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人造生命」獲重大突破

2021-01-19 天津科技


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問世之後

 

人工智慧的到來引起了人類的恐慌,強大的機器讓人們擔心終有一天我們將被機器統治,而單染色體真核細胞的問世或許也會從另一個角度引起人們的憂慮。未來某一天,人類會不會創造出比自身更強大的生命?

 

對此,覃重軍表示,目前人類對生命基因組遺傳密碼的運轉機制所知甚少。「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讓我們對單個基因有了一定了解,但他們彼此間如何協作、又怎樣變化我們知道很少。目前,我們處在簡單模仿自然的水平,真的去創造尤其是脫離大自然的『藍本』去創造幾乎不可能,所以距離『100%人造生命』還差得很遠。」

 

大手筆改造酵母染色體基因組的過程中,覃重軍深深感慨於自然的神奇。「微生物的變化非常快,你稍做改動,大自然就會以完全嘲笑人類理解能力的方式,變化出更多可能。」

 

他認為,科學家一定要有堅定的倫理操守。「堅決不能做致病生物的改造,因為你不知道最終會出現什麼結果。所以我們拿釀酒酵母這種可食用的微生物做改造,目的是找到阻止其變異、惡化的解決辦法。」

 

酵母三分之一基因與人類同源,人造單染色體真核酵母細胞的誕生為研究人類染色體異常疾病提供了重要模型。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保護結構,端粒的長短與過早衰老、基因突變、腫瘤等疾病形成有關。單染色體真核酵母細胞僅有2個端粒,這為研究上述疾病也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礎。下一步,科研團隊將藉助該模型研發人類染色體缺陷或倍增等相關疾病的治癒方法。

 

此外,自然科研機構中國區總監保羅·埃文斯認為,人造單染色體真核酵母細胞也可成為研究染色體生物學基本概念的強大資源,包括染色體的複製、重組和分離,這些都是生物學領域十分重要的主題。

 

合成生物學如何邁入新時代

 

人造生命對應的學科叫合成生物學。如果說基因編輯還是對生命遺傳物質的「小修小改」,那麼合成生物學則是「推倒重來」。

 

本世紀初,合成生物學在基因組學、系統生物學、工程學等多學科基礎上逐漸形成。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已形成初具規模的合成生物學基礎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團隊,一大批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相繼建立。

 

2017年3月,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美、中、英等多國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項目」的部分成果,他們用化學方法合成了5條酵母染色體,其中,中國科學家合成了4條,相比「人類基因組計劃」中國科學家所承擔的1%基因測序有了大幅進步。

 

此次成果不僅完全由中國科學家獨立完成,而且對酵母全部16條染色體進行大剪大拼,最終合成為1條,可謂在去年前人的工作基礎上又邁出了一大步。

 

如果說在「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項目」中,我國科學家扮演了「挑大梁」的角色,那麼在此次「單條染色體真核酵母細胞」的合成中,我國科學家掌握了核心關鍵技術,獲得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可。

 

接下來,合成生物學如何邁入新時代?覃重軍認為,「思想上大膽創新+工程上精細實施」,是未來中國合成生物學取得重大突破不可缺少的兩大因素。「西方合成生物學的研究模式強調精細化工程實施,但只有工程實施遠遠不夠,敢於跳出權威束縛、有原創思想引領才是保持領先優勢的關鍵。」

 

此外,業內專家一致認為,要對合成生物學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與國際同行加強倫理討論、建立預警機制、完善監管制度。生命是大自然的「作品」和生物長期進化的結果。下一步,合成生物學要對生物種類、生命基因的改動設置明確的「紅色警戒線」,謹防破壞既有生態系統、引發生物安全風險。

 

新華社記者 王琳琳 張泉

據新華社上海8月2日電

來源:天津日報

相關焦點

  •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時間:2020-12-05 23: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隨性「上海爺叔」 實現「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在鏈黴菌領域深耕30年,卻在第一次研究的釀酒酵母領域「一鳴驚人」的他,面對團隊共同創建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坦言自己的成功就是一個普通人的「逆襲」。「相信,更多有天賦的年輕人可以從我的成長中獲得信心和力量,取得更大的成功!」
  • 人造子宮有了重大突破
    人造子宮今年有了重大突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製造了一個外部人造子宮,維持超早產羔羊的生存。試驗中的羔羊在子宮內生活了4周,打破了子宮外裝置維持胎兒穩定機能的時間紀錄。超早產兒的死亡率很高,延長妊娠的體外系統沒有成功的先例。這一次,科學家製造了一個聚乙烯薄膜袋,充滿了人造羊水,通過臍帶接口連接氧氣,形成一個封閉的流體人造環境。
  • 我國「人造太陽」獲突破,引世界各國尋求合作
    因此,世界各國也都在積極研究,尋找新的能源替代,而如今,有著強大實力的我國就在這一領域當中有了重大的成果,就比如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海水變「石油」? 我國「人造太陽」技術獲突破,引來世界各國尋求合作。
  •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實現多項突破 貢獻「中國核聚變」智慧在HL-2M裝置建設過程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聯合國內多家研製單位,不斷挺進科研「無人區」。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陽 並實現首次放電
    聊點科技【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陽 並實現首次放電】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我有一個~ 美麗的願望~ 長大以後能——前幾天,一則跟中國「人造太陽」有關的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根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 1 億攝氏度運行近 10 秒。
  • 「人造太陽」成功放電!中國核聚變獲重大突破,專家:前景光明
    中國正是為了實現該目標,著力於在能源困境問題上的突破,所以才啟動了「人造太陽」的一攬子計劃。據悉,所謂的「人造太陽」其實就是我國最新研發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代號為HL-2M。而之所以將其稱為「人造太陽」,主要是由於該設備的原理是通過核聚變的方式,完成質量向能量的轉換,這與太陽的發光發熱原理相同。
  • 中國核聚變再獲重大突破!國產人造太陽正式上線,溫度可達1.5億
    我國的核聚變發展最近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國國產的人造太陽正式上線了。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這也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與建造,並且順利的將它投入運營,這同時也為我國的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和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中國核聚變再獲重大突破!國產人造太陽正式上線,溫度可達1.5億
    我國的核聚變發展最近又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國國產的人造太陽正式上線了。新一代的「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這也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與建造,並且順利的將它投入運營,這同時也為我國的核聚變反應堆的設計和建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核聚變技術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此前,中核集團先後發展了多種類型的磁約束聚變研究裝置,建成了中國環流器一號、新一號和二號A裝置等三大國家重要科研設施,並取得了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在HL-2M裝置建設過程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聯合國內多家研製單位,在裝置物理與結構設計、特殊材料研製、材料連接與關鍵部件研發、總裝集成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實現了可拆卸線圈結構,增強了控制運行水平,提升了裝置物理實驗研究能力;攻克了高鎳合金雙曲面薄壁件大型真空容器模壓成型和焊接變形控制等關鍵技術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記者昨天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昨天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四川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
  • 我國「細胞培養肉」技術獲重大突破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周光宏教授團隊用動物幹細胞生產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該團隊使用第六代豬肌肉乾細胞,經過前後20天的培養,得到重達5克的培養肉。 11月21日,中國農學會組織專家對該成果進行了技術評價,認為該成果有三個突破,一是首次分離得到了高純度的豬肌肉乾細胞和牛肌肉乾細胞,突破了培養肉研究難以獲得高純度單一細胞群的瓶頸。二是創立了豬和牛肌肉乾細胞體外培養乾性維持方法,初步解決了傳代過程中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力衰減的難題。三是研發出我國第一塊肌肉乾細胞培養肉產品,使我國躋身於本領域國際前列。
  • 科學家完成首例「人造生命」惹倫理風險爭議
    本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創造人工合成生命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即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他們將它命名為「人造兒」。該項實驗表明,新的生命體不一定要通過「進化」來完成,也可以在實驗室裡「被創造」。消息傳出,立即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許多科學家對這一成果給予了積極評價,但也不乏憂慮之聲。
  •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小央視頻、快科技、國際核電的那些事近日,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據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報導,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
  • 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開始放電劉永是被這樣一道電光「擊中」的:漆黑的內壁開始明亮起來,在攝像機鏡頭下泛著藍光,一道白光突然出現,間歇又是一道。隨後,電光交織、頻繁閃爍。「真美!」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劉永是這個項目的負責人。當天的放電儀式上,人們沸騰了。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張克儉說,今天,我國自主研製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運行,這是我國核聚變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
  • 「人造太陽」(HL-2M)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獲重大突破
    「人造太陽」是可控核聚變裝置的俗稱,開發聚變能源是全球核聚變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於照亮人類未來的終極能源夢想。「人造太陽」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說它是終極能源?開發核聚變能不僅是解決我國能源戰略需求的途徑,對我國未來能源與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國家原子能機構正在研究布局一體化核聚變研究創新體系,打造國家級核聚變創新研究平臺、國內外專家學者交流平臺、青年科學家成長平臺,全面促進我國核聚變事業由並跑向領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