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06-06-02 13:01
我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潛力和前景廣闊,特別是在一些地區大力發展農業和林業生物質商品能源的生產,使農民由單純的能源的消費者變成清潔商品能源的生產者。
據了解,在可再生能源中,除了風能、太陽能等的快速發展外,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並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積極推動林業和農業的功能拓展、資源利用方式的轉變,以林業資源、農業資源來生產可再生能源。
我國潛在的生物質資源非常豐富。據海南金石經濟發展公司總經理範益民介紹,我國是農業大國,潛在的生物質資源非常豐富。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約15億畝,年產生物質約7億噸,除部分作為造紙原料和畜牧飼料外,可作為燃料的生物質佔到生物質總量的50%以上。此外,農產品加工廢棄物在2億噸以上,包括稻殼、玉米芯、花生殼、甘蔗渣和棉籽殼等,也是重要的生物質資源。
我國現有森林面積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18.21%,具有各類林木質資源量200億噸以上。每年通過正常的灌木平茬複種、森林撫育間伐、果樹綠籬修剪以及收集森林採伐、造材、加工剩餘物等,可獲得生物質量8億-10億噸,其中可作為能源的生物量在3億噸以上。全國還有4600多萬公頃宜林地,有約1億公頃不宜發展農業的廢棄土地資源,可以結合生態建設種植能源植物。今後隨著造林面積的擴大和森林覆蓋率的提高,生物質資源量將會不斷擴大。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規劃和專家研究,到2020年,全國可開發生物質資源量至少可相當於15億噸標準煤,其中30%來自傳統生物質,70%由農業林業能源植物提供。
農業和林業的生物質能源可作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重點。為此,建議我國把農業和林業方面的生物質能源作為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重點。
一是繼續大力推動農村用能方式的改革。「十一五」期間要繼續在農村大力推廣以「一池三改」為內容的戶用沼氣工程和大中型沼氣能源工程。同時在不適宜養豬的民族聚居區、不適宜建設戶用沼氣的墟鎮,著力推廣新型戶用制氣爐。這種新型戶用制氣爐所產生的植物燃氣,是利用農作物秸稈、農林廢棄物和水通過氣化裝置轉化而來,每個家庭每天只需要3-5公斤植物原料,就可解決全天的生活用能,完全可以取代農村傳統的柴煤灶,替代液化氣。而且每個戶用制氣爐的投資僅600-800元,遠低於戶用沼氣的投資額,可謂投資省、節能環保效益高。
二是在秸稈開發利用上大做文章。重點是發展秸稈氣化、秸稈固體燃料生產和秸稈發電。國際能源機構的有關研究表明,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於一噸標準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3.8‰,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約達1%。國內外對秸稈利用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秸稈氣化及發電、秸稈直燃發電、秸稈緻密固化成型和秸稈熱解液化生產生物燃油幾個方面。利用秸稈氣化集中供氣,既可以有效地替代燃煤、燃油的使用,減少石化能源的消耗,符合我國的能源發展戰略;又能有效避免秸稈隨地焚燒對大氣環境的汙染,有利於環保。
目前,國內秸稈氣化技術日趨成熟,已進入商品化應用階段。由山東科學院能源所研發的XFL系列型秸稈氣化機組及集中供氣系統,已在國內推廣建設了500多個項目,為農村居民供應清潔生活燃料方面開始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秸稈緻密固化成型燃料可廣泛用於家庭炊事、取暖(包括壁爐)、小型熱水鍋爐、熱風爐,也可用於替代燃煤發電。河南省科學院能源所開發的秸稈冷成型燃料技術,每噸秸稈成型燃料成本僅160多元,售價不過240元,遠遠低於煤炭的價格。河北富潤公司的秸稈顆粒燃料成型機,其年生產能力為1000噸、2000噸、4000噸,投資額在13萬元-50萬元,每噸秸稈顆粒燃料的生產成本在113-130元,出廠價按250元計,每噸利潤不少於120元。
北京國能惠遠生物質能發展有限公司研發的生物質常溫固化成型技術(簡稱CZSN技術)生產的成型顆粒燃料已在北京市懷柔等區進行試點,受到試點農戶的歡迎。這些秸稈成型顆粒燃料技術展現了良好的市場前景。
秸稈固化顆粒燃料不僅可以作為替代燃料,而且可以出口創匯。據測算,秸稈固化顆粒燃料批量生產成本不超過250元/噸,零售價格按40-50美元/噸,這樣的價格在國際市場上的是有競爭力的。如果我國能夠實現規模化生產和持續大批量的出口,將給農民增加很大收入,又可開闢新的能源產品出口創匯途徑。
秸稈氣化發電是先將秸稈等生物質轉化為可燃氣,再利用可燃氣推動燃氣發電設備進行發電。目前國內已開發出適宜農村建設的小型秸稈氣化發電裝置,技術日趨成熟,在示範的基礎上應予推廣。近年來,秸稈直燃發電在我國有了較快的發展。
2004年,山東單縣龍基生物發電項目開始建設,採用丹麥BWE公司的先進技術,設計規模為2.5萬千瓦,年消耗秸稈約20萬噸,年發電量達1.56億千瓦時。項目計劃投資2.2329億元,機組整組啟動定於2006年6月底前完成並移交生產。
2005年12月18日和20日,中國節能投資公司投資建設的秸稈直燃發電示範項目在江蘇宿遷、句容兩市先後開工建設。兩個示範項目投資額均為3億元,項目規模為2.4萬千瓦,年秸稈消耗量約20萬噸,項目建成後年用於購買當地農民秸稈的資金近6000萬元,畝均可增收40元到50元,農民人均受益近140元。
另外,秸稈大省河北省計劃建設20到30個生物質發電項目。國能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先後在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新疆等省區的一批秸稈直燃發電項目先後籤約、啟動建設。位於山東省棗莊市的十裡泉發電廠,總裝機容量約130萬千瓦,引進了丹麥BWE公司的技術設備,對1臺14萬千瓦機組的鍋爐(400噸/小時)燃燒器進行了秸稈混燒技術改造,已於去年12月竣工投產,標誌著我國生物質發電技術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這臺秸稈混燒發電機組年消耗秸稈10.5萬噸,可使周邊地區3萬多農戶受益。
今年3月18日,一個全部採用國產設備、純燃燒秸稈發電的示範項目在河北省晉州市開工建設,年燃燒秸稈約17萬-20萬噸,發電量約為1.3億千瓦時,並能滿足100萬平方米建築採暖要求。
三是建立生物燃料油產業。重點是發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產業化生產和能源植物的規模化種植。生物質是唯一可以直接轉換為生物液體燃料的可再生能源。
目前,生物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已經實現規模化生產和應用。2005年全世界生物燃料乙醇的產量約為3000萬噸。我國從上世紀末開始發展生物燃料乙醇。「十五」期間,在試點的4個省燃料乙醇年產量達到102萬噸,目前已發展到9個省銷售車用乙醇燃料。但我國燃料乙醇的生產是以陳化糧為原料,生產成本難以降低,原料供應沒有保證,依賴國家財政補貼。從長遠看,我國必須解決原料替代問題,走非糧食原料生產乙醇燃料的路子。為擴大乙醇原料來源,國內自主開發了以甜高粱莖稈為原料生產燃料乙醇的技術,並已在黑龍江、山東、新疆、天津、內蒙古等省區進行了甜高粱種植及燃料乙醇生產試點。甜高粱是一種高能作物,是二十一世紀最佳的生物質能源。
另外,甘蔗、木薯、甘薯也是製取燃料乙醇的生物原料。國家林業局的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查明的油料植物有1554種,其中種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就有154個種。這些植物分布廣,適應性強,可用作建立規模化生物質燃料油原料基地的喬灌木樹種有30多種,如漆樹科的黃連木,無患子科的文冠果,大戟科的續隨子、麻瘋樹,山茱萸科的光皮樹等,這就為我國發展林木生物質能源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生物柴油的生產在技術上已經基本成熟,主要生產工藝分為化學法、生物酶法和超臨界法。生物柴油生產的主要問題是成本高,製備成本的75%是原料成本。因此,採用廉價原料及提高轉化率來降低成本,是生物柴油能否實用化的關鍵。生產生物柴油的原料,美國以大豆為主,德國和其他歐盟國家以油菜籽為主,而日本則以消耗食用油所產生的廢油為主要原料。我國則應重點研究以可再生的含油能源植物為原料來製備生物柴油。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谷」或「來源:bioon」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谷網站所有。非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取得書面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生物谷」。其它來源的文章系轉載文章,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轉載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
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溫馨提示:87%用戶都在
生物谷APP上閱讀,掃描立刻下載! 天天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