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7月11日訊(記者鄒浩 通訊員向正鵬)燃料電池清潔無汙染,被納入國家能源戰略,無奈電解質電導性太低,制約行業發展。現在,這一瓶頸有望被打破。7月10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刊發了題為《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的原創新科研論文,首次通過利用半導體異質結界面的高電導性,為質子搭建快速遷移通道。湖北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副教授黃敏為共同第一作者。
據悉,這是湖大物電學院首次以共同第一作者在《Science》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標誌著湖大在燃料電池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進展。物電學院的汪寶元實驗室提供了燃料電池性能的核查工作,其碩士研究生M. Akbar參與了具體實驗工作,為該文章的作者之一。
黃敏
黃敏副教授介紹,電解質導電率低,燃料電池能源轉化效率就低,達不到使用條件。長期以來,科研人員試圖利用離子導體結構摻雜的方式改善電導率,效果都不理想。
本次研究獨闢蹊徑,在由半導體材料鈷酸鈉和氧化鈰組成的的異質結上尋求突破,結合實驗和第一性原理計算的方法,對該異質結電子性質和性能進行系統研究,得出了異質結界面具有金屬態特性的結論。利用該特性,團隊首次把質子局限在異質結界面,設計和構造出具有最低遷移勢壘的超質子高速通道,在「夾縫」中為質子搭建了「高速公路」。
在該研究中,實驗成功地驗證了理論和計算結果,異質結獲得了極其優異的質子電導率。「相比於傳統釔穩定二氧化鋯電解質材料,異質結界面的電導率提升了1000倍,電池的性能輸出能達到1000毫瓦每平方釐米。」黃敏說,這項研究為燃料電池發展提供了突破性的助力,燃料電池有望實現能源的快速轉化。
【來源:楚天都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