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的催化機制(二)

2020-10-18 lcy1971

酸鹼催化是指酶通過瞬時向底物提供質子或接受質子,從而穩定過渡態,加速反應。根據不同的酸鹼理論,可分為一般酸鹼(廣義酸鹼)催化和特殊酸鹼(狹義酸鹼)催化兩種,後者特指H+和OH-的催化作用;前者還包括其他弱酸弱鹼的催化作用。酶促反應一般發生在近中性條件,H+和OH-的濃度很低,所以主要是一般酸鹼催化。酶分子中的一些可解離集團如咪唑基、羧基、氨基、巰基常起一般酸鹼催化作用,其中咪唑最活潑有效。

酶經常通過酸鹼共催化和質子轉移通路來加速反應。這種效應可以用四甲基葡萄糖在苯中的變旋反應作為參考。此反應如果單獨用吡啶(鹼)或酚(酸)來催化,速度很慢;如果二者混合催化,則速度加快,即酸鹼共催化。如果把酸和鹼集中在一個分子中,即合成α-羥基吡啶,它的催化速度又加快7000倍。這是因為兩個催化集團集中在一個分子中有利於質子的傳遞。在酶-底物複合物中經常由氫鍵和共軛結構形成質子傳遞通路,從而大大提高催化效率。

胰凝乳蛋白酶的質子傳遞通路

一般酸鹼催化在各種酶中普遍存在,因為質子轉移是最普遍的生化反應,如羰基的加成,酮與烯醇的互變異構,肽鍵和酯鍵的水解以及磷酸和焦磷酸參與的反應等。

有30%以上的酶需要金屬元素作為輔因子。有些酶的金屬離子與酶蛋白結合緊密,不易分離,稱為金屬酶;有些酶的金屬離子結合鬆散,稱為金屬活化酶。金屬酶的輔因子一般是過渡金屬,如鐵、鋅、銅、錳等;金屬活化酶的輔因子一般是鹼金屬或鹼土金屬,如鉀、鈣、鎂等。

碳酸酐酶含有鋅離子(左)

金屬離子在催化過程中主要通過三種方式起作用:通過與底物結合使其正確定向;多價金屬離子通過價態變化攜帶電子,參與氧化還原反應;通過靜電作用穩定或屏蔽負電荷。例如鎂離子與ATP結合後,可以屏蔽磷酸基團的負電荷,消除其對親核試劑的排斥。

ATP與鎂離子絡合

金屬離子帶正電,可以起到類似氫離子的酸催化作用,但鹼土金屬和過渡金屬可以攜帶多個正電荷,作用比氫離子更強;由於金屬離子的絡合作用,局部濃度也可以更高,所以催化效果更好。

以上四種機制都可以加速反應。酶是大分子,通常活性中心含有多個催化基團,往往同時具有其中的幾種因素,並且協同作用,稱為多元催化。這也是酶能夠達到比無機催化劑更高催化效率的原因之一。

除了這些直接加速反應的機制以外,酶的催化還有一個特點不容忽視,就是酶通常將底物完全包圍在催化中心內部,所以與底物的結合是立體的,其催化的立體專一性非常強。這對於化工、製藥等領域中複雜手性化合物的合成非常有利。

相關焦點

  • 激素的作用機制(二)
    磷脂酶C催化磷脂醯肌醇二磷酸(PIP2)水解,生成1,4,5-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醯甘油(DAG)。cAMP的合成多數第二信使通過調節蛋白激酶發揮調節作用。蛋白激酶是一類催化蛋白質磷酸化修飾的酶,在生物調控中起重要作用。相關的蛋白磷酸化之後活性會發生改變,磷酸基團水解(去磷酸化)後活性即可恢復,稱為可逆磷酸化調節。這是酶的共價調節中最典型的一種,例如腎上腺素的級聯放大過程。詳見《酶活性的調節方式(二)》一文。
  • 酶的抑制作用與抑制劑(二)
    前者具有和底物類似的結構,通過與酶的親和力來對酶進行修飾,所以又稱為親和標記劑;後者被酶催化以後才具有抑制作用,稱為「自殺底物」。Ks型不可逆抑制劑能與特定的酶結合,它們的結構中帶有一個活潑的化學基團,可以與酶分子中的必需基團起反應,使酶活力受到抑制。在這個過程中,抑制劑與酶的親和力決定了它的抑制作用強弱和選擇性高低。
  • QM/MM酶催化反應機制研究
    今天以SpnF酶催化機理為例,跟大家分享QM/MM計算在酶催化機制研究中的應用。圖1. 蛋白不同類型運動的時間尺度示意圖圖2.SpnF酶中可能的[4+2]與[6+4]環合反應機制周環反應在有機合成中有廣泛應用,許多有機人名反應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相關功能的酶[2],例如,催化[4+2]類型Diels–Alder周環反應的酶相繼得到實驗報導[3, 4],理論模擬方面,以SpnF酶為例,Houk團隊在早期的氣相模擬中揭示了SpnF酶潛在的[6+4]環合分支反應可能性[5],因而對這類酶是否是單功能的
  • 生化與細胞所揭示尿嘧啶脫羧酶的催化機制
    在哺乳動物的表觀遺傳調控中,TET蛋白參與了DNA的主動去甲基化過程,該蛋白催化產生的5-羧基胞嘧啶可能通過兩種途徑被轉變為胞嘧啶,其中一種途徑就是通過潛在的DNA脫羧酶直接催化5-羧基胞嘧啶發生脫羧反應。由於胞嘧啶和尿嘧啶的化學結構和性質比較相似,因此,潛在的DNA脫羧酶可能與真菌中尿嘧啶脫羧酶IDCase在結構和催化機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 Plant Cell | 南開大學解析C-糖基轉移酶的結構與催化機制
    Plant Cell | 南開大學沈月全課題組解析C-糖基轉移酶UGT708C1的結構與催化機制C-糖苷類化合物普遍存在於植物和微生物中,具有多種藥理活性,是藥物研發的重要來源之一。C-糖基轉移酶負責催化不同的糖基轉移到糖基受體上,形成C-C糖苷鍵,生成C-糖苷類化合物。
  • 酶的分類與編號(三)
    轉位酶類(translocase)也稱為易位酶,催化的反應類型為「將離子或分子從膜的一側轉移到另一側」。 對於膜的兩側,以前曾經用「內外」或「順反」來描述,但容易引起歧義,現在統一用「side 1」和「side 2」來描述。
  • 中國科大等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
    微管是由α-tubulin/β-tubulin異源二聚體在GTP存在下形成的由13條微管原絲環繞形成的中空管狀複合物(除鞭毛、纖毛中的特質化微管結構)。通過解析SVBP/Vasohibin-1分別與α-tubulin羧基端模擬多肽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結合體外生化、質譜、細胞內酶活試驗,此研究揭示了VASH1蛋白具有非典型的催化活性中心(Cys-His-Leu),該催化活性中心在VASH2及其他物種的Vasohibin同源蛋白中保守,同時也揭示SVBP促進VASH1酶活的分子機制。
  • JACS|量子化學計算揭示D-A環加成酶PyrI4的催化機制
    作者進行了前線軌道計算(圖3),與4a相比,4b的HOMOLUMO間隙較低,(4.6 vs 7.0 ev),因此非催化的D-A反應是一個逆電子需求的反應,而酸催化的D-A反應是一個順電子需求的反應。圖2. 非酶參與的D-A反應的DFT研究圖片來源於:JACS圖3.
  • 科學家揭示催化烯反應酶及其周環選擇性分子機制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周佳海課題組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唐奕課題組、Kendall N.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烯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丁建平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Molecular basis for the substrate specificity and catalytic mechanism of thymine-7-hydroxylase in fungi,該研究工作揭示了真菌胸腺嘧啶水解酶T7H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 ...衣藻中去甲基化酶CMD1催化以維生素C為底物的5mC去甲基化修飾機制
    CpG二核苷酸中的胞嘧啶上第5位碳原子在甲基化轉移酶(DNMTs)的催化下,發生甲基化的形成5mC。目前發現5mC廣泛分布於原核與真核生物中。在哺乳動物中催化5mC去甲基化主動修飾(AM,active modification)功能的是一種名為TET的雙加氧酶。
  • 新研究揭示嗜熱鏈球菌Cas9核酸酶催化機制並進化拓展其可編輯位點
    目前最廣泛使用的釀膿鏈球菌Cas9(Streptococcus pyogenesCas9,SpCas9),由於脫靶性、細胞毒性、大尺寸(1368個胺基酸)、和嚴格的PAM識別等性質嚴重限制了其在疾病治療等領域的應用。發掘和改造來自不同物種中的Cas9核酸酶是解決目前CRISPR/Cas9技術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 酶活性的調節方式(二)
    負別構調節會降低酶的活性,但與酶的抑制劑是不同的。從微觀上看,酶的分子如果正在與抑制劑結合著,是不能形成產物的,不論哪種抑制劑。而酶分子上結合了負調節物以後,仍然可以生成產物,只是由於整體構象變化,對酶的親和力降低,相當於Km增大。競爭性抑制劑雖然使表觀Km增大,但其實質是佔據活性中心,阻止底物與酶結合,抑制劑存在時酶是不能與底物結合的。
  • 酶的抑制作用與抑制劑(三)
    酶的抑制劑分為可逆抑制劑與不可逆抑制劑。可逆抑制劑通過非共價鍵與酶可逆結合,所以可用透析法除去,使酶活性恢復。根據抑制劑與底物的關係,典型的可逆抑制分為三種類型:(1)競爭性抑制(competitive inhibiton) 抑制劑結構與底物類似,與酶形成可逆的EI複合物但不能分解成產物P。抑制劑與底物競爭活性中心,從而阻止底物與酶的結合。
  • 中國科大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及其在有絲分裂...
    -1複合體的底物結合界面及催化機制,並通過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其在星體微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從而參與調節有絲分裂進程。微管是由α-tubulin/-tubulin異源二聚體在GTP存在下形成的由13條微管原絲環繞形成的中空管狀複合物(除鞭毛、纖毛中的特質化微管結構)。
  • 科學家首次揭示催化Alder-ene反應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基於結構信息和計算指導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該研究成果10月12日發表於《自然》。
  • 酶的抑制作用與抑制劑(一)
    使酶活力下降,但不引起酶蛋白變性的作用稱為抑制作用(inhibition)。能引起抑制作用的物質叫做酶的抑制劑(inhibitor)。研究抑制作用有助於對酶的作用機理、生物代謝途徑、藥物作用機制等深入了解。抑制劑與酶分子上的某些必需基團反應,引起酶活力下降,甚至喪失,但並不破壞整體構象,所以不會使酶變性。
  • :「從頭」預測納米材料類酶催化活性
    預測結果與目前已知的實驗結果吻合,因此它可望發展成為一種通用而穩健的方法,用於計算機輔助POD納米酶篩選和設計。背景介紹POD是一類幾乎存在於所有生物物種中的酶。在生物體中,它們催化過氧化物(特別是H2O2)與有機物(如苯酚和胺)間的化學反應。
  • 碳酸酐酶的功能與催化機制簡介
    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是一種含鋅金屬酶,EC 4.2.1.1,催化的反應非常簡單,甚至中學化學都默認是自發反應,看起來完全不需要催化。因為反應涉及到氫離子,所以會影響血液pH值,不僅影響酸鹼平衡,對血紅蛋白的攜氧能力也有影響(波爾效應)。
  • 胺基酸衍生物代謝(一)
    一碳單位(one-carbon unit)是含一個碳原子的基團,甲烷和二氧化碳例外。主要有甲基、亞甲基(甲叉基、甲烯基)、次甲基(甲川基、甲炔基)、羥甲基、亞氨甲基和甲醯基。作為一種基團,一碳單位不能獨立存在,只能連接在載體上。主要的載體是四氫葉酸(FH4),一碳單位連接在其5位和10位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