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新型三功能金屬有機單層的設計及催化

2021-01-18 X-MOL資訊


金屬有機超薄層材料(MOL)是一類衍生自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這一新型材料既保留MOF優點,又兼具特殊的單層構型、良好的分散性及易修飾等特性,在多方面的應用中表現出巨大潛力,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芝加哥大學林文斌教授團隊率先開展了金屬有機超薄層材料的研究,並將其應用於癌症治療、催化及生物傳感等前沿領域。近年來,林教授團隊先後發展了基於二維金屬有機超薄層材料的單活性位點(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4962; Angew. Chem. Int. Ed., 2017, 56, 12102)和雙活性中心(J. Am. Chem. Soc., 2019, 141, 15767; J. Am. Chem. Soc., 2020, 142, 1746)非均相催化劑。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他們首先設計了具有Ru-光敏中心和Co-氫轉移催化中心的雙功能金屬有機單層催化劑,並用於光誘導氮雜環的無受體脫氫反應。為了進一步拓展金屬有機單層催化,他們製備了首例三催化中心的金屬有機單層催化劑,其負載了Ru-光敏中心、Co-氫轉移催化中心以及強Lewis酸性Hf-OTf中心,用以實現催化氮雜環的串聯脫氫轉化。

雙功能Hf12-Ru-Co MOL由含有Ru-光敏劑的連接配體和含有Co-氫轉移催化劑的Hf12-次級構築單元組成。在藍光作用下,Hf12-Ru-Co能夠高效催化二氫吲哚和四氫喹啉的無受體脫氫反應,這一反應的唯一副產物為氫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計併合成了三功能Hf12-Ru-Co-OTf MOL催化劑,該催化劑中同時存在Ru-光敏中心、Co-氫轉移催化中心及Hf-OTf Lewis酸催化中心。Hf12-Ru-Co-OTf能夠高效催化二氫吲哚和烯烴或醛的串聯脫氫烷基化反應,以合成3-烷基吲哚和雙吲哚甲烷衍生物。

圖3. Hf12-Ru-Co-OTf的合成、表徵及催化結構表徵、對照實驗及機理研究結果表明:(1)三類協同催化中心能夠分離地、有序地及均勻地分部在金屬有機單層支撐材料上;(2)協同催化中心的分離能夠有效抑制相互淬滅;以及(3)分離但非常接近的協同催化中心能夠促進電子、自由基等物質在各中心間轉移,從而顯著提升協同、串聯催化的效率。該工作近期發表在Angewandte Chemie 上,芝加哥大學化學系的全楊健藍光旭史文頡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Metal–Organic Layers Hierarchically Integrate Three Synergistic Active Sites for Tandem CatalysisYangjian Quan, Guangxu Lan, Wenjie Shi, Ziwan Xu, Yingjie Fan, Eric You, Xiaomin Jiang, Cheng Wang, Wenbin Lin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11519

林文斌,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和輻射與細胞腫瘤系的James Franck講座教授。林文斌教授在化學與生物化學及納米醫學方面有重要貢獻,在包括Nat. Biomed. Eng., Nat. Chem., Nat. Catal.,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世界頂級雜誌上發表文章近378篇,文章被廣泛引用(h-index >112)。1999-2009 年度文章引用世界前十位化學家。湯森路透集團2000-2010年全球頂尖一百化學家名人堂榜單第54名。林文斌團隊研發的三個抗癌藥物已在進行臨床試驗並取得良好的臨床結果。


http://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445http://linlab.uchicago.edu/index.html


本文版權屬於X-MOL(x-mol.com),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歡迎讀者朋友們分享到朋友圈or微博!


長按下圖識別圖中二維碼,輕鬆關注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化學 • 材料 領域所有收錄期刊

相關焦點

  • 有機催化聚合專題前言
    有機催化聚合專題前  言高分子科學自誕生至今已歷經整整一百年的歷史。目前,很多天然高分子和合成高分子材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高分子合成化學作為其中的基礎和核心,對高分子學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長期以來,有機金屬配合物在高分子合成化學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 綜述:新型納米晶催化材料在綠色化學中的應用
    納米催化作為一門古老又年輕的學科,是當前重要的科學研究方向。納米晶具有尺寸形貌單一、晶面組分可調、元素分布均勻等優勢,以及具有一些特殊的物化性質。利用納米晶的這些特性,以明確構效關係和設計高性能催化劑為目的,系統研究其催化性能,是當前多相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
  • 廣東工業:金屬有機框架衍生C/TiO2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
    近日,廣東工業大學環境健康與汙染控制研究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碩士生何鑫和敖志敏教授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王少彬教授合作下在金屬有機框架衍生的C/TiO2光催化降解有機汙染物方面取得新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
  • 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電催化CO2還原反應的研究進展
    隨後系統地綜述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的設計與合成以提升CO2還原性能的研究進展,主要涉及分子催化劑/碳材料複合物、有機配體功能化的金屬催化劑、金屬有機框架(MOFs)、以及基於共價有機框架(COFs)、金屬硫化物和g-C3N4的有機-無機雜化納米材料等。最後總結了有機-無機雜化催化劑在ECR中的前景與挑戰。
  • 催化燃燒設備-有機廢氣催化燃燒
    在催化劑的作用下,有機廢氣中的碳氫化合物可以在低溫條件下迅速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從而達到處理的目的。催化燃燒法處理工業有機廢氣是20世紀40年代末出現的一項技術。1949年,美國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套催化燃燒裝置,這項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油漆、橡膠加工、塑料加工、樹脂加工、皮革加工、食品工業和鑄造工業等部門,還應用於汽車尾氣淨化等方面。1973年,我國開始採用催化燃燒法處理漆包線烘乾爐產生的有機廢氣。後來催化燃燒法被廣泛應用於絕緣材料、印刷等行業。催化燃燒過程在催化燃燒裝置中進行。
  • 秸稈類生物質廢棄物衍生新型催化材料
    中青在線訊(周慧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磊)近日,合肥工業大學一項科研成果以秸稈類生物質廢棄物為原料,成功製備出多維數、多尺度、多形態的三維功能催化材料,可高效去除水體中有機及重金屬有毒汙染物,解決了秸稈類生物質廢棄物難以利用的難題。
  • 福州大學吳稜 JMCA:光催化有機合成
    進一步通過光沉積在納米片表面構築金屬Pt團簇作為表面功能位。製備的Pt修飾的Sb2WO6多級微球發揮各自功能,實現硝基苯選擇性轉化為苯胺(轉化率99%,選擇性99%)。結果表明,SWO-NS相比於體相Sb2WO6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積,這會暴露更多表面不飽和位點,為吸附並活化有機分子提供保證。同時納米片的超薄2D結構極大促進光生電子空穴對的快速分離。
  • 結構明確金屬催化劑的演變:從納米催化到單原子位點催化
    基於近幾年金屬催化由納米尺度向單原子位點、團簇尺度演變,催化領域產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響力和啟發性的研究成果。清華大學李亞棟、牛志強研究團隊近期發表於Chem. Rev.期刊的綜述文章系統地闡述了納米催化和單原子位點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示了研究者從上個世紀以來在納米催化領域所取得的諸多成就和近幾年在單原子位點催化領域的新進展。綜述討論了納米/單原子位點催化劑的合成策略、構效關係以及新型納米/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在基礎化學工業、精細有機化工、能源轉化催化以及環境催化中的應用。
  • 我國科學家金屬有機框架材料光催化CO2還原全反應
    光催化CO2全還原反應,即模擬自然光合作用吸收太陽能將CO2和H2O轉化為高附加值產物(如碳氫化合物、CO等),具有研究意義與應用前景。晶態多孔的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具有可調變的組分及結構,理論上能夠實現原子級的結構設計與調控,近年來成為新興的光催化材料/平臺。
  • 【催化】解析層狀雙金屬氫氧化物(LDHs):催化劑、載體和前驅體
    Mater.的一篇工作(上圖)的研究表明,在氮氣氣氛中利用等離子技術來原位剝離層狀雙金屬氫 氧化物,不僅可以製造大量的缺陷,增加活性位點, 還可以實現氮摻雜。而氮摻雜也可改變活性位點周圍的電子結構,加快電子傳輸和氧析出中間體的吸附與脫附,從而提高催化性能。2.
  • 金屬硫化物光催化──可見光誘導的選擇性有機轉化反應
    相對於金屬氧化物來講,金屬硫化物的禁帶寬度較窄,這使得它們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可見光。關於金屬硫化物在光催化領域的研究,歷史悠久,從多相光催化興起之後便出現了。近些年來,由於材料新合成方法的出現、新機理的研究、以及新策略將金屬硫化物與金屬氧化物、金屬納米粒子或者其他新興材料結合的改進,關於金屬硫化物光催化的研究重新煥發了生機。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3D列印MOFs負載多孔陶瓷實現有機汙染物高效催化降解
    催化降解是處理有機汙染廢水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來,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Metal-organic frameworks),因表面積高、孔結構可調控以及活性位點多等特點,已成為一種去除有機汙染物的新型催化材料。但是,目前已報導的許多新型MOFs複合材料,因可加工性、水穩定性以及可回收性等問題,其大規模製備及可持續和工業化應用環境均不理想。
  • 上海有機所在鎳催化吡啶選擇性C-H官能團化反應方面取得進展
    此外,吡啶是一種重要的合成中間體以及配體設計的重要結構單元。因此,對吡啶類化合物構建和修飾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吡啶的不對稱C-H鍵官能團化是合成手性吡啶類化合物最直接的方法,具備高度的原子經濟性和步驟經濟性。但目前該方面的研究鮮有報導,主要難點在於缺乏能同時控制活性和選擇性的配體。
  • 上海有機所在活細胞內的光催化生物相容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
    但目前將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應用於細胞存在以下困難:一、常用的過渡金屬光催化劑具有潛在的細胞代謝毒性,會使其應用受到限制;二、細胞內廣泛存在的氧氣及各種抗氧化劑會影響自由基活性物種壽命及光催化氧化還原反應效率。
  • 【有機】二級胺催化的芳基及乙烯基硼酸的甲醯化反應
    一百多年以來,有機合成化學家們一直致力於發展綠色高效的方法合成芳香醛和烯醛。經典的方法包括瑞穆爾-悌曼、維爾斯邁爾-哈克、加特曼-科赫和達夫等反應,但由於反應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有毒廢物、步驟繁瑣等因素為大規模的工業化應用帶來沉重的環境負擔。近年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開展更加高效、原子經濟的催化甲醯化反應,反應通常需要使用貴金屬鈀、銠等作為催化劑,高溫、高壓條件以及劇毒的一氧化碳作為甲醯化來源。
  • 鄧鶴翔/鄧風/李申慧JACS:三價膦分子鉗定製MOF催化
    這主要是因為傳統配體的設計中,配體通常是與金屬中心離子直接配位的,很難將配體拉到離金屬中心離子較遠的地方,而距離的精確調控則更為困難。一個新的研究思路是在金屬有機框架(MOF)中來構築配合物。由於MOF晶體中,結構分子的幾何構型和距離相對固定,非常適合於新型配合物的設計與合成。
  • 合肥研究院發展新型鐵單原子催化劑實現高效電催化固氮合成氨
    此外,對於所有報導的單原子催化劑,碳載體幾乎是由金屬-有機骨架(MOFs)或有機分子的碳轉化而製備,進而通過氮、氧配位鍵將單原子可控地錨定在碳載體上,形成新型催化活性配位構型。然而,這些單原子催化劑幾乎都是通過金屬-氮(或碳)配位鍵將單原子錨定在碳載體上,因此探索其他形式的配位構型來製備單原子催化劑將有利於豐富單原子催化劑家族的種類和拓展其新的催化功能和應用領域。  近年來,常溫、常壓電催化氮氣還原反應合成氨已經引起研究者廣泛關注,可能成為替代能源密集型哈珀-波施工業法的理想合成氨工藝。
  • 椿範立/楊國輝/彭小波:開拓催化新方向!3D列印自催化金屬反應器
    因此,金屬3D列印技術,為石油化工、C1化學、或其他催化反應的催化劑和反應器設計,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模式。本文亮點(1) 本研究首次報導,使用金屬3D列印的方式,製備種類和形貌可調的自催化反應器。(5) 自催化反應器的形貌研究證明,3D列印的高度自由設計能夠調變反應體系的催化功能。
  • 催化燃燒一體機之催化燃燒技術
    催化燃燒技術應用於汽車尾氣淨化領域汽車尾氣催化淨化器的應用原理是在汽車排氣管尾部安裝催化轉化器。CO、HC、NOx在燃燒催化劑的作用下通過氧化還原反應轉化為無毒的CO2、H2O和N2。所使用的催化劑一般稱為三效催化劑,它具有還原NOx的同時氧化CO和碳氫化合物的功能。在存在大量過量氧的情況下,開發原位NOx還原催化劑是下一代節能型發動機面臨的最大挑戰。
  • 新型鉬催化烯丙基取代方法的開發與應用
    π-烯丙基金屬絡合物的概念是由Tsuji於1965年提出,從那時起,這種技術就使有機化學家能夠創造一系列新的方法來合成簡單到複雜的分子,其中包括開發和利用雜原子親核試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