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部分成員
設計和構造具有最低遷移勢壘的超質子高速通道(A、 B);獲得極其優異的質子電導率,較傳統釔穩定二氧化鋯電解質材料的電導率提升了約3個數量級(C);實現了先進燃料電池示範,在520攝氏度,輸出超過1000毫瓦/平方釐米的功率密度(D)。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首次通過半導體異質界面電子態特性,把質子局域於異質界面,設計和構造具有最低遷移勢壘的質子通道,從而助推超質子,獲得優異的電導率。
7月10日,《科學》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
燃料電池是繼水力發電、熱能發電和原子能發電的第四種發電技術。其潔淨、高效、無汙染特點越來越引起關注。燃料電池技術成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一個重點領域,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是解決目前燃料電池應用的關鍵。
長期以來,提高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的方法,是通過低價陽離子取代高價陽離子,如摻雜三價銥離子取代結構的四價鋯離子,從而產生氧空位,進而提高了氧離子電導率。但是結構摻雜的方法,並沒有有效解決燃料電池電解質面臨的百年挑戰,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燃料電池的商業化進程。
在傳統質子傳導材料裡,質子需要克服巨大的能壘,通過氧空位跳躍前行。該研究相當於給質子「修建高速公路」,即利用半導體異質界面場誘導金屬態,助推超質子實現又快又好地「跑起來」,從而獲得優異的電導率。這與傳統電解質材料電導率相比,提升了3個數量級,並且實現了先進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示範。
該研究成果為優良質子傳輸材料和應用,提供了創新思路,為質子限域傳輸提供了科學方法,為在燃料電池研發應用中插上了翅膀。該成果將促進新一代燃料電池研究和發展,對發展能源新材料和新技術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z913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