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刊發我國學者燃料電池重大研發成果,意味著什麼?

2020-12-06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以下是香橙會研究院氫能行業周報及點評(0706-0712)。本周最受關注的事件,是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刊發我國學者燃料電池重大研發成果,這事情意味著什麼?香橙會研究院聯繫上該文章的通訊作者,詳見內文。

《Science》刊發我國學者燃料電池重大研發成果

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低溫、高性能燃料電池研究,聚焦高質子電導率電解質的開發,歷經多年的不懈探索,經過反覆試驗論證,首次通過半導體異質界面電子態特性,把質子局域於異質界面,設計和構造具有最低遷移勢壘的質子通道。

在傳統質子傳導材料裡,質子需要克服巨大的能壘,通過氧空位跳躍前行。本研究如同給質子修建高速公路,即利用半導體異質界面場誘導金屬態,助推超質子實現又快又好地「跑起來」,從而獲得優異的電導率。這與傳統電解質材料電導率相比,提升了3個數量級,並且實現了先進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示範。

半導體異質結構和場誘導加速離子遷移,是能源科學領域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該研究成果為優良質子傳輸材料和應用,提供了創新思路,為質子限域傳輸提供了科學方法,為燃料電池研發應用插上了翅膀。

香橙會研究院點評:從固體氧化物(SOFC)材料設計的基礎上分出來一個質子陶瓷燃料電池(PCFC)的概念,是個很好的方向。

香橙會研究院聯繫上朱斌教授。朱斌教授原為瑞典皇家工學院教授級高級研究員;英國拉夫堡大學教授。

說朱斌教授之前,先說日產的SOFC燃料電池汽車。

2016年8月日本日產公司使用美國 SOFC 技術,推出搭載氧化物燃料電池的電動汽車,這種另闢蹊徑的技術,立刻引起業界轟動。該車使用的燃料(5kW)是生物乙醇,乙醇經過簡單催化產生氫和一氧化碳為燃料可以經過燃料電池轉化與空氣中的氧結合產生電能,從而驅動汽車(並結合車載鋰電 24kW 啟動)。零排放,續航裡程達到驚人的 600 公裡。

該車的出現,解決了純電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的商業化瓶頸——不需要充電樁,也不需要加氫站,去掉了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PEMFC)昂貴稀缺的鉑金,降低了生產和使用成本。車輛續航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證,一箱 30 升的生物乙醇經過 SOFC 後,可以轉換為車輛 600 公裡的續航裡程,解決了電動車續航的問題。

雖然日產公司成功地在燃料電池動力上使用了 SOFC 技術,但並沒有 SOFC 的解決方案。日產公司使用的 SOFC 是基於氧化物 YSZ 陶瓷支撐的技術,十多年前由朱斌加盟的美國燃料電池聯合公司轉讓。陶瓷不能經受快速啟動,容易脆裂和熱循環都是用於交通能源的致命問題。

經過朱斌博士和他的研發團隊在美國公司的設計基礎上經過多年研究,成功將關鍵技術進行了多項升級和突破,將YSZ 陶瓷發展為摻雜氧化鈰,陶瓷支撐發展到金屬支撐。更重要的是產品造價500-1000 人民幣/千瓦。

這種新一代燃料電池的科學基礎研究已經在朱斌博士 2010 年發明以來,特別是 2013 年在中國建立的百人計劃團隊,現在已經拓展到幾個大學和兩個院士團隊的合作基礎上開展起來。

當然這些研究還是初期的階段,全世界做這個方向的人不超過10個課題組。

走向應用的過程是:概念(原理)-材料體系-技術路線-技術驗證-工程驗證-市場驗證-市場推廣。目前PEMFC已經在市場驗證階段,而PCFC還處在概念原理階段。

但不管怎麼說,氫燃料電池行業作為一個高科技行業,其技術創新一直在路上。

氫能部分

一、產業

1、 歐盟推出萬億級氫能投資計劃 產業快速發展可期

近日,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蒂莫曼斯牽頭,正式公示了醞釀已久的《歐盟氫能戰略》。為保證戰略實施,歐盟計劃未來十年內向氫能產業投入575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4.56萬億元)。其中,1450億歐元以稅收優惠、碳許可證優惠、財政補貼等形式惠及相關氫能企業,剩餘的4300億歐元將直接投入氫能基礎設施建設。

香橙會研究院點評:如此宏大的產業戰略,表明歐盟遵守「巴黎協定」在減少碳排放,將氫能作為替代能源的決心,此前德國推出國家氫能戰略,荷蘭和比利時已經開始了一些氫能的利用項目。

二、公司

1、氫能產業巨頭宣布戰略合作 歐洲綠氫龐大市場引關注

德國工業巨頭蒂森克虜伯伍德氯工程技術公司與美國空氣產品公司近日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計劃在關鍵地區展開獨家合作,利用互補的技術和工程等優勢共同開發綠氫項目。根據合作協議,蒂森克虜伯伍德將提供技術並在未來向AP建造、擁有和運營的水電解工廠提供特定的工程、設備和技術服務。

香橙會研究院點評:歐盟剛發布了計劃龐大的《歐盟氫能戰略》,把「綠氫」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

蒂森克虜伯伍德在水電解制氫設備、工廠建設和服務方面有豐富的經驗,AP是全球最大的氫氣供應商,氫能供應網絡成熟,液氫和加氫站技術居於領先地位,通過優勢互補,大規模製氫項目的開發將推動綠氫實現更廣泛應用。

燃料電池部分

一、政策

1、 車用IV型氫氣瓶團體標準徵求意見

近日,氣瓶安全標準化與信息工作委員會發布關於團體標準《車用壓縮氫氣塑料內膽碳纖維全纏繞氣瓶(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該標準主要是規定了車用壓縮氫氣塑料內膽碳纖維全纏繞氣瓶的型式和參數、技術要求等要求;比如公稱工作壓力不超過70MPa、公稱容積不大於450 L、貯存介質為壓縮氫氣、工作溫度不低於-40 ℃且不高於 85 ℃等具體參數要求。

香橙會研究院點評:由於四型70MPa儲氫罐技術相關管理標準沒有出臺,一直制約著國內研發的進展,國內外技術差距大;相關標準的出臺,將推動國內行業發展與應用,目前國內做IV型瓶企業不多,主要是斯林達安科在日本展出過一款70MPaIV型儲氫瓶,除此之外,京城股份和中集安瑞科公告過推進IV型儲氫瓶生產。

二、產業

1、現代汽車氫燃料電池重卡出口瑞士,2025年前將出口1600輛

7月6日韓聯社消息報導,現代汽車打造的10輛氫燃料電池重型卡車當天首次出口瑞士,現代方面還計劃截至2025年繼續對瑞士出口1600輛氫能重卡。這次出口的氫能重卡為34噸級(含拖車),匹配190kW功率的氫燃料電池系統、350kW電機,採用新研製成功的氫燃料電池冷卻系統及其控制技術,單次充電可行駛400公裡。

香橙會研究院點評:從美國尼古拉到韓國現代,香橙會研究院一直強調氫燃料重卡是目前最好的應用場景,國內目前氫能重卡業已開始在港區和礦區開始投放測試,未來燃料電池汽車得重卡者得天下。

三、公司

1、氫璞創能:與天津臨港控股及新氫動力籤訂2000套氫燃料叉車動力系統

近日,氫璞創能與天津臨港控股全資子公司天津臨港高新技術發展有限公司及天津新氫動力籤訂三方合作協議,未來將在氫燃料電池叉車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協議約定:2020-2024年,高新公司將先後從新氫動力採購其自主研發製造的氫燃料電池叉車動力系統2000套,並負責在天津港保稅區內進行應用推廣,提供氫燃料電池叉車應用場景。

香橙會研究院點評:普拉格能源的氫燃料電池叉車推廣多年,屬於比較成熟的應用市場。

上市公司

1、吉電股份(000875.SZ):與青島海望籤署協議,共推有機液體儲氫技術產業化

7月8日吉電股份公告稱,公司與青島海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通過緊密的戰略合作,在氫能儲運產業聯盟、氫能產業規劃項目、技術研發、產業化應用等方面,形成密切的利益共同體,共同推動氫能產業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香橙會研究院點評:青島海望是依託西安交大孵化的氫能儲運公司,擁有全球領先的液態有機儲氫(LOHC)技術,為客戶提供專業的加儲氫設備和解決方案,正在推進技術的產業化和應用。目前國內氫陽能源液態有機儲氫(LOHC)產業化做的比較好。

2、穗恆運A(000531.SZ):與中石化合資開發黃埔區加氫等綜合能源站項目

7月9日穗恆運A發布公告稱,公司與中國石化銷售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投資開發黃埔區綜合能源站項目,首期項目(即本期)將建設東明三路、鳳湖二路、埔心村等3個加油、加氫、充電、光伏發電、商業等「五位一體」綜合能源站(含加氫)。

香橙會研究院點評:中石化計劃在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規劃新建20座以上集加氫、加油、充電、非油、光伏發電等「五位一體」綜合能源銷售站,已經開始具體落地。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OFweek氫能,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依據是什麼這項研究是在今年7月10日刊登在Science,而在僅一個月後,便在Pubpeer上遭到了網友質疑。論文的研究課題屬於燃料電池領域,按照論文摘要和地大(武漢),以及東南大學官網相關報導來看,這項研究提出了提高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的方法,並完成了一種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是該論文共同一作和主通訊作者。
  • 我國破解燃料電池研發中的關鍵難題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胡守庚  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
  • 《科學》刊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創新研究成果
    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
  • 《Science》主編回應中國燃料電池研究「造假」:發函重點關注,之前撤稿率100%
    iNature當時就說,這是中國建國以來,中國學者(中國單位為通訊單位的文章)首次從Nature撤稿文章。那麼這一次,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引發質疑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研究?又是怎樣的問題?為什麼被舉報?依據是什麼?
  • 編輯部發函關切中國學者,或成我國首篇被撤稿Science論文
    依據是什麼這項研究是在今年7月10日刊登在Science,而在僅一個月後,便在Pubpeer上遭到了網友質疑。論文的研究課題屬於燃料電池領域,按照論文摘要和地大(武漢),以及東南大學官網相關報導來看,這項研究提出了提高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的方法,並完成了一種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是該論文共同一作和主通訊作者。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10月9日,中國學者在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篇重磅文章——《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 enabled by afield-induced metallic state in a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因圖片錯誤問題被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正式撤稿。
  • 《科學》雜誌刊發湖大創新研究成果,燃料電池有望實現能源快速轉化
    楚天都市報7月11日訊(記者鄒浩 通訊員向正鵬)燃料電池清潔無汙染,被納入國家能源戰略,無奈電解質電導性太低,制約行業發展。現在,這一瓶頸有望被打破。7月1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刊發了題為《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的原創新科研論文,首次通過利用半導體異質結界面的高電導性,為質子搭建快速遷移通道。湖北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副教授黃敏為共同第一作者。據悉,這是湖大物電學院首次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標誌著湖大在燃料電池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進展。
  • 我國學者破解燃料電池研發中的關鍵難題
    這是記者10日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的,該校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是論文第一作者,據她介紹,燃料電池的潔淨、高效、無汙染特點越來越受關注,燃料電池技術也是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一個重點領域,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是解決目前燃料電池應用的關鍵。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
    作者 | 胡珉琦10月9日,中國學者在燃料電池領域的一篇重磅文章——《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Proton transport值得注意的是,論文作者「堅持低溫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實驗設計、理論計算、主要數據和分析」。這意味著,他們認為這些圖片的「意外錯誤」並不影響實驗方法和結論,但仍選擇了撤稿。
  • 東南大學取得重大進展,成果登上頂級期刊Science!聚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
    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教授為該論文共同一作和主通訊作者,此項研究成果標誌著東南大學在燃料電池領域相關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電解質是燃料電池的核心組成部分,其離子電導率的性能決定了燃料電池性能的優劣,目前制約燃料電池性能開發與應用的瓶頸是較低的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
  • 我國學者首次在Science發表電池正極材料研究成果 推動落地應用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聰聰)近日,鈉離子電池論文《Rational design of layered oxi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在世界頂級學術刊物《Science》上發表。
  • 地大(武漢)團隊解決燃料電池電解質難題—新聞—科學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部分成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半導體異質界面電子態特性,把質子局域於異質界面,設計和構造具有最低遷移勢壘的質子通道,從而助推超質子,獲得優異的電導率。 7月10日,《科學》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 燃料電池是繼水力發電、熱能發電和原子能發電的第四種發電技術。其潔淨、高效、無汙染特點越來越引起關注。
  • 陳全訓:鋁燃料電池的開發和商業化意義重大
    鋁燃料電池技術的應用可實現金屬鋁的大規模工業儲能,國內外對該技術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但該技術已超出傳統材料科學領域的範疇,因此進展緩慢。東深科技公司經過6年的苦心研究,突破了鋁燃料電池的諸多技術瓶頸,實現了產品商業化生產,成為國內鋁燃料電池商業化應用的企業。 陳全訓在了解鋁燃料電池產業化進程之後表示:「鋁燃料電池的開發和商業化意義重大。
  • 我國學者首次在《Science》發表電池正極材料研究成果!
    1 首次在《Science》 發表電池正極材料研究成果Claude Delmas等提出了一種簡單的預測鈉離子層狀氧化物構型的方法,並在實驗上證實了該方法的有效性,為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了理論指導。
  • 我國學者首次在Science發表電池正極材料研究成果 | 進展
    相關成果以「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材料的合理設計(Rational design of layered oxi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為題,於2020年11月6日在線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
  • 美國研發高功率液體燃料電池 工作電壓為傳統氫燃料電池的2倍
    不過,該部門的電氣化需要大功率的燃料電池(單獨使用或與電池結合使用),以促進向電動車輛(汽車和卡車)、船隻和飛機過渡。此外,此類燃料電池還可以作為現有純電動汽車的增程器,以促進電動汽車的普及。 現在,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McKelvey工程學院的工程師們研發了一款高功率直接硼氫化物燃料電池(DBFC),其工作電壓是傳統氫燃料電池的兩倍。
  • 我國實現氫燃料電池全產業鏈自主化
    科技日報1月22日消息,國家電投集團總經理江毅22日在此間透露,作為國內五大發電集團中唯一具有核電牌照的企業,國家電投正尋求在代表能源未來的核電前沿技術和系列儲能前沿技術上取得突破,並已在氫燃料電池開發領域獲重大突破,完成了相關催化劑、擴散層、膜電級、雙極板、電堆組裝、系統控制、空壓機等系統設備自主研發
  • ...新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氫能源|燃料電池|產業鏈|燃料電池汽車
    根據發展規劃,我國力爭經過十五年持續努力,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融合發展協調高效、產業生態健全完善,純電動乘用車成為主流,燃料電池商用車實現規模化應用,高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汽車趨於普及,我國進入世界汽車強國行列。《技術路線圖2.0》則提出,至2035年達到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各佔50%的目標。
  • 探索燃料電池奧秘
    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原創性研究成果。對於燃料電池研究課題組師生而言,能夠在該刊發表論文,是莫大的驚喜,也是莫大的鼓勵。「燃料電池創新研究,是最近這些年科學界關注的熱點,我們長期開展科研攻關,能夠貢獻智慧和力量,這也是我們應有的擔當。」朱斌教授說。燃料電池課題研究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團隊,成立於2016年,核心的團隊固定成員有三人:吳豔、宋懷兵和朱斌。
  • 衣寶廉:五十年堅守與創新 探索燃料電池之路
    在中國化學研究領域有這樣一位傳奇人物,20世紀70年代他參與並領導了航天鹼性燃料電池的系統研究;80年代他將燃料電池技術應用到電化學傳感器等多個領域;90年代他作為科技部「九五」攻關重大項目負責人,在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突破性成果;2008年他帶領團隊研製的燃料電池發動機在北京奧運會的新能源示範汽車上成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