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誌刊發湖大創新研究成果,燃料電池有望實現能源快速轉化

2020-11-29 瀟湘晨報

楚天都市報7月11日訊(記者鄒浩 通訊員向正鵬)燃料電池清潔無汙染,被納入國家能源戰略,無奈電解質電導性太低,制約行業發展。現在,這一瓶頸有望被打破。7月1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刊發了題為《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的原創新科研論文,首次通過利用半導體異質結界面的高電導性,為質子搭建快速遷移通道。湖北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副教授黃敏為共同第一作者。

據悉,這是湖大物電學院首次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標誌著湖大在燃料電池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進展。物電學院的汪寶元實驗室提供了燃料電池性能的核查工作,其碩士研究生M. Akbar參與了具體實驗工作,為該文章的作者之一。

黃敏

黃敏副教授介紹,電解質導電率低,燃料電池能源轉化效率就低,達不到使用條件。長期以來,科研人員試圖利用離子導體結構摻雜的方式改善電導率,效果都不理想。

本次研究獨闢蹊徑,在由半導體材料鈷酸鈉和氧化鈰組成的的異質結上尋求突破,結合實驗和第一性原理計算的方法,對該異質結電子性質和性能進行系統研究,得出了異質結界面具有金屬態特性的結論。利用該特性,團隊首次把質子局限在異質結界面,設計和構造出具有最低遷移勢壘的超質子高速通道,在「夾縫」中為質子搭建了「高速公路」。

在該研究中,實驗成功地驗證了理論和計算結果,異質結獲得了極其優異的質子電導率。「相比於傳統釔穩定二氧化鋯電解質材料,異質結界面的電導率提升了1000倍,電池的性能輸出能達到1000毫瓦每平方釐米。」黃敏說,這項研究為燃料電池發展提供了突破性的助力,燃料電池有望實現能源的快速轉化。

【來源:楚天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科學》刊發湖北大學創新研究成果!
    燃料電池清潔,無汙染,被納入國家能源戰略,無奈電解質電導性太低,制約行業發展。現在,這一瓶頸有望被打破。7月1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了題為《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的原創新科研論文,首次通過利用半導體異質結界面的高電導性,為質子搭建快速遷移通道。湖北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副教授黃敏為共同第一作者。
  • 《科學》刊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創新研究成果
    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
  • 《Science》刊發我國學者燃料電池重大研發成果,意味著什麼?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以下是香橙會研究院氫能行業周報及點評(0706-0712)。本周最受關注的事件,是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刊發我國學者燃料電池重大研發成果,這事情意味著什麼?香橙會研究院聯繫上該文章的通訊作者,詳見內文。
  • 中國科大兩項科研成果同時在《科學》雜誌刊發
    來源:安徽網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大獲悉,北京時間10月9日凌晨兩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季恆星教授團隊和趙忠教授團隊的兩項科研成果在國際頂尖雜誌《科學》上刊發,兩個科研成果分別是新型電極材料助力鋰電子電池快充技術,以及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 探索燃料電池奧秘
    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原創性研究成果。對於燃料電池研究課題組師生而言,能夠在該刊發表論文,是莫大的驚喜,也是莫大的鼓勵。「燃料電池創新研究,是最近這些年科學界關注的熱點,我們長期開展科研攻關,能夠貢獻智慧和力量,這也是我們應有的擔當。」朱斌教授說。燃料電池課題研究組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團隊,成立於2016年,核心的團隊固定成員有三人:吳豔、宋懷兵和朱斌。
  • 地大(武漢)團隊解決燃料電池電解質難題—新聞—科學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部分成員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半導體異質界面電子態特性,把質子局域於異質界面,設計和構造具有最低遷移勢壘的質子通道,從而助推超質子,獲得優異的電導率。 7月10日,《科學》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 燃料電池是繼水力發電、熱能發電和原子能發電的第四種發電技術。其潔淨、高效、無汙染特點越來越引起關注。
  • 青島能源所在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等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器團隊負責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劉愛驊等在基於木糖脫氫酶表面展示體系的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生物燃料電池是指以微生物或酶為催化劑,將生物燃料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 我國破解燃料電池研發中的關鍵難題
    科技日報記者 劉志偉 通訊員 胡守庚  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為第一作者,朱斌教授和宋懷兵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
  • 《科學》刊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因其優異的光電性能,引發全球關注。2013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被《科學》評為2013年度國際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但是,頗具「發電」天賦的鈣鈦礦光電材料的「脾氣」卻不穩定,表現主要有二,一是材料不穩定,容易發生分解;二是容易與光、水、氧氣發生作用,工作狀態下的鈣鈦礦光電材料分解速度尤其快。想讓它「乖乖聽話」並不容易。
  • 東南大學取得重大進展,成果登上頂級期刊Science!聚焦國家能源發展戰略!
    東南大學太陽能技術研究中心/儲能聯合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朱斌教授為該論文共同一作和主通訊作者,此項研究成果標誌著東南大學在燃料電池領域相關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朱斌教授等人採用完全不同於傳統離子導體結構摻雜的方法,構建半導體材料的異質結構,通過利用半導體異質界面電子態/金屬態特性把質子局域於異質界面,設計和構造具有最低遷移勢壘的超質子高速通道;在燃料電池中,質子經電化學嵌入到異質材料界面,被帶正電的氧化鈰表面排斥到鈷酸鈉表面,但同時受到正電鈉離子的排擠不能進入鈷酸鈉內部,因而局域於兩者材料的界面空間,從而實現在最低勢壘的層間連續快速遷移。
  • 青島能源所開發出基於生物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
    日前,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傳感技術團隊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於葡萄糖/氧氣燃料電池的自供電傳感器,實現了L-半胱氨酸的高靈敏檢測,有望應用於臨床檢測。  生物燃料電池利用酶或產電微生物為生物催化劑,通過電化學途徑把生物質燃料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從而提供清潔的能源。此前,生物傳感技術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系列基於微生物表面展示酶的高性能生物燃料電池(L.
  • 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登上《自然》雜誌 多家企業願買斷
    近日,一則湖南大學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新聞引發網友關注,據悉在iphone等使用鋰電池的手機上需要1個小時才能完成的充電量,在該鋁電池上1分鐘即可完成。湖大教授研製鋁離子電池是否可靠引來網友質疑。據悉目前國際頂級學術刊物《自然》在線發表《快速充放電鋁離子電池》論文。並且數家知名企業希望買斷此專利。有網友稱,能上《自然》雜誌證明非常靠譜,中國人不應該妄自菲薄。
  • 有望引發能源革命的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使用與鈣鈦礦晶體結構相似的半導體材料作為吸光材料的第三代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光電轉換效率高、可柔性製備、低成本等突出優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引發相關領域的能源革命。
  • 有望引發能源革命的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使用與鈣鈦礦晶體結構相似的半導體材料作為吸光材料的第三代薄膜太陽能電池,具有光電轉換效率高、可柔性製備、低成本等突出優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有望引發相關領域的能源革命。2009年首次提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概念,2013年被美國《科學》雜誌評為十大科學突破之一,2014年被《自然》雜誌評為最值得期待的科技突破之一,2016年在世界經濟論壇上被譽為 「最具商業化潛力的十大新興技術」 之一,2017年被路透社列為諾貝爾化學獎的熱門提名。
  •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
    燃料電池是一種通過電極反應直接將燃料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電化學裝置,燃料電池技術是繼水力、火力和核能之後的新一代發電技術。根據電解質的不同,燃料電池可分為多種類型,其中,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因具有能量轉化效率高(熱電聯供的轉化效率可達80%以上)、對環境友好、良好的安全性與適應性等優點而備受關注。
  • 燃料電池 從化學能到電能的轉化
    說能解源  袁秀忠 王永進  燃料電池,一種發明於1839年的電池技術,在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下得到快速發展,成為人類應對化石能源枯竭和環境汙染問題雙重挑戰的有效途徑之一。  燃料電池是一種將燃料(氫氣、甲醇、金屬鎂/鋁/鋅等)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電化學發電裝置,可以採用氣體(氫氣、天然氣等)、液體(甲醇、乙醇等)和固體(金屬鎂、鋁、鋅)等作為燃料。它的工作方式與燃油(汽、柴油)發電機一樣,燃料儲存在電池的外部,因此它沒有傳統一次/二次電池額定容量的限制,發電容量僅取決於所提供的燃料,只要不斷供給燃料就能持續穩定對外發電。
  • IWU致力實現燃料電池發動機快速低成本生產 有助於燃料電池車普及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在弗勞恩霍夫加工機械和加工技術研究所(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Machine Tools and Forming Technology,IWU),研究人員們正在研發製造燃料電池發動機的先進技術,以促進燃料電池發動機的快速、低成本連續生產。
  • 哈工大微生物燃料電池研究取得新成果
    本報訊(商豔凱記者衣春翔)從廢物中回收清潔能源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微生物燃料電池(MFC)能夠在降解水中有機汙染物的同時發電,在廢水處理可持續發展方面有著廣闊的前景。日前,哈爾濱工業大學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尤世界教授的研究成果「基於有機金屬框架結構的非貴金屬氧還原催化劑強化微生物燃料電池性能的研究」在國際著名期刊《先進能源材料》上發表,為設計高效、廉價的微生物燃料電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據了解,為了克服傳統顆粒態貴金屬催化劑效率低、造價高、易中毒等缺陷,哈工大研究人員使用金屬有機框架作為前驅體構築具有三維多級孔結構催化劑。
  • 創新| 科學家創造出一種在實用溫度下使用甲烷的「燃料電池」
    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詳細描述了他們如何在新發明的燃料催化劑的幫助下重新構造整個電池。這種催化劑並不使用昂貴的氫燃料,取而代之的是便宜且容易得到的甲烷。
  • ...新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氫能源|燃料電池|產業鏈|燃料電池汽車
    在節能減排路線上,提出至2035年客貨車油耗下降約20%,實現氫能源大規模應用,同時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達到100萬輛左右。二、政策不斷釋放,燃料電池產業正處於爆發前夜氫能源綠色清潔,熱值高達汽油的三倍,是理想的能量載體和清潔能源。近年來,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積極推進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