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證實零維納米空間限域催化有效

2020-12-06 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傅強和包信和院士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通過將納米氧化物限域在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中實現高效催化過程,證明了限域微環境在調控催化性能上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催化活性中心所處的微環境能夠對催化體系的物理和化學狀態產生強烈的限制作用,從而可以有效調控催化性能,這一「限域催化」效應是多相催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長期以來,包信和團隊探索了在一維碳管納米反應器和兩維層間納米反應器中的限域催化過程,發現這些限域微環境對催化反應具有有效調控作用。

近日,劍橋大學的材料科學家利用無機化學中的普爾貝圖,發展出一個普適的在納米孔內合成客體材料的有效方法,實現了在MOF孔內填充氧化釕納米結構。利用這一材料,大連化物所研究人員發現在零維納米孔反應器中的限域效應可以弱化CO和O在氧化物表面上的吸附,使得該氧化物結構表現出獨特的低溫催化CO氧化性能,說明零維納米空間中微環境限域可以弱化表面吸附並增強催化性能。這一結果與一維和兩維納米空間中發現的限域催化效應一致。(來源:中國科學報 劉萬生 高麗君)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08972-x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氧化物限域催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傅強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通過將納米氧化物限域在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中實現高效催化過程
  • 曹睿/王博:MOF限域空間催化-晶體工程助力鎖定催化位點
    ▲第一作者:周國軍;通訊作者:曹睿,王博 通訊單位:陝西師範大學,北京理工大學 論文DOI:10.1021/jacs.0c07257 近日,陝西師範大學曹睿課題組和北京理工大學王博課題組利用具有限域通道和通道內吡啶基團的基於鈷卟啉的
  • 石墨烯限域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石瑛 記者劉萬生  12月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石墨烯限域催化及表面催化原位表徵研究取得新進展
  • 耶魯大學:納米空間限域對非均相芬頓反應的動力學強化效應與機理
    該研究以非均相芬頓反應為例,通過特製納米催化反應器及對其內部羥基自由基(•OH)暴露的定量化表徵,揭示了因納米空間的限域效應而導致的•OH氧化動力學強化現象與機理,該成果對於耦合高級氧化水處理技術的新型膜催化反應器的研究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 我科學家揭示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
    這兩種納米反應器除了PdCu納米粒子的空間分布不同外,其餘結構特徵均相似。以這兩種納米反應器為催化劑,利用雙室反應器進行液相加氫反應,通過對比分析系統研究了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這一科研成果近期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科院青島能源所的博士後董超和博士生於群,通訊作者是劉健和王光輝。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在日前出版的《美國化學會志》(J.>Ru等電子結構及其催化性能調變作用的規律和本質,所提出的限域能的概念可用於預測限域對催化反應性能的調變作用。
  • 大連化物所提出二維硫化鉬限域銠原子的距離協同催化效應
    因此,開發能夠有效激發並優化MoS2面內S活性的手段對於增加MoS2的催化活性位數目、提高其催化HER活性具有重要意義,但卻極具挑戰性。  鄧德會團隊長期聚焦二維催化材料的表界面調控研究,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並實現MoS2晶格限域的金屬雜原子來激發其面內S原子的催化活性(Energy Environ.
  • 研究揭示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
    中空納米反應器由於其具有獨特的空間限域效應,在催化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但是,在催化過程中,影響催化性能的因素較多,尤其是在液相加氫反應中,催化劑結構以及反應條件等都會對催化性能產生顯著影響。因此,如何明確地闡明和評估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仍具挑戰。
  • 大連化物所發表二維材料限域催化進展報告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鄧德會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團隊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二維材料限域催化用於能源轉化」(Confinement Catalysis with 2D Materials for Energy Conversion)的進展報告。
  • 納米限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研究員帶領的「界面和納米催化」研究組(502組)在自行研製的一套與固體核磁共振儀耦合的動態催化反應系統中,採用雷射誘導超極化129Xe技術,首次在模擬催化反應條件下直接觀察到了甲醇分子在孔徑為0.8nm的CHA分子篩孔道擴散和脫水過程,並精確獲得了分子擴散和反應的動力學參數。
  • 多相催化界面限域效應研究獲進展
    氧化物在多相催化反應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主要被用作催化劑載體來分散納米金屬粒子,同時氧化物能夠通過金屬-載體的強相互作用(SMSI)強烈地影響金屬的催化性能。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組將基於模型體系的表面催化研究和真實催化材料中的界面催化研究相結合,創新性地在金屬表面構建納米結構氧化物形成Oxide-on-metal反轉催化體系,實現擔載的納米氧化物直接催化表面反應。
  • 納米石墨烯限域單原子鐵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大連化物所碳納米管限域催化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帆、潘秀蓮和包信和等在碳納米管的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該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證實了這種納米級空間和電子結構可形成獨特的限域環境,導致組裝在其內部的金屬納米粒子和氣體分子的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可能改變分子吸附活化模式甚至反應路徑,提出了「碳納米管的催化協同限域效應」的
  • 「甲烷室溫催化」研究進展科普解讀—新聞—科學網
    ,在室溫條件下(25℃)直接將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催化並且轉化為其他化合物,實現了化學領域「聖杯」式難題的重大突破,邁出了甲烷室溫催化的第一步。甲烷室溫轉化與納米限域催化 研製甲烷室溫轉化的催化劑對科學家來講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被認為是化學領域「聖杯」式的難題。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的包信和院士,帶領團隊一直致力於甲烷轉化高效催化劑的研究,最近他們終於製備出一種催化劑,能夠直接在室溫條件下完成甲烷的直接轉化。
  • 中科院大化所兩維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傅強研究員、包信和院士團隊在兩維限域催化理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
  • 兩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兩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及原位表徵研究工作上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會
  • 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相關成果12月10日發表在《自然》上。毛細凝聚是指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
  • 大連化物所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研究取得新進展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二維原子晶體限域生長及原位表徵研究工作中取得新進展
  • 科學家首次提出「量子限域超流體」概念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江雷將生物孔道中離子和分子以單鏈的量子方式快速傳輸定義為「量子限域超流體」,並指出限域孔道內離子和分子的有序超流為「量子隧穿流體效應」,該「隧穿距離」與量子限域超流體的周期相一致。結合該課題組近期研究成果(Adv. Mater., 2016, 28, 3345-3350;Angew. Chem.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