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大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程科學學院中科院材料力學行為和設計重點實驗室王奉超教授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諾貝爾物理獎得主Andre Geim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為題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毛細凝聚是指在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毛細凝聚普遍發生於顆粒狀物料和多孔介質中,可極大地改變固液界面處的吸附、潤滑、摩擦和腐蝕等特性。
-
中國科大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成果登《自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0305校友)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納米通道器件及實驗觀測示意;納米通道橫截面的STEM圖;發生毛細凝聚的臨界相對溼度的尺寸效應的實驗、理論及模擬。
-
中英科學家實現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理論研究重要突破
本報合肥12月10日訊(記者 方夢宇 通訊員 範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於12月10日刊登在《自然》上。
-
中國科大建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央廣網合肥12月10日消息(記者劉軍 通訊員陳奕均、劉源渤)記者10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尺度下修正了經典開爾文方程,並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建立了新理論。
-
中國科大建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
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尺度下修正了經典開爾文方程,並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建立了新理論。研究成果已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據了解,毛細凝聚是指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毛細凝聚關聯了宏觀固液界面潤溼和微觀分子間力學作用,是納米限域力學的關鍵科學問題,也是當前介尺度科學的國際前沿熱點。
-
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相關成果12月10日發表在《自然》上。毛細凝聚是指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上觀新聞】在食品製藥業具應用前景,中科大納米尺度下毛細凝聚...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獲悉,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90後女科學家發現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現象
毛細凝聚作為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通常由開爾文方程進行科學描述,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在沙灘上堆砌的「沙堡」,離開了毛細凝聚現象,也無法矗立。沙粒之間會形成一個個很小的凝聚水 「彎月面」,在尺寸很小的時候,相互接觸的沙粒間會產生巨大的副壓,這個壓力可以將每個沙粒相互『粘』在一起。可以想像一旦水幹了之後,沙堡便會坍塌成不定型的沙丘。
-
90後女科學家發現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現象
毛細凝聚作為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通常由開爾文方程進行科學描述,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比如,在沙灘上堆砌的「沙堡」,離開了毛細凝聚現象,也無法矗立。沙粒之間會形成一個個很小的凝聚水 「彎月面」,在尺寸很小的時候,相互接觸的沙粒間會產生巨大的副壓,這個壓力可以將每個沙粒相互『粘』在一起。可以想像一旦水幹了之後,沙堡便會坍塌成不定型的沙丘。
-
又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
-
又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什麼是毛細凝聚?
-
我國又一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他們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研究成果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在納米尺度修正開爾文方程,中國這個重大突破登錄《自然》
這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我們可以簡單認為,空氣只能承載一定量的水蒸氣,當空氣中的水蒸氣多到超過一個臨界點,多餘的那部分會從空氣中跑出來,凝聚成水。對小的通道來說,情況又有不同。受表面張力和彎曲界面的影響,水在小通道內會更容易凝聚: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這就是毛細凝聚現象。
-
十年10篇Nature/Science,中科大這個團隊厲害了
來源:中科大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為題刊登在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毛細凝聚是指在毛細通道限域空間內的氣體,不必達到過飽和狀態即可發生凝聚從而轉變成液體的現象。
-
納米限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分子在納米孔道限域環境中擴散和反應顯示了非常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研究員帶領的「界面和納米催化」研究組(502組)在自行研製的一套與固體核磁共振儀耦合的動態催化反應系統中,採用雷射誘導超極化129Xe技術,首次在模擬催化反應條件下直接觀察到了甲醇分子在孔徑為0.8nm的CHA分子篩孔道擴散和脫水過程,並精確獲得了分子擴散和反應的動力學參數。
-
中國科大這支科研團隊90%都是90後 憑藉「冷板凳」精神洞察「微觀...
中國科技大學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特任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成果於12月10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中國科大這支科研團隊90%都是90後 憑藉「冷板凳」精神洞察「微觀世界」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特任教授與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教授團隊合作,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成果於12月10日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上。
-
中英科學家建立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奉超教授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安德烈·海姆教授及其團隊合作,研究揭示了固液界面能的尺寸效應,修正了物理學中經典的開爾文方程,建立了納米尺度下的毛細凝聚新理論。受表面張力和彎曲界面的影響,水在狹小的通道內更容易凝聚:在分壓還沒達到飽和蒸氣壓的時候,水就凝聚了,這就是毛細凝聚現象。約150年前,物理學家威廉·湯姆遜(後來被冊封為開爾文勳爵)定量描述了凝聚壓強的變化,該理論後來被稱為開爾文方程。然而,當通道直徑縮小到水分子大小相當的尺寸時,由於實驗觀測難度大,開爾文方程裡採用的彎月面曲率、接觸角等概念難以被準確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