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構造二維RhW納米片實現高效CO2...

2021-01-09 中國科大新聞網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課題組通過構築二維RhW納米片並利用其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實現高效CO2催化加氫。CO2加氫反應的關鍵步驟在於CO2活化產生CO2δ-自由基。為此,研究人員通過構築出超薄二維RhW納米片,利用其量子限域效應提高了催化劑表面電子的d帶中心,增強了催化劑對CO2的吸附;同時雙金屬協同效應的存在使得Rh上電子富集,促進了CO2活化,有利於提升其CO2催化加氫性能。該成果以「Integration of Quantum Confinement and Alloy Effect to Modulate 

Electronic Properties of RhW Nanocrystals for Improved Catalytic Performance 

toward CO2 Hydrogenation」為題發表在《納米快報》上(Nano Lett. 2017, 17, 788-793)。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是碩士生張文博和博士生王梁炳。

 

 

二維RhW納米片結構及其CO2催化加氫性能

 

通過CO2催化加氫合成化工產品或燃料,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現象,還可以降低人類對化石燃料的依賴,緩和全球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在CO2催化加氫過程中,催化劑對CO2的吸附和活化是至關重要的一步,d帶中心是描述催化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理論研究表明,金屬納米催化劑維度的改變會影響電子的空間分布,從而影響催化劑表面d帶中心,d帶中心越高對CO2的吸附就越強。此外,合金中電負性的差異也會導致電子轉移,從而改變催化劑的電子結構。這為研究人員調控金屬納米晶的電子結構提供了思路。

 

基於此,研究人員設計並構築出二維RhW納米片,其在CO2催化加氫反應中表現了卓越的催化活性。相較於Rh納米顆粒、Rh納米片、RhW納米顆粒,二維RhW納米片催化CO2加氫生成甲醇的轉化頻率分別是它們的5.9、4.0和1.7倍。在二維RhW納米片中,量子限域效應的存在提高了催化劑表面電子的d帶中心,從而增強催化劑對CO2的吸附。雙金屬協同效應使得W上的電子向Rh轉移,從而作為催化活性中心的Rh上電子富集,在CO2催化加氫過程中,有利於CO2活化成 CO2δ-自由基,還可以增強中間產物的吸附,從而促進中間產物進一步加氫成甲醇。該項研究為通過調控納米金屬納米晶表面電子狀態提升催化性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該項研究得到了科技部青年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科研部)

 

附論文連結: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lett.6b03967

相關焦點

  • 基於零維硫化鉛量子點與二維二硒化鎢納米片協同效應的高性能寬光譜光電場效應電晶體
    基於TMD的各類新穎器件被廣泛地應用於電子、光電、傳感等領域。作為一類典型的p型二維材料,二硒化鎢擁有達到350 cm−1 V−1 s−1的高遷移率以及1.6 eV的合適帶隙,是製備高靈敏光電探測器的理想材料。最近,基於二硒化鎢納米片的光電探測器被廣泛報導,然而由於其較弱的光吸收和較窄的光譜響應範圍,導致其光響應率不理想(0.02 –7 AW–1),嚴重限制了其在微弱光電信號探測領域的應用。
  • 大連化物所提出二維硫化鉬限域銠原子的距離協同催化效應
    、副研究員於良團隊提出二維硫化鉬(MoS2)限域銠原子的距離協同效應,利用銠單原子之間的距離來調控二維MoS2面內硫原子的電子結構和催化活性,從而實現高效電催化析氫(HER)性能。該工作為深入認識二維MoS2限域單原子的催化活性調控機制以及設計新型高效電解水析氫催化劑提供了新思路。  MoS2作為一種典型的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其邊緣結構具有適中的氫吸附強度而顯示良好的HER活性,因而被廣泛認為是一種有潛力的、可替代貴金屬Pt的非貴金屬HER催化劑。
  • 研究揭示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
    中空納米反應器由於其具有獨特的空間限域效應,在催化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但是,在催化過程中,影響催化性能的因素較多,尤其是在液相加氫反應中,催化劑結構以及反應條件等都會對催化性能產生顯著影響。因此,如何明確地闡明和評估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仍具挑戰。
  • 我科學家揭示納米反應器在液相加氫反應中的空間限域效應
    7月6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獲悉,該所王光輝研究員聯合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劉健研究員報導一種普適性的策略:將合成的PdCu納米粒子分別引入到空心碳球的外表面(PdCu/HCS)以及封裝到空心碳球的空腔中(PdCu@HCS),構建了兩種具有可比性的納米反應器。這兩種納米反應器除了PdCu納米粒子的空間分布不同外,其餘結構特徵均相似。
  • 科研人員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偏移程度與金屬種類和碳納米管的管徑相關。該研究結果驗證了實驗上觀察到的限域效應對限域金屬氧化還原性能,對CO加氫反應、NH3分解和合成氨等反應的不同調變規律,為未來高效納米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參考。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等通過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實現高效電化學固氮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微納米反應器與反應工程學研究組研究員劉健團隊,與天津大學教授梁驥團隊、澳大利亞斯威本科技大學教授孫成華團隊合作,通過亞納米空間限域策略,開發Fe-Cu雙單原子亞納米反應器,用於電催化N2還原反應,實現NH3高效率合成,為電催化固氮提供新思路。
  • 大連化物所實現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
    大連化物所實現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電解水析氫 2020-07-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二維金量子點: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
    導讀據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將金屬「金」轉化為半導體,並在氮化硼納米管上逐個原子地定製這種材料。這種新材料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背景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二維半導體二硫化鎢納米材料光學特性的綜述與展望
    以石墨烯為代表的二維材料也成為當今基礎科學與先進技術研究的熱點。然而,儘管電子在石墨烯中的遷移率非常高,但是零能量帶隙(半金屬)的特性導致石墨烯無法直接應用於基於半導體的電子與光電器件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如MoS2, WS2, MoSe2 和WSe2等與石墨相同,具有層內強共價鍵及層間弱範德瓦爾斯力結合在一起的結構,同時擁有近紅外和可見光區的本徵能量帶隙,尤為重要的是這些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在厚度減薄為單層時呈現出直接能量帶隙。這類具有一定帶隙的二維材料作為新型的二維層狀半導體材料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實現新型二維電子尤其是光電器件最理想的材料體系。
  • 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用於CO2加氫及甲酸分解產氫
    分子篩材料由於其規則的微孔孔道結構以及超好的熱穩定性,被認為是理想的限域製備超小金屬團簇(原子)的載體。近年來,作者團隊利用分子篩的限域效應,發展了一系列分子篩包覆亞納米金屬團簇的製備方法,所製備的催化劑展現出優異的熱穩定性及催化性能。最近,我們製備的分子篩限域亞納米鈀基催化劑,在甲酸分解反應中展現出極高的催化活性及產氫選擇性。
  • 清華大學朱宏偉團隊:LDH納米片高各向異性氫氧根離子傳導
    Sasaki教授合作,通過液相剝離法製備了面內氫氧根離子傳導率高達10-1 S/cm的單層LDH納米片,探索了LDH納米片中由二維限域效應引發的高各向異性氫氧根離子傳導,揭示了二維材料的高氫氧根離子定向傳輸特性。
  • 「量子限域超流體」概念
    信號可以基於生物離子通道在視覺、嗅覺、聽覺和觸覺等過程中經神經傳遞到大腦。這些功能高度依賴於具有選擇性的生物離子通道的高速離子傳輸(每個通道每秒10^7個離子)。這種超快物質傳輸源於離子通道的特殊性質,例如,小尺寸、獨特的結構和表面電荷分布等,從而導致離子和分子以單鏈形式進行超快傳輸。從經典熱力學角度看,具有化學選擇性的納米通道的物質傳輸應該是非常緩慢的。
  • 數據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
    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驅動具有負泊松比二維材料及具有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二維材料異質...
    尋找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原理器件是推動信息化器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近年來,二維材料由於僅有單個或幾個原子層厚度,量子效應凸顯,呈現出許多區別於傳統三維材料的新奇物性和卓越性能,有望成為新原理型光、電、磁等器件的核心材料。因此,探索具有優異性能的新型二維功能材料、研究其新奇物性並構築基於二維材料的新原理器件,對二維材料的實際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電解水析氫
    ,在酸性電解水析氫(HER)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於二維硫化鉬(MoS2)的三原子層結構特性,將Co和Se分別限域在其內層和表層晶格中,實現Co/Se「裡應外合」協同調控MoS2的催化性能,提升了其在催化酸性HER中的活性和穩定性。
  • 限域的Bi納米顆粒作為一種高活性、高耐久性的CO2還原電催化劑
    ,成功實現了超薄碳納米片限域的超細Bi納米顆粒新型自支撐電極的製備。材料合成過程:1.將碳布浸漬在含有硝酸鉍和PVP的乙二醇溶液中。2.採用在Ar氣氛中直接退火,實現自支撐超薄碳納米片限域的超細Bi納米顆粒的製備。
  • AFM:基於仿貽貝二維PEDOT納米片的自黏附水凝膠生物柔性電子
    導電納米片和水凝膠的複合材料被認為是可用於下一代柔性生物電子中的有希望的候選材料。其中導電高分子聚(3,4-亞乙二氧基噻吩)(PEDOT)因為其高導電性和優異的化學穩定性,被認為是一種理想的柔性電子導電材料。然而,由於PEDOT的疏水性和剛性的化學結構,PEDOT納米片的製備以及其在水凝膠基體中均勻分散是具有挑戰性的難題。
  • 表面光電壓技術應用2: 量子限域效應限制載流子傳輸
    今天如期給大家帶來新一期的公眾號內容,表面光電壓技術在證明量子限域效應方面的應用。
  • α-MoC上的CoNi催化劑可將協同效應最大化實現高效產氫
    α-MoC上的CoNi催化劑可將協同效應最大化實現高效產氫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1:36:20 以北京大學馬丁教授課題組為首的合作小組近日利用催化劑的協同效應,實現高效穩定產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