到符合生產要求的酶。該技術的創始人之一Frances Arnold,於2018年10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酶定向進化操作流程:1.把隨機突變(mutation)導入到需被改變的酶的基因(DNA)中;2.這些基因被插入到細菌中。細菌以此為模板,生產被隨機突變的酶(enzymes);3.通過檢測(test)這些改變後的酶,那些對目標化學反應表現出最高催化效率的酶被挑選出來,不好的酶則被捨棄(discarded);4.把新的隨機突變導入到被挑選出來的酶的基因中。這個循環再次開始。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酶賽生物通過自主研發,構建了自己的定向進化平臺BioEngine,能「從無到有」的創造非自然界已存的酶種。其工作流程為:

在明確生產需求後,分析化學結構的需要,平臺再根據已知的蛋白功能及計算機推薦而構建特定的基礎酶庫。基礎酶庫創建好後,研究人員即挑選位點進行基因突變及重組,再通過高通量篩選,得到性能相對優異的酶種後再次進行基因突變與重組,往復循環直至得到滿足產業化水平的最優酶。其中有案例中的最優酶經過進化,實現了40個殘基突變。

酶定向進化平臺BioEngine工作流程(圖源:酶賽生物)

平臺能支持6個酶種的同時進化。由於從算法、軟體、硬體、工藝各角度均從定向進化的角度設計,該平臺構建的酶工程比傳統的蛋白質工程周期縮短50%。正常1年,快則半年,慢則一年半兩年,即可實現一個酶種「從無到有」的創造。

另外,酶賽生物還自建2900平米的研發中心以及1400平米的發酵車間,試生產階段則交給合作工廠,從而構建出產業化酶法平臺。再結合BioEngine平臺,使得公司能為客戶提供酶種研發到產業化的全套解決方案。

黃勇開向36氪指出,專利方面,現能公開的是:酶賽已獲得1項專利的授權,6項專利正在申報,還有4項PCT申請以及2個系統軟體著作權。

營收方面,酶賽生物主要通過研發服務、產品運營、貿易產品三大板塊獲得收入。明年開始,第一批客戶的產品推向市場後,產品運營收將快速增長,成為未來收和利潤增長的重點。

此外,酶賽還成立4家全資子公司:酶賽德國公司、酶賽新加坡公司、寧波比爾曼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寧海藍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來滿足公司海外市場開拓、對外銷售以及生產製造的需求。

核心團隊方面:

董事長黃勇開,新加坡國立大學藥物化學博士出身,曾任Codexis 新加坡研發中總管、默沙東(新加坡)副總監、新加坡國立學教學指導,帶領團隊開發默克、諾華等巨頭的近百餘個酶法項目,申請國際專利14項。總裁呂震林,曾任寧波麥迪遜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具有多年的中間體與藥物的生產、銷售與貿易的經驗。執行副總裁Thomas Daussmann,德國凱澤斯勞滕大學微生物博士出身,曾任Codexis美國公司執官、新加坡研發中副總裁兼總經理, Jülich Fine Chemicals總經理(2005年公司被Codexis 收購,遂加後者管理團隊);更早曾任JuelichEnzyme Products 研發總監。研發副總裁陳海濱,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工與分子生物工程博士出身,原Codexis新加坡研發中科學家,曾任諾和諾德級研究員。此前,酶賽生物還於2017年獲得達晨創投和東方富海的A輪融資。目前酶賽生物正在進一步升級技術平臺,及開拓市場。

全球角度看,美國公司Codexis 算是該領域的「領頭羊」,憑藉CodeEvolver技術平臺研發、生產高度優化的蛋白質,滿足食品工業、生物製藥、精細化工等領域的需求。已與諾華、GSK、默沙東等藥企建立合作關係。公司2010年在納斯達克上市(NASDAQ:CDXS) ,2019年8月初日市值約10.2億美元。

那麼隨著產業需求的上升,中國本土是否會出現同類型的生物科技公司,值得觀察。

相關焦點

  • 海洋細菌酶混雜催化功能的定向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酶催化生物體內化學反應是維持生命代謝有序運轉的重要驅動力。傳統觀點認為,酶催化化學反應是非常精確專一的,但近年越來越多研究表明酶具有多種「兼職」功能,這種酶催化功能的非特異現象被稱為混雜性(Promiscuity)。
  • |通用性反轉錄酶定向進化平臺
    新的研究表明,一些反轉錄酶能以非天然核酸(XNA)為模板合成互補的DNA,能夠賦予XNA生命特徵[4],拓展XNA在合成基因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的功能。然而,目前的反轉錄酶僅對少部分XNA有轉錄活性,且活性低,絕大多數XNA沒有反轉錄酶。基於此,本文針對設計了一種普適性的反轉錄酶定向進化篩選平臺(CBL),通過對母體聚合酶進行進化,獲得理想的XNA轉錄酶。
  • 漲知識|化學諾獎:駕馭進化的力量,酶和結合蛋白的定向進化
    定向進化是一個迭代的過程,它涉及到起始狀態蛋白質的鑑定,其基因的多樣化,表達和篩選,再多樣化,再篩選等,直到酶的活性、結合的親和力或特異性達到令人滿意的性能水平。目前,酶和結合蛋白的定向進化已經成為學術研究以及化學和製藥工業中廣泛使用的方法。這其中,酶的定向進化可以使酶適應新的反應條件,優化它們的催化活性,並使它們催化新的化學反應。
  • 科學家首次揭示催化Alder-ene反應酶
    周環反應是指具有環狀過渡態的協同反應,這類反應在天然產物合成中常常被應用於高效構建多個碳碳鍵,而且具有較好的立體選擇性和區位選擇性。自2011年首次鑑定出能夠催化DA反應的周環酶SpnF後,科學家先後從多種天然產物的生物合成途徑中鑑定出了不同的新型周環反應酶。
  • 新研究揭示嗜熱鏈球菌Cas9核酸酶催化機制並進化拓展其可編輯位點
    ,St1Cas9)的催化機制和PAM DNA識別機制,並基於這些機制進化拓展了St1Cas9 PAM DNA識別,為Cas9核酸酶工作機制的理解和定向進化奠定了重要基礎。St1Cas9不同於其它Cas9核酸酶的生物化學性質暗示其不同的DNA識別和催化機制。為了闡明St1Cas9的工作機制,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了St1Cas9-sgRNA-DNA的三元複合物晶體結構,並且意外發現其中的Cas9核酸酶處於DNA切割的催化活性狀態,清晰揭示了HNH核酸酶結構域切割DNA靶向鏈的分子機制(圖1)。圖1.
  • 光催化激活」酶「好生活
    這其中就涉及到我們的嘉賓之一——酶。 我們都知道,酶在生物體內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生物體通過酶來加速體內的化學反應。酶作為生物催化劑,是由動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產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機物。相比於其他催化劑,酶催化劑在選擇性、催化效率以及反應條件上有著絕對的優勢,因此,酶在工業生物催化中有著重大意義。
  • RNA 生物合成重點回顧-RNA 聚合酶
    真核生物 RNA 聚合酶Ⅱ的作用是合成 hnRNA,它是 mRNA 的前體。2. 合成 45S-rRNA 的是 RNA 聚合酶 Ⅰ;合成 5S-rRNA 的是 RNA 聚合酶 Ⅲ。3. 合成 tRNA 的是 RNA 聚合酶 Ⅲ。
  • 酶的催化機制(二)
    酸鹼催化是指酶通過瞬時向底物提供質子或接受質子,從而穩定過渡態,加速反應。根據不同的酸鹼理論,可分為一般酸鹼(廣義酸鹼)催化和特殊酸鹼(狹義酸鹼)催化兩種,後者特指H+和OH-的催化作用;前者還包括其他弱酸弱鹼的催化作用。酶促反應一般發生在近中性條件,H+和OH-的濃度很低,所以主要是一般酸鹼催化。
  • 科學家揭示催化烯反應酶及其周環選擇性分子機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烯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綠色化學·綜述》生物催化微凝膠酶:合成,概念和新興應用
    首先探索在微凝膠上或之內用於酶固定的不同方法,並給出在不同應用中使用μ-半酶的代表性實例。隨後,從綠色化學的角度討論了μ-半酶在實現可持續催化方面的潛力。最後,為進一步改進生物催化μ-半胱氨酸酶(作為交互式軟物質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繪製了未來的方向。【圖文解析】酶的固定化可以通過物理吸附,捕獲或共價結合來實現。選擇合適的固定化策略和載體材料對於固定化酶的適當性能至關重要。
  • 體外多酶體系催化合成氨糖平臺開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
  • 化工系工業酶催化團隊研發出可長周期運行的氣相反應用酶催化劑
    該文介紹了一種以氧化石墨烯(GO)為載體製備用於氣相酶催化的固定化酶方法。首先將脂肪酶CALB溶液與GO溶液充分混合,利用靜電和氫鍵相互作用形成水凝膠,再經冷凍乾燥形成多孔結構的酶-GO催化劑(LGA)。熱重分析和圓二色性光譜分析結果表明,GO置換出酶分子表面的部分必需水分子,LGA中的CALB保持著其天然活性結構。
  • 微生物所等利用蛋白質定向趨異進化策略在羥基酪醇生物合成研究中...
    在自然界中,具有混雜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能夠趨異進化為活性更高或功能更專一的不同蛋白質。將趨異進化概念應用到蛋白質的定向進化工程改造中,能夠將天然蛋白改造成為底物專一性各不相同的多種蛋白。定向趨異進化即是在定向進化和趨異進化理論上建立的一種重新設計酶的催化功能的蛋白質工程學方法。
  • 科技公開課|廣東科學家從海洋細菌裡發現的「酶」,竟有這樣的功能!
    如今很多科學家正在從事酶的研究,從發現新酶,到進行酶分子進化,以產生更多的生物催化劑,增加酶對人類福祉的促進作用。近期,中國科學院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藻類資源與生態工程研究團隊在工程化改造酶蛋白的混雜催化功能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2020年6月27日發表於《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生物技術與生物工程》)。楊鍵副研究員與肖運柱博士是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龍麗娟研究員是通訊作者。
  • 美英科學家獲化學諾獎:因酶定向進化與肽類和抗體噬菌體展示
    Winter),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進化」,以及「多肽與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領域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認為,我們正處在定向進化革命的早期,這場革命正在並將要以許多不同的方式給人類帶來最大的利益。前述技術意味著駕馭演化的力量,並以此造福人類。
  • 高中生物酶的功能解讀
    酶(英文:Enzyme,源於希臘語:ενζυμον,「在酵裡面」),指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高分子物質
  • 改造植物P450酶功能的高效方法
    葫蘆素(Cucurbitacins)和羅漢果醇(Mogrosides)是植物三萜類化合物,具有相同的骨架結構卻截然不同的理化性質和生物活性。葫蘆素味道極苦,具有很好的抗蟲活性;而羅漢果醇是羅漢果苷的前體,後者作為極強的天然非糖甜味劑,被廣泛應用於食品領域。由於兩者化學結構十分相似,參與葫蘆素C合成的P450酶經過改良則可能參與合成羅漢果醇。
  • 咖啡因合酶功能進化
    趨同進化是廣泛的,但是尚不清楚共同祖先條件對促進獨立獲得相似性狀所必需的程度。為了更好地了解祖先的生物合成催化能力如何導致類似現代生化途徑的趨同進化,我們復活了咖啡因合酶(CS)甲基轉移酶的古老酶,該酶負責開花植物中可可鹼和咖啡因的生產。可可,泡桐和山茶的祖先CS酶表現出相似的底物偏好,但是這些導致形成不同的產品組。
  • 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等系列學術報告
    內容簡介:葉麗丹:「萜類化合物生物合成的關鍵酶改造和調控研究」以可再生糖為原料,通過微生物代謝工程實現萜類物質的綠色可持續生產是當前生物化工領域的研究重點之一
  • 聚焦諾獎|2018諾貝爾化學獎——酶的定向演化與噬菌體呈現技術
    Arnold),表彰她實現了酶的定向演化;另一半授予給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和英國科學家溫特(Gregory P. Winter),表彰他們實現了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呈現技術。獲獎者阿諾德,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學工程系教授,她開創了定向進化的方法,以創造有用的生物系統,包括酶,代謝途徑,基因調控迴路和生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