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制氫勢在必行—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氫被譽為未來世界能源架構的核心,也被認為是最潔淨的燃料。不過,如果氫氣來自於化石燃料,則其製備過程並不「潔淨」。目前,商用氫氣96%以上是從化石燃料中製取,制氫過程中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這類氫氣也被稱為「灰氫」。

發展氫能不可以偏離初衷。從環境和生態的角度來看,通過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僅能夠實現「零碳排放」,獲得真正潔淨的「綠氫」,還能夠將間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轉化儲存為化學能,促進新能源電力的消化,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難以估量的。

我國可再生能源十分豐富,開發力度也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新增及累計裝機容量均排名世界第一。為落實「2030年前碳達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十四五」時期還需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發展可再生能源,進而進行可再生能源制氫,這將是碳減排的重要路徑之一。

實際上,包括海水在內的水資源是地球上最大的「氫礦」,電解水制氫被認為是製備氫氣的有效方法。但是,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綠氫能否實際解決並應用於規模化減碳,還需要克服三大難題:電解水的大規模、低能耗和高穩定性。筆者認為,這應該是「十四五」需要重點解決的工程技術難題。

要實現這三者的統一,首先需要研發新型電極催化技術、先進的隔膜和電解槽組件技術及其系統工程技術,才能克服電解水電極催化劑活性低、能量轉化效率低等關鍵技術問題。例如,在低電壓下增大產氫電流密度、降低制氫能耗,提升穩定性、擴大單體電解槽設備制氫規模等。

目前,電解水制氫均採用純度較高的淡水為原料,若全球需氫量劇增,用豐富的海水資源直接製備氫氣將是一種途徑。電解海水更須具備「大規模」「低能耗」和「高穩定性」才能實現工業化應用。目前,淡水條件下的電解水技術將為電解海水制氫奠定基礎,從原理和技術發展的態勢看,實現電解海水制氫技術上也完全可行。

「十四五」要想把氫能產業做強、做大,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勢在必行。一方面,可再生能源電解水製得的綠氫不僅可以直接作為燃料電池的燃料,另一方面,將其與二氧化碳相結合還可以合成甲醇。甲醇是液體燃料。它可以像汽油一樣運輸、儲存,被輸送到加氫站後再轉化成氫。這樣就可以緩解氫燃料電池「制、儲、運、加」的安全性和成本問題。

以甲醇為氫源的氫加氣站的方案具有多項優點,建議「十四五」時期進行推廣。與傳統的氫氣加氣站不同,新方案既可以解決高壓運輸、儲存和加氫的安全問題,還能夠實現二氧化碳回收和用氫全過程清潔的目標,可以形成油、醇、氫共站的新局面。

用綠色氫能轉化二氧化碳合成的甲醇被稱之為「太陽燃料」或「液態陽光」甲醇。「液態陽光」甲醇是一種零碳排放液態燃料,也是一種重要的綠色化工原料。若「液態陽光」甲醇能夠實現大規模使用,有望替代部分由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合成的甲醇,建立新型綠色低碳、高效的能源系統,催生新興的能源經濟產業。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院士)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可再生能源制氫勢在必行
    氫被譽為未來世界能源架構的核心,也被認為是最潔淨的燃料。不過,如果氫氣來自於化石燃料,則其製備過程並不「潔淨」。目前,商用氫氣96%以上是從化石燃料中製取,制氫過程中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這類氫氣也被稱為「灰氫」。  發展氫能不可以偏離初衷。
  •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能經濟」理想路徑—新聞—科學網
    而要想養肥這頭「犀牛」,如何實現規模化工業制氫就成為能源界關注的焦點。 實際上,包括海水在內的水資源就是地球上最大的「氫礦」,電解水制氫被認為是製備氫氣的有效方法。而針對可再生能源面臨的時空波動性和併網困難等問題,利用光伏發電、風電和水電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製備氫氣被認為是一條理想途徑。 但受現有電解水制氫技術的制約,實施上述途徑面臨諸多挑戰。
  • 山東將啟動可再生能源制氫試點示範工作
    6月24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相關負責人解讀《規劃》有關內容。會上,就山東在能源領域氫能發展和推廣應用方面有什麼布局和計劃,省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福棟介紹,一方面,啟動我省可再生能源制氫試點示範工作。近年來,圍繞調整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我省可再生能源實現快速規模化發展。
  • 再生能源制氫、氫能存儲和發電……在能源領域氫能可以這麼用
    6月24日上午,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期,山東將從可再生能源制氫、氫能存儲兩方面著手,推進氫能在能源領域的推廣應用。「氫能作為一種來源廣泛、清潔無碳、應用場景豐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動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理想互聯媒介,也是實現交通運輸、工業和建築等領域大規模深度脫碳的最佳選擇。」發布會上,山東省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福棟說,近期將啟動山東省可再生能源制氫試點示範工作。
  • 衣寶廉院士:可利用西南、西北、東北可再生能源來電解水制氫
    衣寶廉院士:可利用西南、西北、東北可再生能源來電解水制氫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陳凌瑤 2020-07-24 23:27 來源:澎湃新聞
  • 液氫:能「上天」可「落地」—新聞—科學網
    何廣利告訴記者,制氫主要有幾大來源,即化石燃料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和副產氫(化工生產的某些環節作為副產物產出的氫)。面對中國富煤、貧油、少氣的狀況,有人提出中國氫源主要就是副產氫。 「這句話不十分準確。」陳霖新說,「副產氫本身並不一定是綠色的,生產過程中也會排放出二氧化碳,那麼這樣產出的氫算藍氫還是灰氫?
  • 可再生能源制氫經濟帳:電價低於2毛6就有成本優勢(附實測數據模型)
    (來源:微信公眾號「香橙會研究院」 ID:xch-club 作者:黃奕)1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原理是基於電解水制氫,根據電解質的不同,可分為鹼性水電解、質子交換膜水電解和固體氧化物水電解三種。目前,鹼性水電解技術最為成熟,單機規模可達1000Nm3 H/h,系統壽命為20年。
  • 海水制氫:重啟藍色能源的傳說—新聞—科學網
    近日,北京化工大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等合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題為「太陽能驅動的、持續穩定的海水分解制氫」的研究論文,展示了一種通過微納結構化電極電解海水制氫的新方法,並且在工業電解電流密度下具有長達上千小時的穩定性。 「這種新型電催化劑不僅解決了海水電解制氫的工程化問題,也提示了未來從海水中同時製備氫氣、氧氣、鹽的可能性。」
  • 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電解水制氫入選中科協2020工程技術難題
    其中工程技術難題含一個涉及制氫領域問題:如何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電解水制氫生產中實現「大規模」「低能耗」「高穩定性」三者的統一?如何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電解水制氫生產中實現「大規模」「低能耗」「高穩定性」三者的統一?發展高效低成本的可再生能源和氫能技術是對國家重大需求的及時響應,也是全球減少碳排放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優質解決方案。但當前電解水制氫技術的發展水平限制了可再生能源轉為化學能的轉化效率及產業化進程。
  • 彭立新:從可再生能源到綠色氫氣能源
    國家能源問題大家都知道的,我們有70%的能源是進口,有安全問題,我們有差不多60%的能源是用煤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為什麼可再生能源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國家在整個全球來說佔到差不多30%能源在中國發生,應該說可再生能源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事業,我上個月有機會去甘肅青海那邊去旅遊,除了看到非常漂亮的丹霞地貌以外,還看到非常非常令人驚喜的風電廠、光電廠,這張圖像看到太陽一樣光能發電的設備
  • 日本綠色能源轉型可再生能源挑戰重重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12月8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啟動國家能源政策審查,以保障油氣穩定供應為前提,加速推進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同時評估天然氣制氫和氨的前景,為氫能經濟戰略規劃鋪路。
  • 杜祥琬:發展氫能 關鍵是可再生能源
    發展氫能,就是要發展綠氫,也就是可再生能源制氫。作為二次能源,氫的產生離不開一次能源,要發展好氫能就要利用可再生能源。離開一次能源,氫能是無源之水。要發展氫能,產業鏈要從可再生能源制氫著眼,搞清楚源頭。  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接受專訪,就國家能源戰略規劃、氫能發展關鍵問題以及「十四五」規劃等帶來了富有前瞻性的分析,聯盟特整理成文,供業界參考。
  • 當「氫」遇到「可再生能源」就成了「綠氫」……
    氫:綠氫即可再生能源制氫。以太陽能為例,如果用太陽能來制氫,那就等於把無窮無盡的、分散的太陽能轉變成了高度集中的乾淨能源了。目前利用太陽能分解水制氫的方法有太陽能熱分解水制氫、太陽能發電電解水制氫、陽光催化光解水制氫、太陽能生物制氫等等。
  • 可再生能源及氫能發展的能源安全戰略考量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費需求總量不斷上升,石油、天然氣等一次能源的進口依存度持續走高,目前中國原油對外依存度近70% 天然氣超過40%。能源進口依存度高,已成為中國能源安全的巨大隱患,一旦國際形勢變化,能源安全將受巨大挑戰。在目前的形勢下,中國能源安全最大的風險是出現被「斷供」的情況。
  • 李燦院士:發展可再生能源才能從根本實現碳減排
    近期徵求意見的《能源法》,將可再生能源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對其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符合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國情的正確方向。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低碳轉型,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反覆提及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作用。為何如此重視?
  •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新聞—科學網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出臺4.1兆瓦的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已穩定運行三十多年,3.4兆瓦模塊化大型潮流能發電系統的首套1兆瓦機組實現下海併網發電,100千瓦鷹式波浪能發電裝置和60千瓦半直驅式水平軸潮流能發電裝置累計發電量均超過3萬度,在建海洋能項目總裝機規模超過10000千瓦。
  • 南非有望重啟可再生能源招標
    如今,隨著企業期盼的與日俱增,南非政府已經開始積極籌備啟動新一輪可再生能源項目招標。業界普遍認為,新一輪可再生能源項目招標,不僅關乎著南非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商業化發展前景,更是該國解決本土電力短缺問題的重要途徑。  風電招標確認率先啟動  據了解,備受期待的南非第五輪可再生能源項目招標原計劃於2020年第四季度開啟。
  • 科學網—讓電解水制氫變得更容易
    (2018—2020年)》(以下簡稱《計劃》),《計劃》指出,探索可再生能源富餘電力轉化為熱能、冷能、氫能,實現可再生能源多途徑就近高效利用。 電解水制氫實現富餘電力轉化 氫能和電能都是重要的二次能源,也是未來主要的綠色清潔能源。氫氣無汙染、零排放,在未來人類生活生產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 氫能具有遠距離輸送、大規模存儲和氫—電互換的特性,目前主要的生產方式包括化石燃料制氫、電解水制氫、工業副產氫等。
  • 電解水制氫能否成為能源網際網路殺手級應用?
    電解水制氫技術可以用來調節電網峰谷變化削峰填谷,維持電網系統穩定。適合小規模分布式發電制氫場景,可以與太陽能、風能等潮汐式發電結合併廣泛應用。未來若能降低成本,電解水制氫技術將成為能源網際網路的殺手級應用。
  • 智領能源革命 探索共贏之路——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2020)在...
    12月1-2日,由張家口市人民政府主辦,國際可再生能源署等單位協辦的第三屆張家口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正式召開。其主要的目標是通過可再生能源制氫技術,搭建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融合橋梁;並提出了當前發展液態陽光的主要任務:兆瓦級固體聚合物電解水制氫系統、二氧化碳加氫制液體燃料千噸級中試和萬噸級工業試驗和氫燃料電池車及甲醇燃料電池電動車冬奧會示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