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範立/楊國輝/彭小波:開拓催化新方向!3D列印自催化金屬反應器

2020-08-15 研之成理

▲ 第一作者:魏勤洪,李航傑,劉蟈蟈;通訊作者:椿範立,楊國輝,彭小波
通訊單位:日本國立富山大學,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日本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機構,浙江師範大學

論文DOI: 10.1038/s41467-020-17941-8

全文速覽

近日,日本國立富山大學椿範立教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楊國輝研究員和日本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機構彭小波博士等人的合作團隊,通過金屬3D列印技術,成功實現了催化劑和反應器耦合的自催化反應器設計和構建。該項設計打破常規,不需要在管內裝填催化劑。其研製的鐵基、鈷基和鎳基3D自催化反應器,不僅具有承受高溫高壓的能力,同時也承擔催化劑的角色,在費託合成、二氧化碳加氫、二氧化碳重整甲烷等典型C1反應中,表現出了極為廣闊的催化應用前景。此外,3D自催化反應器的形貌控制理論,也為未來的自催化反應合成,開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此工作以「Metal 3D Printing Technology for Functional Integration of Catalytic System」為題,近期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並且已經申請了國際專利。

研究背景

催化劑和反應器是催化反應中最重要的兩個要素。然而,長期以來催化劑和反應器的設計,總是在各自的領域,相對獨立的發展。催化劑和反應器的集成耦合和協同作用,目前也鮮有報導。3D列印作為一種增材的造物模式,在生物技術、製藥、機械製造等方面,已經展現出強力的發展趨勢,但在化學化工領域的發展卻十分緩慢。金屬3D列印作為3D列印技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對於催化劑和反應器的集成耦合有著固有的優勢:

(1) 金屬本身具有催化能力,而且高溫高壓耐受性強;

(2) 能量傳遞效率,遠高於傳統的催化反應系統;

(3) 消除傳統固體催化劑的粘結劑成型需求,提高催化劑的穩定性;

(4) 計算機控制列印,消除催化劑和反應器製作的工人誤差;

(5) 列印產品的形貌設計,高度靈活自由。因此,金屬3D列印技術,為石油化工、C1化學、或其他催化反應的催化劑和反應器設計,提供了全新的思維模式。

本文亮點

(1) 本研究首次報導,使用金屬3D列印的方式,製備種類和形貌可調的自催化反應器。

(2) 鐵基自催化反應器,在費託合成和二氧化碳加氫中,表現出良好的耐壓性和反應性,而且表徵實驗證明,反應器內壁的催化活性層是反應進行的關鍵。

(3) 鈷基自催化反應器,在費託合成中,展現出良好的液體燃料選擇性。

(4) 鎳基自催化反應器,在二氧化碳重整甲烷反應中,顯示出優異的耐高溫能力和催化性能。

(5) 自催化反應器的形貌研究證明,3D列印的高度自由設計能夠調變反應體系的催化功能。

圖文解析

Figure 1. 3D printing for self-catalytic reactor (SCR) and other typical applications. The inset: (left) SCR for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middle) SCR for CO2 hydrogenation; (right) SCR for CO2 reforming of CH4.


3D列印是一種增材製造技術,目前在生物技術、修復學、製藥、機械製造等方面,已有大量的研究(圖1)。金屬3D列印技術,被應用於本項研究。該技術以金屬粉末為原料,通過逐層列印的方式,實現自催化反應器的快速成型。列印的鐵基Fe-SCR、鈷基Co-SCR和鎳基Ni-SCR自催化反應器,可分別應用於費託合成、二氧化碳加氫、二氧化碳重整甲烷等催化反應。

Figure 2.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SCRs. a, The physical SCRs after polishing the outer surface. b, Fe-SCR for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c, Fe-SCR for CO2 hydrogenation. d, Co-SCR for Fischer-Tropsch synthesis. e, Ni-SCR for CO2 reforming of CH4.


圖2顯示了自催化反應器的實物圖片(圖2a)。在性能測試中,我們首先考察了Fe-SCR在不同壓力下(0.5~5 MPa)的催化能力(圖2b)。結果表明,隨著反應壓力的增加,CO轉化率和C5+選擇性不斷增加,同時CO2和CH4選擇性受到抑制。需指出的是,即便是反應壓力為5 MPa時,Fe-SCR仍穩定運行,展示出了高的壓力耐受性。Fe-SCR也被用於二氧化碳加氫反應(圖2c)。實驗表明,在563 K的反應溫度下,我們獲得了37% 液體燃料選擇性。Co-SCR的費託合成實驗被顯示於圖2d。研究發現,在Co-SCR上,液體燃料的選擇性可達到65%,且CO2選擇性低於5%。為了證明自催化反應器的高溫耐受性,我們設計了Ni-SCR(圖2e),且將Ni-SCR用於高溫的二氧化碳重整甲烷反應。研究顯示,在1073 K反應下,CO2和CH4轉化率可分別達到65%和71%。各項催化測試表明,自催化劑反應器不但耐高溫高壓,而且反應性能也十分優異。

Figure 3. Geometrical structures of Co-SCRs. a, Co-SCR-1; b,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Co-SCR-1; c, cross-section of Co-SCR-1; d, cross-section of Co-SCR-2; e, cross-section of Co-SCR-3; f, cross-section of Co-SCR-4; g, cross-section of Co-SCR; h, cross-section of Co-SCR-5; i, cross-section of Co-SCR-6.


3D列印具有高度的靈活性和自由性,這為催化體系設計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在該項工作中,除了前面設計的Co-SCR外,我們還設計了其他6種內部結構不同的Co-SCR自催化反應器(圖3)。我們進一步將它們應用於費託合成,希望通過內部空間分布,孔道體積,內表面積等因素,來優化液體燃料產物的選擇性。

Figure 4. Impact of geometrical structures on FT product distribution. a, CO conversion, Cole/Cn ratio and Ciso/Cn ratio of the Co-SCRs; b, hydrocarbon distribution of the Co-SCRs; c, fuel selectivity of gasoline (C5-11), jet fuel (C8-16) and diesel fuel (C10-20) for the Co-SCR-1, Co-SCR-3 and Co-SCR-6; d, chain growth probability (a) of the Co-SCRs.


圖4 顯示了不同幾何構型的自催化反應器的費託性能。結果表明,儘管CO轉化率,Cole/Cn 或 Ciso/Cn 比例很相似(圖4a),但產物選擇性的差別卻很大。C5+ 的選擇性從48%(Co-SCR-1)增加到73%(Co-SCR-6)(圖4b)。另外,在Co-SCR-1, Co-SCR-3 和Co-SCR-6上,我們對C5+ 中汽油餾分 (C5-11),航空煤油餾 (C8-16) 和柴油餾分 (C10-20) 進行了比較(圖4c)。對比發現,Co-SCR-6具有更高的航空煤油和柴油選擇性。鏈增長因子的計算結果也表明,Co-SCR-6具有更高的鏈增長能力(圖4d)。圖4的催化結果也證明了,自催化反應器的內部幾何結構調變,優化了產物的選擇性,增強催化系統的定向功能。

總結與展望

在該工作中,我們使用金屬3D列印技術,構建了自催化管式反應器Fe-SCR、Co-SCR和Ni-SCR,並首次應用到費託合成,二氧化碳加氫及二氧化碳重整甲烷反應。測試結果表明,金屬自催化反應器展現出了優異的催化性能和極強的耐壓和耐溫性質。另外,自催化反應器的形貌研究證明,3D列印的靈活自由設計,能夠優化產物選擇性和增強體系催化功能。本項研究,提供了一種簡單的、快速的、易行的催化系統設計,實現了催化劑和反應器的功能集成和協同。我們希望能改變傳統催化體系的設計思路和革新現有的催化生產模式,也希望這些多功能3D列印理念,能在化學、能源、材料合成、機械製造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作者介紹

椿範立(Noritatsu Tsubaki),日本國立富山大學工學部催化能源化工講座教授,1987年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95年於東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95-2000年擔任東京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2001年起擔任富山大學講座教授,2006年日本學術振興會賞,2017年當選日本學術會議連攜會員,2017年日本能源學會學會賞(終身成就獎)。2019年日本觸媒學會學會賞(終身成就獎)。建立了碳一化學相關試驗工廠6座。在Nat. Catal., Nat. Comm., Sci. Adv., JACS, Angew. Chem., Chem. Sci., ACS Catal.等期刊發表論文超過400篇,專利百餘項。

楊國輝,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外國人特別研究員,日本國立富山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等教職。主要研究方向為碳一化學、合成氣/二氧化碳定向催化轉化、分子篩/膜設計合成及應用等。曾主持並完成多個中日政府和企業資助的基礎研究工作及大型科技攻關項目等。學術成果發表在Nat. Catal., Nat. Comm., JACS, Chem. Sci., Chem. Comm., ACS Catal. 等國際知名期刊上,共120餘篇,同時擔任多個旗艦學術雜誌審稿人。

彭小波,博士,於2015在廈門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15 - 2017年於日本國立富山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7 - 2020年於日本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機構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從合成氣、甲烷、二氧化碳出發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學品(航空煤油、柴油、汽油、甲醇、乙醇、二甲醚、低碳烯烴、芳香烴、費託石蠟等);催化3D列印技術設計、研發及應用;新型多孔催化材料設計、表徵及應用;催化反應機理及催化活性中心微尺度效應研究。近五年,以第一/通訊作者,在Nat. Catal., Nat. Comm., Angew. Chem. Int. Ed., Chem. Sci.等國際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並取得多項中國專利和日本專利。

相關焦點

  • 金屬3D列印再造傳奇!將催化反應做到極致,連催化劑都不要了?
    部分論文作者(從左到右): 副教授魏勤洪博士、椿範立教授、楊國輝研究員和彭小波博士這一技術的突破,得益於多年的C1化學研究基礎和新型納米材料的研究,來自浙江海洋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浙江省一流學科團隊油氣加工工程研究方向 青年副教授魏勤洪博士與日本國立富山大學椿範立教授,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楊國輝研究員和日本國立物質材料研究機構彭小波博士
  • 金屬3D列印技術:打破常規,根本上改變傳統催化反應方式​
    然而,金屬3D列印本身所具備的化學性質和催化功能卻很少被提及。近日,來自日本富山大學、浙江海洋大學、浙江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煤化學研究所等單位的研究人員發現,金屬3D列印產品本身可以同時作為化學反應器和催化劑(記為自催化反應器或SCR),直接將C1分子(包括CO、CO2和CH4)轉化為高附加值的化學品。
  • MacMillan教你如何選擇光催化反應器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光催化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MacMillan課題組首先設計了一臺光催化反應器,用於光催化反應中光能的捕獲和催化劑的激發。將光催化與其他例如過渡金屬催化有機小分子催化相結合,極大的促進了片段偶聯(fragment-coupling)反應在藥物化學和化工生產的發展。可見光、長波紫外光(UVA)以及商品化的低成本高能LEDs光源的使用促進了光催化在學術研究和工業化生產的快速廣泛的應用。
  • 汽車三元催化反應器結構和原理
    結構: 三元催化反應器類似消聲器。它的外面用雙層不鏽薄鋼板製成筒形。在雙層薄板夾層中裝有絕熱材料----石棉纖維氈。內部在網狀隔板中間裝有淨化劑。   淨化劑: 淨化劑由載體和催化劑組成。載體一般由三氧化二鋁製成,其形狀有球形、多稜體形和網狀隔板等。
  • 金屬-氮-碳單原子催化合成過氧化氫過程中金屬中心的本徵活性
    金屬-氮-碳單原子催化合成過氧化氫過程中金屬中心的本徵活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9 16:06:29 雪梨大學Yuan Chen團隊揭示了金屬-氮-碳單原子催化合成過氧化氫過程中金屬中心的本徵活性。
  • 過渡金屬磷化物用於高性能氣相光熱催化轉化CO2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近年來,研究發現光碟機動氣相催化反應可以有效地將CO2溫室氣體轉變為燃料或化工原材料,由於該反應在緩解環境問題的同時也具備潛在的經濟效益,進而逐漸受到廣泛關注。目前的研究中,實現光碟機動氣相催化CO2加氫反應的催化劑材料主要為納米尺度的金屬或金屬氧化物。
  • 中科院蘭州化物所3D列印MOFs負載多孔陶瓷實現有機汙染物高效催化降解
    催化降解是處理有機汙染廢水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來,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s,Metal-organic frameworks),因表面積高、孔結構可調控以及活性位點多等特點,已成為一種去除有機汙染物的新型催化材料。但是,目前已報導的許多新型MOFs複合材料,因可加工性、水穩定性以及可回收性等問題,其大規模製備及可持續和工業化應用環境均不理想。
  • 【催化】新型三功能金屬有機單層的設計及催化
    金屬有機超薄層材料(MOL)是一類衍生自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OF)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
  • 兩全其美:金屬、塑料混合3D列印的新突破
    增材製造的原材料主要是塑料和金屬。但是,這些材料不能組合使用。通常,由於金屬3D印表機需要高溫,因此無法將塑料3D印表機與金屬3D印表機結合使用,例如在3D列印的塑料結構上列印金屬。但是,在特定區域或整個3D列印塑料零件上,目前市場對有光澤的外觀或導電層有強烈的需求。因此,應研究將3D列印塑料的選定區域金屬化的可行性。
  • 二氧化碳光催化研究裡的那些學科交叉
    伴隨著這些機遇,氣固多相光催化CO2加氫要實現工業化應用還面臨著許多挑戰,例如在長時間反應下催化材料的活性和穩定性,催化機理的複雜性,反應器的設計對催化效率的影響,和整體生命周期評估下的經濟環保效益。二、文章概覽要點1:催化劑裡的變色龍-金屬氧化物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材料由於較高的化學穩定性和可塑性在光催化反應中應用廣泛。在氣固多相反應裡,決定光催化劑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有三個:(1)催化劑對不同波段光的吸收能力;(2)光生電子的存活時間;(3)催化位點在捕捉反應分子和活化反應分子的能力。
  • 澳門大學潘暉教授課題組:多金屬氮化物促進電催化析氧
    背景介紹目前報導了基於非貴金屬的過渡金屬化合物作為OER催化劑,例如硫化物,(羥基)氫氧化物,氧化物,和磷化物。因為他們具有可調的電子結構和豐富的活性位點。近年來,研究者發現3d過渡金屬氮化物適合作為OER催化劑由於其高電導率和豐富的活性位點,它優於氧化物,氫氧化物和硫化物。
  • 科學家證實零維納米空間限域催化有效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傅強和包信和院士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通過將納米氧化物限域在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中實現高效催化過程,證明了限域微環境在調控催化性能上具有重要作用
  • 研究進展|難降解廢水電催化處理技術
    電催化技術自20世紀30年代問世,由於電力的阻礙,到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發展,如今電催化技術在難降解廢水處理方面,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關注。1 電催化機理及技術研究進展1.1 電催化機理電催化包括電催化氧化和電催化還原。
  • 銅基催化乙炔法合成氯乙烯的萬噸級工業試驗通過鑑定
    11月17日,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金屬高效利用與替代的納米催化材料」自2018年8月國際公約《關於汞的水俁公約》對我國正式生效,中國電石乙炔法聚氯乙烯行業面臨巨大的挑戰,開發和使用無汞催化劑是保障中國電石乙炔法聚氯乙烯未來發展的核心環節,是從根本上解決乙炔法聚氯乙烯生產汞汙染難題,實現聚氯乙烯行業綠色製造的重要途徑。該項目創新性地採用碳材料負載新型銅基催化劑,在大型的固定床反應器中完成了世界首例銅基催化乙炔法合成氯乙烯的萬噸級工業試驗。
  • 五元高熵合金納米粒子的自催化形成過程
    納米結構的高熵合金在多相催化中具有廣泛的研究價值,在還原氧或二氧化碳、氧化甲醇、甲酸或CO和氨分解等具有挑戰性的反應中,都已經報導了顯著的成果。不同的表面位點不僅促成了優異的性能,而且還使局部金屬環境、金屬配體效應以及與單個金屬相比增強了化學穩定性。
  • 納米級二氧化鈦光催化氧化技術的研究
    ,其中納米TiO2光催化應用技術工藝簡單、成本低廉,利用自然光即可催化分解細菌和汙染物,具有高催化活性、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和熱穩定性、無二次汙染、無刺激性、安全無毒等特點,且能長期有益於生態自然環境,是具有開發前景的綠色環保催化技術之一。
  • 藥明康德啟用 ThalesNano 生產的 H-Cube(R) 流動加氫催化反應器...
    上海2008年12月23日電 /美通社亞洲/ -- 在中美兩國均有運營實體,全球領先的醫藥、生物製藥以及醫療器械研發服務企業藥明康德 (NYSE: WX),今日宣布啟用 ThalesNano 生產的 H-Cube(R) 流動加氫催化反應系統用於實驗室流動加氫催化反應,由此藥明康德與全球前20強醫藥公司一起加入了使用該 H-Cube
  • 結構明確金屬催化劑的演變:從納米催化到單原子位點催化
    基於近幾年金屬催化由納米尺度向單原子位點、團簇尺度演變,催化領域產生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響力和啟發性的研究成果。清華大學李亞棟、牛志強研究團隊近期發表於Chem. Rev.期刊的綜述文章系統地闡述了納米催化和單原子位點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展示了研究者從上個世紀以來在納米催化領域所取得的諸多成就和近幾年在單原子位點催化領域的新進展。綜述討論了納米/單原子位點催化劑的合成策略、構效關係以及新型納米/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在基礎化學工業、精細有機化工、能源轉化催化以及環境催化中的應用。
  • 【材料】日光浴抗衰老防氧化——金屬氧化物光催化纖維的自保護抗氧化效應觀察
    例如,廉價的卑金屬(base metal)及其低價態氧化物主導的多種水相光催化反應在可持續能源、環境等領域佔據著重要地位,人們為了降低光子與氧對光催化材料本體造成的氧化副作用,常引入惰性層進行抗氧化保護。但是這一手段同時抑制了材料的光催化活性,因此,卑金屬基光催化材料的自保護抗氧化是研究者追求的目標。
  • 一種簡單製備磁性過渡金屬-多孔碳納米纖維催化材料的方法
    打開APP 一種簡單製備磁性過渡金屬-多孔碳納米纖維催化材料的方法 知社學術圈 發表於 2021-01-14 17: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