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MoC上的CoNi催化劑可將協同效應最大化實現高效產氫

2021-01-21 科學網

α-MoC上的CoNi催化劑可將協同效應最大化實現高效產氫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7 11:36:20

以北京大學馬丁教授課題組為首的合作小組近日利用催化劑的協同效應,實現高效穩定產氫。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31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美國化學會志》上。

在該研究中,團隊報導了基於金屬-載體強相互作用(SMSI)效應的、在α-MoC表面高度分散的雙金屬CoNi催化劑的合成。通過原子級的真實空間化學成像技術,研究人員首次觀測到接近原子級分散程度的Co和Ni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與α-MoC在低溫下裂解水的能力相結合,上述方法合成的CoNi/α-MoC在硼烷氨水解制氫氣的反應中表現出協同作用和穩定的催化活性。

進一步研究表明,在298K時,該雙金屬1.5Co1.5Ni/α-MoC催化劑的金屬歸一化活性達到了321.1 molH2·mol–1CoNi·min–1,超過了所有已報導過的非貴金屬催化劑,並比商品化的Pt/C催化劑的活性高出四倍。

附:英文原文

Title: Maximizing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CoNi Catalyst on α-MoC for Robust Hydrogen Production

Author: Yuzhen Ge, Xuetao Qin, Aowen Li, Yuchen Deng, Lili Lin, Mengtao Zhang, Qiaolin Yu, Siwei Li, Mi Peng, Yao Xu, Xueyao Zhao, Mingquan Xu, Wu Zhou, Siyu Yao, Ding Ma

Issue&Volume: December 31, 2020

Abstract: We report the syntheses of highly dispersed CoNi bimetallic catalysts on the surface of α-MoC based on the strong metal support interaction (SMSI) eff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early atomically dispersed Co and Ni atoms was observed for the first time by the real-space chemical mapping at the atomic level. Combined with the ability of α-MoC to split water at low temperatures, the as-synthesized CoNi/α-MoC catalysts exhibited robust and synergistic performance for the 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hydrolysis of ammonia borane. The metal-normalized activity of the bimetallic 1.5Co1.5Ni/α-MoC catalyst reached 321.1 molH2·mol–1CoNi·min–1 at 298 K, which surpasses all the noble metal-free catalysts ever reported and is four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mmercial Pt/C catalyst.

DOI: 10.1021/jacs.0c11285

Source: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11285

 

相關焦點

  • 科學網—實現金屬氧化物高效水分解產氫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房樹芬)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楊化桂課題組在一項研究中通過局部原子結構調控,實現了金屬氧化物高效水分解產氫
  • 倫敦大學學院唐軍旺教授|分子催化劑助力氮化碳光催化高效產氫
    研究背景氫能以其潔淨、高效、無汙染的特點越來越引起關注,氫能製備也正成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一個重點領域。光催化技術為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提供了一條完美路徑。然而要想大規模推廣應用還有幾個關鍵問題亟待解決:1. 目前大多產氫光催化劑需要擔載貴金屬,導致其成本過高,因此產氫催化劑的廉價化十分重要;2.
  • 倫敦大學學院唐軍旺教授|分子催化劑助力氮化碳光催化高效產氫
    目前大多產氫光催化劑需要擔載貴金屬,導致其成本過高,因此產氫催化劑的廉價化十分重要;2. 儘可能拓展光吸收範圍以有效利用太陽光;3. 長時間的穩定運行。然而,為提高產氫效率,一般需要在其表面沉積貴金屬納米顆粒,因此大大提高了其製備成本。有鑑於此,倫敦大學學院唐軍旺教授等人將不含貴金屬的分子催化劑共價嫁接在氮化碳表面,大大提高了光生電子向活性位點的傳輸速率,並將電子的半衰期提高了1000倍以上,實現了和擔載貴金屬相當的產氫效率,並可維持運行7天以上。這為穩定、高效光催化劑的製備提供了一種新的通用策略。
  • 高效水煤氣變換制氫研究獲突破
    馬丁介紹:「我們研發的催化劑首次在超寬溫度區間實現高效水煤氣變換制氫,突破現有催化劑工作溫度區間較高且窄的局限,提升了水煤氣變換制氫催化劑的反應活性及長效穩定性。」氫能經濟被認為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進程之一。從水中產氫、氫氣運輸和高效純化是氫能經濟發展的核心。其中,水煤氣變換反應與甲烷水蒸氣重整反應的組合是目前工業制高純氫氣的關鍵技術之一。
  • 成均館大學開發高效持久的電催化劑 促進氫燃料生產
    由於水本身不能分解為氫和氧,因此需要通過高活性電催化劑來實現電化學氫水轉化過程。然而,由於析氧反應緩慢,傳統水電解法面臨著提高水分解反應效率的技術挑戰。採用貴金屬基氧化釕(RuO2)和氧化銥(IrO2)可以提高產氧率,但這些貴金屬催化劑價格昂貴,而且長期使用穩定性差。
  • 《美國化學會志》:新型鎳基催化劑誕生可通過電解水高效生產氫燃料
    最近,POSTECH的一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利用廉價且容易獲得的鎳作為電催化劑,通過電解水高效生產氫燃料的方法,開啟了氫經濟時代。在這個過程中,水電解還原發生作為一個反反應,它離解水產生氫燃料。這被認為是最環保、最可持續的大批量生產高純度氫燃料的方法。然而,它的缺點是成本高,效率低,因為它需要使用貴金屬作為電極。為了降低電解水制氫燃料的單位成本,開發活性高、穩定性好、價格低廉、能最大化制氫性能的電化學催化劑是至關重要的。
  • 研究發現光催化產氫理想助催化劑
    日前,三峽大學葉立群課題組以非晶態二硫化錸為助催化劑,極大提高了光催化產氫性能和光穩定性,該成果在線發表於《應用催化B》。
  • 科學網—發現光催化產氫理想助催化劑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通訊員易娜、葉立群)日前,三峽大學葉立群課題組以非晶態二硫化錸為助催化劑,極大提高了光催化產氫性能和光穩定性
  • ...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電解水析氫
    HER)催化劑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於二維硫化鉬(MoS2)的三原子層結構特性,將Co和Se分別限域在其內層和表層晶格中,實現Co/Se「裡應外合」協同調控MoS2的催化性能,提升了其在催化酸性HER中的活性和穩定性。
  • 姚建年/王熙Angew:構築雙催化位點新型電荷催化劑實現高效析氫
    鑑於此,團隊在構建具備豐富鈦空位的單層二氧化鈦納米片的基礎上,通過靜電吸附-錨定的策略實現了鉑在陽離子缺陷二氧化鈦納米片(Ti1-xO2)上的原子級嵌入分散(Pt1O1/Ti1-xO2),憑藉PtO4原子暈內部的電荷轉移,實現了高活性且結構穩定的Pt-OPt雙催化位點的一類新型電荷催化劑。
  • 大連化物所提出二維硫化鉬限域銠原子的距離協同催化效應
    ,利用銠單原子之間的距離來調控二維MoS2面內硫原子的電子結構和催化活性,從而實現高效電催化析氫(HER)性能。該工作為深入認識二維MoS2限域單原子的催化活性調控機制以及設計新型高效電解水析氫催化劑提供了新思路。  MoS2作為一種典型的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其邊緣結構具有適中的氫吸附強度而顯示良好的HER活性,因而被廣泛認為是一種有潛力的、可替代貴金屬Pt的非貴金屬HER催化劑。
  • 大連化物所實現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
    大連化物所實現二維硫化鉬共限域鈷/硒雙原子「裡應外合」高效催化電解水析氫 2020-07-17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分子篩限域亞納米Pd-Mn雙金屬團簇用於CO2加氫及甲酸分解產氫
    此外,利用二氧化碳作為一種廉價而豐富的碳源來生產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學品或燃料,被認為是一種有效減緩由於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引起溫室效應的潛在方法,同時還可能帶來經濟效益。二氧化碳加氫製備甲酸/甲酸鹽耦合甲酸分解產氫被認為是一種高效轉化方法,用以實現以二氧化碳為媒介的儲氫能量循環。
  • 科學網—發現雙金屬協同效應可降低反應活化能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張平媛)日前,大連理工大學梁長海團隊及合作者在生物質平臺化合物丁二酸催化高效轉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基於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構造二維RhW納米片實現高效CO2...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曾傑教授課題組通過構築二維RhW納米片並利用其量子限域效應和雙金屬協同效應實現高效CO2催化加氫。CO2加氫反應的關鍵步驟在於CO2活化產生CO2δ-自由基。
  • 吉林大學科研團隊研製出可替代鉑的Co單原子析氫催化劑
    【消息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近日,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崔小強教授、鄭偉濤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在析氫催化劑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於11月19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題為《Single-atom cobalt array bound to distorted 1T MoS2 with ensemble effect for hydrogen
  • 中科院新疆理化所在Z型光催化劑產氫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 產氫酶中發現的一種新的相互作用
    產氫酶中發現的一種新的相互作用2020年8月17日| 3分鐘閱讀由 強力驅動0評論5質子和電子轉移的耦合是成功的關鍵>波鴻魯爾大學-氫酶可以像昂貴的鉑催化劑一樣有效地轉化氫氣。來自波鴻魯爾大學和牛津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在《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報告說,這種酶的質子和電子轉移是在空間上分離的,但仍然是耦合的,因此,這是效率的決定性因素。文章於2020年8月10日在網上發表。最有效的氫氣生產商所謂的[FeFe]-氫化酶,例如在綠藻中發現的,是自然界最有效的產氫物質。它們既能產生氫氣又能分解氫氣。
  • 浙理工團隊用O2替代Pt,實現可見光高效催化分解水制氫
    ▲第一作者:盧楠 ;通訊作者:閆曉慶、劉汶、李仁宏 通訊單位:浙江理工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 論文DOI: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0.119378 全文速覽可見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技術被認為是實現可持續高效清潔生產氫氣的重要途徑
  • 新冠炎症風暴:TNF-α+IFN-γ的協同效應
    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科學家關於新冠肺炎炎症風暴的機制研究文章,發現TNF-α與IFN-γ的協同效應為炎症風暴的元兇,同時阻斷兩者可以有效控制炎症風暴。研究人員發現,新冠炎症風暴並非某個細胞因子的單獨效應,而是TNF-α和IFN-γ兩者的協同效應直接導致了炎症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