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將啟動可再生能源制氫試點示範工作

2021-01-10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範佳

近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山東省氫能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0-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6月24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相關負責人解讀《規劃》有關內容。

會上,就山東在能源領域氫能發展和推廣應用方面有什麼布局和計劃,省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福棟介紹,一方面,啟動我省可再生能源制氫試點示範工作。近年來,圍繞調整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我省可再生能源實現快速規模化發展。截至5月底,全省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685.5萬千瓦,居全國首位;風電裝機容量1379.6萬千瓦,居全國第四位。在可再生能源制氫方面,我省已具備先行先試的良好條件和發展潛力。在前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將重點在具有規模化鹽鹼灘涂地光伏發電的東營等地,選擇具有一定規模和發展基礎的可再生能源發電企業,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可再生能源制氫現實路徑,為規模化、市場化應用積累經驗、探索路子。

王福棟說,另一方面要探索推進在儲能領域的示範應用。隨著省外來電規模不斷擴大和省內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我省面臨的電網調峰和可再生能源消納壓力越來越大。氫能的可存儲性和以燃料電池為代表的氫能發電技術的逐漸成熟,將為這一問題提供重要解決方案。「我們將發揮氫能調節周期長、儲能容量大的優勢,逐步開展氫能在可再生能源消納、電網調峰等場景技術示範,探索培育風光發電+氫儲能一體化應用新模式,增強可再生能源自我調節能力,有效減少電網調峰壓力。同時,充分利用氫—電轉換的優勢,通過多能互補和智慧微網等手段,因地制宜布局燃料電池熱電聯供系統,探索在園區、礦區、港口等特定區域開展以氫為核心的能源綜合利用示範。通過發揮氫能作為能源互聯媒介和高效耦合劑的特性,推動氫能與電力、熱力等能源品種互聯互補,營造形式多樣的氫能消費生態,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相關焦點

  • 再生能源制氫、氫能存儲和發電……在能源領域氫能可以這麼用
    6月24日上午,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近期,山東將從可再生能源制氫、氫能存儲兩方面著手,推進氫能在能源領域的推廣應用。「氫能作為一種來源廣泛、清潔無碳、應用場景豐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動傳統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和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發展的理想互聯媒介,也是實現交通運輸、工業和建築等領域大規模深度脫碳的最佳選擇。」發布會上,山東省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福棟說,近期將啟動山東省可再生能源制氫試點示範工作。
  • 可再生能源制氫勢在必行
    氫被譽為未來世界能源架構的核心,也被認為是最潔淨的燃料。不過,如果氫氣來自於化石燃料,則其製備過程並不「潔淨」。目前,商用氫氣96%以上是從化石燃料中製取,制氫過程中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這類氫氣也被稱為「灰氫」。  發展氫能不可以偏離初衷。
  • 可再生能源制氫勢在必行—新聞—科學網
    目前,商用氫氣96%以上是從化石燃料中製取,制氫過程中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這類氫氣也被稱為「灰氫」。 發展氫能不可以偏離初衷。從環境和生態的角度來看,通過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僅能夠實現「零碳排放」,獲得真正潔淨的「綠氫」,還能夠將間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轉化儲存為化學能,促進新能源電力的消化,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難以估量的。
  • 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電解水制氫入選中科協2020工程技術難題
    其中工程技術難題含一個涉及制氫領域問題:如何在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電解水制氫生產中實現「大規模」「低能耗」「高穩定性」三者的統一?引力波將如何揭示宇宙奧秘?地球物質是如何演化與循環的?第五代核能系統會是什麼樣子?特種能場輔助製造的科學原理是什麼?數字交通基礎設施如何推動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發展?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的中醫藥機制是什麼?
  • 可再生能源制氫經濟帳:電價低於2毛6就有成本優勢(附實測數據模型)
    (來源:微信公眾號「香橙會研究院」 ID:xch-club 作者:黃奕)1可再生能源制氫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氫的原理是基於電解水制氫,根據電解質的不同,可分為鹼性水電解、質子交換膜水電解和固體氧化物水電解三種。目前,鹼性水電解技術最為成熟,單機規模可達1000Nm3 H/h,系統壽命為20年。
  • 生物質能源應成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重點
    生物質能源應成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重點 來源:新華社 2006-06-02 13:01         我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和前景廣闊,特別是在一些地區大力發展農業和林業生物質商品能源的生產
  • 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氫能經濟」理想路徑—新聞—科學網
    利用新能源規模化低成本電解水制氫,將是未來氫能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 然而,目前商用氫氣96%以上是從化石燃料中製取,伴隨制氫會排放大量CO2,這類氫氣也被稱為「黑氫」。而可再生能源電解水制氫最大的優勢是可以達到「零碳排放」,產生的氫為「綠氫」。
  • 當「氫」遇到「可再生能源」就成了「綠氫」……
    >由於可再生能源本身的波動性以及輸電能力限制所造成「棄能」現象得到了廣泛的關注,而通過高效電解水制氫和氫的低成本儲運,可以打通另一條有效開發可再生能源的途徑,變「棄能」為「氫能」,推動可再生能源資源富集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一舉多得!
  • 智領能源革命 探索共贏之路——長城·國際可再生能源論壇(2020)在...
    回建代表張家口市向與會嘉賓表示了誠摯的歡迎,並介紹了張家口市綜合試點取得的一些成績:全市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位居全國地級市的首位,可再生能源消費量在總能源消費中佔比30%。在綠電交易、氫能產業、柔性直流輸電等13個領域位列全國第一。他表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融入新發展革命指明了方向。
  • 創多項國際、國內第一 寶豐能源開建電解水制氫綜合應用項目
    該項目還將綜合實現制氫儲能、氫氣儲運、加氫站建設,並通過與城市氫能源示範公交線路協作等方式拓展應用場景,實現氫能全產業鏈一體聯動發展,有望實現寧夏乃至西北地區氫能交通應用「零」的突破。零汙染零排放,「終極能源」或成碳環保戰略落地抓手 氫能具有能量密度大、燃燒熱值高、來源廣、可儲存、可再生、可電可燃、零汙染、零碳排等優點。
  • 李燦院士:發展可再生能源才能從根本實現碳減排
    近期徵求意見的《能源法》,將可再生能源列為能源發展的優先領域,對其重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符合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國情的正確方向。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推動低碳轉型,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燦反覆提及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作用。為何如此重視?
  • 衣寶廉院士:可利用西南、西北、東北可再生能源來電解水制氫
    衣寶廉院士:可利用西南、西北、東北可再生能源來電解水制氫 澎湃新聞記者 楊漾 陳凌瑤 2020-07-24 23:27 來源:澎湃新聞
  • 科技部:「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重點專項 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電子郵箱:「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重點專項2018年度項目申報指南建議為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及《「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能源技術創新「十三五」規劃》和《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等提出的任務,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啟動實施「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重點專項。
  • 氫能示範項目促進上海電氣能源轉型升級
    傳統能源基地紛紛探尋化石能源制氫以外的全新的安全、綠色、清潔能源產業方向。上海電氣把握能源發展脈搏,緊抓氫能發展機遇,助力傳統能源企業向綠色能源轉型發展,促進公司能源領域轉型升級。傳統的化石能源制氫會伴生大量二氧化碳,以電解水製取無碳綠氫是可再生能源新的輸出路徑。電解水制氫市場潛力巨大。
  • 日本綠色能源轉型可再生能源挑戰重重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12月8日,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啟動國家能源政策審查,以保障油氣穩定供應為前提,加速推進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同時評估天然氣制氫和氨的前景,為氫能經濟戰略規劃鋪路。
  • 中國氫能聯盟:2030年左右,電解水制氫將成有效供氫主體
    6月26日,中國氫能聯盟在山東濰坊發布了《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該白皮書由國家能源集團、同濟大學、鋼研集團、濰柴動力等30多家國內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大型骨幹企業和科研機構歷時8個月聯合編制完成。
  • 彭立新:從可再生能源到綠色氫氣能源
    國家能源問題大家都知道的,我們有70%的能源是進口,有安全問題,我們有差不多60%的能源是用煤有二氧化碳的排放問題,為什麼可再生能源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國家在整個全球來說佔到差不多30%能源在中國發生,應該說可再生能源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大的事業,我上個月有機會去甘肅青海那邊去旅遊,除了看到非常漂亮的丹霞地貌以外,還看到非常非常令人驚喜的風電廠、光電廠,這張圖像看到太陽一樣光能發電的設備
  • 華能將在川建設西部首個規模化水電解制氫示範項目 緩解水電棄水難題
    中國華能集團總經理鄧建玲在會上透露,以成都等地申報國家氫能示範城市為契機,中國華能正積極創新發展水電制氫和儲能,打造綠氫產業園,建設西部地區首個規模化水電解制氫示範項目,把地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四川在線記者了解到,華能擬在成都選址建設水電制氫示範項目。項目建設規模6000Nm3/h,分兩期建設。
  • 碳市場的建設將會促進可再生能源的發展
    記者5日從生態環境部舉辦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政策媒體吹風會上獲悉,從1月1日起,全國碳市場首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首個履約周期截止到今年12月31日,涉及2225家發電行業的重點排放單位。這是我國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將溫室氣體控排責任壓實到企業,通過市場倒逼機制,促進產業技術的升級。
  • 中科院研發千噸級「液態陽光」項目成功示範 促清潔能源發展
    液態太陽燃料合成示範項目基於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李燦院士團隊開發的兩項關鍵創新技術建設示範,包括高效、低成本、長壽命規模化電催化分解水制氫技術和廉價、高選擇性、高穩定性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催化技術。它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電解水生產「綠色」氫能、並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為「綠色」甲醇等液體燃料,不僅是解決二氧化碳排放的根本途徑,也是將間歇分散的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收集儲存的一種新的儲能技術,是一種「道法自然」、實現人工光合成綠色能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