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性「上海爺叔」 實現「人造生命」重大突破

2020-12-06 中國文明網

  

  愛冒險,愛做夢,聊天說地,暢談未來……與大眾印象中的科學家不太一樣,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覃重軍,就像一位活潑隨性的上海「爺叔」。在鏈黴菌領域深耕30年,卻在第一次研究的釀酒酵母領域「一鳴驚人」的他,面對團隊共同創建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坦言自己的成功就是一個普通人的「逆襲」。「相信,更多有天賦的年輕人可以從我的成長中獲得信心和力量,取得更大的成功!」

  大膽夢想

  「你們不會相信,科學家曾是一個學渣!」覃重軍拿著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指著上面一臉調皮的小男孩說,「中學老師說我肯定考不上大學,我就賭了一口氣!1983年,出人意料地超水平發揮考上了武漢大學。」得益於當年武漢大學劉道玉校長倡導的教育改革,入校後的他不像在讀理科專業,而是花大量時間博覽文史書籍,甚至自學哲學。考研時,「60分萬歲」的他只考取了華中農業大學;讀研期間,因為課題太難,兩年不出成果,他甚至還差點被「退學」,感謝華中農業大學孫濟中校長等領導「慧眼識珠」,他成為該校首屆試行的碩博連讀生。  

  黑格爾小邏輯、羅素西方哲學史、馬恩選集、司馬遷史記、德國古典音樂……對一名理科生來說,覃重軍的書單跨界很多。不過,這些「無用書」卻成為他後來科研道路的獨特養分。在讀博期間,他梳理自己的研究方向,堅定了科研理想,日夜拼搏並寫出優秀博士論文。在博士論文結語處,他寫下,「對我而言,科學是一條無窮無盡的探索之路,也許一生都會這樣幹下去。」

  又抑或,會成真!循著科學之路,覃重軍駕駛著遠大夢想,努力攀向一座座科學高峰。在一本普通的記事本上,28歲的他記下了自己的五個夢:在重大基礎研究、原創技術、產業化、解決人類疾病和新理論這五大方向上取得卓越成就。在給妻子的情書中,他密密麻麻手寫了十幾頁的人生理想,細細描繪過五個科學夢。說夢容易,守夢不易。「時隔20多年,我都不記得他曾對我訴說的科學夢了。回頭來看,他確實在按照自己的夢想之路,一個個變夢成真!」身為覃重軍的妻子,同為科研人的方萍很欽佩丈夫的堅定和理想,「他一直是個很純真的人,有夢就去追,不會想得太複雜。」

  小心求證

  人類能否創造生命?不管是針對這個問題的思考還是實踐,國際同行一直走在中國人的前面。覃重軍偏偏將重大基礎研究的遠大夢想聚焦於此。「能不能人造一個真核生物,只有一條線型染色體,集中所有的生長、繁殖、遺傳信息在這一條線型染色體上?我後面又把它變成環型,像原核生物一樣,徹底打破真核與原核生物的自然界限。」多年前一次散步時的「突發奇想」,五年後登上了《自然》雜誌——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覃重軍團隊與合作者,創建出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讓中國科學家在該領域一舉成為「領跑者」。

  生物學教科書中,將自然界存在的生命體,分為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所有真核生物細胞含有多條染色體,而且都是線型結構,比如人、小鼠、釀酒酵母等。而大腸桿菌、破傷風菌這樣的原核生物細胞通常只有一條環型染色體。就算是該領域老將、紐約大學博克教授團隊,窮盡努力也只將天然16條染色體的釀酒酵母縮減到2條後止步。覃重軍團隊歷經4年、15輪融合,把無數「內行」不敢想不敢做的酵母菌染色體精簡到極致,終於將16條染色體合成1條。目前,國內外50多家實驗室、科研機構、企業,跟中國團隊索要了釀酒酵母材料用於基礎研究、工業生產、藥物研發。

  赤子之心

  「我有自己的夢,現在已經完成了兩個。一個是在基礎研究領域,創造了世界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另一個是多年以前推動了多拉菌素產業化,打破了美國壟斷。不過,眼瞅著快要進入「老冉冉其將至兮」的年齡,我還有三個夢沒有實現呢,必須抓緊時間了!」與很多人不一樣,覃重軍談起自己的夢想從不諱言,眼角裡依然閃著孩童般的天真!不少人會覺得他是天馬行空「說大話」,而懂他的人,並不這麼想。

  在妻子的眼中,他是擁有赤子之心的普通人,「對自己的理想和夢想不是掛在嘴上,只在回首往事時才發現,一步步走來的路就是最初的夢。」在同事們的眼裡,覃重軍對基礎研究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擁有獨特思想,「能文能武很內秀」讓他在科研道路上有著與眾不同的敢想敢幹。

  接下來,覃重軍想對人類的健康疾病有貢獻、在生命科學體系做出開創性工作。「我要做的東西一定是瞄準特別重大的需求,尤其是我覺得對人類的健康疾病有貢獻是作為生命科學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可能比我發100篇NATURE文章都更令我激動。」

  從去年成果發布至今,覃重軍經歷了職業生涯中「最耀眼的一次亮相」,「科學家一次次走到鎂光燈下,於我不太習慣。但我希望讓更多年輕人在科研的尋找與發現中,獲得啟示得到激勵。」無論多忙碌多喧囂,他每天都會堅持獨自散步,在獨處的寧靜中,讓思想任意馳騁,讓科學思考深入再深入。

  「我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想像,靠想像力打開未來的一扇扇大門,第二天,冷靜下來,靠理性選擇其中正確的一扇。」(記者 馬亞寧)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早的英語角,記錄了上海爺叔的青春歲月
    這個中國最早誕生的英語角,曾經也是上海爺叔們青春歲月裡的一部分。「年輕人講『格幫上海爺叔CN都老棺材了,英語講了噶好啊』。伊不曉得阿拉老早年紀輕辰光,都在此地混的。」今年60多歲的老侯膚色偏黑,聲音洪亮。他謙虛地說自己英語「不來事」(不行)。「但是我吶,善於跟外國人吹牛逼,隨便talking(聊天)。」
  • 我國科學家「人造生命」獲重大突破
    未來某一天,人類會不會創造出比自身更強大的生命? 對此,覃重軍表示,目前人類對生命基因組遺傳密碼的運轉機制所知甚少。「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讓我們對單個基因有了一定了解,但他們彼此間如何協作、又怎樣變化我們知道很少。目前,我們處在簡單模仿自然的水平,真的去創造尤其是脫離大自然的『藍本』去創造幾乎不可能,所以距離『100%人造生命』還差得很遠。」
  • 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
  • 復旦大學聶志鴻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人造衛星、人工智慧、人造太陽……對自然存在物的人工模仿與超越,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聶志鴻團隊為製備納米「人造分子」找到了一則簡易方法——通過設計聚合物配體間的簡單化學反應實現對納米「人造分子」組裝構築和物理性能的調控。這一製備方法與傳統方法的最大區別,在於概念的創新。據聶志鴻介紹,傳統製備方法的原理是在納米粒子上定點修飾一段DNA分子,利用DNA分子之間的互補相互作用,實現對不同納米粒子結合的調控。
  • 復旦大學高分子系聶志鴻《Science》: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人造衛星、人工智慧、人造太陽……對自然存在物的人工模仿與超越,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近日,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聶志鴻團隊在納米「人造分子」製備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 復旦大學《Science》重大突破!製備納米「人造分子」
    人造衛星、人工智慧、人造太陽……對自然存在物的人工模仿與超越,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分子是參與生命與物質世界演化的最基本單元,由原子按照特定方式結合而成。那麼,能否模仿從原子到分子的鍵合過程,創造出由無機納米粒子定向鍵合而成的「人造分子」,並利用其呈現出的各種獨特物理性質,為傳感、催化、超材料和光電器件等領域開闢更廣闊的應用前景呢?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我有一個~ 美麗的願望~ 長大以後能——前幾天,一則跟中國「人造太陽」有關的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根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 1 億攝氏度運行近 10 秒。
  •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時間:2020-12-05 23: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 新時代奮鬥者|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突破,他將繼續前行
    楊正行 圖兩個成果提及的實驗和分析各有千秋,但從結果來看,前者只做到「16合2」,而覃重軍用基因編輯的方法,將釀酒酵母中16條天然染色體合成為1條,創建出了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實現「人造生命」裡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事實上,在論文投稿後,審稿人曾「百般刁難」。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陽 並實現首次放電
    聊點科技【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我國建成新一代人造太陽 並實現首次放電】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
  • 人造子宮有了重大突破
    人造子宮今年有了重大突破!美國費城兒童醫院製造了一個外部人造子宮,維持超早產羔羊的生存。試驗中的羔羊在子宮內生活了4周,打破了子宮外裝置維持胎兒穩定機能的時間紀錄。超早產兒的死亡率很高,延長妊娠的體外系統沒有成功的先例。這一次,科學家製造了一個聚乙烯薄膜袋,充滿了人造羊水,通過臍帶接口連接氧氣,形成一個封閉的流體人造環境。
  • 「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運行,中國大科學裝置重大突破
    小時候的夢想,長大了要種太陽,我國的「人造太陽」日前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據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2日報導,中科院等離子體所今天發布消息,我國大科學裝置「人造太陽」日前取得重大突破!
  • 人造生命
    這樣人類就可以自身進行光合作用,製造能量養活自己  《瞭望東方周刊》特約撰稿李雍麗  上海報導  「在極度的不安中,我把激活生命所需要的各種儀器放在我的周圍,準備給躺在我腳下的軀體注入生命。已經凌晨一點了,雨滴狂亂地打在窗上,蠟燭即將燃盡。突然,就在火苗臨近熄滅的微光裡,我看到那具軀體睜開了渾濁昏黃的眼珠,呼吸急促,四肢痙攣地抽搐起來。」
  • 2020 年重大科學突破:太空旅行和實驗室人造肉
    北京時間 12 月 24 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挑選出 2020 年全球重大科學突破,其中包括:AI 人工智慧技術、食物領域、太空技術,以及最新新冠病毒響應,展示了科學力量如何改變全球後疫情時代。1、太空旅行
  • 2020年重大科學突破:太空旅行和實驗室人造肉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科學家挑選出2020年全球重大科學突破,其中包括:AI人工智慧技術、食物領域、太空技術,以及最新新冠病毒響應,展示了科學力量如何改變全球後疫情時代。1、太空旅行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外媒: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
    國際在線專稿: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實現首次放電,多家外媒表示,這是中國核電研究的重大突破。法國BFMTV電視臺網站報導截圖5日,法國BFMTV電視臺網站報導稱,中國最先進的核聚變實驗裝置HL-2M實現首次放電,是中國研究生產清潔能源的重要一步。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
  • 我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靠的是其內部發生的核聚變反應。因此,核聚變裝置被人們形象地稱作「人造太陽」。
  • 中國核聚變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太陽」首次放電成功
    其採用的先進裝置以及結構與控制方式試驗成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一直鑽研核聚變發展的中國意義非凡,中國再次成功向未來核聚變堆試驗運行邁進一大步,並為中國未來核聚變示範堆和商業堆的自主設計與研發製造奠定基礎。據報導,完成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的是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項目,於2009年批准在中國成都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