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科學研究的頂峰雖然充滿坎坷,但是只要咬緊牙關朝前走,一定能看到壯麗的日出。」日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在接受採訪時這樣說道。她說這句話,是有原因的。她和燃料電池研究課題組師生們,在科學研究之旅上,不停地跋涉,如今看到了科學的微光。
科研「三人行」,
組隊探索燃料電池奧秘
7月10日,世界頂尖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吳豔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原創性研究成果。
對於燃料電池研究課題組師生而言,能夠在該刊發表論文,是莫大的驚喜,也是莫大的鼓勵。「燃料電池創新研究,是最近這些年科學界關注的熱點,我們長期開展科研攻關,能夠貢獻智慧和力量,這也是我們應有的擔當。」朱斌教授說。
燃料電池課題研究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團隊,成立於2016年,核心的團隊固定成員有三人:吳豔、宋懷兵和朱斌。三人相識於偶然,成就於必然。朱斌是吳豔在瑞典皇家工學院讀博期間就認識的學者,後來到地大任職講座教授,一直和吳豔有多方面的合作,而吳豔與宋懷兵因為一次實驗偶遇,兩人一個側重化學能源轉換研究,一個側重光電能源轉換研究,兩者有很好的交叉融合,宋懷兵嘆服於吳豔敏銳的科研洞察力,「我們合作會不會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帶著對未來美好的期盼,三人就這樣「組隊」了。
燃料電池是什麼?簡單地講,就是繼水力發電、熱能發電和原子能發電的第四種發電技術。其潔淨、高效、無汙染特點越來越引起關注。燃料電池技術成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一個重點領域,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是解決目前燃料電池應用的關鍵。
經過無數次線上線下討論,結合彼此專業背景和特長,著眼於解決領域關鍵科學問題,圍繞燃料電池研究,課題組將方向定為「異質界面電荷傳輸行為探究」。大量文獻調研後,他們發現了一種很神奇的物質——鈷酸鈉,它是一種內部絕緣、外部導電的拓撲材料,而且表面具有金屬態,可以沒有阻礙地實現電子傳導行為,鈉鈷氧和其他材料複合後,這種金屬態可以持續保留,這正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表面電荷可控的界面傳輸材料。
通過大量實驗篩選,課題組鎖定了幾種特定材料作為另一種異質材料,在將鈷酸鈉和氧化鈰進行複合時,他們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在溫度低於200攝氏度的情況下,這種複合材料的電導率是傳統電解質材料的近1000倍,這個發現讓他們振奮不已。
吳豔(左一)、宋懷兵(右一)等課題組成員在探討
與實驗「抬槓」,
燃料電池研究有新驚喜
在科學研究中,一旦深入到某個領域,腦海中就會有無數個為什麼。不停地追問、不停地用實驗作答。宋懷兵說:「從事燃料電池的科學研究,本質上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什麼離子傳輸性能這麼高,是什麼離子傳輸在其中起主導作用?不同比例的鈉鈷氧複合物,如何影響電池的效率?發現很驚人,但怎麼弄清它的作用機制,仍然面臨諸多困難。
「這是一個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很多科學難題,需要我們去探索。」吳豔對這段曲折的研究過程記憶深刻。她說,因為是一個全新的研究,課題組將多數科研經費投入到實驗儀器和材料的購買上。他們也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鑑,有段時間他們的研究,處於極度困惑中,實驗沒有起色,一次次地做實驗,一次次地探討,每次交流都是一次頭腦風暴。「我們周末節假日,基本上都在實驗室,唯一的一個半天不在實驗室,那是去醫院取藥。」
科學實驗的過程,也是考驗人的意志的過程。武漢夏天酷熱,辦公室儀器的轟鳴聲和散發的熱量讓人難以忍受,他們笑稱「每天免費蒸桑拿」。在測試燃料電池的壽命問題時,實驗過程必須24小時有人輪流堅守,團隊所有師生採取「車輪」戰,白天晚上不間斷實驗,有一次實驗持續了近200個小時。
正是這樣的堅持,終於迎來了希望的曙光。他們採用巧妙的設計,通過液相外延生長,在片狀的鈷酸鈉界面上外延生長了氧化鈰納米材料,從而構建了研究模型-鈷酸鈉/氧化鈰異質材料界面,解決了如何構建異質材料界面關鍵性問題。研究如同給質子修建高速公路,助推超質子實現又快又好地「跑起來」,從而獲得優異的電導率,為燃料電池將來的應用推廣插上翅膀。
鐵杵磨成針,
一篇論文經歷百次修改
為什麼會決定向頂尖刊物《科學》投稿?宋懷兵介紹,半導體異質結構和場誘導加速離子遷移,是能源科學領域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研究著眼於解決燃料電池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為優良質子傳輸材料和應用提供了創新思路,為質子限域傳輸提供了科學方法,該成果將促進新一代燃料電池研究和發展,對發展能源新材料和新技術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決定向《科學》雜誌投稿,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論文撰寫是一個反覆打磨精益求精的過程,團隊成員從標點到圖表,每一個細節都儘量做到完美。《科學》雜誌對論文要求極高,怎樣在有限的字數中精準提煉出文章的要點、體現出研究的創新點、展現文章的深度和清晰度,團隊成員反覆對論文精雕細琢。2019年12月,團隊收到《科學》雜誌的關鍵意見反饋,當時朱斌教授身在瑞典的家中,三人為了更充分高效地回覆審稿意見,他們從早上7點一直工作至第二日的早上8點, 整整連續工作了25個小時,沒有離開過辦公室。
2020年7月,燃料電池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他們歷經4年的辛苦付出,終於有了回報。「剛開始投稿還有點小忐忑,但論文被接收後,大家反而很平靜,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吳豔說,她的兩臺電腦、兩個硬碟裡全部被實驗數據裝滿,從論文初稿到最後發表,前前後後修改100多次,100多個版本。
在燃料電池研究中,為了將設計落到實處,以及從原子分子級別探究其內在機理,他們必須和其他科研院所開展聯絡與合作。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們通過郵件、電話、面對面等方式交流,向國內外同行請教,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交流的機會。「現在的科技創新,學科之間交叉和各種資源的整合,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我們搞科研,要有開放的心態和合作的意識,需要協同創新。」
如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燃料電池研究課題組在《科學》發表創新研究成果後,引起業內和媒體的眾多關注。「我們能在《科學》發表論文,和學校的長期支持鼓勵是分不開的。」吳豔說。接下來,課題組將圍繞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結合學校特色優勢學科,繼續深挖礦物界面離子傳輸機理的「秘密」,搭建礦物材料界面電性能資料庫,在科研中繼續大幹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