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燦院士:發展可再生能源才能從根本實現碳減排

2020-12-0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文丨本報記者 朱妍

「要有效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並實現對煤炭等化石資源的逐步替代,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途徑、不二之選。近期徵求意見的《能源法》,將可再生能源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對其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符合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國情的正確方向。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低碳轉型,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反覆提及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作用

為何如此重視?李燦表示,首先是減排汙染物和二氧化碳的迫切需要。「有統計表明,去年是有記錄116年以來,全球氣候最乾燥、極端天氣頻發最多的一年,氣候變化已經到了非常嚴峻的程度,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關心的焦點。由於過度依賴化石能源,我國這樣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國更應加倍重視可再生能源、加大減排力度。」

其次,出於對能源資源優化利用的現實需求。「長期以來,煤炭在我國能源體系中佔據主導。但從煤炭資源總量和人均佔有量來看,我國僅僅是相對富煤,人均佔有量排在世界後面,化石能源日漸枯竭是不爭的事實。」李燦稱,化石能源本身不是原罪,簡單一燒了之卻帶來諸多問題。一方面,煤的燃燒過程產生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大氣汙染物,更嚴重的是排放巨量的二氧化碳,對氣候環境直接造成危害;另一方面,煤炭等化石能源是寶貴的原料資源,由煤炭可製備許多重要的化學品及材料。

「過去由於我國能源資源短缺,煤更多用於燃燒發電。如今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若繼續直接把煤燒掉,相當於把寶貴的原料資源燒成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去,十分可惜。為實現煤炭資源高效優化利用,少發電、多轉化,把煤作為原料來用是更為合理的路徑。相應的,就需要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燃煤發電。」李燦稱。

第三,隨著技術提升、成本降低,可再生能源利用在經濟上更加可行。李燦舉例,從發電來看,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已接近甚至低於火電成本,未來隨著技術不斷創新,其成本甚至將遠低於火電成本。「我不是強調立刻完全切斷化石能源,而是逐步實現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優化互補,努力實現二氧化碳減排。」

第四,在能源轉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將可再生能源轉化為液體燃料。因為目前包括太陽能在內的絕大部分可再生能源都用於發電,而能源需求的另一個重要難題是需要可儲存、可運輸的液體燃料。故將太陽能等再生能源轉化為液體化學燃料是一個巨大而緊迫的挑戰,這個過程也可稱之為「人工光合成」太陽燃料,即由可再生能源轉化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的燃料可泛稱為太陽燃料。

李燦告訴記者,由其團隊研發並實施的國內首個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範工程項目已在蘭州新區成功開車,這也是全球首個真正意義上的直接資用太陽能的太陽燃料合成工業化示範工程,這個項目的核心技術就是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分解水制氫,氫氣再與二氧化碳反應合成甲醇燃料,即可用於替代車用汽、柴油。「目前由於我國相對富煤,煤制甲醇具備成本優勢。但在解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同時,卻無法解決煤制甲醇過程必然產生的碳排放問題。因此,利用太陽燃料是真正可持續的低碳甚至零碳發展的路徑。」

李燦進一步表示,對於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不少人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低效率、高成本等傳統觀念。實際上,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逐年降低和電解水制氫技術的快速進步,其能量轉換效率大幅提升,制氫成本顯著降低。「過去,電解水裝置效率只有百分之五六十,相當於接近一半的電能被浪費,只有一半多一點的電轉化為氫。就蘭州新區項目而言,所發展的規模化電解水制氫技術的能量轉化效率可提高15-20%以上,達到目前國際上綜合技術指標最高水平。在此基礎上,電解水制氫的成本顯著下降。現在可接近天然氣制氫成本,若採用棄光、棄風、棄水的電能,制氫成本可以接近煤制氫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制氫過程的零碳排放。」

「之所以不提倡煤制氫,是出於煤炭資源的優化利用和二氧化碳減排兩個方面的考慮。」李燦認為,一窩蜂上馬煤制氫的行為並不理智,也不是未來正確的方向。現階段,氫能產業尚處於發展初期,需要少量化石能源制氫的催生與帶動。「發展氫能的初衷在於減排汙染物和二氧化碳,氫燃料電池本身是一項清潔技術。但從煤制氫生產、儲運、利用的全過程來看,並沒有減少碳排放,只是將碳排放由全過程的末端轉移到前端。從發展氫燃料電池車的初心看,最終還是要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

李燦透露,在規模化合成太陽燃料的基礎上,目前還在嘗試推進可再生能源與煤化工結合,發展「零碳排放的煤化工」。「煤可以制油、制氣、制甲醇等等。但在生產過程中,煤的碳原子利用率其實很低,其中只有1/3-1/2的煤碳原子轉化為產品,另外2/3-1/2-的煤碳原子燒成二氧化碳排出去了。比如煤制甲醇,需要2-3個碳原子,而甲醇本身只需要煤炭提供1個碳原子,其餘的碳原子被轉化為二氧化碳白白浪費了,碳原子利用的經濟效率不到50%。「零碳排放的煤化工」就是要實現化石資源優化利用,為綠色生產提供一套新思路。通過可再生能源實現零碳排放制氫,與煤化工過程結合,把所有的煤碳原子都經濟地轉化為產品,而不是以二氧化碳排放,這樣可以大幅節約煤炭資源,為子孫後代保留下寶貴的化石資源。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很多風、光等可再生能源多分布於西部地區,發展可再生能源及其轉化技術可形成新興產業,為西部地區帶來就業機會,為上下遊關聯產業帶來新的機遇。發展新能源可為西部欠發達地區增加造血功能,有望助力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產業升級、轉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提供基礎。」李燦表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能源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能源生產有望實現100%可再生2021年01月12日 星期二04 聚焦發展新...
    本報訊(記者 李繼洪) 雲南擁有豐富的水能、風電、光伏、生物質能源。「十三五」期間,雲南一直推行綠色開發理念,水電開發重視梯級聯合優化開發,最大限度降低淹沒損失、保護生態環境,風、光等綠色能源開發嚴格避讓生態區,多利用石漠化荒地,做到開發過程綠色、能源產品綠色、可再生,未來,雲南能源生產有可能實現100%可再生。
  • 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太陽燃料合成是未來減排的根本途徑之一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主任李燦將太陽能轉化為可儲存、可運輸的燃料(太陽燃料)被認為是科學界「聖杯」式的難題。人工光合成道法自然光合作用,是合成太陽燃料的重要策略,也是人類保護地球家園、實現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理想途徑。在2020年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主任李燦接受《中國電力報》記者專訪,對太陽燃料的優勢、戰略意義與發展前景等方面作出闡釋。
  • 李燦院士: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
    發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儲量豐富且清潔的太陽能資源,將是建立生態文明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途徑。世界各國對發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十分重視,發展低碳、綠色能源的呼聲越來越高。我國是能源需求大國,最近十多年來,太陽能研究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並且逐步從基礎科學研究走向技術水平提升,進而實現規模化工業應用。
  •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能經濟」理想路徑—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鄒才能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消費國,2018年消費量4.8億噸油當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23%。利用新能源規模化低成本電解水制氫,將是未來氫能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 然而,目前商用氫氣96%以上是從化石燃料中製取,伴隨制氫會排放大量CO2,這類氫氣也被稱為「黑氫」。
  • 李燦院士:太陽能轉化科學與技術
    圖1 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的地球生態文明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發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儲量豐富且清潔的太陽能資源,將是建立生態文明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途徑。世界各國對發展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十分重視,發展低碳、綠色能源的呼聲越來越高。
  • 中科院士李燦:太陽能燃料甲醇可解氫能「制儲運加」難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在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及液體太陽燃料合成進展與展望」的演講。他指出,氫能發展初衷就是要解決低碳、生態等問題,可再生能源制氫是未來發展的方向,而太陽燃料甲醇技術是儲能技術,應用中具有多重優勢。
  • 智領能源革命 探索共贏之路——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2020)在...
    論壇特別邀請了綠色能源領域的4位院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院士張濤,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國家能源諮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杜祥琬,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燦等從碳中和目標出發,高屋建瓴地分析了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觀念、模式和技術創新構想,為觀眾描繪了一幅未來全球低碳發展圖景。
  • 可再生能源制氫勢在必行—新聞—科學網
    發展氫能不可以偏離初衷。從環境和生態的角度來看,通過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僅能夠實現「零碳排放」,獲得真正潔淨的「綠氫」,還能夠將間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轉化儲存為化學能,促進新能源電力的消化,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難以估量的。 我國可再生能源十分豐富,開發力度也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新增及累計裝機容量均排名世界第一。
  • 四院士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實現碳減排、碳中和不能靠一兩個行業、一兩個國家解決,要靠全行業、全世界的共同努力。然而,作為以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仍佔很大比重的發展中大國,我國要在10年內實現碳排放達峰、40年內實現碳中和是十分艱巨的。如何兌現這兩個莊嚴的承諾?汽車行業要如何配合?
  • 院士專家聚首張家口,為能源發展精準把脈!
    未來,為實現碳中和目標,除了加大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外,還需開展更廣泛的工作,包括提升能源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水平,通過構建智慧能源系統以實現各類能源間的平衡發展等。如何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保障液體燃料供給,實現低碳經濟,成為關係我國能源安全及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課題,而液態太陽燃料合成提供了一條從可再生能源到綠色液體燃料甲醇生產的全新途徑,其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電解水生產「綠色」氫能,並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為「綠色」甲醇等液體燃料,被形象地稱為「液態陽光」。
  • 「液態陽光」讓「碳中和」更近一步|專家探討綠色能源未來
    近日,在蘭州舉行的「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高端論壇」上,來自國內18名院士、逾百名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可再生能源、氫能、甲醇應用以及綠色能源新興產業發展,深入探討綠色能源的未來。 專家們表示,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是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路線之一,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 「液態陽光」讓「碳中和」更近一步|專家探討綠色能源未來
    近日,在蘭州舉行的「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高端論壇」上,來自國內18名院士、逾百名知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可再生能源、氫能、甲醇應用以及綠色能源新興產業發展,深入探討綠色能源的未來。專家們表示,綠色氫能和液態陽光甲醇是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路線之一,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碳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 可再生能源制氫勢在必行
    從環境和生態的角度來看,通過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僅能夠實現「零碳排放」,獲得真正潔淨的「綠氫」,還能夠將間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轉化儲存為化學能,促進新能源電力的消化,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難以估量的。  我國可再生能源十分豐富,開發力度也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新增及累計裝機容量均排名世界第一。
  • 可再生能源能否成就中國?
    11月初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未來要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 杜祥琬:發展氫能 關鍵是可再生能源
    發展氫能,就是要發展綠氫,也就是可再生能源制氫。作為二次能源,氫的產生離不開一次能源,要發展好氫能就要利用可再生能源。離開一次能源,氫能是無源之水。要發展氫能,產業鏈要從可再生能源制氫著眼,搞清楚源頭。  近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接受專訪,就國家能源戰略規劃、氫能發展關鍵問題以及「十四五」規劃等帶來了富有前瞻性的分析,聯盟特整理成文,供業界參考。
  • 專家: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能源發展的方向,是實現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波恩創新與技術中心主任道爾夫·吉倫在論壇上表示,城市推广部署可再生能源,可以幫助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同時能創造就業機會,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福祉。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致力於推動能源轉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升公眾意識,開創低碳未來。
  • 核能還是可再生能源?能源可持續發展引爭議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六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中國,未來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是以核能為主,還是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這是一個問題,一個已引發科學界重大爭議的問題。「世界物理年在中國」系列活動十六日在北京舉行最後一場活動——「物理學與經濟社會發展」大型報告會,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琬院士做報告稱,中國現已明確積極發展核電方針,到二0二0年,中國核電比例將由目前僅約百分之一達到約百分之四,而且還將進一步加快發展。
  • 碳減排目標下,光伏行業前景可期!
    這種底氣來自於目前光伏乃至可再生能源行業所取得的成績,也來自於這一目標的實現將給光伏乃至可再生能源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此外,未來光伏仍有比較大的降本空間。  國合洲際能源諮詢院院長王進坦言:「擔當碳減排的歷史重任必須依靠光伏,光伏迎來了大好時刻。」
  • 中科院實現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 汽車等有望擁有無限能源
    2014年8月26日訊,能源短缺和環境惡化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兩大難題。為此,人們寄希望於清潔、可再生的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日前,中國科學院專家實現用太陽能分解水制氫氣、氧氣,方法便捷。由於太陽能取之不盡、水也廣泛存在,這意味著,未來能源問題有望得到根本性解決。詳細情況,來聽本臺記者陳雨發回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