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成果 | 我國科學家在水煤氣變換低溫產氫研究中獲得重大突破

2021-01-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該研究打破以可還原性載體分散貴金屬為低溫變換催化劑的傳統研究思路,利用過渡金屬碳化物熱穩定性好且與被分散金屬有較強相互作用的特點,構建雙功能碳化物負載金催化劑Au/α-MoC:立方相α-MoC低溫活化解離H2O,被分散的金促進低溫CO吸附活化,在界面處完成重整反應並生成H2。該催化劑可將水煤氣變換反應溫度大幅降低至120oC。在空速高達180,000h-1的反應條件下,反應活性達到1.05molCO/(molAu*s),較文獻報導提升了一個數量級以上,而CO轉化率超過95%,有效解決水煤氣變換反應低溫條件下高反應轉化率與高反應速率不能兼得的難題。


單原子解析度的球差校正電鏡和吸收譜學研究並結合理論模擬計算表明:在Au與載體碳化鉬的強相互作用影響下,Au形成二維層狀納米結構,並形成缺電子中心,這是CO和H2O的低溫有效活化的關鍵,同時該催化劑在高溫活化和反應條件下表現出優異的結構穩定性。

  

水煤氣變換反應(CO+H2O=CO2+H2)可以從水中取氫,是化石能源和生物質制氫以及氫氣純化過程的重要反應,其與水蒸汽重整反應組合是目前廉價制氫的主要工業技術,廣泛應用於合成氨以及油品和化學品的生產過程。同時,隨著氫能經濟的發展,氫燃料電池成為重要的新能源應用平臺。


為防止氫燃料中少量一氧化碳(CO)對燃料電池催化劑的毒化,可採用水煤氣變換反應對氫燃料進行純化。作為一個低溫有利反應,如果能找到可以在較低溫度工作的高效水煤氣變換催化劑,就能在獲得高催化活性的同時獲得熱力學的優勢,這也是與低溫氫燃料電池(工作溫度70-90攝氏度)有效整合的需要。因此,開發在低溫區(<150oC)同時具有高催化活性和穩定性的水煤氣變換催化劑具有重大意義。

相關焦點

  • 高效水煤氣變換制氫研究獲突破
    大幅提升催化劑反應活性和長效穩定性2月20日,從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傳出消息,該院馬丁教授與大連理工大學石川教授、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溫曉東研究員課題組合作,研發出高效水煤氣變換制氫催化劑,大幅提升了催化劑的反應活性及長效穩定性,在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 製備氫燃料,水煤氣變換低溫產氫重大突破 | 2019未來科學大獎周
    針對我國社會能源和資源優化利用過程,主要開展氫能製備與輸運,以及高值碳基化學品/油品合成等方面研究工作。獲得2013年度北京大學青年教師教學比賽一等獎,2014年度王選青年學者獎,2017年中國催化青年獎,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優秀青年基金、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16年入選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 .: 水煤氣變換,加氫脫氧和CO氧化催化中的載體作用
    確定氧化物載體在過渡金屬催化中的作用對於理解多相催化至關重要。水煤氣變換(WGS)(CO+H2O ↔ CO2+H2)反應是一個典型的例子,WGS的重要性導致許多研究旨在理解反應機理以指導催化劑的發展。證明了氧化物負載的過渡金屬催化劑上的低溫WGS周轉頻率(TOF)與羥基形成的平衡常數KOH成比例。這一關係證實了載體通過影響界面活性位點的數量,即粒徑而間接影響反應速率。要點2. 早期和晚期過渡金屬之間不同的平衡常數或親氧性說明了金屬-載體界面位點打破吸附能比例關係的效用,從而為WGS反應提供了雙功能收益。
  • 科學網—實現金屬氧化物高效水分解產氫
    本報訊(記者黃辛 通訊員房樹芬)華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楊化桂課題組在一項研究中通過局部原子結構調控,實現了金屬氧化物高效水分解產氫
  • 北大3項成果入選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實現氫氣的低溫製備和存儲氫能被譽為下一代二次清潔能源,但氫氣的高效製備以及安全存儲和運輸一直以來是阻礙氫能源大規模應用的瓶頸。由於甲醇可以安全運輸,將氫氣存儲於液體甲醇中,通過水和甲醇低溫液相重整反應原位產氫成為氫能利用的可行途徑。
  • 我國煤化工研究取得裡程碑式突破 煤制烯烴將告別高耗水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記者鄒偉、白國龍)國際化工界90多年來一直沿襲、被視為不可替代的費託(F-T)過程,如今被中國科學家顛覆——他們摒棄了高水耗和高能耗的水煤氣變換制氫過程,創造性地直接採用煤氣化產生的合成氣,高選擇性地一步反應獲得低碳烯烴。
  • 哈工大實現低溫生物制氫
    低溫微生物電解池產氫反應系統 本報訊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任南琪領銜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生物制氫科研團隊
  • Nature Catalysis:揭秘水煤氣變換的催化途徑和活性位點
    結合光譜分析、動力學分析和計算分析,通過研究Pd/Al2O3催化的反向水煤氣變換(記為rWGS),解決了長達幾十年的爭論。該工作利用同位素瞬態動力學分析確定了甲酸鹽中間體的次要作用,並利用氫滴定實驗證實了羧基的中間作用。研究發現,在反向水煤氣變換中,Pd/Al2O3原位形成亞穩態活性中心,導致金屬-載體界面發生羥基化和電子重組。
  • 北大聯合研究團隊電解水產氫催化劑研究獲重大突破
    近日,北京大學工學院郭少軍研究員和蘇州大學、美國加州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的聯合團隊在電解水產氫(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催化劑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 重慶大學魏子棟教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資助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立項名單。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魏子棟教授作為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牽頭申請的「電解水制氫與綠色化工耦合的科學基礎」獲得資助,這是重慶大學在牽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首次突破。
  • 《自然》雜誌社:我國禽流感病毒研究獲重大突破
    我國科學家在禽流感病毒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從原子水平上揭開了禽流感病毒的「心臟」——核糖核酸聚合酶PA亞基的工作機制,為相關藥物研發提供了新的靶標。2月5日,《自然》雜誌社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專門配發新聞。
  • 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節能減排」系統研究獲重大成果
    該所緊密結合國家能源可持續發展與節能減排的迫切需要,針對常規能源動力系統中的主要弊端,經過系統研究,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汙染等問題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創新成果,形成了相關的能源系統關鍵技術,為我國急需發展的多聯產系統、太陽能熱動力系統以及CO2零排放等能源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撐,對我國節能減排的重大能源需求提供了關鍵理論指導,在相當程度上提高了我國能源科學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
  • 資助成果 | 我國學者在團簇基能源光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MOC-16@CZIF光催化產氫反應中質子轉移和電子傳遞過程示意圖;B. 基於Pd催化中心的積累TON和TOF值(可見光照射,l> 420 nm;光強:100 mW/cm2)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21875293, 21821003, 21890380, 21720102007)資助下,中山大學石建英等在團簇基能源光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中科院: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的三臺超導磁體聯合勵磁調試獲得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表明我國工程人員已掌握了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完全有能力自行設計、製造大型低溫超導磁體。    據介紹,BEPCII共有兩套低溫超導設備
  • 19年氫燃料電池催化劑研究成果總結 不同領域獲新突破
    氫燃料電池是一種能夠將儲存在燃料(氫氣)和氧化劑(空氣中的氧氣)中的化學能直接轉換為電能的能量轉換裝置,其基本工作原理就是電解水的逆過程。氫燃料電池具有綜合能效高、環境友好、高可靠、啟動迅速等特性,在汽車領域應用普遍。氫燃料電池催化劑是氫燃料電池結構中的核心材料部件,也是電池正常、高效的運行保障。
  • 《Science》刊發我國學者燃料電池重大研發成果,意味著什麼?
    本周最受關注的事件,是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刊發我國學者燃料電池重大研發成果,這事情意味著什麼?香橙會研究院聯繫上該文章的通訊作者,詳見內文。《Science》刊發我國學者燃料電池重大研發成果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
  • 研究周報 | 從氫的獲取和儲運看,燃料電池離我們還有多遠?
    氫燃料電池上遊包含電池組件和氫能兩大類,氫燃料電池的開發離不開制氫和氫的儲運,從燃料電池的「基礎材料」——氫能的獲得角度看,其產業鏈可分為三大環節,每個環節都有很高的技術壁壘和技術難點,目前上遊的電解水制氫技術、中遊的化學儲氫技術和下遊的燃料電池在車輛和分布式發電中的應用被廣泛看好。本期周報先對上遊和中遊的技術進展進行梳理,後續將對下遊應用以及技術開發和市場競爭格局進行分析。
  • 我國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取得歷史性突破
    人民網北京5月18日電(綜合新華社、央視網消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官方網站消息,我國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實現連續超過7天的穩定產氣,取得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的歷史性突破。
  • 我國科學家「人造生命」獲重大突破
    大手筆改造酵母染色體基因組的過程中,覃重軍深深感慨於自然的神奇。「微生物的變化非常快,你稍做改動,大自然就會以完全嘲笑人類理解能力的方式,變化出更多可能。」 他認為,科學家一定要有堅定的倫理操守。「堅決不能做致病生物的改造,因為你不知道最終會出現什麼結果。所以我們拿釀酒酵母這種可食用的微生物做改造,目的是找到阻止其變異、惡化的解決辦法。」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視頻庫視頻: 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聯播】在實驗中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我國物理學研究取得世界級成果  【新聞直播間】我科學家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4月10日,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在北京聯合宣布: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聯合組成的實驗團隊最近取得重大科研突破,在磁性摻雜的拓撲絕緣體薄膜中,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