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酐酶的功能與催化機制簡介

2020-10-18 lcy1971

碳酸酐酶(Carbonic Anhydrase,CA)是一種含鋅金屬酶,EC 4.2.1.1,催化的反應非常簡單,甚至中學化學都默認是自發反應,看起來完全不需要催化。

碳酸酐酶催化二氧化碳可逆水合

碳酸酐酶廣泛分布於動物、植物及微生物中,人體中已發現14種同工酶,其結構、性質與組織分布各異,但都具有重要生理功能,並可用作疾病標誌物(Expert Opin Ther Pat. 2019 Jun 17:1-25.)。

二氧化碳的可逆水合,對於體內二氧化碳的排出、血液和組織液的酸鹼平衡都很重要。組織中的二氧化碳進入血液,水合生成碳酸氫根和氫離子,運輸道肺泡後再解離放出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因為反應涉及到氫離子,所以會影響血液pH值,不僅影響酸鹼平衡,對血紅蛋白的攜氧能力也有影響(波爾效應)。

波爾效應,引自百度圖片

有些酶需要用二氧化碳或碳酸氫根作為底物(比如羧化酶),也需要碳酸酐酶來保持合適的底物濃度。胃黏膜上的壁細胞分泌胃酸的過程也需要碳酸酐酶參與。二氧化碳水合放出的氫離子被質子泵(H+-K+-ATP酶)轉運到胃腔,碳酸氫根則與血液中的氯離子交換,氯離子通過氯離子通道排放到胃腔,而碳酸氫根則運送到肺泡再解離出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對於這些過程來說,如果靠反應自發完成,不僅速度過於緩慢,而且無法被機體調控,也就不能適應機體在不同條件下(如運動、進食等)的需求。所以生物進化出了碳酸酐酶,它是已知轉換數最高的酶之一,高達60萬每秒,催化周期僅1.7微秒。它已經接近了擴散限制決定的速度常數上限,催化能力上接近完美。相對來說,一般涉及質子或基團轉移的反應,轉換數多在1000每秒數量級。

碳酸酐酶活性中心,含煙酸和甘油

碳酸酐酶活性中心,含煙酸和甘油

碳酸酐酶的超高催化效率與其鋅離子密切相關。鋅離子位於其活性中心底部,用於結合水分子,使其解離出氫離子的pK由15.7降低到7,所以才能夠在中性pH條件下迅速解離,產生羥離子,去親核攻擊二氧化碳,生成碳酸氫根。

碳酸酐酶催化機制

除了鋅離子的作用外,His64對水分子的解離也有重要貢獻。它會從鋅結合的水分子中獲取一個質子,然後轉移到蛋白質表面,再將其釋放到溶液中。這個過程成為質子梭(proton shuttle)。在其相鄰的63位,小鼠是穀氨酸,而人類是位阻更小的甘氨酸,所以人類的碳酸酐酶活性更高。

碳酸酐酶質子梭

碳酸酐酶如果出現問題,會導致多種疾病。下圖是BRENDA上已報導的相關疾病,右上角的滾動條表明這個列表很長。

碳酸酐酶相關疾病

現在其抑制劑已被用於治療高血壓,水腫,肥胖和癲癇等疾病。目前的研究側重於CA IX和CA XII的抑制劑研究,因為這些同工酶是青光眼和某些癌症的生物標誌物和治療靶標,特別是與癌症相關的CA IX(Expert Opin Ther Pat. 2016 Aug;26(8):947-56)。

碳酸酐酶也可以用於環保等領域,如利用碳酸酐酶固定二氧化碳等。

碳酸酐酶仿生固碳研究

相關焦點

  • 浙江大學高分子系張興宏教授系統評述:來自碳酸酐酶的啟發——金屬-氫氧鍵在催化二氧化碳/環氧化物共聚中的作用
    自從1969年日本科學家Inoue發現二乙基鋅/水(ZnEt2/H2O)體系能催化CO2與環氧化物共聚合成聚碳酸酯之後,眾多金屬催化劑已被開發,催化活性、產物選擇性以及聚合物的結構選擇性有了巨大的提高。目前報導的活性最高的催化CO2共聚催化劑的轉化數(TOF)是43 s-1,遠遠低於碳基生命體中廣泛存在的碳酸酐酶水合CO2的活性(TOF = 106 s-1)。
  • 《PNAS》 | 科學家使用碳酸酐酶加速深海固碳,有助應對海洋酸化
    有史以來,USC-Caltech團隊是首次可以精準測量溶解在海水中被一種常見的碳酸酐酶加強的方解石(一種碳酸鈣)的反應速率。碳酸酐酶是維持人類和其他動物的血液和組織中酸鹼平衡的酶。USC的資深作家和地球化學家William Berelson說:「數十億年以來,遍布海底的碳酸鹽物質一直在中和海洋中的CO2,但這種未被催化的反應過程十分緩慢。
  • 酶動力學中的一些常數簡介
    酶的轉化數(TN)與催化常數(kcat)轉化數也叫轉換數( turnover number,TN),定義是:每分子酶或每個酶活性中心在單位時間內能催化的底物分子數。對於具有多個活性中心的酶,一般計算單個活性中心的轉換數。時間一般用分鐘或秒。轉化數有很多名字,它相當於酶反應的速度常數kp。也稱為催化常數(kcat)。
  • 葡萄糖激酶催化機制研究獲進展
    7月20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在《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上發表了關於葡萄糖激酶催化機制研究的論文(PLoS ONE, 2009, 7: e6304
  • 生化與細胞所揭示尿嘧啶脫羧酶的催化機制
    在哺乳動物的表觀遺傳調控中,TET蛋白參與了DNA的主動去甲基化過程,該蛋白催化產生的5-羧基胞嘧啶可能通過兩種途徑被轉變為胞嘧啶,其中一種途徑就是通過潛在的DNA脫羧酶直接催化5-羧基胞嘧啶發生脫羧反應。由於胞嘧啶和尿嘧啶的化學結構和性質比較相似,因此,潛在的DNA脫羧酶可能與真菌中尿嘧啶脫羧酶IDCase在結構和催化機制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
  • QM/MM酶催化反應機制研究
    今天以SpnF酶催化機理為例,跟大家分享QM/MM計算在酶催化機制研究中的應用。圖1. 蛋白不同類型運動的時間尺度示意圖圖2.SpnF酶中可能的[4+2]與[6+4]環合反應機制周環反應在有機合成中有廣泛應用,許多有機人名反應在自然界中都能找到相關功能的酶[2],例如,催化[4+2]類型Diels–Alder周環反應的酶相繼得到實驗報導[3, 4],理論模擬方面,以SpnF酶為例,Houk團隊在早期的氣相模擬中揭示了SpnF酶潛在的[6+4]環合分支反應可能性[5],因而對這類酶是否是單功能的
  • 酶的催化機制(二)
    酸鹼催化是指酶通過瞬時向底物提供質子或接受質子,從而穩定過渡態,加速反應。根據不同的酸鹼理論,可分為一般酸鹼(廣義酸鹼)催化和特殊酸鹼(狹義酸鹼)催化兩種,後者特指H+和OH-的催化作用;前者還包括其他弱酸弱鹼的催化作用。酶促反應一般發生在近中性條件,H+和OH-的濃度很低,所以主要是一般酸鹼催化。
  • 中國科大等揭示α-tubulin末端去酪氨酸酶的催化機制
    -1複合體的底物結合界面及催化機制,並通過細胞生物學實驗發現其在星體微管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從而參與調節有絲分裂進程。先前的報導,Vasohibin蛋白在血管生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並且兩個同源蛋白VASH1和VASH2的作用是拮抗的,並未發現其執行蛋白酶的功能。
  • 光催化與生物降解直接耦合技術處理廢水的機制、進展和環境應用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成果簡介近日,湖南大學湯琳課題組在Water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Intimate coupling of photocatalysis and biodegradation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Mechanisms, recent advances and environmental
  • 【催化】新型三功能金屬有機單層的設計及催化
    金屬有機超薄層材料(MOL)是一類衍生自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
  • 研究揭示冠狀病毒主蛋白酶催化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南開大學藥學院副教授尚魯慶課題組在《美國化學學會催化》發表論文,揭示了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催化機制,並討論了冠狀病毒MERS-CoV與SARS-CoV
  •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上海生科院揭示胸腺嘧啶水解酶底物特異性的分子基礎和催化機制 2015-10-10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高璞組闡釋病原菌介導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結合大量生化和細胞實驗,闡明了這種新型泛素化修飾系統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蛋白質泛素化修飾是真核細胞最重要的翻譯後修飾之一。高璞課題組曾於2018年在《細胞》報導了SidE家族蛋白催化反應的結構和分子機制,而最新這項工作則主要是圍繞MavC家族蛋白展開研究。
  • ...組合作揭示錳離子激活天然免疫關鍵模式識別受體cGAS的新催化機制
    2018年,蔣爭凡課題組發表在Immunity的工作發現,錳離子(Mn2+)對cGAS-STING通路的活化有重要作用,然而,Mn2+激活cGAS-STING通路的具體機制並不清楚。在該研究中,蔣爭凡課題組首先通過生化與細胞實驗證明Mn2+是cGAS激活劑,可直接激活cGAS,進而合成第二信使2』3』-cGAMP。
  • 生物物理所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結合大量生化和細胞實驗,闡明了這種新型泛素化修飾系統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  蛋白質泛素化修飾是真核細胞最重要的翻譯後修飾之一。經典的泛素化修飾需要通過E1-E2-E3三酶級聯反應來催化完成,而近期鑑定的兩類L. pneumophila效應蛋白(SidE和MavC)卻可以通過不依賴E1-E2-E3的全新方式催化宿主蛋白的泛素化修飾(圖1)。
  • 高璞組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結合大量生化和細胞實驗,闡明了這種新型泛素化修飾系統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蛋白質泛素化修飾是真核細胞最重要的翻譯後修飾之一。經典的泛素化修飾需要通過E1-E2-E3三酶級聯反應來催化完成,而近期鑑定的兩類L. pneumophila效應蛋白(SidE和MavC)卻可以通過不依賴E1-E2-E3的全新方式催化宿主蛋白的泛素化修飾(圖1)。高璞課題組曾於2018年在《Cell》雜誌報導了SidE家族蛋白催化反應的結構和分子機制,而此項最新工作則主要是圍繞MavC家族蛋白展開研究。
  • 《科學》:施一公團隊揭示剪接體的複合結構以及催化機制
    與Prp2相似,Prp43具有分解ILS複合體的功能,同時也需要共激活因子Ntr1的幫助。 對pre-mRNA剪接過程內在機制的理解離不開對其內部結構信息的揭示,尤其需要獲得剪接體活性位點中心的結構以及ATPase /解旋酶的作用。自2015年以來,很多研究已經先後揭示了剪接體幾乎所有主要功能狀態下的超高解析度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 ...衣藻中去甲基化酶CMD1催化以維生素C為底物的5mC去甲基化修飾機制
    CpG二核苷酸中的胞嘧啶上第5位碳原子在甲基化轉移酶(DNMTs)的催化下,發生甲基化的形成5mC。目前發現5mC廣泛分布於原核與真核生物中。在哺乳動物中催化5mC去甲基化主動修飾(AM,active modification)功能的是一種名為TET的雙加氧酶。
  • 新研究揭示嗜熱鏈球菌Cas9核酸酶催化機制並進化拓展其可編輯位點
    近日,上海科技大學季泉江課題組與復旦大學甘建華課題組合作在Nature Catalysis發表了題為「Catalytic-state structure and engineering of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Cas9」的研究論文,解析了Cas9核酸酶罕見的催化狀態結構,揭示了嗜熱鏈球菌Cas9核酸酶(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Cas9
  • 南開團隊揭示MERS-CoV、SARS-CoV主蛋白酶催化機制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近日,經過持續科研攻關,南開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尚魯慶副教授課題組揭示了冠狀病毒主蛋白酶的催化機制,討論了冠狀病毒MERS-CoV與SARS-CoV主蛋白酶在催化過程中的區別,進而優化了主蛋白酶抑制劑的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