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水煤氣變換制氫研究獲突破

2021-02-25 化工科技創新

大幅提升催化劑反應活性和長效穩定性

2月20日,從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傳出消息,該院馬丁教授與大連理工大學石川教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溫曉東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研發出高效水煤氣變換制氫催化劑,大幅提升了催化劑的反應活性及長效穩定性,在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馬丁介紹:「我們研發的催化劑首次在超寬溫度區間實現高效水煤氣變換制氫,突破現有催化劑工作溫度區間較高且窄的局限,提升了水煤氣變換制氫催化劑的反應活性及長效穩定性。」

氫能經濟被認為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進程之一。從水中產氫、氫氣運輸和高效純化是氫能經濟發展的核心。其中,水煤氣變換反應與甲烷水蒸氣重整反應的組合是目前工業制高純氫氣的關鍵技術之一。發展低溫、高效、穩定的水煤氣變換制氫催化劑,對工業產氫過程和氫能的大規模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研究團隊發現的立方相碳化鉬(α-MoC)負載的高分散貴金屬鉑(Pt)和金(Au)催化劑可用於低溫原位產氫和氫氣純化,實現了高純氫氣在溫和條件下的高效製備,突破了氫燃料電池在氫氣貯存手段方面的限制。然而,在反應條件下,如果α-MoC表面吸附解離的部分水分子不能及時轉化,將導致α-MoC的深度氧化、催化劑失活、催化壽命顯著縮短等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研究團隊基於前期在金屬—金屬碳化物雙組分體系方面的研究積累,設計和構建更高效的催化劑體系,通過在α-MoC表面創造更多的錨定位點,構建了高密度原子級Pt催化體系,顯著提高催化活性和穩定性。同時,研究團隊對催化劑催化機理進行了詳細研究,高覆蓋度Pt物種的存在增強了在α-MoC表面解離的水產生的活潑氧物種的快速反應和脫附,可循環回催化活性位點,有效防止α-MoC被深度氧化,這是催化劑獲得高穩定性的關鍵所在。

該研究首次發現了基於CO直接解離步驟的低溫協同制氫新路徑。在具有高密度Pt物種的催化劑上,新反應突破了目前CO和水重整制氫技術溫度的極限。「我們首次在近室溫至400℃的超寬溫度區間實現高效水煤氣變換制氫,提升了α-MoC負載的水煤氣變換制氫催化劑的反應活性及長效穩定性。以貴金屬鉑價格為6242美元進行經濟衡算,Pt/α-MoC催化劑首次突破了依據美國能源部2004年車載燃料電池發展規劃所推算的催化活性限值。」馬丁表示。

「目前催化劑製備規模在克級,單位催化劑的制氫規模達到產氫速度10~20mL/s的量級。」馬丁介紹,當前離催化劑大規模工業化應用仍然存在一定距離,需要精準控制製備條件,希望能夠和企業進行合作,加快該項成果的產業化進程。

相關焦點

  • 資助成果 | 我國科學家在水煤氣變換低溫產氫研究中獲得重大突破
    該研究打破以可還原性載體分散貴金屬為低溫變換催化劑的傳統研究思路,利用過渡金屬碳化物熱穩定性好且與被分散金屬有較強相互作用的特點,構建雙功能碳化物負載金催化劑Au/α-MoC:立方相α-MoC低溫活化解離H2O,被分散的金促進低溫CO吸附活化,在界面處完成重整反應並生成H2。該催化劑可將水煤氣變換反應溫度大幅降低至120oC。
  • 超臨界水氣化技術:生物質高效高產制氫新方向|MDPI
    因此,高效、環保和廉價的大規模製氫技術是全世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生物質能是一種可再生能源,故而生物質制氫技術被認為是如今最有前景的制氫方式。 超臨界水氣化(Supercritical Water Gasification, SCWG) 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Modell提出的新型制氫技術。
  • 製備氫燃料,水煤氣變換低溫產氫重大突破 | 2019未來科學大獎周
    針對我國社會能源和資源優化利用過程,主要開展氫能製備與輸運,以及高值碳基化學品/油品合成等方面研究工作。獲得2013年度北京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2014年度王選青年學者獎,2017年中國催化青年獎,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優秀青年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16年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 超臨界水反應器實現連續制氫
    ――開闢低質煤利用新途徑       中化新網訊  CCIN記者從9月20日結束的第十屆全國氫能學術會議上了解到,針對目前我國大批低質煤由於水分高、熱值低難以充分利用這一現狀,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開發出超臨界水反應器,實現高含水量褐煤連續制氫
  • 全球最大一體化太陽能電解水制氫項目開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4月17日,高端煤基新材料領軍企業寶豐能源(600989)開工建設全球最大規模一體化太陽能電解水 制氫儲能及綜合應用示範項目。工信部已啟動《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2021-2035年)》編制工作,將新能源汽車高質量發展為主線,研究產業化重點向燃料電池汽車拓展。此外,在工業、建築業等領域,氫能源的廣泛應用也將獲得突破性進展,據測算相關市場將達到萬億產值,優先布局的企業將先行受益。
  • 我國煤化工研究取得裡程碑式突破 煤制烯烴將告別高耗水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記者鄒偉、白國龍)國際化工界90多年來一直沿襲、被視為不可替代的費託(F-T)過程,如今被中國科學家顛覆——他們摒棄了高水耗和高能耗的水煤氣變換制氫過程,創造性地直接採用煤氣化產生的合成氣,高選擇性地一步反應獲得低碳烯烴。
  • 澳發明高效電解水制氫技術
    新華網雪梨3月20日電(萬思琦)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日前發布報告稱,該大學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新型電極,可以低成本、高效率地電解水,有望用於大規模生產清潔燃料——氫氣。    該技術採用了一種價格低廉、有特殊塗層的泡沫狀多孔材料,能使電解水產生的氧氣氣泡快速逸散,從而促進更有效地製取和收集氫氣。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高效鹼性電解水制氫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實現高效鹼性電解水制氫 2018-07-24 09:36:00來源:中安在線
  • 廉價高效電解水制氫氧析出催化劑獲重大突破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磊 王海涵)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吳宇恩教授課題組運用創新工藝,在氧析出催化劑取得重大突破,為電解水制氫的工業化推進重要一步,該成果被選為4月的《自然.催化》封面文章。
  • 美國利用水高效大規模製氫即將成為現實
    )的研究人員合作,將讓利用水高效大規模製氫即將成為現實。了解銥酸鍶催化劑活性高的原因(圖片來源:俄勒岡州立大學)科學家們利用先進的實驗工具,對電化學催化工藝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而該工藝比利用天然氣制氫更清潔、更具有可持續性。氫存在於各種各樣的化合物中,最常見的就是其與氧氣結合製成水,而且其在科學、工業和能源相關的領域也發揮作用。此外,氫也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如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就由氫和碳構成。
  • 亞聯高科:成功研發燃料電池用天然氣制氫變換催化劑
    11月27日,亞聯高科天然氣制氫變換催化劑研發課題組對「一種寬溫無鉻水氣變換催化劑研發」項目做結題報告。目前,該催化劑ALGC-T1865已經在某天然氣制氫加氫一體化站內投入使用,對高溫轉化氣出口換熱工藝進行高度集成,在換熱的同時變換制氫,達到天然氣消耗最小化,少產甚至不副產蒸汽。中變入口溫度可以低至220℃,出口氣體CO含量<0.5v/v%,氫氣轉化效率提高2~3%。
  • P摻雜g-C3N4納米片的功能自組裝及其高效穩定可見光催化制氫
    均勻分布的廉價、穩定且高電子遷移率的n-型金屬氧化物能夠對g-C3N4產生的光生電子進行快速提取和傳輸,在低Pt/無Pt負載情況下實現高效穩定分解水制氫。背景介紹近年來,氫能利用技術(如氫燃料電池汽車)的不斷成熟加大了氫能的需求量,發展高效清潔的制氫技術成為世界範圍內的共識。
  • 科學網—讓電解水制氫變得更容易
    而電解水制氫正是將富餘電力轉化為氫能的好途徑。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新能源所研究員陳亮團隊提供了一種高效的酸性析氧電催化劑,並提出了相應的機理解釋,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酸性電解水制氫的研究。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 美錦能源:公司焦爐煤氣制氫項目由錦嘉(杭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來源: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同花順(300033)金融研究中心1月5日訊,有投資者向美錦能源(000723)提問, 請問公司焦爐煤氣變壓吸附製取氫氣及提純氫氣的設備是由北京環宇京輝京城氣體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嗎?公司和中科富海的合作是不是在氫氣液化、存儲、運輸方面?
  • 兩會獨家丨包信和院士:煤炭應儘量少用於燃燒發電、多實施高效轉化
    2019年,我國原油和石油對外依存度雙破72%,天然氣對外依存度突破46%。從已探明的開採量來看,我國石油大概可採12年,天然氣大概可採30年,煤炭還可以採50年以上。在一定期間內,尤其是動蕩的國際大環境下,真正靠得住、自主的主體能源還是煤,煤炭是我國能源安全的「壓艙石」。中國能源報:圍繞「清潔高效」,如何充分挖掘煤的潛力?包信和:煤炭在我國有兩種主流利用方式。
  • 水分解制氫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據新華社電  作為一種重要的可持續新能源技術,開發高效、廉價的水分解電催化劑受到廣泛關注。記者13日從中南大學獲悉,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小鶴教授團隊在廉價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先進功能材料》《應用催化B:環境》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氫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之一,電解水產氫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制氫技術。
  • 華東師範大學電催化制氫研究獲重要成果—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自然—通訊》。 氫氣因具有能量密度高、清潔高效等諸多優點而被譽為未來最有前景的能源載體。電解水制氫技術可以將難以併網利用的電能轉化為氫氣,具有能量轉化效率高、產氫速率快、氫氣純度高等優勢,是目前製備高純氫氣的最理想方案之一。 然而,電催化制氫面臨著陽極析氧反應(OER)動力學緩慢,產生的氧氣附加值較低等問題,且存在與陰極產生的氫氣混合而發生爆炸的危險。
  • 浙理工團隊用O2替代Pt,實現可見光高效催化分解水制氫
    本文基於氧氣協同的PCET(質子耦合電子轉移)效應,利用無Pt助催化劑的g-C3N4材料實現了可見光催化甲醇和甲醛水溶液高效制氫的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無需對光催化劑本身進行物理或化學改性,只需簡單地調控反應體系的氧分壓就能大幅增強光催化產氫速率,從而為高效可見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 Nature Catalysis:揭秘水煤氣變換的催化途徑和活性位點
    結合光譜分析、動力學分析和計算分析,通過研究Pd/Al2O3催化的反向水煤氣變換(記為rWGS),解決了長達幾十年的爭論。該工作利用同位素瞬態動力學分析確定了甲酸鹽中間體的次要作用,並利用氫滴定實驗證實了羧基的中間作用。研究發現,在反向水煤氣變換中,Pd/Al2O3原位形成亞穩態活性中心,導致金屬-載體界面發生羥基化和電子重組。
  • 利用廉價金屬製備高效、高穩定性的鹼性制氫電極
    因此,它們作為催化劑,被廣泛應用在工業氫化反應和電解水制氫等過程中。例如,金屬鈷是費託反應(Fischer-Tropsch)合成長鏈碳氫化合物常用的催化劑。但是,鐵三角金屬基催化劑由於具有不同的晶體結構(hcp或fcc)和形貌以及對氫的強吸附能力,這就造成反應活性位不足和反應過程中活性位容易被中間產物所覆蓋,進而難以保證電解水制氫過程中所需的高活性和穩定性,嚴重限制了工業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