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是一種含鋅金屬酶,EC 4.2.1.1,催化的反應非常簡單,甚至中學化學都默認是自發反應,看起來完全不需要催化。
碳酸酐酶廣泛分布於動物、植物及微生物中,人體中已發現14種同工酶,其結構、性質與組織分布各異,但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並可用作疾病標誌物(Expert Opin Ther Pat. 2019 Jun 17:1-25.)。
二氧化碳的可逆水合,對於體內二氧化碳的排出、血液和組織液的酸鹼平衡都很重要。組織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血液,水合生成碳酸氫根和氫離子,運輸道肺泡後再解離放出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因為反應涉及到氫離子,所以會影響血液pH值,不僅影響酸鹼平衡,對血紅蛋白的攜氧能力也有影響(波爾效應)。
有些酶需要用二氧化碳或碳酸氫根作為底物(比如羧化酶),也需要碳酸酐酶來保持合適的底物濃度。胃黏膜上的壁細胞分泌胃酸的過程也需要碳酸酐酶參與。二氧化碳水合放出的氫離子被質子泵(H+-K+-ATP酶)轉運到胃腔,碳酸氫根則與血液中的氯離子交換,氯離子通過氯離子通道排放到胃腔,而碳酸氫根則運送到肺泡再解離出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對於這些過程來說,如果靠反應自發完成,不僅速度過於緩慢,而且無法被機體調控,也就不能適應機體在不同條件下(如運動、進食等)的需求。所以生物進化出了碳酸酐酶,它是已知轉換數最高的酶之一,高達60萬每秒,催化周期僅1.7微秒。它已經接近了擴散限制決定的速度常數上限,催化能力上接近完美。相對來說,一般涉及質子或基團轉移的反應,轉換數多在1000每秒數量級。
碳酸酐酶活性中心,含煙酸和甘油
碳酸酐酶的超高催化效率與其鋅離子密切相關。鋅離子位於其活性中心底部,用於結合水分子,使其解離出氫離子的pK由15.7降低到7,所以才能夠在中性pH條件下迅速解離,產生羥離子,去親核攻擊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氫根。
除了鋅離子的作用外,His64對水分子的解離也有重要貢獻。它會從鋅結合的水分子中獲取一個質子,然後轉移到蛋白質表面,再將其釋放到溶液中。這個過程成為質子梭(proton shuttle)。在其相鄰的63位,小鼠是穀氨酸,而人類是位阻更小的甘氨酸,所以人類的碳酸酐酶活性更高。
碳酸酐酶質子梭
碳酸酐酶如果出現問題,會導致多種疾病。下圖是BRENDA上已報導的相關疾病,右上角的滾動條表明這個列表很長。
現在其抑制劑已被用於治療高血壓,水腫,肥胖和癲癇等疾病。目前的研究側重於CA IX和CA XII的抑制劑研究,因為這些同工酶是青光眼和某些癌症的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標,特別是與癌症相關的CA IX(Expert Opin Ther Pat. 2016 Aug;26(8):947-56)。
碳酸酐酶也可以用於環保等領域,如利用碳酸酐酶固定二氧化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