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學者破解燃料電池研發中的關鍵難題

2021-01-1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武漢7月11日電(記者李偉)著名期刊《科學》10日刊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研團隊學術論文,宣布通過半導體異質界面電子態特性,把質子局限在異質界面,設計和構造了具有低遷移勢壘的質子通道。

這是記者10日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的,該校材料與化學學院吳豔副教授是論文第一作者,據她介紹,燃料電池的潔淨、高效、無汙染特點越來越受關注,燃料電池技術也是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一個重點領域,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是解決目前燃料電池應用的關鍵。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燃料電池創新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低溫、高性能燃料電池研究,聚焦高質子電導率電解質的開發,歷經多年探索,經過反覆試驗論證,通過半導體異質界面電子態特性,把質子局域於異質界面,設計和構造具有低遷移勢壘的質子通道。

「我們的研究如同給質子修建高速公路,即利用半導體異質界面場誘導金屬態,助推超質子實現又快又好地『跑起來』,從而獲得優異的電導率。」吳豔說,這與傳統電解質材料電導率相比,提升了3個數量級,並且實現了先進質子陶瓷燃料電池的示範。

半導體異質結構和場誘導加速離子遷移,是能源科學領域具有挑戰性的研究課題。該研究成果為質子限域傳輸提供了創新科學方法,將促進新一代燃料電池研究和發展,對發展能源新材料和新技術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相關焦點

  • 我國破解燃料電池研發中的關鍵難題
    這是我國科技工作者在能源領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原創性研究成果。燃料電池技術成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一個重點領域,高離子電導率的電解質開發,是解決目前燃料電池應用的關鍵。  長期以來,提高電解質離子電導率的方法,是通過低價陽離子取代高價陽離子,如摻雜三價銥離子取代結構的四價鋯離子,從而產生氧空位,進而提高了氧離子電導率。但是結構摻雜的方法,並沒有有效解決燃料電池電解質面臨的百年挑戰,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燃料電池的商業化進程。
  • 《Science》刊發我國學者燃料電池重大研發成果,意味著什麼?
    本周最受關注的事件,是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刊發我國學者燃料電池重大研發成果,這事情意味著什麼?香橙會研究院聯繫上該文章的通訊作者,詳見內文。《Science》刊發我國學者燃料電池重大研發成果7月10日,世界著名期刊《科學》(Science),刊發學術論文《電場誘導異質界面金屬態構建超質子傳輸》。
  • 燃料電池產業化進程中的關鍵一環: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水熱管理
    近年來主持燃料電池相關項目30餘項,包括國家優秀青年基金、英國皇家學會牛頓高級學者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以及上汽、一汽、濰柴、捷氫、博世、新源動力等企業委託研發項目。所開發的燃料電池仿真模型在多家企業得到成功應用。擔任國際期刊Energy and AI創刊副主編、中國內燃機學會燃料電池發動機分會副主任委員。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吳仲華青年學者獎等榮譽。
  • 高溫質子交換膜將改變燃料電池
    中學時,張生最喜歡的化學實驗就是拆開收音機用過的舊電池,把二氧化錳和鋅做的電極插入鹼性溶液中,就會產生電,讓小燈泡亮起來。「現在想來,乾電池就是最簡單的電化學原理的應用,即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專業術語叫作『原電池』。」2005年讀研究生時,張生第一次接觸到了燃料電池,自此一幹就是十幾年。
  • 破解太陽能電池板資源化回收難題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光伏發電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太陽能電池板老化、回收利用難並產生大量固體垃圾等問題。青海電科院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組建攻堅團隊,著手研究環保、高效、節能的新型太陽能電池板資源化回收利用技術——破解太陽能電池板資源化回收難題。
  • 2020年中國燃料電池汽車行業存在問題及發展前景分析
    中商情報網訊:氫能作為一種新興清潔能源開始受到各國政府的關注。20世紀90年代,包括奔馳、福特在內的國際知名車企紛紛推出燃料電池概念車型。進入21世紀後,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發展逐漸成熟。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研發及推廣應用。
  • 燃料電池的「咽喉」攻堅戰
    ■本報見習記者韓揚眉     氫燃料電池具有燃料能量轉化率高、噪聲低、零排放等優點,可廣泛應用於汽車、飛機、火車等交通工具。氫氣循環泵則是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的關鍵部件之一。     然而,如此關鍵的核心部件,我國卻要依賴進口,國產化迫在眉睫。
  • 通洋氫燃料電池向「高科技新能源製造」邁進
    近年來,在全球低碳環保、節能減排壓力加大的共識下,我國大力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完全實現零汙染、零排放,被國際汽車行業公認為「終極新能源汽車解決方案」。而山東通洋新能源汽車用氫燃料電池系統及氫燃料動力總成系統項目的建設,實現了從傳統新能源汽車部件生產製造向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延伸的轉型升級,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
  • 每日一星|張生:這張膜將改變燃料電池
    文質彬彬、不愛言辭,典型的學者風,初識天津大學化工學院優秀青年教授張生,他給人這樣的印象。然而,當聊起他深耕了十幾年的電化學研究,張生瞬間變了一個人,侃侃而談。一直和各種電池打交道,並取得多項世界級研究成果。張生坦言:「利用電化學原理開發清潔能源技術是我的理想。」
  • 氫燃料電池「中國芯」研發獲得突破
    近日,坤艾新材料科技(上海)有限公司(KunAi,下稱「坤艾」公司)宣布,成功研發新一代以超高分子量高性能磷酸摻雜聚苯並咪唑(PBI)為核心的高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HTPEM),這項技術因為在研發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中佔據核心作用,因此也被形象地稱為「燃料電池的心臟」,而這也是中國企業首次攻克多項核心材料的技術難題,有效填補我國企業在高溫質子交換膜領域的自有技術空白
  • 豐田向國內供應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行業商業化進程加速
    上海神力成立於1998年,是中國第一家專業的燃料電池電堆研發生產企業,目前兩家都建成了燃料電池電堆中試線,正處於從小批量到產業化轉化的關鍵階段。另外有一些新興的燃料電池電堆企業,例如弗爾塞、北京氫璞、武漢眾宇等,也開發出燃料電池電堆樣機和生產線,正處於驗證階段。
  • 科學網—燃料電池的「咽喉」攻堅戰
    氫氣循環泵則是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的關鍵部件之一。 然而,如此關鍵的核心部件,我國卻要依賴進口,國產化迫在眉睫。 瞄準這一重大需求,近日,山東大學聯合天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中船重工第七一二研究所、濰柴動力等7家科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正式啟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重點專項「車用燃料電池噴射式氫氣再循環泵研發」項目。
  • 邢丹敏:我國燃料電池已初步具備商業化應用
    我國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發展,不僅重視鋰電池,對燃料電池也非常重視,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的情況下,燃料電池仍然給予關照,沒有急速退坡。我國高度重視新能源汽車發展,不僅重視鋰電池,對燃料電池也非常重視,在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的情況下,燃料電池仍然給予關照,沒有急速退坡。
  • 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駛入快車道—新聞—科學網
    萬鋼作為學者型官員,是汽車領域權威專家,他於本世紀初曾任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總體組組長,並作為第一課題負責人承擔了該項目中技術最為複雜、任務最為繁重的燃料電池轎車項目。正是出於對燃料電池特別是氫燃料電池的深刻認知,萬鋼在多個場合下提醒產業界在大力發展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同時,也要高度重視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
  • 我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催化劑 攻克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關鍵難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路軍嶺教授、韋世強教授、楊金龍教授等課題組密切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催化劑,攻克了新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的關鍵難題:解除氫燃料電池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危機,延長電池壽命,拓寬電池使用溫度環境,在寒冬也能正常啟動。
  • 突破氫燃料電池汽車四大瓶頸
    我國已經初步掌握氫燃料電池堆及其關鍵材料、動力系統、整車集成和氫能基礎設施等核心技術,基本形成氫能研發、製備、儲運、應用等完整產業鏈,且產業鏈上下遊協作意識增強,不同環節企業戰略合作行動顯著增加。雖與國際領先梯隊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經初步具備產業化條件。隨著技術進步,我國燃料電池汽車進入商業化導入期,可在低速短程和遠距離運輸方面與純電動汽車互為補充。三大產業集群引領發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電堆工程化開發」項目啟動...
    會上,張傳勝常務副市長歡迎各位專家到潮州,表示三環集團是推動潮州市轉型升級的骨幹領頭企業,希望項目團隊進一步研發出一流的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成果,為我國燃料電池領域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項目負責人陳爍爍從項目實施方案編制角度介紹了研究內容以及任務銜接、計劃節點等;與會專家與項目團隊圍繞著電堆衰減和功率密度、工程化穩定性與經濟性等核心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充分討論,同時建議項目應進一步細化各課題、任務的接口銜接,重視項目基礎技術積累,構建電池性能快速評價方法等。
  •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技術破冰 產業鏈卻亟待完善
    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是一種效率高、燃料範圍廣的電化學發電技術,目前處於商業化初期。歷經15年潛心研發,潮州三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環)研究院突破了SOFC關鍵核心技術,關鍵部件的年出口額已超2億元。不久前,由其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固體氧化物燃料電池電堆工程化開發」項目正式啟動實施。
  • 金屬板4kW/L,大化所攻克燃料電池高精密加工難題
    氫能觀察消息:2020年12月30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宣布與大連神通模具公司開展緊密的產學研合作,攻克了金屬板高精密加工難題,開發出新一代氫燃料電池電堆,功率密度從傳統複合極板電堆的每升1千瓦提升至每升4千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科學網—新型催化劑攻克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難題
    本報訊(記者楊保國 通訊員範瓊)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路軍嶺、韋世強、楊金龍等所在的課題組密切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催化劑,攻克了新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應用的關鍵難題