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揭示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
中空納米反應器由於其具有獨特的空間限域效應,在催化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但是,在催化過程中,影響催化性能的因素較多,尤其是在液相加氫反應中,催化劑結構以及反應條件等都會對催化性能產生顯著影響。因此,如何明確地闡明和評估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仍具挑戰。
-
耶魯大學:納米空間限域對非均相芬頓反應的動力學強化效應與機理
該研究以非均相芬頓反應為例,通過特製納米催化反應器及對其內部羥基自由基(•OH)暴露的定量化表徵,揭示了因納米空間的限域效應而導致的•OH氧化動力學強化現象與機理,該成果對於耦合高級氧化水處理技術的新型膜催化反應器的研究設計具有指導意義。
-
科研人員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
科學家證實零維納米空間限域催化有效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傅強和包信和院士團隊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通過將納米氧化物限域在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中實現高效催化過程,證明了限域微環境在調控催化性能上具有重要作用
-
基於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構造二維RhW納米片實現高效CO2...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課題組通過構築二維RhW納米片並利用其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實現高效CO2催化加氫。CO2加氫反應的關鍵步驟在於CO2活化產生CO2δ-自由基。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Ru等電子結構及其催化性能調變作用的規律和本質,所提出的限域能的概念可用於預測限域對催化反應性能的調變作用。結果表明,具有獨特電子結構的納米空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限域微環境,導致限域金屬的d帶中心往下移,減弱了CO、N2、和O2等分子的解離吸附,導致催化反應的火山型曲線向高結合能的方向偏移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中國科大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毛細凝聚是指在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毛細凝聚普遍發生於顆粒狀物料和多孔介質中,可極大地改變固液界面處的吸附、潤滑、摩擦和腐蝕等特性。毛細凝聚關聯了宏觀固液界面潤溼和微觀分子間力學作用,是納米限域力學的關鍵科學問題,也是當前介尺度科學的國際前沿熱點。
-
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相關成果12月10日發表在《自然》上。毛細凝聚是指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
-
加氫反應器的原理及結構,一清二楚!
加氫反應器操作於高溫高壓臨氫環境下,並且進入反應器的物料往往都含有硫和氮等雜質,和氫反應生成具有腐蝕性的硫化氫和氨。另外,加氫反應是放熱反應,會使床層溫度升高,但又不能出現局部過熱現象。依據催化加氫過程進料原料油性質的不同,相應地所採用的工藝流程和催化劑是不相同的,其反應的形式也有各異,一般有三種類型:固定床反應器、移動床反應器和流化床反應器。根據反應器使用狀態下,高溫介質是否與器壁接觸,可以分為冷壁結構及熱壁結構。
-
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技術,開發了鐵—銅(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氮氣(N2)還原反應,實現了氨(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了新方法
-
納米限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分子在納米孔道限域環境中擴散和反應顯示了非常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研究員帶領的「界面和納米催化」研究組(502組)在自行研製的一套與固體核磁共振儀耦合的動態催化反應系統中,採用雷射誘導超極化129Xe技術,首次在模擬催化反應條件下直接觀察到了甲醇分子在孔徑為0.8nm的CHA分子篩孔道擴散和脫水過程,並精確獲得了分子擴散和反應的動力學參數。
-
加氫反應器介紹
加氫反應器是加氫裂化裝置的核心設備,它操作於高溫、高壓、臨氫(含H2S)環境下,且進入反應器內的物料中往往含有硫和氮等雜質
-
中英科學家實現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重要突破
本報合肥12月10日訊(記者 方夢宇 通訊員 範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於12月10日刊登在《自然》上。
-
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用於CO2加氫及甲酸分解產氫
近年來,科學家們報導了大量關於甲酸分解產氫或二氧化碳加氫製備甲酸/甲酸鹽的均相/多相催化劑。然而,截至目前,能夠同時促進甲酸分解產氫和CO2加氫的催化體系仍鮮有報導,且目前報導催化劑的催化活性相對較低。均相催化劑雖然具有較高的催化活性,但是該類催化劑常常具有反應失活快、催化劑難以分離回收及必須使用有機溶劑等缺點。
-
中科大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毛細凝聚是指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毛細凝聚關聯了宏觀固液界面潤溼和微觀分子間力學作用,是納米限域力學的關鍵科學問題,也是當前介尺度科學的國際前沿熱點。開爾文方程從理論上描述了毛細管內彎曲的液氣界面引起的蒸氣壓變化,被認為是固液界面潤溼領域三大經典理論之一。
-
加氫反應器的原理及結構,一次搞清楚!
【中國環保在線 產品評測】加氫反應器是加氫裝置的核心設備,也是加氫工藝的關鍵。你知道它的運行原理,結構組成嗎?有哪些構件,這些構件又在反應器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加氫反應器操作於高溫高壓臨氫環境下,並且進入反應器的物料往往都含有硫和氮等雜質,和氫反應生成具有腐蝕性的硫化氫和氨。另外,加氫反應是放熱反應,會使床層溫度升高,但又不能出現局部過熱現象。
-
我國科學家揭示高密度單原子Pd基選擇加氫催化劑的穩定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劉嶽峰團隊,研究員王愛琴、中科院院士張濤團隊,與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德國馬普協會化學能源轉化研究所、四川大學等合作,在闡明碳化鉬(α-MoC)負載高密度單原子Pd基催化劑的穩定機制、選擇加氫反應中的獨特催化性能研究方面獲進展。
-
石墨烯限域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通訊員石瑛 記者劉萬生 12月8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石墨烯限域催化及表面催化原位表徵研究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