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世汽車訊 傳統制氫工藝需要使用化石燃料或CO2,而電解法則從水分子中提取「綠色氫氣」。由於水本身不能分解為氫和氧,因此需要通過高活性電催化劑來實現電化學氫水轉化過程。然而,由於析氧反應緩慢,傳統水電解法面臨著提高水分解反應效率的技術挑戰。採用貴金屬基氧化釕(RuO2)和氧化銥(IrO2)可以提高產氧率,但這些貴金屬催化劑價格昂貴,而且長期使用穩定性差。
表面富氧金屬合金的晶體結構(上左);在水電解反應中產生氧和氫(上右);該催化劑設計表現出具有最小過電位的最佳析氧活性(下圖)。(圖片來源:phys.org)
據外媒報導,在成均館大學基礎科學研究所(IBS)綜合納米結構物理中心副主任Lee HyoYoung的領導下,IBS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高效、持久的電催化劑,利用鈷、鐵和微量釕實現水氧化。
主要研究人員Lee Jinsun和Kumar Ashwani表示:「我們使用兩親性嵌段共聚物,來控制單釕原子-雙金屬合金中的靜電引力。這些共聚物能夠促進碳氫化合物分子球形團簇的合成,而這些分子的可溶性和不溶性部分形成核心和殼層。在這項研究中,受益於獨特的化學結構趨勢,可以合成存在於穩定的鈷鐵金屬複合材料(周圍是有缺陷的多孔石墨化碳殼)上的高性能單原子釕合金。
Lee表示:「我們非常激動地發現,在合成過程中,Co-Fe合金表面的預吸附氧(在合成過程中被吸附),可以穩定氧生成反應中的一個重要中間體(OOH),提高催化反應的整體效率。在此之前,人們對表面預吸附氧幾乎沒有興趣。」
研究人員發現,在750攝氏度的氬氣環境中退火四小時是最適合氧氣生成過程的條件。除了宿主金屬表面的有利反應環境外,產生氧的單個釕原子也通過降低能壘來發揮作用,協同提高產氧效率。
研究團隊根據析氧反應需要的過電壓指標來評估催化效率。相比之下,高級貴金屬電催化劑每平方釐米只需180mV的過電壓就能達到10mA的電流密度,而氧化釕需要298 mV。此外,單釕原子-雙金屬合金可在長達100小時的時間內保持穩定,而不出現任何結構變化。同時,含石墨碳的鈷、鐵合金還可以補償導電性,提高析氧速率。
Lee表示:「這項研究將促進綠色無碳氫經濟的發展。我們可以利用高效、廉價的制氧電催化劑,進一步克服化石燃料精煉過程中存在的長期挑戰,以環保低成本方式生產商用高純度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